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生斜长集-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首《谢公宅》,同样表现出对谢脁的崇敬之情。
在李白的集子中,怀念谢脁,赞美谢脁的诗还有:“三山怀谢脁,水澹
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由于李白对谢脁的一再推崇,所以清人王渔洋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论诗绝句》)。
谢脁诗确有其出色之处。
二
谢脁最善于写景。如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 《游东田》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读了这样的诗,你能不被江南春色所吸引吗?
又如:
轻云霁广甸,微风散清漪。连连绝雁举,眇眇清烟移。
—— 《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一》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 《高斋视事》
读了这样的诗,你能不被秋之神、冬之韵所感染吗?
谢脁笔下的自然是多姿多彩的。“云生满池榭,中月悬高城。”“露湿
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这里的境界是幽静、娴雅的。“四面寒飚举,千里
白云来。”“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这里的境界是雄伟、豪壮的。“花
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这里的境界是纤
细、柔和的。
… 页面 92…
清人方东树云:“元(玄)晖诗如花之初放,月之初盈,骀荡之情,圆
满之辉,令人魂醉。”信然。
三
谢脁善于“出景”,或曰善于构图。平常的自然,经过谢脁的剪裁、排
列,就成了一幅绝妙画图。如:“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山本是常
见景,然而诗人让你从窗中望出,就像为它镶上了镜框。“云端楚山见,林
表吴岫微。”楚山、吴岫都是美丽的,然而,却隐藏在飘渺的云团和疏密有
间的树杪中,使人有分外妖娆之感。
后代的诗人都向谢脁学习过“出景”法。孟浩然诗云:“枕席琴书满,
褰帷远岫连。”李白诗云:“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王维诗云:“林
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从这些地方,你不是可以感到谢脁的影响吗?
白居易诗云:“谢玄晖没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间。无复新诗题壁上,
虚教远岫列窗间。” (《宣城崔大夫以近诗见示,吟讽之下,喜成长句寄题
郡斋》),可见,谢脁的“窗中列远岫”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钟嵘在 《诗品》中批评谢脁,说他“微伤细密”。其实,这正是谢脁的
优点。惟其细密,始能刻画入神,引人入胜。陆时雍说:“若情事关生,形
神相配,虽秋毫毕具,愈见精奇。”
还是让我们再来读谢脁诗吧!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这里,诗人将太阳照在江面上的晶莹闪
烁的景象以及绿意可掬、欣欣向荣的野草表现得那样逼真、生动,恰是不可
移易一字。其他如:“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新萍时合水,弱草末
胜风”等,处处可以见到谢脁体物之精,状物之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美是生活。”“凡是独自表现生活或使人忆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正
因为谢脁对于自然能刻画入神,表现它的千姿百态,因而就能启发我们的想
像,使我们“忆起生活”,沉浸到一个丰富、美丽、多彩的大自然中去。
五
在谢脁的许多诗里,写景和写人是统一的,写景是为了写人,特别是人
的感情。如: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急。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怨》)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竭。 (《王孙游》)前首写秋夜,
后首写春日。它们都将主人公安置于一个特征鲜明的典型环境中,从而加强
和烘托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发展。在这里,诗人的天才就在于给出了“对于某
种场合是最鲜明和最有效的东西” (歌德)。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同王主簿有所思》)
这里,诗人并没有着力写主人公怎样惆怅、焦急,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
出行人稀”的图画,而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也就通过这幅图画展现了
出来。它的妙处就在于言不及情,而情自在于其中,具有使你反复玩味、兴
致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如: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前人对它的评价简直高极了。王夫之说:“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六
李白之前,萧衍曾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李白同时,杜甫也
很佩服谢脁。他在《寄岑嘉州》诗中说:“谢脁每篇堪讽诵。”李白之后,
… 页面 93…
晚唐的李商隐也说:“谢脁真堪忆。” (《怀求古翁》)又说:“正是澄江
如练处,元 (玄)晖应喜见诗人。”(《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
下先寄上李使君》)可见,佩服谢脁的不止李白一人,但是,最佩服、最倾
倒于谢脁的仍然是李白。
… 页面 94…
说王维 《终南山》诗中的“隔水”二字
夜,读《王维集》,至《终南山》诗末二句,不禁掩卷沉思起来。
为便于说明问题,抄录全诗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
处宿,隔水问樵夫。
“隔水”,妙在何处?改成“路边问樵夫”,何如?思忖之下,觉得“隔水”
二字实不可移易,改成“路边”,就点金成铁了。
主人公一路置身在雄伟的终南山中,欣赏那似分还合的白云,似有若无
的青霭,阴晴变化的峰壑,兴致正浓,不觉已近天黑,要找个有人家的地方
住宿了。然而,四顾茫茫,万山重重,杳无人烟,主人公不禁有点着急了。
忽然,水那边,有一个樵夫挑着柴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了。主人公高兴了,忙
扯起喉咙,大声喊道:“喂——樵子!哪里有可以借住的人家?喂——”声
音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山水哗哗,樵夫听不清,便歇下担子,侧着耳,
聚精会神地听着,仍然无用,便也扯起了嗓子,大声喊道:“什么——大声
点——”声音也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如此几番,最后主人公才得到了
满意的回答。
如果读者大体上同意我们对本诗意境的体会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隔
水”虽仅两字,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勾起了我们这么多的遐想,
有这么多东西容我们去体会,去挖掘。而“路边问樵夫”呢?因为是在路边,
距离近,又无山水的哗哗声,只须一问一答,寥寥数语,问题便可解决,主
人公和樵夫便可各走各路,有何意趣!
一个有容量,一个无容量;一个意境深远,一个意境浅露。
作诗的目的不在于叙述或交代某些生活事件、过程,而在于创造出凝练、
含蓄的意境,通过有限的形象表现出无限的不尽之意,所谓“情融于内而深
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麓堂诗话》)是也。
… 页面 95…
两句唐诗的启示
江南园林常常题有“曲径通幽”四字,它源于唐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
禅院》,原诗云:
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
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据说,宋朝的欧阳修特别欣赏“曲径”一联,想模仿它而久不可得。
常建的这两句诗写得确实好。吟诵之余,不由悟得了创作上的一条道理。
树木丛生,花开似锦,如此美景,自当尽兴饱览为快。但这美景又被安
排在园林深处,造园者绝不让你三步两步就走到它的跟前,也不让你一张目
就尽收眼底,而是先隐隐约约地让你先窥见一点端倪,激起你探幽寻胜的强
烈愿望,然后再引导你走上一条曲曲折折的途径,最后才豁然开朗,佳木名
花,一气展现。
创作何尝不如此?意境贵深不贵浅,情节贵曲不贵直。优秀的作品决不
一下子把什么都和盘托出,决不让读者一览无余,看到上文就猜到下文,而
是丰富多彩,曲折多姿。当你自以为山穷水尽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又是一个新的天地在招引你了。明人李梦阳有诗云:“浩浩长江水,黄州若
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其所述意境差近。
“曲径通幽”,该也算得是一条艺术规范吧!
① 曲径,一作竹径。
… 页面 96…
王充以后又一人
——一说李商隐
提起李商隐,人们大体都知道,他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很少人知道,
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反传统思想的异端思想家,堪称王充以后又一人。
李商隐有一篇《上崔华州书》,中云:
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所谓周公、孔子者所独能耶?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
意分出其下哉!
中国人过去有两大弊病,一是好尊崇古代,一是好制造偶像。人们爱将夏、
商、周说成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黄金时代,周公、孔子说成伟大得不能再伟大
的超级圣人,于是,一切以古为法,以周公、孔子之言为准,似乎只有这两
位才有发现和掌握真理 (道)的资格,他们的话,句句都是“道”的体现,
人们只要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就可以了。然而,李商隐偏不信这个邪,说是:
“道”并非周公、孔子“所独能”,我李商隐和周公、孔子同样是人,也都
能发现和掌握“道”(俱身之耳)。因此,治国、平天下(行道)不必区分
今古,写文章不必从经书、史书中找依据,也不必顾及当代忌讳。你看,李
商隐的口气有多大,多么狂妄!幸亏唐代没有“四人帮”一类人物,否则,
必定打翻在地,定成什么“反周、孔分子”不可。
李商隐的上述思想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他还有一篇《容州经略史元
结文集后序》,内称:
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氏为非。呜呼!孔氏于仁义道德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
耳!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五用明而耻察。嗟嗟此书,可以无书。
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列耶!
次山,就是元结,中唐时代的一位文学家。大概当时有人批评元结“不师孔
子”,这当然是个极为严重的批评,严重得可以丢官、抄家,身毁名裂的,
然而李商隐却不以为然,一句“孔氏于仁义道德外有何物”,表露出对孔子
的几分不敬;又一句“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就将孔子摆到了一个正
常的系列中。真理的发展是一条既漫长又宽阔的历史大道,在这条路上,前
有逝者,后有来人,谁也不能垄断真理,谁也不能终结真理,不会几百年、
几千年才出一个。“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列耶!”在李商隐看来,
三皇五帝各有其治国、平天下之道,各不相师,各因所宜,自然,孔子的那
一套也不必师守不变。
自汉代儒学定于一尊后,孔子的地位就日渐升高,于是,有王充出而挑
战。中唐以后,韩愈作《原道》,把周公、孔子作为尧、舜以后代代相传的
“道统”重要环节,孔子的地位再次升高,于是有李商隐出而挑战。
明乎此,就会明白《旧唐书》为什么批评李商隐“恃才诡激”了。
… 页面 97…
古来情语爱迷离
——二说李商隐
龚自珍《天仙子》词云:
古来情语爱迷离,恼杀王昌十五词,楚天云雨至今疑。铺玉版,捧红丝,删尽刘郎本事诗。
屈原的弟子宋玉写过一篇《高唐赋》,叙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中与巫山神女
相遇,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来李商隐作诗云:“非关宋
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龚自珍
词中的“楚天云雨至今疑”即从李商隐诗脱化而来。
龚自珍本人写过不少爱情诗,自然,他也读过不少古代的爱情诗。“古
来情语爱迷离”,这一句话实在道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文人爱情诗词的
共同特点。它们往往是“不肯吐一平直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
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这种情况,尤以李商隐最为突出。
何以然?前人好以恋爱对象的神秘来解释。这当然有其道理。恋爱,属
于私生活,谁愿意说得明明白白!但是,也还有别的原因。
和民间文学比较起来,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作品相当不发达。这一主题,
在许多情况下被封建统治者和封建礼教窒息了。陶渊明的 《闲情赋》虽然自
称目的在于“抑流荡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但萧统还是认为“白璧微瑕,
惟在 《闲情》一赋”。元稹写过不少“古今艳体”诗,但他在给白居易写信
时却要特别声明,目的在于进行思想教育。据他说,“又有以干教化者。近
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
首。”由此想到,今天的女士们可真幸福,她们在描眉画目,涂口红,着时
装时不用担心挨批判了。
唐代的礼教不像宋以后那样严酷,但对李商隐也不是没有影响。他的有
些诗,明明写爱情,却偏要盖上政治的纱幕。例如,他写过一篇《西溪》: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色染妖娆柳,光含窈窕罗。人间从
到海,天上莫为河。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