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何厚铧家族传 作者:佚名 >

第12章

何厚铧家族传 作者:佚名-第12章

小说: 何厚铧家族传 作者:佚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表他到葡属帝汶岛,打算在该岛规划开发垦植业。可姚观顺却不幸患了脑溢血,在送香港医治途中逝世,故此,垦植大业不得不中途停了下来。但是从中人们也可以窥见,何贤经营事业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向澳门地区供应石油产品。何贤面对这个新兴行业,又迅速采取应变的经济措施,开办了大明石油公司。大明石油公司,在我国外贸公司的支持下,经销的石油产品占澳门同类商品进口总值的40%左右;其中煤油占74%,轻柴油占77%,对澳门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都有促进作用。

  何氏家族于澳门拓展业务,数业并举,可谓多姿多彩。然而,也有不少商界舆论和知情人士透露,何贤在经营企业的历史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过分相信别人,且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以致给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例如他在香港办的一家独资公司,因为用人不当,结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何贤还有一个较为“古怪”的特点,就是与人合股经营的企业,从来不让自己儿子插手业务。

  例如他与人拍档经营的地产公司,建了一幢大楼,他的一个儿子要求接做装修工程,但何贤却不同意!

  不是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么?自己的儿子都不能“受惠”于爸爸的买卖?何贤说这样做会损害了拍档的利益。

  “贤哥”做生意,究竟守的是生意之道,还是做人之道?究竟是经营之道,还是人际之道?他宁亏自己,不负他人。对他人,他永远主张“和为贵”。



  






何厚铧家族传42、儒风清骨办教育






42、儒风清骨办教育

  从1941年起,何贤不仅担任了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会长;镜湖慈善会主席;立法咨询委员及“法人代表”……他还是澳门教育会会长,多间中小学董事长,以及东亚大学(现澳门大学)校董会主席。

  何贤仅读过3年私塾,在今天看来可以算作无学历者。但是他见多识广,历尽沧桑,最能体会到的似乎是“百年树人”大业之神圣。

  1948年6月17日,何贤为澳门捐建平民小学校舍一座,南湾八角亭图书室一座。

  何谓八角亭图书室呢?原来,在澳门的水坑口至荷兰园一带,过去有个南湾花园。那里面积较大,花园内曾设有音乐台、喷水池、假山、酒水部……是葡国人节日时欢聚跳舞的地方。后来音乐台、喷水池、假山都没有了,只剩下作为酒水部的八角亭。

  1948年,何贤担任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副理事长期间,便把那八角亭买下来,送给商会作附设的书报阅览室。没多久,他又拿出1.75万元,把八角亭修饰一新,并且购置了一批图书,供人们阅览。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八角亭完全演变为澳门一处别具一格的“文化景点”了。四十多年来,“八角亭”一直成为澳门最具规模的公众书报阅览室,每当人们走进这里看书抑或读报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已去的“故人”———那关心文化公益事业的“贤先生”了。

  1948年,或许是“贤先生”的文化年度?那一年,何贤又和澳门一些爱国人士,集资创办了《澳门商报》。但是这份报纸长时间没能获得澳葡当局的许可,到1950年,他们便将《澳门商报》改为小报《新园地》出版。这份小报正式注册时,由“贤先生”出任担保人,交纳了1万元保金。

  1958年8月15日,在以何贤为首的爱国主义人士的努力下,新创办的《澳门日报》正式出版。自始至今,该报都是以“来自澳门同胞,属于澳门同胞,为了澳门同胞”为宗旨的;其一贯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报道祖国改革开放情况,成为澳门各界进步人士的喉舌。

  50年代初,澳门人口只有四十多万,而学生已达四万多人。大部分学生都在私立学校就读,而私校的开设又有各种形式。何族崇义堂联谊会开办的崇义学校,就是在1955年由何贤倡议创办的,他还兼任了该校校长。崇义学校收费低廉,每学期会员子弟仅收10元,非会员子女也只收18元。该校开办第一年,学生有六百多人,1957年学生已增至一千多人,是澳门办得最好的学校之一。

  该校还开办免费夜校,并设奖学金和助学金。学校所有支出不敷之数,全部由何贤倾囊捐助。何贤还被推选为平民免费小学董事会主席。继而他再以银业公会的名义创办免费义学,收容失学儿童五百余人。

  再往后何贤又发起行动,将“免小”和“免义”两校合并为镜平学校,并为“镜平”新建了校舍,增收了学童。有着悠久历史的澳门濠江中学,是在1932年建校的,何贤曾较长时间担任校董会董事长。在任期间,他积极捐资扩建校舍,并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部,每期招收学生四千多名。

  1981年前,澳门是没有大学的。何贤便率先倡议组建东亚大学,曾任该大学校董会主席。东亚大学的校舍矗立在澳门氹仔岛观音岩上,占地16公顷。自1981年3月28日开办,便设立“四院一中心”,即本科学院、公开学院、预科学院、进修学院和管理研究中心。

  “东亚大学”即今日之“澳门大学”,这座氹仔岛上的美丽学府,对为澳门培养知识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澳门由于地方太小,教育之历史底蕴不够深厚,所以大多富贵豪门之子女,都会前往国外深造学业。但是,也正因如此,何贤倾心鼎力办学,资助文教事业,其归根结底为的是广大平民,为他们更多的子女孩童能顺利且及时地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拥有光辉的前程。



  






何厚铧家族传43、醉红孤品送故宫






43、醉红孤品送故宫

  1958年春天,正值广州美术馆建馆的第二年。关心祖国文化事业的何贤,又为广州美术馆馈赠了一批宝物。原来,为了充实该馆西方油画的馆藏,何贤一次性从香港购买了英国菲尔氏复印西欧名画206幅,并通过当时广州市市长朱光,将这批名画复制品送给广州美术馆收藏。

  现在已是广州美术馆副馆长的谢文勇,当时受单位委派接待何贤,并正式接受了何贤的赠送。那批油画复制品,是自西欧14世纪开始,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古典派、学院派、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以及现代各个流派等78位著名画家的作品;更有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现实主义大师柯罗的《桥影流光》等经典画作。

  这对研究西方之油画,无疑是极为可贵的资料,因为何贤在澳门的时间比较多些,所以“大丰银行”办公室里的陈列,多了一些他心爱的古玩和名人字画。在办公室的一面壁橱里,有很精致的古玩,四周都是大陆名画家佳作,有画家黎雄才的巨幅,也有叶剑英亲笔题字送给何贤的李可染佳作。

  那批古玩中,最醒目是七个高矮相同、栩栩如生的清人坐像,单看其神态与衣褶,就知道不是工艺“行货”了。这七个黑铜色的人像,是广东石湾陶塑手艺最好的一位清代名家师傅陈渭岩亲手塑造的光绪皇、洵贝勒、庆亲王、肃王、端方、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人像。据说,何氏家族收藏的古董,有的价值连城,哪怕古董商曾出1000万港元买一件,何贤也不相让!

  什么宝物如此稀罕呢?这里有最值得一提的话题。有不少外国收藏家,都知道宋代的“紫锭水洗”和清代的“醉红”两件珍品在何贤手里,便千方百计地想将它们买到手。何贤不是慷慨仗义之“哥”么?惟独这两样东西,无论怎样打他的主意,他都死活不肯出手卖给人家。

  “贤哥”也有吝啬的时候?对。这两样东西,他居然“吝啬到了家”。何贤与人说:“这是中国的国宝,我要送,也得送回祖国去。”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老给买主们候着磨着问来问去也不好。何贤说到做到,心里一疼,送!

  他终于割舍了宝物,将其送还“娘的怀中”。何贤和夫人陈琼一起,在黄子雅的护卫下,搭乘火车,日夜兼程地将宝物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馆展览。博物馆负责文物的工作人员,睁大了双眼,喜出望外地说着:“这醉红花清代仅做了三只,一只烧坏了,一只被盗卖到日本,而今就只有这只了,真是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啊!”

  这两件宝贝,何贤当初究竟又是怎样弄到手的呢?何贤自己对人讲过,这两样东西,本来是平地黄的收藏。据说陈济棠那阵子想买下,出价到20万银两,但是平地黄无论多少钱也还是不肯卖出。平地黄的女婿见状,便揣测这两件东西定是比金子还贵重的宝物,也总惦记着算计着,他想将之拿到手。后来抗战期间,这女婿做了汪精卫的部下,好像是当广东财政厅长吧,他凭此显赫身份就将两件宝贝拿过来了。何贤又听人说当初这女婿爱这宝物如命,战事中一听到警报有什么不妥,就赶忙随身带上这两件宝贝一齐走……

  抗战结束后,这位效忠过汪伪政府的女婿潦倒了,度日维艰。这时便找到何贤,何贤出七万银两买过来了。何贤一脸苦笑地对人说:“买到手就麻烦啦!威士忌都去掉我几百箱呢!因为那些外国人听见我有这两件宝物,成日从早到晚都有人磨着要看要买。”

  何贤实为忠厚之人,他后来对人说:“如果有人肯捐十万元美金给澳门做善事,我就送给他。”

  老朋友何柏劝何贤说,这两件东西如此珍贵,叫他不如捐给广东博物馆。何贤想想也是,就同夫人托着两件宝送回广州。哪知朱光市长一见,说这两件东西,应该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才对!何贤听从了朱光市长的建议。直到今日,国宝始终摆在故宫博物馆里。



  






何厚铧家族传44、艺苑知音爱粤曲






44、艺苑知音爱粤曲

  何贤不是艺人,也没有从事过艺术工作,然而他从小就喜欢戏剧曲艺,酷爱粤剧和广东音乐。当然,这当中离不开“第五夫人”陈琼的熏染并得益于她的影响和“训练”。

  何贤与陈琼结为夫妻后,因为陈琼的粤曲唱得字正腔圆,缠绵宛转,几乎达到了专业水准,故常常于春江花月之夜,伴着朗朗清风,在花园、阳台为“贤哥”高唱一曲,有时兴致所至,两人还常常你应我和地对唱开来……

  陈琼虽不是职业演员,却可谓澳门一位资深唱家,她的粤曲唱得好听也是公认的。陈琼曾道,她学唱粤曲虽未正经八百地拜过任何人为师,但亦有许多名家指点过。

  她唱曲的心得,总结起来,“基本功是最重要的”,起码的要求是板稳、吐字清晰、运腔圆滑、收放自如等方面。

  书画家邓芬(徐柳仙唱的“梦觉红楼”的撰曲者)对陈琼演唱的“梁山伯归天”中的唱段,都提过他的意见。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名门太太有如此大的冲劲和痴迷去钻研粤曲艺术呢?

  陈琼说,是她的丈夫何贤平生最喜爱粤曲所致。换句话说,是陈琼对“贤哥”投其所好了。

  何贤关注并参与了相当多的演艺活动,他不但组织过澳门著名的濠镜音乐会,而且组建了不少剧团,经常搞演出。

  平时一回到家里,何贤就打开留声机听粤曲。而陈琼,就是为了丈夫的喜爱和参加演出活动的声誉,才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尽力将自己的这项特长,发挥到最佳效果,最棒水平,以不辜负何贤的期望。

  一般人出台表演的首次经验,大概都是在一些较小规模或较不正规的演出场合吧?但是,陈琼的首次演出,却是在广州的海珠戏院(今称人民戏院)!

  日后回忆起来,陈琼在百感交集中,流露出羞羞的怯意……噢,如梦如烟的往事,好似就发生在昨天,观众热烈的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那是1961年,丈夫何贤带领濠镜音乐会回国内交流,陈琼第一次登台,心情有点紧张。

  何贤便安慰她说:“第一站去石岐,唱过之后才去广州,应当没有问题,不要怕呀!”

  哪料到,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曾生,却要求第一场在广州演出!

  陈琼更为紧张,几天下来竟瘦了三磅!事实上,第一场招待的是地方首长、文艺界和戏剧界的同行,名伶马师曾等都是座上客,陈琼之心理压力当真不小,能轻松么?

  不过,陈琼确实具有极坚实的功底,加上同台演出的演员也都是颇具分量的名伶,陈琼的临场表现丝毫不差。那一晚,她的平喉独唱《贾宝玉夜祭芙蓉神》,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那次巡回演出,奠定了她在澳门曲艺界的地位。也因夫人所长,也因情有独钟的何贤,对影剧艺人、名伶歌手们有一份情深如海般的关怀与体贴,跟他们一班人马接触起来更为平易亲切,其乐融融。

  三十多年来,举凡来澳门演出的剧团、乐团、曲艺团、杂技团等,以及到澳门访问的红伶们,何贤都会亲自出面接待。其间有碰到困难的,比如上座率低,入不敷出;或囊中羞涩,脚钱短缺;或有天灾疾病,飞来横祸……何贤必定伸出救援之手,为替大家排忧解难,有时就自己倾囊相助,反正务求使艺人们心情舒畅,开心而来,满意而归……

  何贤每每到香港,抑或来广州,只要是能腾出时间,他都会去看望这些粤剧艺人。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不便来回跑腿,就索性设席于酒店宾馆,邀约上一些相熟的艺人们来此聚会,把酒言欢,畅叙一番从艺之甘苦,人人欢颜笑语,落泪中也有着知己互相倾心的痛快。

  如此,省港澳的粤剧艺人们,都称何贤君是“小孟尝”,还称陈琼作“三姑娘”。

  何贤夫妇成了艺人们的知心人。



  






何厚铧家族传45、慷慨解囊助艺人






45、慷慨解囊助艺人

  抗战期间及香港沦陷后,不少艺人辗转流落到澳门,他们不能经常演出,又无固定薪水,处境令人怜惜。在这困难时刻,为保证艺人正常演出,解决他们生活的困窘,何贤先后买下平安戏院和国华戏院,安排各剧团演出。他还组建了一个新声粤剧团,自当班主,将流落澳门的粤剧名流任剑辉、白雪仙、欧阳俭、陈艳浓等吸收入团。

  其间虽历经甘苦,却是从组建之日起,一直经营到抗战胜利,任剑辉和白雪仙重返香港才告解散的。所以,30年后何贤病故香港时,任剑辉带病在灵堂守了三天灵;而白雪仙看着何贤的遗体泣不成声,一直陪送何贤之灵柩到澳门安葬。她哭道:“与贤哥生不能再相聚,就让我们多陪他一会儿吧!”任、白两位名伶为何如此心痛感怀?那是因为她们永远都没有忘记,在30年前那段战乱时期极其艰难的日子里,何贤曾给予过她们雪中送炭式的援助……

  也是在抗战后期,粤剧大老倌(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从香港到澳门演出,何贤亲自款待他们,食的住的花的,全由何贤包了。当时红线女身体不好,何贤就叫镜湖医院派最好的医生给她治病,使她能上台亮相。

  年逾90高龄的著名粤剧老倌白玉堂,是与马师曾、薛觉先齐名,三足鼎立艺坛的粤剧泰斗。白玉堂在战前和芳艳芬演出时,也是由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