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珠穆朗玛的尘埃-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动中心,于是,拉萨成为名副其实的“神圣之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8米,南北山地夹持,呈东西带状分布,日照充裕,有日光城之美誉。 机场到市区这段路有100多公里,在山间河边要绕行两个小时左右。在车里高原的阳光已经开始热情的挥洒,但是温度并不高。而车窗外那蜿蜒的雅鲁藏布江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机盎然。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它拦腰切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弯弯曲曲奔腾在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它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的第五条大河,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由西向东奔腾在西藏高原的南部。它集雪峰、冰川、草原、森林于一体,既有亚马逊河的湿润和神秘,又不失喜马拉雅的险峻和寒冷。 司机师傅打开了车里的音响,赫然就是那让我们梦牵神迷的旋律: “回到拉萨, 回到了布达拉宫。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 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 爬过了唐古拉山, 遇见了雪莲花, 牵着她的手儿, 我们回到了她的家。 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 她会帮你找到你自己。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没完没了的姑娘就没完没了地笑, 没完没了地唱我们没完没了地跳。 纯净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 我们顿时陶醉,分不清是因为这美丽的歌曲还是窗外的风光。
第二部分 回到拉萨回到拉萨(2)(图)
拉萨街头突如其来的冰雹 老鹰摄
上次来拉萨是在1998年3月份,当时走的是青藏公路,由于是逐步适应海拔高度,中间又经过了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所以到达拉萨时已经基本适应这个高度。记得当时住的是交通厅招待所,设施简单而干净,出门不远就是拉萨有名的牦牛铜像,看到布达拉宫的红墙和药王山的烟火。从拉萨一路出发到的卓奥友,拉萨的美丽始终在我心里挥之不去,而终于又在脖子上挂上了洁白的哈达,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到了这里。 同行的队友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到西藏,心情也格外兴奋和激动,趴在车窗上频频按动照相机快门。馒头哥已不是第一次来拉萨,他多次攀登西藏和新疆的雪山,珠峰也是第二次去了。在出版社工作的赵大哥则是西藏通,对西藏对拉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到拉萨就像回家一样亲切,所以大家都喜欢问他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市区了,“看!那是我们的拉萨分公司!”顺着齐齐手指的方向,果然在烟草大楼一层看到了拉萨的安利店铺,统一的装潢设计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和内地分公司惟一的区别是多加了藏文标识。拉萨分公司是今年1月份新开设的,至此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有安利分公司了。 离市中心越来越近了,道路两旁的人流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手持转经筒的藏族同胞,大街上竟然显得有些拥挤。印象中只有北京有这样熙熙攘攘的景象,拉萨没有这么多人啊。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快到萨嘎达瓦节了,这是西藏一个特有的节日。
第二部分回到拉萨(3)(图)
萨噶达瓦节转经的人群 老鹰摄
萨嘎达瓦节是纪念佛主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从每年藏历4月1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时间。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这些规模盛大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就是因为这个节日而从四面八方赶到拉萨的。 转经筒悠悠的转动声中,我们入住喜马拉雅饭店,未上喜马拉雅山,先进喜马拉雅店啊。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西藏登山队的领导在饭店门前,举行了一个隆重而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欢迎仪式。 先是向每个队员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并祝福“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的意思)。脖子上的哈达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生丝织品的香味,这让我有一种更为真切的来到西藏的感觉。每次到青藏高原都会有各种机会获赠哈达或者献上哈达。哈达的颜色也不是只有白色的,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的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火,黄色象征大地。
第二部分回到拉萨(4)(图)
“切玛” 姚哥摄
献完哈达,我们来到一个像斗样的木制的盒子面前,举行一个名叫“献切玛”的仪式,这在藏族是最为隆重的仪式,通常只在过藏历年、迎接贵宾、重大的宗教活动中才举行。“切玛盒”上刻有多种多样的花和象牙、宝石等图样,里面分两个格,一边装着炒熟的麦子,一边装着糌粑,装得满满的,上面插有一束染成五颜六色的麦穗,也有人称之为丰收吉祥斗,象征着农业的丰收。 两位盛装的藏族女孩手持青稞酒站在旁边,教我们每个人用无名指蘸一点青稞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天、敬地、敬神。同样的,从“切玛盒”中蘸一点青稞面弹3次敬献天地神灵。 这个欢迎仪式让队员们都感到无比新奇,格外兴奋,也让我们明白这个活动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加要好好努力。 通常情况下,来拉萨的头一天都尽量要多休息喝水,最好不要洗澡,因为如果洗澡感冒了,在高原是很容易引发严重的高原病的。这样海拔的日光城对每个人都是个考验,最美丽的景色总在最险要的地方,驾驭飞船可以看到地球之外的宇宙星辰的人,总是在失重的情况下倒立行走的吧。 现在看来,大家都还不错。出发前事先都服了抗高原反应的药,希望大家都没事。从清晨4点多起床赶往首都机场,到现在折腾了十六七个小时,已感觉非常疲劳。闹哄哄的卸车、分房间、吃饭,然后各自回房间休息。和我分到一屋的是MISS杂志社的美女记者斌斌,北京女孩,性格开朗活泼。 我坚信这是一次比以往都更精彩的旅程。
第二部分高原反应(图)
拉萨街头 安东摄
每个人都开始经历考验,这是拉萨对每个人最初的欢迎礼。 其实拉萨的海拔并不高,只有3658米,但是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了高原的威力。当氧气慢慢离开我们的身体,我们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暴露在刺眼的阳光直射之下,莫名的刺痛开始袭击我们的大脑,不可遏抑的恶心感一阵一阵上涌,晚上躺在床上能听到心脏在身体里咚咚的跳动声。 一夜睡睡醒醒,半夜反应开始了,头疼,除了头疼还是头疼……这种反应太熟悉了,每次上高原头一两天都是这样,所以我放平心态,争取睡得多一点。 我睡到快10点钟起来,洗漱完毕下楼吃饭。同屋的斌斌可真行,一夜沉睡不醒。 拉萨的作息时间比内地要晚将近两个小时,所以我们9点多才开饭。新疆也是这样,所以到这些西部地区都要适应时差,最有意思的是银行系统还和内地联网,虽然新疆的银行都7点关门,但是同样是5点和内地的联网就结束,所以内地的卡要是取钱都得把时间算清楚了,也是比较有趣的事情。来西藏最好是准备农行的卡,这里农行的网点比较多。 一般来说,每个人对缺氧的反应和适应力都是不能事先估计的,就好象醉酒之后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象我这样看起来瘦小体质单薄的人,往往因为体重轻和耗氧小,而很容易适应高原的环境。而就算是高原上的人,离开再回来也要重新适应的。当然更有意思的是,高原的人到内地最初也是要适应一段时间的,我戏称低原反应。在高原出现轻微的头痛、耳鸣、呼吸急迫等症状都是很常见的反应症状,而且即使在拉萨适应了,随着海拔的提高或是剧烈的运动,这些症状也随时可能会再次出现。 在二楼餐厅大家纷纷询问昨晚的情况,绝大多数都头疼,少数几个包括阿峰都呕吐了。阿峰是参加过南极科考之后加入我们公司的,为人沉稳实在,训练营的时候就抢着搬柴生火,洗锅收拾。一路上对我们每个人照顾有加,这次他还一路辛苦的背着公司为希望小学准备的1块铜匾飞了上千里路,是个不可多得的老好人。我们这次入选的5个人里,他是惟一没有雪山经验而入选的,我想他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来,所以反应大一些,希望他和其余的人都没事。 齐齐向公司申请给每个队员发了1瓶大的纽崔莱B族维生素、1瓶大的纽崔莱VC和1支口腔清新喷雾剂,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些营养素对于预防一些疾病很有好处,尤其是感冒、口唇炎、口腔溃疡、消化不良等,还可以抗疲劳和调节神经。而口喷的作用则更为直接,可以清新口气,因为在山上可能好几天都无法刷牙,而且高原常发的咽喉炎用口喷也可以缓解。西藏登山队的随队医生洛桑云登来给每个人测了血压,简单检查了身体,大家都还算正常。 上午吃完饭是自由活动时间,很多第一次来的队员很兴奋的出门去逛拉萨。红色的冲锋服成了拉萨一道新的风景线。拉萨相当于一个内地的中小城市规模,打车一般就是起步价,走路是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坐三轮车。拉萨的建筑风格混杂,而街上的藏民汉民数量都不少,建筑都不高,因为布达拉宫高13层,所以拉萨的建筑都不能高于13层。因此远处的景象和视野都十分的开阔,走在大街上就处处能看到雪山,真是动人。
第二部分布达拉前的心愿(1)(图)
布达拉宫前的收获 王骥摄
向往一个地方,要么是诱惑于传说,要么是诱惑于风景,而西藏本身就是一个诱惑。几乎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对西藏的向往,在世人心里西藏是个神秘而圣洁的地方。 西藏,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叶蕃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派军进驻西藏,从此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西藏”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2年(1663年)。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9月9日建立西藏自治区。今年是西藏建区40周年,会有一系列大型的庆祝活动。 拉萨是西藏第一大城市,市内和郊区名胜古迹众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等早已驰名中外。拉萨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而布达拉宫不仅是这个城市的代表也是整个西藏的表征。 “布达拉”是梵语的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因而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经历次扩建,于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布达拉宫矗立于红山之腰,依山而建,海拔3700多米,与山势融为一体。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主楼高达117米,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外观13层,墙体全部由花岗岩砌成。 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人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朱红色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达赖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场所和达赖寝宫。红宫为宗教活动场所,除了佛殿,还存放有历代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其中高14。85米的的达赖五世灵塔规模最大,塔座塔瓶用11万两黄金包裹,并嵌有各类珠宝1500余颗,价值连城。红宫最高的殿堂为“殊胜三界殿”,供有银铸十一面观音一尊,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布达拉宫顶部有7座金光闪闪的金顶,均以斗拱承托,使汉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布达拉宫内还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等珍贵经文典籍,以及明清两代皇帝赐封的金册、金印、玉印和大量的工艺珍品。
第二部分布达拉前的心愿(2)(图)
布达拉宫前捡垃圾 王骥摄
正是因为布达拉宫恢弘的建筑和深远的历史,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拉萨就不能不到布达拉宫,就好象到北京就一定要到故宫天安门一样。每天大量的游客在给西藏带来旅游收入之外,也给圣地带来了不少的垃圾。我们在拉萨市内的主要清理工作就是围绕着布达拉宫展开的。 午饭后,全体环保队员乘车来到我们的第一站——神圣的布达拉宫,在周围捡拾游人丢下的垃圾,尤其是那些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 天气不错,布达拉宫深红的宫墙上空有一大片云缓缓移动,我想起几句诗: “山上的彩云是我献给你的哈达, 雅鲁藏布江的水是我的思念, 坡上挂的经幡旗是我的祝福。” 我把这祝福的信息发给我一个好朋友的母亲,一位具有传奇经历和人生的藏族阿妈曲央卓玛,因为刚刚检查出她身体不适,我希望她可以快点好起来。也希望阿峰可以好起来,当然更希望世界环境无污染。 我们每两个人一组用一只环保垃圾袋,从布达拉宫两侧的宫墙边开始捡拾垃圾。尽管每天有清洁工清扫,但络绎不绝的游人以及广场上闲逛的本地人仍然不断留下数不清的垃圾。我刚清理完一块地面,转头回来又发现一只刚扔下的烟头,还冒着烟。 捡拾的垃圾中主要是一些食品的包装袋,如火腿肠袋、饮料盒、口香糖纸、透明塑料包装纸、塑料袋等,还有最多的是烟头,几乎随地可见,有的嵌在砖缝里。大家都是用手去捡拾所有这些垃圾。 记得以前以旅游观光者身份来的时候,我们都是很用心的去观察每一处古迹,也从来没有认真去看过布达拉宫的环境,那时侯听到导游说布达拉宫的厕所是全世界最高的厕所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好笑,可不是吗,这种海拔依山而建的厕所几乎可算是无底洞,别有一番情趣。 但是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居然不去厕所,最脏、垃圾最多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些建筑物的墙角了。当大家开始清理布达拉宫墙角一堆一堆的垃圾时,一股股恶臭扑鼻而来,原来有不少人在这里大小便。虽然戴着线手套,开始我仍然觉得很不舒服,毕竟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手套,而那些捡起来的垃圾潮潮的散发着臭气,时不时还爬出来几只小蝎子。强忍着不去想那些污物,我们终于把墙角的垃圾清理得差不多了。 这让我有很多感触,一是环保说说是很容易的,但真的付诸实施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真正脚踏实地付出努力,而绝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这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二是环境破坏起来很容易,污染之后再治理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心力都是很大的,所谓预防大于治疗。如果每个人都自觉把垃圾放到垃圾筒,或随身带着之后将垃圾处置一下,我们触目之处将是怎样的洁净美丽啊。
第二部分布达拉前的心愿(3)(图)
当地的小学生和我们一同清理垃圾 王骥摄
我们的行动感染了很多藏族同胞和游客,他们纷纷翘起大拇指,并表示以后一定注意保护环境。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先是有4个本地小女孩主动来加入捡拾垃圾的队伍,一问她们是当地一所小学4年级的学生,后来又有五六个小男孩也抢过我们手里的垃圾袋跑到各个角落去捡垃圾。采访几个小女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