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实证纪实小说学生恋爱报告-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些同学又说错了,你的思想认识又步入了误区。下面我就讲讲这个问题。
切不要盲目仿效
代雨老师继续从婚前性行为讲起,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矫正。她说:
性的吸引在爱情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性爱是情爱的重要生理基础,是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股强大的支配力量。然而它又是可以控制的。实施控制,就大有益处;脱离控制,就有可能变成灾难。青年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尤其要控制好性爱的萌动,坚守婚前性道德观念,营造纯洁的情爱心意。
下面,我想先把婚前性行为再进行一下分析,和大家一起辨析一下人们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历来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情形下的婚前性行为都是错误的,应该避免这种行为。2、有条件地允许。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双方关系是稳定的、相爱的,则婚前发生性关系是可以接受的。3、无条件允许。这种观点赞同相互吸引的婚前性行为。4、双重标准。即婚前性行为男人可以,女人不行。
第一部分入情入理引导,循循善诱矫正(12)
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主张对待爱情和婚姻应当严肃负责、忠贞专一。在上世纪80年代,有51。62%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出现“未婚同居”现象是“道德上的堕落”或“双方都不够成熟”;有31。2%的大学生认为婚前发生性关系只要双方愿意和不造成情感上的创伤及怀孕,也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可以随时分开;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认为,婚前发生性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一是具有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为别人胁迫,大多在双方自愿而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三是反复性,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一旦冲破这道防线,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如:19岁的丽丽在大学一年级时就与本班的一男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交往几个月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两人在狂欢之后发生了性关系,过后,丽丽为之悔恨不已,内心十分恐慌,面对事实不知所措,既怨恨自己又怨恨男友,半月来精神恍恍惚惚,总感觉同学都在盯着自己,没脸见人,尽力回避不堪后果,但又无法摆脱,怕怀孕,怕暴露,怕这次恋爱如果失败今后如何是好……她头痛欲裂,失眠严重,无法学习,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有种精神崩溃和要疯了的感觉,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她找到了临床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而不经相应思考地跨越了性的界限。但另一方面,女生在发生了性行为以后又往往希望能最终嫁给对方,这又反映了潜意识中“从一而终”的封建传统观念在起主导作用,因而才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
在封建传统观念与西方“性解放”思潮相互交织的矛盾影响下,有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中对所谓“贞操”问题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心理困扰之一:认为热恋中的拥抱、爱抚等边缘性行为是不洁的行为。
边缘性行为泛指性交以外的一切亲昵行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相爱过程中的拥抱、亲吻、爱抚包括热恋中产生性的冲动都是自然而正常的,并非不洁,并非罪恶,不必为此苦恼或羞耻。在大学中,与感情发展深度相适应的边缘性行为已基本上被人们所接纳。但应该注意,与情感发展深度不适应的亲昵行为则会导致勉强、不真实感,甚至会有耻辱感和自身不洁感。另外,过多注意亲昵行为而忽视了深层思想的交流,就会使爱情停滞不前且引发焦虑与空虚。所以,边缘性行为应与精神融合,与感情同步。双方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应注意适当控制,相互适应。
心理困扰之二:只有轻浮的人才会那样做,一个正派女子根本不会遇到什么“越轨”的危险,考虑这样的问题纯属多余。
从性欲和性行为的发展来看,通常男子相对积极主动,而女子的性能量一般具有潜在性。在许多场合中,只有在异性的行动和身体的刺激下才会萌动,因而具有环境依赖性的特点。当听到“过来人”关于“不轻易跨越最后一道防线”的忠告时,不少单纯的女孩子觉得不可思议,“有必要对我说这些吗?”但卷入爱的漩涡之后的变化有时可能是始料未及的。如果你们是真心相爱的,要知道过分贪图恋人的爱抚,历经边缘性行为的诱惑,最终会产生身不由己的冲动,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要对热恋中感情潮水的力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在理智还可以说话的时候,树立起“堤坝”,设想好“退路”。
心理困扰之三:贞操观念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毫无意义。
性行为是男女青年最私有的个人行为,但它同时也受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人们不再将性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以自然的、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事实上,尽管总的说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比从前持更为宽容的态度,但还远没达到“毫不介意”的地步。“偷食禁果”或被迫失身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客观存在的。有些纯情的姑娘为了博得男友的信任,在热恋阶段半推半就,甚至主动“以身相许”,以为这样就可以使男友“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种想法是缺乏根据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的普遍规律是:人们倾向于轻视、漠视甚至背叛那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轻易地以身相许,往往容易使对方产生满足之后的厌倦感。而牢守贞操的姑娘,通常对男友更有吸引力。婚前性行为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并可能成为有损身心健康的诱因,在社会上性病与艾滋病传播的情况下,尤其应十分警惕和谨慎。
心理困扰之四:失去了“童贞”,就不再纯洁,今后不会被人爱,也不配再被人爱了。只能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实际上,尽管失身可能会给今后的选择产生某些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与幸福无缘。贞节问题不能简单地论错对。正如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说:“贞洁与禁欲毫不相干……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不要把它降低到性上面来。性可以是贞洁的,禁欲也不一定就是贞洁。如果一个人禁欲,而老是想着性,他就不贞洁。贞洁意味着自然,意味着单纯、天真。”又如日本一位作家曾描写这样一位女子,她常常放纵地与许多男子调情,挑逗周旋于其中,但同时却拼命保护自己的处女膜,以为无论自己品行如何,只要处女膜完整就是“贞洁”的,这实在是对贞洁的玷污。其实,“贞洁”与否,本质上在于一个人精神上的情操。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大多是有了感情不能自制才发生性关系的,出于非道德原因的情况占多数。1995年初,北京某大学的一项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投射题,有关女大学生失身后又结识了第二位男友的态度选择。女生的看法最多的是选择“把一切都告诉他,他愿意就交往,不愿意就拉倒”。选择“保持婚前纯洁,不第二次失身”的也占较大比重。这表明大多数女生有较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较为重视贞操,同时也不因自己的“失身”而过于紧张敏感;而男生的看法主要是表示理解,既往不咎,一如既往地爱她。这说明男大学生能够较为通情达理地对待女性贞操问题,而不是单纯把所谓“处女膜”作为决定两人感情的主要因素。因而,对已经失身而陷入难以自拔痛苦中的人,没有必要在过去的阴影中愈陷愈深。也许一个人不得不为过去付出一些代价,但没有必要永远背着心理上的十字架,成为封建“贞操”观的牺牲品。昨天已成为过去,重要的是珍惜今天,相信自己仍然拥有追求和享有幸福的权利,还可以重新选择未来的道路。
第一部分入情入理引导,循循善诱矫正(13)
代雨老师讲完了上面的观点后,又明确指出:
上面这些分析,它一方面指出了婚前性行为是错误的,是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但同时也符合情理地分析了产生婚前性行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告诫那些已有过婚前性行为的青年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一方面不要自卑自弃,一方面要接受教训,克制收敛。我想,这些观点都是应该引起大家深思的。
下面,我想把我曾听到的一段话说给大家听,请大家甄别。有几位钟爱婚外性行为的男女大学生说:“西方人,在一生中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艳遇,要换一个又一个的性伴侣,创下了不同的性爱刺激场面,否则就是浪费生命,人生就会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说这些话的人,显然是羡慕西方的性开放,追求西方的性自由。其实,他们在这方面是无知的,他们对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一场性革命的前因、经过、后果一无所知,所以才盲目追逐。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西方“性革命”的起因及其对社会的冲击。
在20世纪的性文化史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件也许就是发生在西方社会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浪潮了。这股浪潮来势汹涌,一下子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国,而且对世界各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像是一阵暴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西方闹腾了一二十年以后,就逐渐平息了下来。对于性革命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总的看来,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出了人们一定的历史需要,其内容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它走得太远了,任何正确的东西向前多迈出一步就变成谬误,它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而又开始造成人们的否定。如果把“性革命”全面分析一下,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破除对性的神秘感和负罪感。近千年来,人类都在性压抑中生活并苦苦挣扎。基督教教义认为“性即罪”,性是污秽的、下流的、见不得人的,追求性的快乐的人不能进入天国。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们极大的心理扭曲和社会矛盾。人之本能、自然欲求和生育后代的需要使人们离不开性;但性的负罪感和神秘感又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使人的心理变得十分病态,生活变得十分病态,社会变得十分病态。对性的虚伪、偏见和扭曲现象在性革命过程中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消除性问题上的负罪感和神秘感,提倡两性平等意识,认为两性的躯体、两性的交往和性生活本身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正当的,不是什么污秽之事,不必为此害羞或故意回避。
二是推动了性学研究与性教育。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性革命”对从19世纪后期建立与发展的现代性科学,有理论上的推动;另一方面,性革命也为现代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例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华生教授为进行人类性反应的实验研究而身败名裂,除了他的女助手以外,他找不到理解者与合作者;可是玛斯特斯和约翰逊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项研究,而且有近700名男女志愿者参加实验,这就和当时性革命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20世纪70年代海特的性调查、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性调查,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可是要比四五十年代金赛所进行的性调查时所遇到的困难小得多了,这也应归于时代所赐。由于观念上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性教育以增长社会成员的性知识,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获得健康发展。1975年,美国共出版了1500种性手册;在西方的每个国家中也都可以方便地买到类似的手册。性生活、性健康、性技巧问题成为许多杂志的一个主要内容,并配有各种有关插图。社会除了大量提供成年人感兴趣的性知识外,很多国家还在各级学校里增设了性教育课程。
三是旧的婚姻模式被新的婚姻模式所取代。旧的婚姻模式是,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一起过日子、生孩子,这是对社会的义务,爱情不一定那么重要,性生活和谐更是不重要的;这种婚姻缺乏调适、缺乏弹性、缺乏变化而无条件地强调天长地久。而新的婚姻模式则有许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之点是对夫妻性生活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把性生活看成是夫妻生活、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性生活,家庭就是空虚的,如果性生活不协调,夫妻关系就可以不必存在。所以,夫妻双方要掌握性生理知识,相互配合,掌握性技巧,使双方都获得极大的性满足;只要使双方能获得最大的性快乐,一切方式、一切手段都是可以采取的。虽然这种新的模式提高了婚姻生活的质量,但是,有些夫妻又过于强调了夫妻生活中的性,而忽视了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又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四是推动男女平等的性角色革命。性角色革命是指妇女从被奴役的角色地位中解放出来,争取男女平等的一场运动。它不等同于性革命,但是和性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推动。性革命的产生有性角色革命的背景,同时,性革命的浪潮也进一步推动了性角色革命。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性别歧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中,属于首位领导人当中,只有两名女性。一般说来,女子的工资和做同样工作的男子相比,不足男子工资的2/3。没有保护妇女工作条件的法律,妇女在怀孕和分娩期间没有工资,工作中也没有喂奶和照看婴儿的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情况开始了急剧的转变,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妇女社会活动家出现得越来越多,她们和一些关心妇女社会地位的男子为妇女的命运大声疾呼,以唤起社会的重视和注意。1963年,以弗丽丹的《女性的秘密》为代表的一批书籍出版,其激情与真理的呼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妇女团体也纷纷建立,并汇合成一股洪流,势不可挡;维护妇女利益、尊重妇女意愿,其中包括性权利和性意愿,变成了当时的一种进步思想和时髦口号,为世人瞩目。
第一部分入情入理引导,循循善诱矫正(14)
五是使性与生育相脱离。有史以来,性总是和生育连在一起的,但是在性革命的条件下,人类不是单纯地防止怀孕,而是研究不依靠直接的性交以进行生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试管婴儿;1985年造出体外怀孕机器,1996年英国又试验成功了克隆羊,基因复制、无性繁殖的方法很可能运用于人类。以上发展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几千年来“生殖是性行为的惟一目的”的统治观念已经崩溃,那种两个人的性行为必然产生第三个、因此必须对社会负责的说法已经不再是必然的了,性开始具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和手段。当然,如果对一些新
的技术手段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
六是不受任何约束地追求性的快乐。在性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观点并广泛流行,这就是:性是人的一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