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打赢信息化战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拉克战争也是如此,美国作为“先期投资者”,用战争的方式,以坦克、飞机和大炮为工具,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必要的先期投资和投入。这样的投资会有什么样的回报?在伊拉克长期驻军,控制中东地区局势,强迫选举出一个傀儡政权,让中东地区的地下石油绝大多数通过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井冒出地面,再通过输油管道和50万吨以上的巨轮把原油运往美国。这就是政治、外交和军事的交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战争经济学:投入的是1;产出的是1千、1万、甚至1百万。方法很简单,战争加冒险。拉动国家内需
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个灾难性问题,很难解决。大机器的出现,代替了人工劳动,所以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没有出现失业问题,原因是战争动员的拉动。科索沃战争中,起码在三个方面拉动了美国经济:一是军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军工企业赚了大钱,股票持续上升了25%,军工厂的工人整天超负荷的工作,三班倒。军火生产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比如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这样使美国的经济得以全面提升。二是库存大量减少。海湾战争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主,所以消耗了美国二战后军火及物资存储量的一大部分。科索沃战争虽然转向信息化作战,但在中后期的空袭作战中,美国也倾泻了大量库存积压弹药,库存作战物资也得以快速消耗,从而让死物变成了活钱,滋润了美国经济。三是在战后重建中牟取暴力。战争是美国主导的,目标选择是美国人说了算,要炸哪里不要炸哪里只有美国知道。如果美国的高层决策人员、高级指挥员与大企业串通一气,把战争作为一笔大生意来做,利润显然是十分丰厚的。比如,只要总统、国防部长天天叫嚷轰炸石油设施,石油公司就会很高兴,因为许多小石油公司就会囤积居奇,油价就会飙升,而实际上可能并不打算轰炸石油设施。还有,如果在目标选择前与土木工程公司达成默契,战争中就会尽量轰炸那些桥梁、铁路、公路、标志性建筑物,战后重建过程中这些公司在投标的时候就会拔得头彩。争取到建筑项目是一方面,传递美国文化、振兴美国经济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终于启动,美国放出话来,凡是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国家,都不能在战后重建中获得承包权,这些国家只能在美、英承包商的项目里拣点残羹剩饭。
在信息时代的战争文化中,战争经济是一定不能忽略的。美国总有一些人想打仗,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大型军工财团和跨国公司的控制,那些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国会的官僚甚至总统,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多个财团支持和控制。如果没有这些财团的资助,这些政客们不会走上政坛。当他们从政之后,自然要进行回报,而战争却是最好的选择,死伤的不是国人,受损的不是国家,投入很少却产出很多,这样的生意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战略信息战
信息战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500年前,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就是信息战的雏形。后来,在两军交战过程中,通过探子、细作侦察或打探敌人情报,然后运用这些情报进行诱骗、离间、攻击或防御作战等也是一种信息战的手段。信息战作为一种作战样式正式提出来,还是1994年的事。从1995年开始,美军已经把信息战放在打赢未来战争的首位。当时美军率先提出信息战概念,主要是考虑到美国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共存的环境中,信息战已经包含了平时和战时、战略和战役的内容。
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原本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略信息战中的战略一词,其实是借用战略的一般性概念,泛指某些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信息战。战略信息战是1996年才出现的一个词,国内外都没有定义,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作战场之外的信息战,有的称作广义信息战。为了便于和发生在战场上、战斗中或战役中的信息战区别开来,我们暂且把那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心理和科技等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发生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战称之为战略信息战。
战略信息战营造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样式,它可以发动独立的战略信息攻击战争,也可以配合实际的武力入侵作战在战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发动信息战和信息攻击,因此,战略信息战是一种不必宣战、不受任何国际法规约束、不必耗费大量资金和武器的、效费比非常高的一种新型战争。战略信息战将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传统的观念:在作战空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覆盖陆、海、空、电磁等所有空间;在交战时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全天候、全天时作战;在攻击目标方面,战略信息战可以攻击上至国家政治、金融、交通等各个关键部门,下至航空母舰、战斗机、巡航导弹等单一的武器系统;在攻击对象方面,可以是敌对国家的军队,也可以是与敌对国家结盟、友好或支持对方的国家。战略信息战可以超越国界进行攻击,可对敌人前方和后方同时进行攻击,可对战场内战场外同时攻击。敌方无法预测何时遭受战略信息战的袭击,无法得到任何预先警报。诱骗、心理战、威慑或成功的信息战攻击行动,可能最终使敌方领导人主动放弃战争企图,从而达到信息战的目的。
在现代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技术为这种新型的对抗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不采用传统的狂轰滥炸式硬摧毁,用这种全方位战略信息攻击和瘫痪作战的形式,同样可以使敌人丧失心理防御能力,从精神上、心理上、意志上、信仰上彻底摧毁它,让它自己陷入瘫痪,根本就不想打仗,或根本就无力再战或进行战争防御。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就是这种战略信息战的具体体现。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其实也在宣称一种战略信息战。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传媒全面介入战争
海湾战争中,获准传送战区军事新闻的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新闻部的军事节目,有90多个国家收看,100多家电视公司购买了CNN的节目播映权。为了进行卫星直播,在沙特还建立了转播站。“美国之音”的阿拉伯语节目24小时广播,英国BBC东方部的节目由每天3小时延长到10个多小时。这些广播宣传机构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就开始按照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战略意图进行宣传和进行心理战。“海湾之声”电台连续播送了40天,每天18个小时,可在4个频率上广播,功率大,效果好,内容包括新闻、阿拉伯音乐、劝降、号召向多国部队供应食品和水、保证同伊拉克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及与阿拉伯兄弟谈心等。主要是对伊拉克进行反宣传和煽动,促使伊军士兵投降或开小差。美国还在战区上空散发了15万台频率固定在反伊联盟电台节目上的简易晶体管收音机。
海湾战争中有1600多名记者云集沙特,对战争进行报道。新闻界首次在美军参加的战争中通过电台广播和卫星电视及时向全世界报道战况。同时,中央总部还举行了98次电视新闻发布会,其中53次是介绍战况。强大的电视、广播宣传网络第一次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扩大到全世界,渗透到家家户户。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海湾战况,可惜看到的却只是交战一方的报道。这种单向的宣传对扭转世界人民对战争的看法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科索沃战争中,传媒介入战争就更深,不仅涉及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而且还利用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伊拉克战争期间首次进行了全球电视直播,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提升到实时的高度。萨达姆被抓之前,许多人认为萨达姆应该表现得像个英雄,壮烈自杀,或者与美军殊死搏斗。萨达姆被俘之后的顺从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甚至有媒体怀疑美国人在做秀。其实,从以沙拉比为首的一部分反对派用钢索拉倒萨达姆铜像,到战地女英雄林奇的传奇故事,再到萨达姆的被俘直播,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已经处于信息时代的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媒体,非常善于进行心理战和舆论战。
通过大众媒体来左右领导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如果使领导人相信:战争可能导致国际社会的制裁、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经济将遭受严重破坏,军队将被消灭,那么它就不会贸然发动战争。在海地危机中,美国通过调研,把海地人民分成20类,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轰炸”,并通过电子邮件将信息送到军政领导人的个人计算机里去,结果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军在决定对海地进行武装入侵之前,一方面把海军舰队调集到其周边海域进行威慑,一方面向海地领导人播放美军战略企图的电视图像,明确告诉对方战争爆发后将有哪些目标会遭到轰炸,战争的结局将会怎样,从而迫使海地政府无条件接受城下之盟。
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是1983年10月开始的,而其心理战计划早在1979年秋就已付诸实施了。美国政府机关、国务院、美国新闻署统一领导下的大众新闻媒介和中央情报局都参与了这场战略信息战,主要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竭力使格林纳达与加勒比海其他国家完全隔离,这对居民的精神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泛美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拒绝向格林纳达提供财政援助,致使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从而激发了人们的不满,加速了权力斗争各方的分裂。同时,大力向反对派提供财政和物质援助,并制造和散布谣言。美国总统、国家高级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公开发表谈话,对格林纳达评头论足,无端指责。这种心理宣传强度不断增加和升级,为后来采取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1993年,尽管紧靠索马里的苏丹,同样遭受饥饿、混乱、劫掠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困扰,但美国海军陆战队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旗帜,浩浩荡荡地开进索马里去实行代号为“希望行动”的大规模救援行动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大量的飞机和船舶运去了国际红十字会捐赠的物资和药品。而灾难深重的苏丹,为什么没有人去理睬?没有国际组织去救援?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苏丹拒绝给美国CNN有线电视网电视记者发放签证,这样的困境只有苏丹自己知道,卫星电视上不去,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人去同情和援助他们。由此可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操纵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和舆论阵地是多么重要。
当然,媒体要想对军事行动进行制约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1993年索马里救援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由人道主义救援发展到与当地反政府武装进行武力对抗,从而得罪了新闻媒体。当艾迪德反政府武装用绳索系在被打死的美军士兵脖子上拖在大卡车后面游街示众的电视画面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全球播发之后,激怒了美国民众,他们纷纷举行集会,要求美军立即从索马里撤军。最终,美军乖乖地从那里撤了回去。这种情形当年也曾多次发生在越南战场上,反战的新闻媒体惯用这样的手法来激起民愤,从而遏制政府当局的战争升级行为。
“谬误重复千遍就能变成真理”,所以宣传、舆论、心理战等在战略信息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战略信息战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民众的意识和观念,摧毁武装力量的精神和战斗潜力,影响国家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意志和信仰,为政治颠覆、经济侵略、军事渗透奠定无形的基础。美国想摧毁苏联的核武器,费了40年的劲,想了不少辙,花了数千、上万个亿,结果总是与其愿望相违背。美国越是想遏制苏联的核武器,苏联就越是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打破核垄断,最后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核武器越来越多。硬的不行来软的,通过战略信息战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出台,致使苏联从内部分化瓦解,一夜之间,一个强大的、堪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苏联分崩离析了。今日俄罗斯的核武器虽然依然庞大,但美国再也不会担心对自己构成威胁,因为在战略信息战中败北的俄罗斯已经成为美国的朋友。
针对一国领导人、公民、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所进行的战略心理战通常是积极的心理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信息载体都可以进行这种信息攻击,比如可以通过口头宣传、书刊、文字、声像或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大众新闻媒体、观光游客、间谍、商人、顾问及新闻工作人员,可以是公开宣传,也可以是舆论欺骗、谣言惑众等。通过这样的信息攻击,造成一些人意志消沉、心理变态、精神恍惚、信仰动摇,最终达到危害社会、破坏经济、削弱部队战斗力的目的,造成国家的衰落、精神和心理潜能的沦丧、抵抗和生存意识的削弱,或导致国家人才外流、国有资产和资金流失、犯罪率高涨,甚至造成民族分裂。这种文化、舆论和信息的攻击,就像鸦片那样麻醉人们的神经和认识体系,所以远比真正的军事入侵要危险得多。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过度损伤法理难容
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非常简单,飞行员一按按钮导弹就自动寻找目标,飞行员可以掉头返回,任务就算完成了。但是,这种简单的背后,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1倍,其对目标的毁伤力将提高为原来的4倍。因此,以最小的破坏达成最大的效果,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能成为人们追逐的一个目标。武器实现精确打击之后,在作战使用方面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主要表现在目标区分和任务计划上,需要慎重考虑的相关因素增多。过去的战争,基本上是打打杀杀,战役指挥员很少考虑战略、政治、文化、外交等相关要素。信息时代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政治行动。不管是否愿意,战争必须接受全球媒体的公开监督。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在战争中如果因为摧毁某个军事目标而使用不当的暴力手段,将受到谴责、抗议甚至会招惹更多的麻烦。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火烧油井、倾泄原油的做法,美军使用贫铀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做法,科索沃战争中武器试验造成南欧持续高温的行为等,都曾惹起很大的民愤。由于公众对精确制导武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进行完美战争的标志性武器,普通百姓会以为这样的武器已经精确到“点穴式”攻击,已经达到百步穿杨的程度,所以不可能造成误杀误伤。而实际上,武器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可靠、绝对准确的武器。尽管如此,误炸之后的麻烦,总是难以让人轻松。美军是世界上误炸最多的国家,它曾经击落过伊朗的民航飞机,也曾经多次误炸过自己的直升机和装甲车。所有这些事件都让美国很难堪,不仅是军队,政府和总统都没有脸面。
信息化战争中的这些特征,要求作战指挥人员和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人员,不仅要考虑如何摧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