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

第9章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9章

小说: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客遛进大臣的府邸……。这大臣到死都不知道因为什么而死,有时候知识丰富也是一种错,善于表达也是一种错。无意中碰到别人隐藏在心的敏感话题也会丢掉卿卿性命。

接下来的一句非常经典,经典到可以做某些人的人生总结。“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大意是说,君主表面上说的是这件事,实际上心里想做成另外一件事,进说者不但知道他表面上的所以然,而且知道他内心的隐秘想法,这样的人是危险的。这不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身边那位主薄杨修先生的死亡说明吗?最典型的是传军令的那次。
  
  某日夜幕刚刚降临,曹操在大帐中就餐,晚饭中有一道鸡,曹操一边慢慢啃着鸡肋骨,一边思考着近日军情。这时将军夏侯惇来请示晚上巡逻的口号。曹操有感于心,脱之于口,道:“We do chicken right here!”;噢,不是这个。原文应该是:“鸡肋”。主薄杨修得知后,马上明白了曹操的心理,原来主公更在犯愁呢?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先生聪明啊,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能知还能行,于是传下军令,全军打包,准备撤退。曹操很吃惊,虽然我想撤退,但还没有下令大军怎么就准备开拔啊,难道我用兵真的到了军我如一,意动形随的境界?后来一想,不对啊,如果我真有那么厉害,我应该进攻,而不是撤退啊,一打听才知道是主薄杨修传的军令。找来杨修,当面一问,杨修晃着脑袋,面露得意表情道:“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肉,在此无意,不如早退。”书中暗表,曹操这时可就不高兴了。
  
  曹操为什么不高兴,多一个了解自己的人难道不是好事吗?这个问题很难讲,君主也是人,是人就渴望被了解,这时人性的特点。但曹操处在权力的最高层,时刻需要耀维护权威,使手下人畏惧。要使人畏惧,仅仅有权力是不够的,还得让权力图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一旦知道君主如何使用权力,对权力畏惧感就消失了。这就好比高压电很可怕,但它严格按照电学规律运行,所以电工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高压电也就不再危险,反倒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君主手中的权力也是这样,如果君主的脾气、禀性、思维完全被人摸透,君主手中的权力也就不再为人畏惧,反而有可能成为被他人摆布的工具。君主要掌握主动权就不能让他人了解自己,所以很多君主会努力克制人性的流露,隐藏心底世界,露出一副神鬼莫测的面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颇具心机,城府很深等。
  
  知道了君主非常忌讳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机,就非常容易理解“夫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有人猜中了君主的隐秘想法,暗地里搞活动从中渔利,不幸被外人看不来公之于众,那么此人将会被君主看作是一个知道的太多而应该借机除掉的人。此人的投机意识值得肯定,只是遇上高人,活该倒霉。
 

接下来,韩非的触角继续深入,触及到了说话方式与君主的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谈话的方式与内容应该随着心理距离的变化相应改变,这几乎是一个普通常识。不但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关系处到什么程度说什么话。我们在日常交往中都知道,与陌生人说话要客气一些,否则会被对方认为轻浮;与熟人说话,就应该随便一些,太客气反而见外。绝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少部分人有更深入的认识但不能言,只有韩非说出来了我们平日那些隐秘的感觉。
  
  在关系还不没到特别融洽的时候,谈话内容不宜太深,涉及面不宜太广。尽管进说者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准备,也要相机而进、适可而止,不可以有什么说什么。八零一代要注意,向领导人进言不是才艺表演,实用有效是第一位的,这里提倡大家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智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食肉者忽悠布衣之士的幌子,谁要是一开始就这么做准是浑蛋。这里面有一个主导权的问题。一开始,君主对进说者并不熟悉,还不确定进说者是敌是友还是奴。在这种心理之下,君主清醒的意识到我是君主,你是臣民。我权力大,你权力小。我可以成全你,你有求于我,总之一句话我对你占优势,你得看我的脸色行事、你的仰我的鼻息。如果进说者没有注意到君主的微妙心理,忘乎所以的极尽显摆之能事,就要惹君主的不高兴。在还没有看清你是不是自己人的时候,一般来说,君主会非常介意进说的人知道的比他多、比他深。就算你说的对,他也不愿意记住你的好处;如果说得不对,坏处就更不用提了。
  
  贵人是指那些地位高、权力大、影响力大的人士。进说者在与贵人交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回避几个误区。
  1) 如果发现贵人身上有什么不良现象,比如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性格中的阴暗面,或者凭一时喜好干了件于国于家于己不利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嗜好,不可以用仁义道德、子曰诗云的大帽子惹人家的不耐烦。由此可见韩非子思想中实用主义的一小块斑点上的一小撮毛。儒家学说和主流的伦理都教导我们以天下人己任,看到坏的事物就应该勇敢指出,并与之斗等,可是韩非却告诉我们既然有于与人家,就不要惹人家的不耐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与错、善于恶、或许有吧,或许没有。此之谓:“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2) 贵人经过一番运筹帷幄、精心策划,瞒过世人的眼睛,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大功已然告成,贵人正在没事偷着乐那。如果此时进说者为了显示一下自己多么聪明、当着贵人的面说出了全盘计划。之后,贵人接下来会怎么说?选项有四,请选择出可能性最大的一项。
  A. 贵人拍着你的肩膀对道:“生我着父母也,知我者阁下也”。
  B. 贵人略带激动地对你道:“英雄所见略同”。
  C. 贵人略带神秘地对你道:“嘘,小声点,别让地球人都知道了”
  D. 贵人愣了一下,然后不冷不热地对你说:“原来你也知道了。”
  正确答案应该是D。贵人嘴上这么说,其实言不由衷,内心已经深深地升起对进言者的由衷忌恨。这是怎么回事呢?道理如前,贵人,出来混,非常忌讳别人掌握他的大脑活动与心理活动,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天性。进说者碰了贵人的禁区,遭忌恨也就不足为奇了。此之谓:“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3) 不要强迫贵人去做他没有能力实现的事情,也不要强迫贵人去做他阻止不了的事情。这个简单,只要进说者脑子里没进水,就不会作出这种低智商的事情。既然有求于人家,拜托就不要让人家产生挫折感好吗?此之谓:“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如上,韩非子列举出了进说者在于贵人或者君主接近的过程中可能会走的一些误区。当然,类似的误区还有许多,只是就我的智慧再也想不出来了。君主对进说者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由现象到本质、由事实到结论过程。由于君主处于优势、更多情况下会主观断人,或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是一棍子将人打死,不知道有多少进说者因为一点小小的不足被全盘否定。不光君主、贵人会犯主观断人的错误,常人也一样。因此与人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头的一个好印象可以掩盖后面的许多缺点和问题、开头的一个坏印象也会抵消后面的许多优点与长处。对进言者而言,接受君主面试的机会不会太多,游戏的规则是一输全输———一旦出现问题就得马上出局,所有的努力全部归零。向君主进言不是下岗再就业,没那么多从头再来的机会。这为数不多的机会怎样重视都不为过,精心包装,反复演练必不可少,平时的积累、临场发挥尤为重要。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进说者与贵人、君主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那么在以后的谈话中问题可就大了。君主从进说者前期的失误中得出某种结论,又把进说者后来的表现主动地往前面的结论上靠,什么叫有色眼镜?这就是有色眼镜。已经不是从原因得出结论,而是先有结论再去找原因。或许,在君主看来,进说者的道理是否正确,人格是否高尚倒是其次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进说者是不是我的人,他在替谁说话,他站在哪一方。关于立场问题,没有见面就表态的,见面表态更不容易让人相信,但一些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如前所述,进说者发现君主身上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如果看穿了君主玩弄的权谋小把戏该怎么办?君主不会从这些事情去就事论事,而首先想到的是:他是我的人吗?如果进说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或者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不妙,接下来进说者会陷入说什么都是错,怎么说都是错的境地。什么叫动辄得咎,这就是动辄得咎。为了制造点气氛,进说者谈起了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君主或者贵人想到的是:你算什么东西,这种人物也是你谈论的,是不是想挑拨我俩之间的关系啊?既然谈论重要人物不行,那谈论小人物好不好。对不起,也不好,君主或者贵人想到的是:你也就这点本事了,只能拿小人物说事。为了拉近关系,进说者借鉴“爱屋及乌”的原理,夸起了君主或者贵人喜欢的事物。君主或贵人并不买账,心想:小子借题跟我套近乎,是吧?进说者马上反其道而用之,对君主或贵人不喜欢的事物表示不满,可君主或贵人又想:小子,别来这一套,我懂,还是想跟我套近乎。谈话内容已经够进说者郁闷的了,更郁闷的是谈话方式还大有问题。内容简洁,则显得信息量不够,脑瓜不灵光;内容详细,又显得没有条理,太罗唆;泛泛而谈,会被认为胆小不敢将话题深入;天马行空,则被认为粗野而无礼。挑理被挑到这个份上,还是管好舌头抱住小命要紧,再说下去会掉脑袋的。 
  
  以上所示都是操作不当的原因与结果,下面韩非给出了进说了成功的诀窍。各位交际与口才爱好者注意了,这里的道理你在任何一本流行杂志上都看不到,因为它太深刻,也太无耻。韩非说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如何拔高君主或者贵人的得意之处,掩饰他的失意之处。民间有个说法叫“溜缝”,最贴切不过。就是要注意时刻保持君主或者贵人英明伟大,光辉闪亮的形象,得意的地方,你要竭尽所能的拔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要尽一切手段弥补;掩饰过去。进说者要放弃自我,包括自己的表达欲、自豪感、羞耻感、甚至人格,一切以君主或者贵人为转移,只有这样,进说者才能被君主看着自己的人,被君主或者贵人视作自己人,进说者才能借助君主或者贵人的力量成就一番大事,才能写出个大大的“我”来。
  
  这是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想来也充满了人辩证法,先放弃自我求得君主或者贵人的信任,再依靠他们的信任成就自我。这个过程对进说者来说并不吃亏,一无所有的时候,不如连大脑中的子自我都放弃,以换取强有力的信任与支持,然后在通过这强有力的信任与支持找回大脑中的自我,我也可以像报刊杂志上讲述人生哲理的文章那样说一句:这主动放弃与失而复得之间才有人生的真谛。呵呵,小男小女很容易被这样的文字感动,但这样的文字如果与韩非子的文字放在一起,多少都有点天真肤浅还故作深沉。
  
  道理并不难,行动比登山。人生何处不划圈,就看你划得是大圈,还是小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一时的自我上栽了跟头?特别是那些内心世界丰富精彩,能给我们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人物,要他们放弃自我逢迎权贵比抹脖子还难,。个典型的例子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年轻时候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他初出道求人引见自己的那封《与韩荆州》文采斐然,气雄万夫,很容易让读者看到一个大大的自我,而很少有这是一个对我有用的人的温馨感觉。以李白“安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态,是不会去研读韩非子《说难》的。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是一个缩小版的李白,他的那篇向汉武帝自我引荐的求职信也是一篇缩小了的《与韩荆州书》。他们因片刻不想放弃由诗词、歌赋、才情、学问熏陶大的自我,自然也就与功业无缘了。

首先要树立“放弃自我,一心为君”的心态,具体情况就不难处理了。君主如果有一点小小的私人追求,不便堂而皇之的提出来,进说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规章制度、文献典籍、先朝旧事中找到支持君主私人追求的观点和论据,不要说你找不到哦。只要用心找,就总能找到,找不到只能说你孤陋寡闻,被书迷了心窍,好熊的《春秋大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参考书,细心揣摩,准会有收获。比如说,君主厌烦了天天处理大小小的事物,想跳出来享两天清福,你就可以跟他讲无为而治,垂拱天下的道理,换今天便可以讲自由经济政策的好处。如果领导刻薄寡恩,残忍好杀,那正好,韩非子中有的是任威而不任仁的教导。如果君主好女色,你可以赞扬他爱江山更爱美人,再顺便提提光武帝娶妻要娶阴丽萍的爱情故事;如果君主沉迷文学艺术,你就可以给他取出古往今来那些在艺术上有很深造诣的伟大领袖,什么丘吉尔绘画水平可与专业人士一比,曹操是个伟大的诗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爱好集邮等等。当然,究其根源,所举的例子与君主的私人追求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人会注意这些,君主需要的只是言之似乎有理的理由。此之谓:“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如果君主吃不到葡萄,进说者一定要说葡萄是酸的,不吃也罢。(作者按,早知葡萄酸,何必去吃,这样做不是说君主原本就很傻吗?其实啊,君主所做的事情很多都经不起进一步思辨的,但是在强大君权的光辉照耀下,做一个清醒的人是不幸的,皇帝的新装还是让他永远穿着的好,谁说出来,谁就准备迎接不幸吧。)君主做了错事,进说者如果实在无法将错事说成好事,也要举出那些楷模级的人物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战国时期有个故事。某年某月,齐宣王趁邻国燕国内乱派兵入侵,一开始齐军打着解放者的旗号迅速平息了内乱,帮燕国恢复了秩序,因此很得人心,受到了燕国上下的一致好评。这时齐宣王私心开始作祟,想要占领燕国,但又不太确定,便去向旅居于齐的著名国际事务观察家孟子先生讨教。一开始齐宣王踌躇满志地说,我大齐军队所向披靡,用了不到50天时间就占领了另一个超级大国,创造了诸侯战争史的神话,一定会载入史册的。依我之间,冥冥之中必有天意,不如我们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占领燕国怎么样?孟子说,占领燕国倒也未尝不可,只是要看燕国老百姓态度如何,如果他们表示欢,迎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如果他们不答应,还是回来的好。齐宣王问了等于没有问,不是孟子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的答案与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