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

第5章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5章

小说: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反射,才会是大脑中牢不可破的观念。这个意识的获得过程因人而异,但却与智商的关系不大。世上有很多聪明却潦倒不通世事的人,也有很多愚昧却风光八面的人。同样是悟道,有的人天赋高,有的人天赋低,有人悟道快,有人悟道慢,有的人是顿悟,有的人是渐悟,也有的人执迷不悟。而具备这种意识只是进入权力场的最基本条件。
  
  说完了血雨腥风的权力场,再来看看钩心斗角的经济场。凭心而论,经济场要比权力场好些,虽然同样有争斗,但断然不会出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局面,打工者最多不过丢掉饭碗,失去职位,拍屁股走人,老板最多不过公司倒闭,沦为负翁,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但是斗争的机理与权力场中是一样的。谁都想付出更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们埋头于竞争,却经常忘记竞争的规则。
  
  经济场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你的老板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上司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同僚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下属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你的客户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总之是你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你的受欢迎欢迎程度,经营人际关系也是为了经营利益链。在经济场中利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人们进入这个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得利益。“经济人”同样应该具备“身边都是敌人的”的意识。
  
  对职场新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心理转型过程。习惯了相对简单纯朴的同学关系一下子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同事关系。由于利益当头,职场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人在,君子之争是凤毛麟角,什么?还有共赢,算了吧,共赢的机会本就不多,还需付出诚实劳动,比起损人利己的勾当效率低得不是一点半点,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居心叵测地宁愿干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五,优化重组
  以前的文字只是一些必要的铺设和说明,好比正餐之前的甜点,好比xx之前的xx。从现在开始才正式进入主题。《韩非子》全书共收集了5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完成,几乎跨越了韩非子的全部写作期。创作之时,韩非子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成体系的学说系统,他的文章多是散文式的,合为时而著,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多篇文章中被讨论,甚至出现重复的叙述,但这并不意味着韩非的思想不成体系。细细输理之下,仍能发现韩非思想的严密和深刻。
  《韩非子》各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排列顺序无关,不像一部学术著作那样由简到难,由先到后。如果我们顺着文章一篇一篇往下读,很容易被绕蒙,通常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理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读者计,在不伤害文意的大前提下,我对各篇进行了优化重组,将相同主题,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放在了一起。依次为:
  一, 纵横家韩非。有《初见秦》,《存韩》两篇,说的是韩非对外交事务的见解。
  二, 交流者的处境以及交流的艺术。有《难言》、《孤愤》、《说难》、《和氏》四篇。说的是法术之士与君主相互孤立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处境,以及如何打通交流壁垒的技术与艺术。
  三, 主道。有《主道》,《有度》,《亡征》,《三守》,《安危》,《守道》,《功名》,《大体》,《八经》九篇,说的是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 驭下。有《爱臣》,《二柄》,《南面》,《扬权》,《奸劫弑臣》,《备内》,《人主》,《八奸》,《十过》九篇。说的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
  五, 人才。有《观行》,《用人》,《问田》,《说疑》四篇。说的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及使用。
  六, 法术势体系。有《难势》,《定法》两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家法术势三大流派的反思与总结。
  七, 与其他学说的论战。有《问辩》,《显学》,《忠孝》三篇,说的是韩非对当时其他学说的批判,特别针对儒、墨两家。
  八, 对流行观念的批判。有《饰邪》,《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六反》,《八说》七篇。说的是韩非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看起来很美,实则有害无利的现象的批判,对当今也颇具启示意义。
  九, 法制与社会。有《五蠹》,《心度》,《制分》,《诡使》,《饬令》五篇,说的是韩非对法制与社会的认识。
  十, 我注老子,老子注我。有《解老》,《喻老》两篇。说的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训诂,从中可以看到韩非对老子思想的改造。
  十一, 故事集。有《说林上》,《说林下》,《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下》,《外储说右上》,《外储说右下》八篇。里面既是小故事大道理,也是韩非写作时援引的事例。
  
  当然,如果说分类,这个分类结果肯定不是唯一的。以后如果有必要我还会重新对分类进行调整。
  我要说的是给这55篇文章分类要比给54张扑克牌分类要困难的多。对扑克牌分类非常明确,每张扑克必然是红桃,黑桃,梅花,方块中的一种。韩非子中的五十五篇首先没有像红桃,黑桃,梅花,方块这么鲜明的分类,可以分为A、B、C、D四类,也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而且每篇文章的界定又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分在A类,也可以分在B类。我的办法是将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如果一篇文章跨越多主题,则将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作为代表主题。好不不好唯读者是裁。之所以干这么做和我最初阅读《韩非子》的经历有关,那时非常渴望有人能将联系紧密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集中阅读理解,现在轮到我写了,因此便推己及人,希望分类能帮助各位更好的理解。
  
  顺便说一句,这项工作颇有点耗神费力,早就听说过有分类学这么一门学科,原以为它是一门比较扯淡的学科,现在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感叹当初真不知道有多少学科被我遭到我主观的枪毙!
第一章 纵横家韩非
  1.《初见秦》版权归谁所有?
  
  《初见秦》和《存韩》是《韩非子》中具有纵横家特色的两篇文章,在这里韩非客串了一把张仪、公孙衍,苏秦的角色,当然,前提是这两篇文章确实出自韩非之手,如不不是,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众所周知,纵横家和法家一样也是战国期间非常耀眼的一个流派,连横和合纵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两大作品,时至今日在国际外交中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纵横家和法家在气质上决然不同,法家都是实干家,走到哪里,哪里的生产力就能得到发展,生产关系就能得到改善;而纵横家个个都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凭借伶牙俐齿就能将世界搞得天翻地覆。
  
  要让法家韩非去客串纵横家的角色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排除《初见秦》伪做的影响,但以《存韩》来论,韩非子干得并不太好。毕竟隔行如隔山,法家思想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外交领域完全行不通。还是从《初见秦》谈起吧。
  
  《初见秦》排在了《韩非子》的第一篇,但也是历来受到怀疑最多的一篇。许多专家依据史实对真正作者进行了考证,结果言人人殊。有人认为作者是张仪,有人认为作者是蔡泽,有人认为作者是韩非,郭沫若在这些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者是吕不韦,并进一步指出。《初见秦》本应该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或者附录,后来抄录《韩非子》的人不小心把它混进了《韩非子》当中。
  
  一篇文章搞出这么多个作者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都是潮流。那时书籍种类非常少,读书圈也很小,书籍的传播基本靠手抄,人们没有版权意识,那些草根思想家们一旦有了研究成果,他们像我们一样想要让更多人知道,甚至传之后世。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现代人并不困难,可以找个出版社,不管是版税还是自费先出它个几千册,如果真是好东西,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很快就会流行开来,作者就实现了立言的目的。可是古代写手可能就没有这么幸福了,由于图书传播效率极低,很可能在取得普遍认可之前就失传。古代写手不比我们现在傻,他们也懂得包装自己,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某某名家的名字。别人一看是某某大家的名字,好啊,不能错过,马上copy,就这样不出名的写手借助名家的姓名传播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立言方式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文章的质量不能太差,太差就会被人看不来,无法达到目的。第二,文章的内容必须与名人的精神风貌一样,否则也会被人看出来,不过好在也有形形色色的名家可供选择。第三,必须忍受传自己的言出别人的名的尴尬。这样的书在春秋战国颇多,据说,《管子》,《鬼谷子》通篇伪作,《韩非子》中也掺了不少水份,而将要讨论的这篇《初见秦》则是水份最大的一篇。如果说别的篇目还能勉强算作真品,那么《初见秦》这篇无论如何都漏洞百出。本来我怀着一颗宽大的心不想将《初见秦》从《韩非子》中毙掉,可是如果不毙掉,我就得毙掉我自己,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它在这里存在的原因。我想韩非本人也不会反对我这样做的。
  
  如果文章作者是韩非,那么这是韩非来到秦国第一次给秦王的书信。类似这样的书在战国年间非常普遍,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的说辞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一开篇,先是表一表自己的忠心,进而就是一个SWOT分析:举出长处,列出短处,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诸如此类。纵横家混饭吃不容易,当然是吃谁向谁,看准了饭东便给人家出主意想办法,能用就留下,不能用就换下一家。纵横家是无根的,何去何从取决于用于不用,既可以帮助矛扎穿盾,也可以帮助盾阻挡矛。
  
  《初见秦》是一篇为秦国谋利益的文章。疑问于是产生,众所周知,韩非是韩国的王室成员,对韩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决定了韩非不可能像纵横家一样有奶便是娘。韩非在受韩王冷落的时候依然不忘为国出力,屡次上书献言献策、痛陈时弊,希望能点醒昏庸的韩王安。这样的一名好同志,怎么会跑到秦国向秦王建言怎样多快好省地消灭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呢?《初见秦》随后就是《存韩》,两篇文章意思上正好相反。职业纵横家倒是经常在张三面前说李四坏话,然后转身在李四面前说张三坏话。可是韩非不行啊,他是一个相当有根的人。退一步讲,如果《初见秦》只是韩非为了取得秦王信任所说的一些言不由衷的话,结果会怎样。结果会很惨!韩非当然希望秦王采用他的建议,将文字变成行动。如果成功,韩国将面临劫难,这是韩非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失败,韩非将失去秦王的信任,这也是韩非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出身和思想上看,《初见秦》都不太可能出自韩非的手笔。

要弄明白《初见秦》的作者,首先得清楚写作背景和呈现对象。
  
  “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这句话是说天下将要再次联合起来与秦国为难,作者一口气列出五个参与的国家。东方六国中唯一没有提到的仅有赵国。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赵国呢?要知道,战国后期,赵国一直是秦国的头号死党,每次合纵抗秦活动,赵国都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没有一次缺席。没有提赵国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赵国是这次联合抗秦活动的带头大哥。战国后期,有能力、有资格组织抗秦活动的东方诸侯中非赵国莫属。“天下阴燕阳魏”中“阴”与“阳”一般是方位词,阴指北方,阳指南方。燕在北方,魏在南方不错。郭沫若质疑道:楚国更在南方,要论阴阳,应该是“天下阴燕阳荆”,所以只能有一种可能,阴与阳是针对某个诸侯国而言。面是燕国,南面是魏国的诸侯只能是赵国。这更加确定“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是针对赵国而言。因此这篇文章是针对某种突如其来的国际形势而写的,准确地说就是赵国在牵头搞合纵运动。文章作者抓住这里机会,向秦王提出解决方案以求获得进身之阶。
  
  紧接着作者拍起了秦国的马屁,称赞秦国兵精粮足,法令严明,士民尚武,然后又指出秦国目前面临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的窘境,总的来说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意思。战国后期山东六国搞过两次合纵,而秦国出现“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局面只有唯一的一次,即:长平之战后,秦军在邯郸城下被诸侯联军打了个防守反击的那次。当时秦军久钝邯郸城下三年之久,国力消耗极大,名将白起死于内部政治倾轧,范雎面对时局也束手无策,他推荐的王稽、郑安平相继成为敌人的俘虏。韩非入秦时,秦国已经对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何时统一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再接下来,作者历数了最近几十年来,秦国战争政策上的数次失误,分别是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楚的战争,秦军屡次围攻魏国首都大梁的战争。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的战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作者批评秦国都没有做到斩草除根,结果给这些诸侯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先暂且不论,但有句话一下子暴露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呈阅的对象。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这分明说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范雎的建议下与赵国缔结和约的事情,而那时的秦王是秦昭王。作者见秦王的时间应该在从长平之战到秦昭王死之前的这一段,即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51年。
  
  那么《初见秦》的作者到底是谁?张仪一说明显站不住脚。张仪死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309年,而文中所言之事多发生在张仪死后。
  
  范雎一说明显前进了一步。在《范雎列传》中范雎初见秦王的开篇词于《初见秦》的开篇词非常相似。可是这一说依然站不住脚。文章开头那几句是当时纵横之士打开话题的套话,大家你传我,我传你,都这么说,并不为某人独有。最主要的是,长平之战后,劝说秦昭王退兵的正是范雎,范雎怎么会在文章中批评自己的失策呢?这不是自己掌自己的嘴巴。范雎初见秦王的时候,长平之战还没有发生呢。
  
  所以又有人提出了蔡泽,这又是一个进步。从时间上看,蔡泽见秦王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55年,秦国面临的局面与文中基本相符,但这里的疑问是:据《蔡泽列传》记载,蔡泽是先说服范雎放弃相位之后,在范雎的引见下见到了秦王。论理范雎对蔡泽不但有引荐之恩,而且有让位之恩。恩重如山,蔡泽当心怀感激才对,怎么能一见到秦王就对范雎落水下石,批评起范雎的不是来?可是事情并不总是安常理进行,尤其是历史人物。从蔡泽的为人来看,干点落井下石,背信弃义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可能。更可能的是蔡泽根本不认为范雎有恩与他。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