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刀 右一刀-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上海人并没有“鸡贼”到用一场假球来保住冠军,但同样他们没有能够提前5轮就确定今年是“上海年”。德比,为了“更上海”的上海申花,变成可能中的内耗。
在徐泽宪开车回家的路上他一定不由得要想一个要命的问题:为什么上海国际就不是上海的国际?这个在上海名头极响的老板可以修建无比叫好的“中远两湾城”,却不可以为自己的球队寻找一寸立锥之地;而楼世芳不一样,这个前铁道工程兵绝对自信地知道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在上海打通了一条坚实的地道,只有一个上海,使上海德比成为一场本埠人对外乡人的追杀,至少是“上支角”对“下支角”的打压。
5个球,比赛像一场争夺地盘的青帮械斗一样好看,但它不是德比,它是来自南斯拉夫、巴拉圭、德国、以及中国沈阳的外乡人的表演,所谓“新上海人”是产品广告式的说法,而准确的意思是,上海人用钱开了个很隆重的“堂会”,并且准备把站在对立面的“伪上海”赶到海上去。
全场人都在赶杀被视作“伪上海”的上海国际,这样的德比就不再是德比,而是城管人员在追赶“三无人员”,哪怕徐泽宪召集了再多的上海球员,哪怕修了再多的楼盘,这支球队仍然没有拿到上海蓝印户口甚至“暂住证”。
一个很视觉化的例子是:当同样在为上海这座城市战斗的成耀东离开申花主场虹口时,竟在车上用一块毛巾裹住自己的头,而楼世芳却在康桥基地书房里很从容很有心得地翻看希拉里的《亲历历史》。结论是:在一场好看得几臻甲A极品的战斗后,“上海”看上去更像仇杀而非德比。
别给我事儿逼一样再提什么“德比”了,中国哪有德比?所谓上海德比,不过是一次被坊间叫得很响亮的弄堂群殴罢了。
上海德比,摸了谁的手
如果过去的上海德比是“火星撞地球”,那么现在的上海德比就是“左手摸右手”,上海德比摸了一下肖战波的左手,然后被金哨孙葆洁很可疑地宣判为进球。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真的是左手摸右手,虽然东方卫视年轻的主持人试图用发哥在《上海滩》里很酷的“浪奔,浪流”来营造某种背景,但历经3年共7场的疯狂血拼后,上海德比已出现非常无奈的审美疲劳,当国际的王国林向申花的吴冀南索要球票,当沪上媒体齐声呼吁“安全、健康”,当徐泽宪、楼世芳、申思、范志毅、祁宏、徐根宝等德比主角远遁江湖——上海滩已无德比,有的只是上海一队打上海二队,或者弄堂甲队打弄堂乙队。
没有恩怨,就没有江湖,没有对峙,就没有德比,曾被引为联赛极端词汇的“上海德比”平庸如此,是整个中国足球低迷的真实揭发——无论是涅波的442还是成耀东的4321,无论是张玉宁的复出还是詹可强的怒射,他们永远无法复制2002、2003德比的技术含量,如果没有孙葆洁关于“无意手球”的牵强解释,这场比赛就是0比0,就是左手无聊、右手无奈的0比0。
还别提3万人的上座率,上海“国际车展”每张观摩票80元,第一天就涌进去8万人,说明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里,用范志毅追撵徐根宝,用楼世芳挤压徐泽宪的眼球时代已经过去。人民有权力进行更多的选择。
这样一个在过去4年烧掉7个亿的城市,必须要一段时间来喘息,这样两支纠缠了两代甚至三代人恩仇的球队,必须要消停片刻积结下一次格杀。前几天,楼世芳去了海南参拜佛像开光,徐泽宪去了虹桥听张信哲个唱会,吴金贵忙着局势开发,徐根宝被“女足选帅”缠绕,申思被一个小女生短信骚扰,范志毅继续和裁判、司机没完没了……每个人都忙着要讨每个人的生活,“德比”便成为鸡零狗碎的历史碎片。
可能用“后德比时代”来形容这场比赛更合适,经历了3年7场比赛的血雨腥风,经历了肖战波怒踹于海、王国林拳打陆俊,经历了“空心萝卜”和“徐根宝,你看见了吗”这样的嚣叫,上海足球开始进入主角缺失后的真空状态,陷入了斗无可斗杀无可杀的迷惘空虚——如果一定要从正面的角度解释,那就是开始回归足球比赛的本质,但问题是,中国式足球和中国式生活一样,一旦进入本质状态,也就进入无聊状态。
这就是“上海德比”的矛盾,“上海德比”像经过了火星四溅的恋爱双方,折腾多年之后终归家庭生活,面对同一块天花板同一堵白粉墙同一台电视机收看无聊节目,相安无事却又各怀心事,了无生趣——然后我还要说“安全、健康”,说“再见,谢谢收看”。
上海无德比,上海却永远有争议,肖战波去年一脚踹出了上海滩“全武行”,今年却很幽默地说将“进球献给妈妈”——已然连胜的申花将士将分享140万人民币的奖金,并且直冲下一个德比对手“中邦”,生活平庸但很幸福,谁也不会拒绝连胜奖的充盈感。
只是中邦怎么看也像一支厂区队,何况曾经的德比主角范志毅因为上下其手根本不上了场——这样的德比,虽然砍掉下去连着肉的疼,但摸上去却是“左手摸右手。
从此上海无德比。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李承鹏:姚不劳模谁劳模?(1)
在一个几千年来笼罩于农耕文化之下的国家,“劳动”这个词汇已被打上很狭义的烙印,在一个意识形态单一的民族内部,“模范”不可能成为多元文化的标准。
直到现在,一看到“劳动模范”中国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掏粪工人时传祥的身形,就会想到寒冬腊月、朔风肆虐、满手老茧、跳下茅坑等等令人触动的场景,如果你突然提到那个身家逾亿、风光无限的姚明,当然会有概念上的链接障碍。
“劳动”等于“受苦受难”,“劳动模范”等于“极品式的受苦受难”,所以姚明遭遇这样一场比赛是有道理的,始于半个世纪前的“劳模”评选在历史的变迁中必然会出现观念冲突。
我们喜欢在一些标准上喷口水,20多年前有一部如雷贯耳的电影叫《决裂》,片子是讨论到底要不要向“白专道路”开炮、什么样的学生才配进入大学课堂等火红思想的。片中最经典的一场戏是——有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打铁匠一定要上大学,结果被教授们拒绝,于是引发一场群众的咆哮,于是引发了一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最后的情节是,工宣队队长举起打铁匠长满老茧的手向全校几千师生高呼:“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上大学?看看这双手、这些老茧,难道这还不算有资格吗?”掌声雷动、群情激昂,打铁匠进了大学,老教授被押赴农场……
打铁匠之所以上了大学——是因为那时候大学的标准不是数理化和ABC,而是“三忠于”;姚明之所以被一干人反对评劳模,是因为这些人认为劳模的标准应该是粪臭、油渍、尘土飞扬,而不是金钱、荣耀和星光大道。有些中国人对“劳动”的理解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他们还沉浸在王进喜、杨白劳、白毛女的遥远回忆中。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劳动”——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模范”——可以作为榜样,值得学习的人或事迹,所以“劳动模范”应该是“创造了物质或精神财富并值得作为榜样来学习的人或事迹”。在物质上,姚明给自己也给国家挣了不少外汇,在精神上,他在NBA在雅典奥运赛场上的表现给我们以享受给国家增了光,现在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在追随着姚明的身影,你说姚明不劳模谁劳模?
我的意思是,时传祥、王进喜是一个时代的标准,他们是一种类型的劳模;而姚明、陈中、刘翔是另一个时代的标准,他们是另一种类型的劳模。用一种类型的劳动来打击另一种类型的劳动是不公平的,是对“劳动”最大的轻贱蔑视。这个社会需要各种方式的劳动者,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穿着耐克鞋学习灌篮,也没必要让所有大街都充满粪臭。
对姚明获得“劳模”的质疑主要有两点:一、他在美国而不是中国工作;二、“全国劳模”的获得者应该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而不是明星。第一点,显然有古怪的地域排斥的心理,其实姚明的人事关系还在上海运动技术学院,他只是因为NBA的工作性质才必须在美国进行日常工作,请问——是否以后的劳模都必须出身于根正苗红国有单位,是否还得细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国有绝对控股”等等条款,并更进一步把所有商业系统的人士赶尽杀绝才后快?如此,“全国劳模”评选应该改名为“全国国有独资社会主义企事业单位劳动模范”评选。
至于“默默无闻”,其实时传祥一经当选也就名闻神州大地,至今还流传于学校教材上作为英雄人物学习,他已经是个大名人了,莫非还要有关机构因其名声太盛取消其“劳模”称号?名望只是辛勤劳动下的自然产物,与资格何干?可见,有些中国人不仅有“仇富心理”,还有“仇名心理”,这实在猥琐。
可能来一次逆向推定更有助于我们接近事情的真相,比如说取消姚明劳模称号,理由是姚明太有名、太有钱,而且在帮美国人打工……那么我们势必误导了一种对“劳动者”的正确认知,孩子们会认为姚明不过是一个常常上电视的明星,不过是上天给他一副好身板,不过是个运气绝佳的有钱人,从而忽略了以下事实——姚明为了工作,在6个月内生生练出13公斤肌肉,为了成为球星,10余年来努力克服左耳失聪、腿腱偏短、臂长不足等生理缺陷,甚至为了形象健康,绝不抽烟喝酒制造绯闻。
孩子们学什么呢?他们只能把“劳模”定位在很狭窄的认知区域:扫大街、堵井喷、掏大粪、公车售票、交警……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给社会树立更多元化的榜样。
时代在变,“劳动”也在变,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究竟怎样看待“劳动”及“劳动者”?我觉得,“劳动”不应该被当成一件暗无天日的东西;它应该充满乐趣;应该富有想像力;应该体现个人奋斗的激情;所以姚明当选全国劳模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人“劳动”促狭观念的某次纠正,这样的榜样出台真的生动有趣。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李承鹏:姚不劳模谁劳模?(2)
人生不只有掏粪、扫大街,也可以“I love this game”。
(本部分完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当黄金一代成黄昏一代
拔锚——扬帆——然后触礁!如果达·伽马能够活到500年后,他一定会用鹅毛笔醮血书写这样一则哀绝的《航海日志》:2004年6月12日午后,遭遇希腊海盗,激战90分钟,死于巨龙。
当斥资2亿美元号称为欧洲正本清源的《特洛伊》全球同日热映——“黄金一代”变成“黄铜一代”,“黄金一代”变成“黄昏一代”,一匹叫“特洛伊”的木马疯狂驰骋,把号称豪门盛宴的’2004欧洲杯踹踏得像一场暴民的革命,把年老色衰还强撑妖娆的葡萄牙打回原形!
所谓“黄金一代”,已无情若朝露,菲戈的鬓角还保持着某种怀旧气质;但一个猝然而至的粗暴夜晚,“婉约小资”却被山地暴民生冷肢解——小资干不过蛮汉,咆哮的雷哈格尔带领一帮身高米的战士,从木马肚皮里钻出来,高呼“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杀戮!长矛从前胸进去、后背出来,不留一丝活口——让你丫小资,你们全家都小资。
“黄金一代”已成“黄铜一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好莱坞大片用历史给欧洲杯开了狂野的片头,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希腊人给正在举行欧洲杯的葡萄牙人来了一场粗鲁的示范。
雷哈格尔就是阿伽门农,一场541的诡异变阵就是那匹深夜潜入的木马,葡萄牙人还在欣喜波尔图平民身份夺得欧冠桂冠,却又被另一群更平民的平民,不,让一群暴民再次颠覆了王权。
这是真正的冷兵器时代的流血事件——我预言,“颠覆”将成2004欧洲杯主旋律,从曼联被干掉,从AC米兰被干掉,从皇马、尤文被干掉,手执铁盾、抛石器的暴民们冲上欧洲王公贵胄的盛宴,踢翻鱼翅捞饭、鲍鱼燕窝,高喊:“妈的,给我来一锅乱炖!”
这就是2004欧洲足坛的逻辑,这就是本届欧洲杯开始叛乱的定音鼓,欧冠联赛的爆冷逻辑记忆犹新,欧洲杯再在创口上撒一把盐,所以,我情愿把这两档欧洲足球的战争混为一谈,欧洲杯成为欧洲冠军联赛又一次让赌民们捶胸顿足血崩不止的续集。
刀伤,就让它更伤;狂乱,就让它更狂乱。
刚才,颠覆欧洲的阿布坐着两亿欧元的罗盘号来了,刚才,西班牙人差点拿俄罗斯人下不了刀了,2004欧洲杯的第一天——整个欧洲足球背弃了他们使用的阿迪达斯新球“ROTEIRO”(航海者),一个黄昏的到来,老油条们似乎在海面上都找不到北了,而欧洲城乡结合部的希腊却将一路驶向天堂。
这就是大航海时代的预言,没有狂徒们的异想天开,哪来发现新大陆。什么是“大航海时代”?2004的欧洲用很生冷的语气说:“就是造反有理的时代,向教皇和国王竖起中指 ,教育他们——地球是圆的,所以足球也是圆的。”
第一个清晨,“黄金一代”就成“黄昏一代”——在带着一丝流氓气的雷哈格尔的带领下,欧洲颠鸾倒凤乱弃伦常了。
上帝的名字叫做齐达内
什么是奇迹?
“奇迹就是——让上帝穿上10号球衣,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帮法国人干掉英国人。”
今天凌晨,上帝是说法语的,上帝是那个秃了顶说法语的蓝衣10号!是那个面无表情的16世纪铁面人!或许有人提及亨利,但在这个破碎虚空的时刻,亨利只是为“上帝齐达内”往毛瑟枪里填上弹药的侍官,一切皆由齐达内主宰,一切皆有可能!
让人想起1998年决赛那枚秃头两次伟大的闪现,让人想起2000年决赛维尔托德那次绝望一击,所有的奇迹都是相似的——如同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领“大弓”部队几乎拿下巴黎,但突然降临的一场“黑死病”,让法国人能够得以喘息,再由查理五世把英国人赶回海峡对岸。
英法战争,700年前如此,700年后也如此,铁马硬弓的英国人几乎唾手可得巴黎,却因小贝的那记“黑死”点球暴殄天物,把新英格兰组曲奏响成一曲丧歌。
小贝比齐祖帅,小贝比齐祖衰!这就是命!
不要从埃里克森或桑蒂尼用兵布阵的得失病患来总结乾坤了,也不要从赌博公司的诡异赔率来推算背后的秘密了,我只相信这是一场奇迹,奇迹是由上帝的旨意来安排的,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我倒宁肯相信这是法国人把喜剧《虎口脱险》改编成正剧的一次成功范例。
感谢大师时代的来临,那颗越发秃到后颈窝的秃头,多少年才诞生一次?那张鬼斧神工的右脚大弓,让多少庄家直到血崩?
当齐达内用满腹心事的样子轰破英格兰城门时,很像另一次决赛,很像1998年公牛王朝乔丹那次伟大的最后一秒钟——当改写历史的一击发生后,上帝的双手定格在高空中,让人死不瞑目的震撼;他还是把表情定格得那么永恒……是不是大师永远都是这样完成奇迹的。
不用关心这样的逆转是否对英格兰人足够公平了,对于英格兰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