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译林-2006年第5期 >

第49章

译林-2006年第5期-第49章

小说: 译林-2006年第5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导演弗·博尔特科和演员叶·米拉诺夫(2004),文学家伊·佐罗图斯基(2005)。 
  (于正荣) 
   
  日本芥川奖和直木奖揭晓 
  7月13日,日本文学界最著名的两项大奖——芥川奖和直木奖的第135届获奖作家名单揭晓。芥川奖和直木奖(日本文学振兴会主办)的选考委员会日前在东京筑地的日式酒店“新喜乐”宣布了评选结果。摘得芥川奖桂冠的是今年35岁的伊藤高见,获奖作品为《扔在八月的路上》(发表于《文学界》6月号)。而直木奖由两名女作家分享,她们分别是三浦希昂(29岁),获奖作品为《MAHORO车站前的多田便利屋》(发表于《文艺春秋》);以及森绘都(38岁),获奖作品为《风中飞舞的塑料薄膜》(发表于《文艺春秋》)。 
  伊藤高见出生于神户市,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现居住于东京都。其获奖作品《扔在八月的路上》,用纤细的笔调描述了一位决定明天将提出离婚申请的男子的一天。伊藤高见的妻子是去年获得第132届直木奖的作家角田光代(39岁)。这次伊藤获奖可称是“妇奖夫随”。这是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日本两大文学奖首次出现包揽两项大奖的“夫妻档”。这对“夫妻档”在创作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闪光的细节。 
  颁奖仪式将于8月22日在东京丸之内的东京会馆举行,获奖者将获得100万日元的奖金。 
  (张晓芳) 
   
  莫言获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 
  7月21日,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委员会在中国对外友协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06年“福冈亚洲文奖”。 
  “福冈亚洲文化奖”是日本福冈市1990年设立的奖项,其目的是保护和发展亚洲文化,为亚洲人民的相互学习和广泛交流奠定基础。该奖设大奖、学术研究奖和艺术文化奖,大奖奖金500万日元,学术研究奖和艺术文化奖奖金各为300万日元。 
  现年51岁的莫言在北京市会见了记者,称自己得到这个奖项非常幸运,今后将继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记者会上,日本福冈市总务企画局的鹿野至局长把获奖通知书交给了莫言。 
  9月14日,莫言将前往位于日本福冈市博多区的福冈国际会场参加颁奖典礼,并参加一系列演讲、交流活动,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幸福时光》、《暖》也将同时放映。 
  (张晓芳) 
   
  今年“俄国布克奖”开始评选 
  瓦西里·阿克肖诺夫的《莫斯科—科—科》等41部作品将参加今年第15届“俄国布克奖”的角逐。它们是由23家出版社、8家杂志社、6所大学、两家图书馆提名的。 
  该届评奖委员会主席是作家亚历山大·卡巴科夫,成员有批评家德米特里·巴克、诗人铁木尔·基皮罗夫、散文家罗曼·松采夫、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斯维特兰娜·索罗金娜。 10月4日将公布6名入围者名单。12月6日将宣布获奖者名单。奖金为两万美元。 
  (启中) 
   
  奥地利为中东欧国家作家设立文学奖 
  今年由奥地利银行、《文化接触》组织、维泽尔出版社设立了文学奖,每两年授予中东欧国家的作家。奖金设立者感兴趣的是,这些国家的居民如何理解意识和社会中的根本变化。获一等奖的是保加利亚女作家杰奥多拉·季莫娃。她的长篇小说《母女》通过两代人的关系展现了当代保加利亚社会的生活。 二等奖获得者是罗马尼亚作家弗洛林·拉扎列斯库,作品是短篇小说《我们的特派记者》。捷克女作家安娜·卓诺娃的长篇小说《奖惩》获得了三等奖。 
  维泽尔出版社将以两种文字出版获奖作品。 
  (启中) 
   
  “彼得罗波利”颁奖典礼在圣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举行 
  据《俄通社—塔斯社》2006年6 月5日发自圣彼得堡的消息说,在圣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彼得罗波利”艺术奖颁奖典礼。今年,作曲家亚·戈罗德茨基和康·基切夫,诗人叶·赖恩和弗·托哈罗夫,艺术家德·沙金,女演员尼·梅夏尼诺夫,滑稽演员罗·戈罗杰茨基被推荐申请获此殊荣。 
  “彼得罗波利”奖由普希金全俄博物馆和“彼得罗波利”丛刊编辑委员会在1999年联合创办的。旨在奖励每年艺术和文化领域的杰出成就及有独到见解的创作。奖品是由雕塑家谢·阿利波夫雕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彼得堡圣母和作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青铜雕像。历届的获奖者是:戏剧作家亚·沃罗金,导演叶·格里什科维茨,音乐家亚·多利斯基,鲍·格列比翁希科夫、奥·米佳耶夫、演员斯·克留奇科夫、拉·马列万娜娃、谢·尤尔斯基、伊·德米特里耶夫、季·沙尔科、阿·弗列伊恩德里赫、芭蕾舞演员纳·杜金斯卡娅、艺术家米·舍米亚金。 
  (于正荣) 
   
  新著 
   
  巴埃纳出版诗集《极乐净土》 
  巴勃罗·加西亚·巴埃纳(1923—)是西班牙文学界多产的老诗人,他于上世纪40年代以诗集《隐私的声音》(1946)登上文坛,随后相继出版《当鸟儿歌唱时》(1948)、《古老的男孩》(1950)、《六月》(1957)、《油画》(1958)、《在时间结束前》(1978)和《逃离的忠实花环》(1990)等众多诗作。曾获得梅利亚城市奖(1989)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1984)。 
  据西班牙《国家报》2006年7月1日报道,在经过15个年头的沉默之后,加西亚·巴埃纳终于又出版一部新作《极乐净土》。这是一部经过诗人精心构思、悉心营造的新诗集。诗人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关于十七个旅行题目的前奏曲》。和其他部分相比,这一部分最长,最具印象主义特点,也最为细腻。其它题是祖国、家庭、爱情、亲情,以及战争和宗教。其他四部分表现的也都是诗人一贯喜欢的题材:艺术、他的美丽激情、爱情、年轻时代的欲望、故乡的角落和风景、对书和人生的梦想、对无助者的同情和对自己的怜悯等。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安东尼奥·维列纳发表题为《挽歌与美丽》的评论说:“这是一部内容新颖,水平颇高的诗作”,“是一部用色彩和声音写成的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完美之作”。 
  (西文) 
   
  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实小说 
  2006年6月间,哥伦比亚时代出版社出版一部题为《一个什么都发生的国家》的战争纪实小说。由于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近年来哥伦比亚发生的若干重要事件而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纸制媒体发表文章予以评论和介绍,使之成为一部近年间少见的畅销书。 
  这部小说以严谨的文字和流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10月31日,哥伦比亚高级将领路易斯·门迪埃塔上校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绑架,至今依然未获释放。为了写这个故事,作者阿历杭德拉·卡尔多娜进行了三四年的调查工作。她和上校的亲人特别是他妻子玛利亚·特雷莎·帕雷德斯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后者怀着极大的义愤讲述了丈夫被绑架的经过和遭受的痛苦。另一个故事是大批农民被革命武装力量的准军事行动赶出家园,被迫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故事更难写,因为需要细心的调查和查证。据统计,有67个家庭被逐出前部长卡洛斯·阿图罗·马鲁兰达的贝亚克鲁斯庄园。书中采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要把它们变得吸引读者很不容易。有关书评指出,在上述两个主要故事中还包含着一些别的故事,作者把这些故事同自己的日常经历和感受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深切地了解了五十年来战争为哥伦比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中的任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爱有恨,有快乐有痛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这是一本像精确的钟表一样组装的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还运用了动作片的某些手法,使故事情节显的十分紧张,读来颇为扣人心弦。 
  (哥文) 
   
  伊莎贝尔出版《我心中的伊内丝》 
  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智利女作家,小说创作十分丰富,其名著《幽灵之家》(1982)、《爱情与阴影》(1984)、《幸运的女儿》(1999)、《野兽们的城市》(2002)和《金龙王国》(2003)等许多作品已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早已为世人所知。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2006年7月15日报道,伊莎贝尔·阿连德的新作《我心中的伊内丝》已由智利蒙达多里—蓝登书屋推出。伊莎贝尔向外界透露,新书首发式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然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二次发行式,因为普拉森西亚是小说女主人公伊内丝·德·苏亚雷斯的故乡。目前伊莎贝尔侨居加利福尼亚,皆时她将出席在三地举行的新作发行仪式,并将接受记者采访。无疑,这些活动将引起一场全球性的“伊莎贝尔热”。 
  报道称,《我心中的伊内丝》将在欧美发行数十万册,仅在阿根廷就印行七万五千册。出版社社长赫尔曼·马林读过手稿后说,在这部包括368页的小说中,作者伊莎贝尔试图再现西班牙征服美洲时代的语言。小说讲述的是西班牙征服新大陆时期一位勇敢而独特的女性的故事。故事梗概是:公元16世纪,男主人公胡安·德·马拉加从西班牙前往新大陆寻找黄金国,一去就杳无音讯,于是其妻伊内丝决定不远万里去美洲寻夫,几经周折发现其夫早已离开人世。万般无奈,她只好搭船随一队征服者到智利去。途中经历了千难万险,不断和野蛮的印第安人周旋。所幸的是,她遇到了征服者佩德罗·巴尔迪维亚,彼此产生了深厚的爱情,情深意切难分难舍。但是好景不长,佩德罗在其政治野心的驱使下,终于舍她而去。伊内丝是个勇敢、聪慧、意志坚强的女人,并没有因丈夫的离去而灰心,她和前夫的心腹罗德里戈·德·基罗加同心协力建设城市,彼此相爱有加,建立了稳定的家庭。 
  伊内丝的形象是以历史上确定存在的人物伊内丝·苏亚雷斯为原型塑造的。伊内丝·德·苏亚雷斯(1507—1572)是西班牙普拉森西亚人,为寻夫到了美洲,屡遭婚姻的不幸,最后和她所爱的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1497—1553)一起于1541年创建了圣地亚哥城,成为智利历史上的名人之一。 
  (智文) 
   
  其他 
   
  华裔女作家、政治家克拉克森夫人当选加拿大吉勒奖评委 
  3月28日加拿大吉勒奖的创始人杰克·拉滨诺维奇宣布了2006年该奖评委会的三名成员,他们分别是华裔女作家、政治家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加拿大著名作家艾利斯·梦露和迈克·文特。 
  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原名伍冰枝,1939年2月10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台山, 1942年随家人搬到加拿大,在渥太华长大,1949年获加拿大公民身份。她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先后获得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后在法国的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的前身)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她从业经历丰富,在广播、新闻、艺术和公益事业等多方面都很有建树,曾在加拿大广播公司任职,做过多种节目主持人,编写并导演过电影,她制作的电视曾获12项电视奖。后来她曾任某出版社主编兼发行人,1998年任加拿大文明博物馆馆长。 
   1992年她涉足政界,担任安大略省首任驻巴黎的全权代表,1999年10月至2005年9月任加拿大第26任总督。她是第二位担任该职的妇女,也是第一位担任该职的亚裔。 
  吉勒奖始于1994年,是多伦多商人杰克·拉滨诺维奇为纪念他过世的夫人——文学记者多利斯·吉勒而设立的,主要颁发给加拿大最优秀的小说或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每年获奖者们将分享40,000 美元的奖金。今年该奖首次设置包括10至15部入围作品的长名单,并计划于9月初发布此名单,一个月后发布第二轮的入围名单,最终的获奖者将于11月7日在多伦多四季饭店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揭晓。 
  (张英) 
   
  世界纪念博尔赫斯 
  据法新社4月24日发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消息说,在世界读书日之际,为了记念阿根廷最杰出的文学家,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要人们复活了马拉松式的朗诵,他们朗诵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诗歌和小说。纪念这位在日内瓦逝世20周年的大师的朗诵会,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图书博览会之际开始的,20年前的6月14日是他的忌日。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不间断的朗诵中,人们又鲜活地回忆起大师的诗歌——《另一个》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的神秘》——以及他的小说与故事。而在朗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很长时间没有露面的博尔赫斯夫人、作家玛丽亚·儿玉应邀参加了活动,并且朗诵了博尔赫斯的作品,还制了一盘录像带。在很年轻的时候,她就认识了博尔赫斯,并与他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儿玉女士还参观了博尔赫斯基金会所在。由她领导的该基金会将是6月14日纪念博尔赫斯的指挥中心,届时世界各地将举行纪念这位走完八十七年历程的作家忌日的活动。玛丽亚·儿玉女士还将在不久举办的圣多明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博尔赫斯和他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关系”的报告会。 
  玛丽亚·儿玉宣布,专家们还将在世界上的不同城市,诸如日内瓦、纽约、马德里、斯德哥尔摩和巴黎等,组织关于博尔赫斯作品的研讨会。而为了纪念博尔赫斯的逝世,早在3月份,关于博尔赫斯的文件与未出版作品的展览会就开幕了,展览会的题目为“博尔赫斯的形象与大写的博尔赫斯”,展出地点在阿根廷全国总工会。由博尔赫斯亚历杭德罗·巴卡罗组织的这次展览会有16万件展品,并展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物的生活历程,包括博尔赫斯的父亲,也是作家与翻译家的豪·吉·博尔赫斯,他的母亲、曾经是他生活里的中心人物的利奥诺·阿蒂维多。 
  这次以“书为历史”当口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图书博览会于5月8日结束。但是,纪念博尔赫斯的活动才刚刚拉开序幕。 


《译林》编委暨理事北戴河会议纪要
  2006年7月26日,《译林》杂志编委暨理事会议在北戴河举行。现将与会来宾的发言选登如下。所有发言均据会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编注 
   
  张遇(《译林》杂志执行主编):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学者,首先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空来这里参加会议。《译林》现在面临许多文学期刊遇到的共同问题,比如说关于读者群的开拓,影响力的扩大,也包括杂志本身的面貌,像版式、选题、内容等等。这次会议就是想听听各位编委和理事的批评和建议。 
   
  竺祖慈(译林出版社副社长,《译林》杂志社主编):虽然《译林》现在的发行量在外国文学期刊甚至整个文学期刊中名列前茅,但我们要看到危机,更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译林》这几年出增刊、文萃,就是试图通过品种的增加,来创造新的增长点,希望各位在座的朋友们的建议能让《译林》焕发新的生机。 
   
  石坚(四川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