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 >

第6章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第6章

小说: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物发展到极端,或者毁灭,或者走向反面。因此圣人对于外物守住缺乏作为充足,守住陈旧作为新颖,知道停止而远离过分,知道满足而远离奢侈,知道分寸而远离极端。所以能够没有失去没有失败,终生不会衰殆。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 
  '原文'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伐,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古文正解'   
  执天下而为之者,祸莫大于穷兵,其事好还:大军所之,民莫不远徙而田园荒矣;大战所过,境莫不困乏而饥寒至矣。而况死伤耗费者乎!   
  兵也者杀伐不祥之器,以道佐人主者贵乎民生,非乎民杀。故善者不得已而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是以不矜,不伐,不骄。   
  物壮则老,是耗生不道。兵强所以自殆,非以其兵以竭民,战以竭国哉,而况不义者乎!   
  '今文正解'   
  执掌天下统治而妄为的,祸害莫过于大兴军事。这种行径的灾难报应也来得快:大军所到之处,百姓莫不躲避逃亡,田园村舍也就随之荒芜了;大战发生之处,民生莫不凋敝,饥寒灾荒年头也就随之而到了。更不用提战争本身的生命死伤与物资耗费了!   
  军事是杀伐一类的不祥之物。以大道辅佐君主的,看重的是老百姓的生息,反对的是老百姓的杀伐。所以,妥善的人出于不得已才用兵,达到目的也就足够了,绝不敢借用武力来称霸。因此达到目的而不敢自矜,不敢自夸,不敢自我骄横。   
  生物强壮过后自然走向衰老,这是耗损了生力不合乎大道。以武力取强所以会自寻衰亡,那原因不就是以军队枯竭了人民,以战争枯竭了国家吗!更何况那些将武力用于不正当目的者呢?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果而不得已”按帛书订为“果而勿(毋)得已居”。   
  虽然二者含义相同,“勿得已居”更明显强调心态,因此订正。   
  “果而勿得已居”,“居”意思是“以……的心态对待”,再如“居功”。   
  “果而勿得已居”乃承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各种心态之语:达到目的了,但不要拿自我得意的心态对待胜利。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一 
  '原文'   
  '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古文正解'   
  佳兵杀生,生物者或莫不恶而远之,是以有道者不处而君子以为哀礼。   
  天道贵生,故有道者不处乎杀伐也,不得已而用之。乐兵者,美胜者,是与乐杀人而无异也,道德其尽丧矣,安可以得志于天下苍生哉?!   
  夫朝阳而南面贵,是以东升而贵左,西落而贱右,喻物生生也。故吉祥尚左,凶丧尚右。是以行兵而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曰:以丧礼处之。   
  佳兵哀礼。嘻!虽先王之仪,犹常存道置德焉!意处兵者不可不时省之也。   
  '今文正解'   
  好的兵器是用来屠杀生命的,生物之类况且无不恶而远之,因此有道的人不处乎它,而有德君子则以丧礼对待它。   
  上天大道的宝贵在于养育生命,所以有道的人不处乎杀戮伤害,不得已才会使用它。喜好军事,崇尚胜利,这等于是跟喜欢杀人没什么区别,天道人德丧失殆尽,又怎么能以此谋取天下信服苍生呢?!   
  面对太阳坐北朝南,是人们以之为尊贵的方位。以此,左侧因太阳东升而贵,右侧因太阳西落而贱,也是寓意着让生命蓬勃啊。所以礼仪于吉祥尚左,于凶丧尚右。因此行军打仗时副将居左,主将居右,说的是用丧礼来对待。   
  好的军事却用丧礼。哎呀!即使先王定下的礼仪,犹且无不保存着大道大德,那是希望置身军事的人不可不时刻提醒啊。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杀人众多,以悲哀泣(哭泣)之”按帛书本订为“杀人众多,以悲哀莅(面临)之”。   
  本章在于论述“有道者不得已而进行战争的态度”。针对场合乃是战场上。有道者在战争中“杀人众多”而“悲哀”针对的是普通生命本身的殒亡,不在于区分敌我,“泣”之则稍嫌过迂。若“泣之”的对象是己方,则不切合“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的心态。   
  因此,“泣”当为“莅”字讹谬。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二 
  '原文'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曰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若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归于江海。   
  '古文正解'   
  名可名,非常名。道为万物尊而常无名,故曰:朴;无名之朴者,未可器也。虽无名之小,天下莫敢臣也。曾不见其大而善者也,虽天地而均雨露。故天地有大美,侯王守道则道亦得之矣。   
  夫承始制而有侯王之名者,可谓若贵乎大道也,奈何岌岌乎不知止耶!知止守道之所以可以不殆者,犹若海之善下江河,江河自宾而海是以不可穷竭焉!   
  '今文正解'   
  可以命名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大道作为万物之尊却总是无名无称,所以叫做“朴”。没有名称的朴木,不成器物之用而无可高贵啊。虽然小的没有名称,天下却没有敢臣贱它的。难道没有看见道的大而美好吗:即使天地也会把雨露均匀降洒天下。所以天地之间自有莫大的美好,侯王如果守住大道,那么道也会让他有莫大收获。   
  承袭最初的建制而有了侯王之名,可以说比那无名的大道还高贵啊,为什么还追求无度不知道止步呢?!知道适可而止归守大道,之所以不会衰败,就好比是大海善于卑下于江河,江河就会自己投奔,而大海因此才得以永不干涸。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道常无名朴虽小”订正为“道常无名,曰朴。虽小”。   
  古文字竖写,“名”若书写不工,则“名曰”易讹谬为“名”。   
  后文对此有注解“无名之朴”。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三 
  '原文'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古文正解'   
  善知从常,善成从全,善守从久,善治从安,没身不殆,是谓抱而从一。   
  道者,其不在物,故能遍也;不在为,故能周也。是以从事而道者,克于一己而不求穷于万物,故能应物无方而不可殆之。是为双用而两全。   
  故,知人者不尽,自知者不弊;胜人者不极,自胜者不败;多得者不厌,知足者不缺;强人者有威,强己者有志。自知自胜自足自行,知行相济而并一也。   
  是以,圣人执一而御万矣,守己而载众矣,以无为之易而无不为矣。与道相得而莫殆,不失其所,故曰久也;与德相建而莫拔,万世而不忘,故曰寿也!   
  '今文正解'   
  最好的认识在于永恒,最好的成功在于周全,最好的守护在于长久,最好的治理在于平安,终其一生不会衰败,这就叫做保守并服从于混元大道。   
  大道,因为不在于成为实物,所以才普遍;不在于一一操控,所以才周全。所以以道行事的,在于恪守住自己而不求穷尽于万物,所以能够以没有方式作为方式应对万物而不会衰殆。这就是既用大道的方式又用大道的功用,既成全于物又成全于自己,“双用而两全”。   
  所以,知道别人不可穷尽,知道自己才没缺失;战胜别人不能到顶,战胜自己才不失败;谋求过多永远无法满足,知道适可而止才不缺乏;强行于别人不过是威力,坚定自己行动才是真正志气。自知自胜自足自行,意识与行动相互辅助且相互符合。   
  因此,圣人只要执守大道就可驾驭一切,把持自己就能承载众人,用无为的简易却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与永恒至上的大道相互得到,没有什么让他衰败,不失去人民根基,所以叫做长久;与大德相互建立,没有什么可以拔倒,人们万世不忘记他,才是真正长寿。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死而不亡者寿”中“亡”乃“忘”字讹谬,按帛书订为“死而不忘者寿”。   
  后文对此有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四 
  '原文'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古文正解'   
  大道泛兮,洪流万物。 恢恢乎大象,左右而若无可存焉。往来遐迩,莫让其行;物我人众,莫辞其作。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谓之卑微;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谓之广博。   
  而俗之谓大则富贵,小则贫贱,其于大小之见,亦可谓陋矣。小则大也,大则小也。故,海下则大海,道微则大道,圣人不自大则成其大。   
  奈何人君而以一己小天下邪?!慎道无己,天下致之。   
  '今文正解'   
  大道像广阔的河流的一样,运载万物于其中。形象渺茫无际,无处不在却又像无处存在。过去未来,远方近周,它都不会避开;万物与我,个人大众,它都不会推辞。   
  蔽养万物而不自为主宰,永远没有欲求啊,可谓是卑微之至;万物无不归向它却不知道主宰何物,又可谓是广博至极。   
  而俗人称大则指富贵,称小则指贫贱,这样认识大小的关系,也可谓是浅陋。小反而会大,大反而会小。所以,海处低下才成为大海,道静默希微才成为大道,圣人不自大才成为高大的圣人。   
  为什么君主却以一己而藐视天下呢?!慎守大道无我无欲,天下将主动奔向他。   
  '订正与辨析'   
  本章帛书本有“功成而不名有”中“名有”系“居”字讹谬,故而而未作采用。   
  从文字考订上,“名有”实际是“居”的金文手写体疏松而分离为“尸古”从而讹谬为帛书本的“名有”。   
  另外,若按“不名有”则与下文“可名于小……可名于大”这种“可名”观点不仅叙述欠文采,逻辑也稍嫌抵触。   
  对此,前文有照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可见“居功”是当时习惯的词组搭配。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五 
  '原文'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古文正解'   
  大象无形,大治无为。物性自生,民性自安,生性自由,自然之道也。是以往无为之邦,将平泰之乡。   
  乐与饵且过客止,况安生之乡乎!   
  故,道虽平淡无物,而美胜者天下稀及之。其行亦简若此,其用亦大若彼,不可谓大象耶?故为天下利器。   
  '今文正解'   
  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最大的治理没有作为。物的天性在于自己就会成长,百姓的天性在于自己就会安定,生命的天性在于自由而无妨害,这就是自在而然的大道啊。因此要去清静无为的国度,要到平静祥和的地方。   
  音乐与美食尚且能够让过客停留,更何况是能够安乐生活的地方呢?   
  所以,大道虽然平淡无物,然而论美好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它的施行却也这么简单,它的功用却也那么强大,不可谓是最大的形象吗?所以才是天下最锐利的器具。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六 
  '原文'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古文正解'   
  张而后能歙之,以乘其势;强而后能弱之,以竭其力;兴而后能废之,以得其衰;予而后能夺之,以信其意。是谓微明。   
  微明,微明,微而行之之明。因顺不逆,藉天以成;力少,功大,事全,柔弱而胜刚强,合乎道也。   
  故,微明微用。治国之利器,不可以昭之;而昭之者,譬若鱼脱于渊,则道殆矣!   
  是以,道隐无名,玄德不德,太上无言,圣人晦贤。   
  '今文正解'   
  张开之后才容易关闭,好乘借其惯性;强大之后才容易削弱,好疲乏其实力;兴旺之后才容易废除,好趁它必然走向衰亡;给予之后才容易夺取,好取信其心意。这就叫做“微明”。   
  微明,微明,隐微而行的智慧。顺随而不强行对抗,凭借天道而成;用力少,功效大,处理周全,柔弱因此得以战胜刚强,符合大道的方式。   
  所以,微明的智慧要隐微地使用。治理国家的大道谋略,不可以昭示于天下;而昭示于天下,好比是鱼离开深渊,那么道就困殆了!   
  因此,大道隐藏无名,玄德无谓有德,最好的统治者不发号不施令什么,圣人不张扬不崇尚贤能。   
  '订正与辨析'   
  1。帛书本有“将欲去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使其离开,必先与之交往”。   
  通行本有“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意思是“想要使其衰废,必先使其兴盛”。   
  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在于,“与”“兴”古文字体是形近字。一旦二者讹谬而上文对仗的字“去”“废”又缺失,则容易用反义词补正,从而讹谬。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还是“将欲废之,必故兴之”,二者对于章节含义无大影响。至于哪个版本更符合原文,目前尚难以考证。   
  然而“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意义更切合《道德经》重视长久顺治的治理理念,且能够照应“物壮则老”等说,故而暂采取。   
  2。帛书本“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与通行本“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句中“夺”字较之“取”字,更切合“歙”“弱”“废”等字表达”柔弱胜刚强“的较强负面含义,故订为“夺”字。   
  “与”“予”时常通用以表示“给予”义,为方便理解,兹订从本义字“予”。   
  “固”“故”也是通假字,表示“先”,为方便理解,兹订从本义字“故”。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七 
  '原文'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