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芸是一种草本植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
将〃云〃看成〃芸〃,〃有女如芸〃就成了:有一个女子像芸草一样。〃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就可以译成:走出东门,遇到一个女子美丽如香芸,即使是这样美丽的姑娘,也不如我的心上人。这样一来,语意通顺了,结构整齐了,也合乎事理了。
第68节:〃惟楚有材〃的〃惟〃
〃惟楚有材〃的〃惟〃
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书院大门一边写的是〃惟楚有材〃,一边写的是〃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说着,充满自豪,可是,有些外地人听了却多少有一点儿不舒服。原因是将〃惟楚有材〃这几个字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惟楚有材〃,只有你楚地有人才,我们这地儿就不行!是有点牛气。问题出在〃惟〃上,将〃惟〃理解成〃惟有〃、〃只有〃。其实,这个〃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了这么件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声子的人,因国内有乱,投奔郑国。一次,他回到楚国,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国情。子木问:〃晋城大夫与楚孰贤?〃声子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说的意思是:晋国卿一级干部水平不行,可是他们的大夫一级,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这就如同晋国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样,全是从楚国弄去的,这些人才本是楚国的。虽然楚国有好的材质,但是,全给人家晋国用了。
声子说的是〃虽楚有材〃,并不是〃惟楚有材〃,〃虽〃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是〃虽然〃,〃材〃指的是木材、皮革。声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想要表达的是:楚国的人才全到了晋国,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后来,声子的话变成了成语〃楚材晋用〃,意思成了引进人才,利用外地、国外人才。
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是声子说的〃虽楚有材〃的引用,但是,〃虽〃改成了〃惟〃,物直接换成了人。〃虽〃改成〃惟〃,不再是转折语气了,但这个〃惟〃也并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为了与〃于斯为盛〃对称成四个字,形式上整齐。
〃惟楚有材〃就是:楚地有人才。并不是只有楚地有人才。
〃新婚宴尔〃本是离婚之作
我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这人很爱开玩笑,他说:〃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觉得有点道理。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全诗共六个小节,前两节是: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本来生活如春风和煦好天气,可你却偏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合力,你却使性发脾气。葑茎菲叶本是美食,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我的心志一直没有改,原想生死与你在一起。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甘荠。看你婚礼上高兴的那个样子,和那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只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反感。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的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写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时的欢乐样子。
第69节:〃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现在,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五车〃就是说人有五车书。其实,原来这个成语并不是这个意思。
咱们先看看五车书到底是多少书?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成书在战国时期,得先说说战国时候的车。《墨子·鲁问》中,墨子说,自己造的车,质量极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话是极力说自己的车子造得好,超出一般,从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车是载不了五十石(石又写成担)的。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分别出土了可以合为一组的带铭文的战国青铜器,叫《鄂君启节》。〃启节〃就是符节,是当时的关防通行证。《鄂君启节》记载了当时水运过关的规定,其中有〃如担徒,屯二十担以当一车〃,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担,二十担按一车计算。从这话可以推测出,一车的载重是二十担。杨宽《战国史》〃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一节中说,一石120斤,一斤合252?9克。
一担120斤,一车20担,就是2400斤;5车100担,就是12000斤,依杨宽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现在的重量6000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有6000公斤的书,那可算是不少了。
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个时候书并不是用纸制的,而是竹子、木头做的简。这一来可就不一样了。《汉书·刑法志》中记,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意思是,秦始皇白天审理案件,夜晚看书,自己规定处理公文的数量是一石(担)。也就是说,秦始皇一个晚上的阅读量是一石。这么一来,五车书又不算太多了。一晚上看一石书,一车书二十天也就看完了,五车书也就够看一百个晚上的。对于有学问的人来说,这又根本不能算多。
可是为什么五车书又能形容学问大呢?
原来,〃五车书〃并不是说拥有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原来五车书是写作的量,并不是藏书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写了五车书,那也不一定,庄子在这里也是夸大了说:写得多,错的也多。
后来人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往下就不管了,再加上后来纸的五车书也的确是很多,于是,误以为是惠施这人读了五车书。于是〃学富五车〃也就偏离了庄子的原意,从批评转向纯粹的赞扬,从写了五车书变为读了五车书。
第70节:运什么成风
运什么成风
〃有个成语,运什么成风?〃
〃运斤成风。〃
〃斤是什么物件?〃
〃斤是斧子。《辞海》、《辞源》全是这么说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书,都将这个〃斤〃解释成斧子,但我说并不准确,古人说的斤,不是斧子。
你凭什么这样说? 咱们先看运斤成风的来历。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译过来就是,楚国郢都有个人将一滴石灰溅到了鼻尖上,这滴石灰如苍蝇翅膀一样薄。这个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斤,轻轻松松一斤下去,把石灰削个干净,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按照最基本的逻辑,表示同一概念的名词性词语是不能并列在一起的,如不能说〃楼与房子〃、〃土豆和马铃薯〃、〃妈妈及母亲〃,古今中外都要遵守这一逻辑。而古代经常将〃斧斤〃并在一起,可见斧与斤并不是同一物。
《释名·释用器》:〃斤,谨也。板广不可得削,又有节,则用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这已经说得明白:木板太广,又有节子,就得用斤加工。用斤是用斧后的一道工序,是专门削平斧痕的。
王筠《说文句读·斤部》:〃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锄相似,不与刀锯相似。〃这进一步说清楚了斧与斤的区别:斧是直刃,斤是横刃。古代所说的斤,应该是指现在的锛子。
那位说了,你这人净咬文嚼字,斧子、锛子有什么不同?
斧子与锛子的区别至少有三:一、斧子个头小,锛子个儿大,个儿大掌握起来就不容易。过去有句话:驼裁缝,瘸木匠。裁缝工作时总弯着腰,天长日久,背就驼了;木匠用锛子时间长了,难免伤到自己的脚,老木匠脚有伤的就多。二、古代有用斧子做兵器的,金兀术就使把金雀开山斧,黑旋风李逵也手使两把大斧。是兵器就有人操练,操练多了就有套路,若是用于削鼻子尖准确程度也就高些。可看了这么些年书,就是没听说哪位使锛子上阵的,锛当不上兵器,就只能对付木头了,削鼻子就难了。三、斧子直刃,锛子横刃。以斧削鼻,可以从侧面下手。锛是横刃,削鼻子只能面对面,用锛子难多了人的眼睛有个毛病,从正面测距离的准确远不如从侧面来的好。
这样一比,我们就看出来了,〃运斤成风〃也就是运锛子成风,运锛子成风,比运〃斧〃成风,难度大多了,看上去也精彩多了。
将〃运斤成风〃的〃斤〃解释为斧头,降低了匠石的技艺水平,故事的惊险程度也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解释与事实不符。
第71节:〃血气方刚〃说的是中年人
〃血气方刚〃说的是中年人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现在的成语词典,一般把这个〃方〃解释为〃开始〃、〃正〃,说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这个〃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孔子说的,〃血气方刚〃的〃方〃,不可能是〃正〃、〃开始〃的意思,而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因为〃血气〃不是壮年时才开始的。〃方〃在这里不是表示时间,而是表示范围的。〃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而不是血气才开始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清人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中说过〃《论语》血气方刚。言血与气并刚也〃。
《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这是〃方〃的原始义。《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时,黄盖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里的〃方〃意思就是并联,就是用了原始义。后来,东西并在一起,也称为〃方〃,《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并也〃。《史记·苏秦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这里的〃方〃与〃比〃同义,就是并列的意思。杨树达《词诠》〃方〃条:〃表态副词,并也。〃杨树达先生认为〃方〃与〃并〃古音相同,并举出了《尚书·微子》中的〃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作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范围的〃并〃这个意义,后来使用很少,而表示时间的〃才〃这个意义,使用较多。可能是这个原因,人们忽视了〃方〃表示〃并〃这一义项,而误解了〃血气方刚〃这个成语,认为〃血气方刚〃是〃血气才刚〃,而专用于年轻人了。
〃血气方刚〃本来是用于壮年人的,并不是用于年轻人的,可是,由于对〃血气方刚〃的〃方〃错误的理解,现在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反而没有壮年人的份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第72节:不要误解〃不以为然〃
不要误解〃不以为然〃
人们经常误解,将〃不以为然〃与〃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列为一组,视为同义词。
〃不以为然〃的〃然〃,意为〃正确〃。〃不以为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认为正确,表示不同意。并不是〃不当一回事〃、〃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对的。
《汉语大词典》对〃不以为然〃的解释是:〃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对〃不以为然〃的解释是:〃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请看下面的正确用例: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虽是这样说,但是你这个考古的见解,却只是一个想象,恐怕真正的考古专家一定不以为然。(郭沫若《月蚀》)
(张献忠)心中不以为然,笑着骂道:〃……老子从没有听说过成大事立大业的人还必须脸皮子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九章)
〃你也担心鲁拉把他卖掉么?〃巴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我看不会……〃(高缨《云崖初暖》)
再看古代汉语中正确的用例:
宣和初,徽宗有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宋王明清《挥麈后录》)
见他的行径如此,心里不以为然。(《二刻拍案惊奇》二十二)
另有一个成语〃不以为意〃,《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是一字之差,总是有人爱将这两个成语搞混。
第73节:〃沉鱼落雁〃的大转弯
〃沉鱼落雁〃的大转弯
现在,成语〃沉鱼落雁〃常和〃羞花闭月〃连用,是形容女人美丽的。意思是说,女子美丽得让鱼儿都沉入水下,让大雁都落下来,让美丽的花朵儿都羞得不好意思开放了,让月儿都躲藏了起来。
明朝汤显祖《西厢记》惊梦中就有〃沈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其实,在汤显祖之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采莲女曲》中已有了〃羞月闭花,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然而,这些〃沈鱼落雁〃、〃沉鱼落雁〃,都是出自《庄子》,但是,已经完全不是《庄子》原来的意思了。
《庄子·齐物论》中原话说的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翻译过来就是:毛嫱和西施是人们认为的绝色美女,可是鱼儿见了她们会潜入深水处,鸟儿见了她们会赶紧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会吓得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