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想象:陆毅写真-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生,老师根本就不在乎你。不会布置作业让你回家做小品,更不会让你有机会在课堂上演小品。接着听了几次课后,我发现一点收获都没有,就决定不再去了。
不上课,我的时间又多了起来。公司没有安排拍戏,也没人管我每天做什么,我是既自由又寂寞,既无聊又无奈。这个时候,我开始想家,我也不知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在外拍戏很多,出门在外的时间也很多,就是在莫斯科那么远的地方,我也不曾想家,可1994年在北京的这一次,我特别特别的想家,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那一次,我身边没有一个朋友的原因,总之当时是想家想得急切,想得出乎自己的意料。
我住的房间,没有电话。最重要的是,我的钱除了生活费的开支外,所剩不多。那时打长途的费用很贵,我住的附近又没有邮电局。我不好意思跟公司的人说,就闷在心里想。为了能跟家里人通上电话,我开始想各种办法,琢磨各种方式。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1995 孤单 北京(3)
我知道转达室里有电话,但是内部电话,不能拨外线。我不记得是从哪儿听人说过,只要把内线电话的一头拔出来,在两根铜丝上面,别上一个大头针,然后找一个可以接外线的插头,插进去,就能打外线了。于是,我开始主动跟看门的师傅套近乎,主动帮他们看门,让他们有时间出去转转。师傅当然高兴,而我也趁机试了几次,有一次真的拨通了,可一听“嘟”的声音,又心虚起来,怕被人发现,赶紧重新放回去,没敢再做。
越是困难,想家也越强烈。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要想办法给家里打电话,哪怕听听他们的声音也好。怎么办?想家的情绪让我有些疯狂,我觉得心里像是有一只手在挠似的,让你坐立不安。电话,我眼里的目标就是电话,于是,等公司人一上班,我就开始到各个办公室内转,和办公室的人聊天,我最终的目的,是在找能打长途的电话。终于,我发现了一间办公室,不但有电话,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有一个窗户没插销。
那天晚上,办公室的人一离开,我就兴奋地跑出了房间。办公室的窗户特别高,好在我的个头也高,我从外面爬上窗台,推开窗户,再钻进屋里,不敢开灯,只好摸黑找电话,找到电话,就着窗外的月光,给家里拨电话。电话〃嘟〃的声音一响,心情就变得特别的复杂,听到爸妈的声音后,又不知说什么好。来北京之前,我还曾向我父母豪言壮语了一番,说自己在北京一定要做出一些事情再回上海。而现在这个样子,哪好意思告诉他们。所以,电话里我总是一个劲地对他们说:我在这儿很好!你们不用担心。可一挂上电话,我就大哭起来。心里那份孤单、无助的滋味,没有机会向人诉说,不得不积压在心里,转化成对家的想念,可千辛万苦地和家人通上了话,又说不出口,还要假装坚强地扛着。那时的我到底还小,扛着扛着就扛出了眼泪。这一哭不得了,竟成了我当时想家的一种发泄方式,每次只要给家里人打完电话,说完自己在这里过得很好,一切都很好的话,挂上电话,就会趴在办公室的桌上大哭起来。哭完,头脑还清醒的时候,还会一边抽泣一边用纸擦干净脚印再离开办公室。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星期,公司一直没说有什么戏让我拍,似乎也没把我呆在这里当一回事。我决定要结束这种生活状态,我知道再这么呆下去我非想家想疯了不可。于是偷偷买了一张火车票,决定回家。为了给公司一个交代(自己毕竟是公司签约演员),我对他们说:“我回上海去看同学的演出。”留下这样一句话,我就离开了北京。
回到上海,我在家里闲呆着,整天没事可做,心理压力很大,又怕父母看出来着急,更不敢问父母要钱出去玩,那段日子过得真的很难受。终于,四月份的一天,小明星艺术团搞聚会,我去了。聚会上,听方超问了一句:“上戏,北电招生,你去不去?”
〃在哪里?”
“上海。”
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却改变了我的艺术生命。
结束了莫斯科的两天拍摄,我们转向下一个目的地——圣彼得堡。晚七点,我们登上了开往圣彼得堡的直达列车。
在这,我要先介绍一下莫斯科的火车站。它很有意思,是以到达地点的方向来划分的,所以火车站很多,东、南、西、北都有。每一个火车站都修建得很有特点,远远看去,你会以为是什么大会堂或艺术馆。
车厢都是软卧席,很旧,很窄,像七十年代的国内列车。我一直纳闷,按理说,俄罗斯人论个头都不小,为什么宾馆也好,车厢的卧席也好都又那么窄小?问导游,说是以前俄罗斯有一位民族英雄,身高二米多,却偏爱睡窄床。后人因为崇拜他都改睡窄床了。
“这么说,侧身弓腿一定是俄罗斯人的标准睡姿了。”一听到身高一米九的刘韬这么一发感慨,大家都笑了。估计他这两天只怕是没伸直过腿。
“你有很久没坐火车了吧?”
“嗯。大学毕业以后就没坐过了。坐得最多的时候是1994年,我来莫斯科之前,那时为了考上戏,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到后来,列车员都认识我了……”
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车起动了,大家都累了,早早地关了灯。车厢内变得黑洞洞的,眼睛一下子不能适应。窗帘不严实的地方有零星的光一闪一闪地掠过,车厢有节奏地摇晃着。可能是因为很久没有坐火车的缘故吧,我没能很快地入睡,而是开始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起来。
如果我不是今天的陆毅,我不做演员,没有成名,那么现在的我会在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可能会像我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工人。我小时候就喜欢拆家里的钟表、电器,而且乐此不疲,(尽管有时候拆完了又按原样装上了,却用不了。)反正我在这方面有兴趣,很有可能让我选择成为一名技工的职业。
如果我现在是某一个厂里的技工,我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1995 孤单 北京(4)
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这一直是我喜欢的。下了班,回家与家里人一起吃晚饭,然后一家人聚在一个小客厅里看看电视,不时评价几句电视剧中走红偶像明星的表演。周末,陪女朋友一起逛逛街,找一个小馆子解解馋或到一家咖啡厅聊聊天,或者去同学、同事家串串门……然后结婚生子,做父亲。
也有可能我会成为一名网站工作人员。因为我小时候的另外一个兴趣是打游戏,后来,又很喜欢上网。无论是什么职业,我想我的生活大致会是一样的,至少和现在的样子不一样。
我不会很有钱,每月必须为房贷、为购车、为其他七七八八的杂费开支而计划着生活。
但我会很自由,我不用带着墨镜去公共场所,不用担心被媒体跟踪,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成为别人的饭后消遣,不会有人假借是你影迷,与你的合影。他们其实是目的不纯的商业目的,第二天把合影放大20倍,挂在某个娱乐场所的门口当招牌,以至于现在我与人合影,有心理障碍;不用早上五点起来化妆,凌晨三点才能下戏。不用减肥,担心上镜的问题,不用一年中十个月的时间在旅馆中度过,没有节假日可言……
当然,反过来,如果我不是我,不是现在的陆毅,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为我的写真集忙前忙后,我不可能享受如此周全的照顾。我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护与期望,但是,我想我会是个简单快乐的人,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我可能会是个文艺积极分子,我也许不会太富有,但是我会很快乐。我会因为家里能换一部电视而高兴,我会为能多存点钱而兴奋,我会为能给女友、父母买一件他们想要的衣服而开心……
我不会学喝酒,不用掩饰什么,我可以随意地生活,是有个性的生活,单纯的生活,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不是我,如果当年儿艺的那位王老师不帮助我,给我毕业证,我就不可能考上上戏;如果我没有考上上戏,我就不会遇到赵宝刚导演,那么,我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命运就是由这样那样的偶然组成,当它走过你的身边时,你抓住了,可能就是你的一生。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晨露中的圣彼得堡
到达圣彼得堡的时间是清晨五点,来接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看上去很和善的中年男人,我们称他老张。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位本地的司机,长得特酷,一张积满了深仇大恨的脸,标准的俄罗斯电影中工人阶级代表人物的形象。“演员呀!”不知是谁发了一声感叹,我们几个都乐了。这么一路笑着,出了站口。
圣彼得堡前一夜下了雨,地上湿漉漉的,空气中透着清凉。天还没有放亮,四周静静的,大街上空无一人。我们的车向市区驶去,张大哥开始向我们介绍: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美的一个城市。也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名城,所以整个城市被定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圣彼得堡建于十八世纪初,当时彼得大帝以此打开俄罗斯“朝向西方的窗口”,同时为感谢他的庇护神,以德语发音命名了圣彼得堡。后经历过两次更名。一次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改名为彼得格勒。一次是1918年十月革命后,为纪念新国家的缔造者,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重新复名。
建立之初,彼得大帝是要建成一个可以与欧洲其他的伟大城市相媲美的城市。所以他邀请了欧洲各地的有名设计师,对整个城市进行了大胆规划。采用了建筑对称的设计。尽管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被人嘲笑,但最终,圣彼得堡还是成为了今天俄罗斯人的自豪,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样板城市。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房子都是密密严严,高低对称的……
圣彼得堡还是许多名人的居住地,像作家伊万·屠格涅夫,写《钦差大臣》的果戈理,芭蕾舞演员尼津斯基,音乐家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等等……这就是著名的萨基铺斯基大教堂,前面是彼得大帝的雕像,它取材于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所以得以命名。”
“干脆,趁着早上游人还没有出来,我们不如在这赶拍一组片子吧。”大家在车上商量了一下,最后停在了涅瓦河边的小广场。
很快,大家都各就各位,清晨的圣彼得堡,就这样披着晨露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冬宫 夏宫(图)
“来了圣彼得堡,冬宫、夏宫,你们是不能不看的。”听导游老张这么一说,我们顿时好奇起来,决定前往一游,并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好景致。
冬宫因为在涅瓦河和宫廷广场的中心位置,所以也成了我们的首选。
我们顺着参观的人群走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一路听着导游老张的介绍,我发现,眼睛很快被淹没在一片艺术作品的海洋中。
“统称的冬宫,其实是由冬宫,小艾尔米塔什,新旧艾尔米塔什四幢建筑组成。这座巴洛克式宫殿,是1754年,建筑师巴托洛米奥·拉斯特列里,遵照当时执政的伊丽莎白女皇要建造一座“纯粹是为了全俄罗斯的荣耀”的旨意而兴建的。冬宫最为出名的,是它独有的收藏。现在命名为国家藏品馆的前身原本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私人藏馆,馆中的许多艺术品极为珍贵,
我们沿着著名的“约旦楼梯”拾级而上,立即被整个宫殿无比的华丽的气势所震慑。踏在由白色的大理石和黄金相间的阶梯上,我们不得不为其中的精美绝伦而叹服。继续向前,每一个展厅都是风格各异,珍宝无数。达芬奇的“圣母像”,梵高的《亚耳的女人们》,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家近四千多件绘画和一万余件图画珍品和真迹,让人目不暇接。希腊厅中的大理石雕像,金器馆内从公元前七世纪塞西亚人的作品到东方短剑、珠宝、无所不有。据介绍,这个艾尔米塔什内拥有三百万件藏品,它也成为了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艺术财富。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通往希腊厅的走廊。整个长廊从上至下,是用金粉彩绘的圣经全集故事,它让我们想起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很有异曲同工的亲切感。我们选择了在那里集体留了张合影。
时间有限,我们无法细细品味,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遍,很有些遗憾。匆匆告别了冬宫,顶着烈日,我们赶往另一个宫殿——夏宫。
夏宫,位于涅瓦河对岸。比冬宫早建40年(1710年),它是一座两层楼的私人宅邸,一层属于沙皇,一层属于皇后。窗上绘制的图画都取材于神话传说,也包括一些关于北方战争的比喻性的图画。夏宫的一些设施保存完美,风采依然。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夏园。据说,夏园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园林修剪得极好,我用自带的相机给同事们拍了几张照片,背景精致得就像是印制的明信片一样。园林中有两个方正的喷水池,池内、池旁都配有威尼斯式的雕塑,最为著名的是童话寓言家伊万·克雷洛夫的雕像。
穿过夏园,进入到彼得豪夫大宫,一下子,我们被眼前的壮观的喷泉“震”住了。
呈阶梯状的喷泉,没有任何动力设备,完全靠水的自然落差而造成,五十个神态各异的镀金雕塑,以不同的姿态作为喷口,整个大宫在水声中显得格外气度非凡,这座在一片水中的金色宫殿,令人叫绝。而站在大宫的顶部凭栏远眺,泉水汇集深处,直入大海,更有一种天地融合之美。
整个下午,我们的拍摄一直没有停下来,我换上了一件印有俄罗斯风情图案的白色T恤,配了一条黄绿色的马裤与高靴,我们不停的换景,恨不得把所有的美丽都收入到镜头。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都在为这一天有些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感到遗憾。
我突然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建筑的灵魂在那儿?》,当时觉得有些费解,心想北京的故宫、北海不是保存得好好的吗?可现在,我明白了。冬宫、夏宫给予我们的感慨,不只是雄伟的建筑,更多的是来自那些代表着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作品,它们原原本本地留在那里,向我们显现着历史当年的风貌,它们给予了建筑灵魂。而我们许多地方的名胜古迹,它们的魂在哪儿呢?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莫斯科日记
今天,是拍摄的最后一天,拍摄地点是莫斯科民族科技国际展览会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巧合。
十年啊!日子真的快得吓人。十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并且在国际友谊喷泉前留了一张影。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是怎样地怀着兴奋的心情,借到别人的相机,拍下了这张留影,笑容灿烂。今天,我特意挑在十年前的同一地点,让冯海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我想看看自己十年的变化。
普拉片出来了,他说:很酷!而我,心里却有些异样,就像当时的天气,阴沉沉的,很重。
回到酒店,我一直在看照片上的自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