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2006年第2期-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富俯拾皆是,清洁工变成大老板也不足为奇。可眼前自己安在美国的新家却令祖西失望透顶:社区一片混乱,房间拥挤不堪,波兰裔的房东也俗不可耐。总之在美国度过的第一天真是使祖西大跌眼镜,可她的哥哥班斯却非常乐观,他相信自己能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表叔查查一家也是受美国梦的诱惑,毅然决然来到这片乐土的。查查在印度有自己的公司,在生意交往中偶然结识了一家美国建筑公司的老板杰克。热情开朗的杰克盛情邀请查查一家到美国发展,并自告奋勇帮他们办好了赴美国的签证。在签证办好的一个星期之内,查查力排众议,变卖了所有的家产,甚至烧毁了旧的衣物,以表明其在美国开始新生活的决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杰克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查查一家的生计成了问题。与此同时,妻子莎芭的兄弟发了财,更使得查查相形见绌,与妻子常有口角。他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也就是祖西的表姐普丽亚的身上,希望她日后能考入哈佛或耶鲁光耀门楣。
祖西自己也承负着父母的希望,可优异的成绩怎么也不能弥补她肤色和口音的差异,只换回了“四眼”和“书呆子”的绰号。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每当文化课上观摩过亚洲国家风土人情的纪录片之后,总有同学跑来问祖西:“你们印度人都是睡在人行道上的吗?”祖西为这些人对印度的误解和无知感到耻辱,也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委屈,表姐普丽亚告诫她应该对那些淘气的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祖西决定依计而行,在一场针对自己的恶作剧中动手教训了一个学生,结果她不但遭到父亲的责骂,在同学中也更加孤立了。距祖西家所居住的布林克街三个街区,就是有名的富人区林肯大道,祖西发现这里居住着一个与自己同龄的印度裔的小女孩,可她显然有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小女孩家的豪华香车使得祖西更加自卑,她没有勇气主动与小女孩交好。
来到美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就要来到了,祖西日日夜夜都盼着父亲有一天能带回一棵圣诞树,也盼着自己能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可她的一切梦想都被父亲的拒绝砸得粉碎——由于经济原因,父亲只同意庆祝印度的传统节日达瓦利节。为了免受同学的嘲笑,祖西只好编造谎言,证明自己的家庭也和美国人一样,很隆重地庆祝了圣诞。
郁闷的祖西发现表姐普丽亚最近行踪诡秘,于是和哥哥班斯结伴一探究竟:原来普丽亚结识了男朋友却普,而且她去见了通灵师以预知自己的未来。大师说她会得到她所想要的一切,这预言使普丽亚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出于对美国的失望和对自己未来的迷惘,好奇的祖西也去拜访了通灵师,希望知道自己能不能像查查的内弟那样,成为富甲一方的大亨。可聪明而敏感的祖西没有被占卜师的装神弄鬼唬住,反而劝说普丽亚谨慎交友,因为她发现自从表姐交了男朋友、结识了巫师,似乎变了一个人,不但学会了说谎,而且经常神神叨叨的。
不过令祖西高兴的是她终于与林肯街的小女孩黛比交上了朋友。黛比的家庭非常富有,是成功移民家庭的代表:她的姐姐嫁给了纯种的美国人,哥哥也正在与美国女孩约会,他们的母亲以自己的家庭成功融入美国社会为荣。然而没过多久,祖西就发现在奢华宴会、衣鬓灯影之下,黛比一家并不幸福:黛比有严重的口吃,所有与她玩耍的美国小朋友只是看在钱的分上;她的哥哥深爱着一个深肤色的姑娘,却又不得不约会白种女孩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他们的母亲为了交美国朋友,经常不惜重金大办舞会,为此没少与丈夫发生争执。拥有别墅的查查的内弟也好不到哪去:为了能让妻子早生贵子,他请来巫师住在自己家,仍未能如愿的他最后只好想办法让自己的妻子人间蒸发了。难道拥有纯粹的金钱就是实现了美国梦吗?
祖西对表姐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普丽亚在吞食大量安眠药以抗拒父母对自己交友的干涉之后离家出走了。这对查查夫妇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支撑他们希望的支柱顷刻轰然坍塌,祖西一家也乱了方寸。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祖西在街头见到了普丽亚。她还没来得及从惊喜中回过神来,普丽亚已经伸出手,像乞丐一样向她要钱,在祖西倾其所有之后,普丽亚像风一样消失了。警察的调查表明,普丽亚极有可能加入了街头的少女帮,以打家劫舍为生,祖西闻讯目瞪口呆:一个前途美好的印度少女就这样被命运吞噬,如果她不来美国,会不会逃过此劫呢?
查查对女儿的生死不再耿耿于怀,他和妻子办起了印度传统服饰店。祖西父亲关于印度传统哲学的书籍出版,在学术事业上有了一点起色。只有祖西每天都去曾见到过普丽亚的街头守候,希望她能迷途知返。小小年纪的她无法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离别,可现实总是这么残酷,又一场分别已经悄然降临:哥哥班斯决定加入海军,实现自己航行世界的梦想,同时也能补贴家用,支持妹妹上最好的学校。班斯的决定显然与父母当初决定让祖西兄妹在美国接受最好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但美国就是美国,每个人都有做出自己选择的自由。在机场,祖西和父母看着班斯毅然离去的背影,相对无言。
还是查查说得对,人生就像一个火车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都是匆匆过客:到站和出站,欢乐和痛苦,拥有和失去,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能不能像石榴那样,对过眼云烟开口一笑了之?
世界文坛动态
大 奖
塔希尔·沃塔尔获沙迦阿拉伯文化奖
阿尔及利亚作家兼记者塔希尔·沃塔尔2005年9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沙迦阿拉伯文化奖。同获殊荣的还有法国教授米歇尔·拉卡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先生9月29日亲自颁发了该奖。
两名获奖者由国际评审委员会遴选而出。委员会认为,“塔希尔·沃塔尔身兼记者和作家,是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文学的一枚瑰宝。”并给予他的《莱兹》、《骡子婚礼》和《蜡烛与走廊》等文学作品高度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赞赏沃塔尔作为记者对报刊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沃塔尔是《群众》和《自由人》等杂志的创始人,曾活跃于《青年日志》的文化副刊,1989年始任贾希兹主义文化学会主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2001年与阿联酋沙迦酋长国共同设立沙迦阿拉伯文化奖,每次两名获奖者,分别来自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由沙迦政府提供各2。5万美元奖金,旨在奖励“为阿拉伯文化在全世界的发展、传播和提升,为保护丰厚的阿拉伯文化遗产做出有益贡献的个人、团体或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教授2001年获得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
(卜晓明)
米拉耶斯获戏剧文学奖
据西班牙《国家报》2005年10月18日报道,西班牙著名戏剧家阿尔贝托·米拉耶斯以其作品《转世》获得由西班牙文化部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戏剧文学奖,奖金为15000欧元。按照有关规定,该奖授予的对象是2004年用西班牙任何一种官方语言出版的戏剧作品。
阿尔贝托·米拉耶斯1940年生于西班牙阿利坎特省埃尔切市,曾在巴塞罗那攻读戏剧语言专业,毕业于戏剧艺术学校,并一度在马德里当导演、剧作家、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戏剧教师。他是西班牙剧作家协会创办者之一,后来担任该协会主席;他也是卡塔罗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该剧团是上世纪60年代名噪一时的独立剧团,对推动革新和繁荣西班牙戏剧起了重要作用。米拉耶斯于2004年逝世。
作为剧作家,米拉耶斯的作品相当丰富,主要有《斑驳的伤疤》、《疯子们的节日》、《奥林匹斯乡村的风》、《奥库帕斯在博物馆里》和《有聚会,女伴们》等。此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如代表作《我的国家是你的皮》(1989年入围普拉萨-哈内斯小说奖)。
(西文)
因方特获耶罗诗歌奖
何塞·因方特是西班牙诗人、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曾以其诗作多次获奖:阿多奈斯诗歌奖、第5届阿尔希维诗歌奖、卡塞雷斯人文奖和安达卢西亚评论奖等。据西班牙《世界报》2005年10月20日报道,因方特又以其新作《没有音乐的日子》获得由圣塞巴斯蒂安·德·洛斯雷耶人民大学主办的、以著名诗人何塞·耶罗的名字命名的诗歌奖,奖金为15000欧元,还获得其新作由该大学作为文学丛书之一出版的奖励。
因方特1946年生于西班牙地中海边的马拉加市,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主要诗作有《诗歌》、《碎砂和其他》、《空房子》、《挽歌》和《不》等,另有评论《文集:西班牙的精神诗》、《安东尼奥·加拉:一个独处的人》和《令人伤心的自传》(二卷)。1974年进西班牙电视台工作,担任编辑和编剧等多种职务,主持过以“西班牙文化在欧洲”为主题的《佛兰德的太阳》等专题节目。2005年4月被选为马拉加圣特尔莫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
(西文)
帕尔多获国家论著奖
据西班牙《世界报》2005年10月20日报道,西班牙学者、文论作家何塞·路易斯·帕尔多以其著作《游戏的规则》获得由西班牙文化部主办的2005年度论著国家文学奖,奖金为15000欧元。
帕尔多1954年生于马德里,毕业于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获哲学与教育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哲学系任教。除了教学工作,他还为《国家报》等新闻媒体撰稿,翻译当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1978年发表首部著作《横向:关于文本的文本》,后陆续出版《关于空间:绘画、写作与思考》(1991)、《外部的形式》(1992)、《内心》(1996)、《结构主义与人文学》(2001)和《交叉的言语:哲学的邀请》(2002)等著作。
《游戏的规则》试图找到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众多活动的游戏规则。作者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和斯宾诺沙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依据,分析了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一代生活、行为方面通常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颇具指导意义的准则,即所谓的游戏规则,无论日常生活、社会道德、商业行为等,都是应该遵守的。
(西文)
逝者
英国作家福尔斯去世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2005年11月5日在英格兰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79岁。
福尔斯1926年3月生于英格兰的艾塞克斯郡,他曾在法国、希腊和英国当过教师。1963年,他的首部小说《收藏家》出版,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蝴蝶收藏家绑架并监禁一个年轻女人的故事,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从此他开始专事写作。福尔斯的其他作品还有《魔术师》(The Magus,1965)、《乌木塔》(The Ebony Tower,1974)、《尾数》(Mantissa,1982)和《空想》(A Maggot,1985)等。
然而,让福尔斯闻名于世的还是他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69)。这部小说随后被英国剧作家品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改写为剧本并拍成电影,由著名演员梅里尔·斯特里普和杰里米·艾恩斯主演。该片虽然备受争议,但仍然获得了1981年奥斯卡提名。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通过一名20世纪后现代主义者之口来叙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并巧妙地将叙述者的故事也融入小说中,并在小说结尾提供了两个可能的结果,由读者自行选择。在这部小说中,福尔斯还大胆地将自己当作一个角色融入小说,陪伴男主人公乘坐去伦敦的火车。
(小林)
费尔南多逝世
据古巴《窗口》杂志2005年11月7日报道,智利著名小说家、文论作家、文学批评家和大学教授费尔南多·阿莱格里亚因年迈患病不幸在美国的沃尔纳特克里克逝世,终年87岁。
费尔南多生于1918年9月26日,曾任智利大学教授,智利驻美国使馆文化参赞,创办作家车间和智利文学杂志《创作与批评》,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任教。18岁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雷卡巴伦》(1938)、《阿劳科的年轻解放者劳塔罗》(1943)、《酒杯马》(1957)、《明天,士兵们》(1964)和《有限的岁月》(1968),另有诗集、短篇小说和论著多部。1943年获拉丁美洲文学奖,1957年获雅典娜城市奖。他多次被推荐为国家文学候选人,但是这几乎成了智利的一个传统:最应该得到国家奖的人却被置之度外。
(智文)
纪念
阿尔托拉吉雷诞生100周年
曼努埃尔·阿尔托拉吉雷(1905-1959)是西班牙著名流亡诗人。2005年9月30日是阿尔托拉吉雷诞生100周年纪念日。诗人生活和工作过的西班牙、墨西哥和古巴等国家的文化部分纷纷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诗歌朗诵会和诗作展览会等活动,缅怀诗人的生活、工作和创作。
阿尔托拉吉雷1905年生于西班牙地中海畔的马拉加市。1923年和同仁合作创办诗刊《两个人》。1926年和埃米利奥·普拉多斯一道主诗《海岸》。1930-1931年旅居法国。1932年同女诗人门德丝结婚。1933年至1935年侨居伦敦,从事图书出版工作,为纪念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忌年,创办西班牙和英语双语杂志《1616》。1935年回西班牙,负责出版由聂鲁达主编的诗刊《绿马》。1936年1月策划诗人丛书《英雄》,出版了同代朋友们的几本书。西班牙内战(1936-1939)爆发后,他站在共和派一边同反对派斗争并坚持图书出版工作。1939年2月离开西班牙,先到古巴,后到墨西哥,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并出版《贝罗尼卡》诗歌丛书。从1950年起,致力于电影制片工作。1959年回西班牙时遭遇车祸,不幸丧命。生前发表的诗作有《受邀请的岛屿和其他诗篇》(1926)、《榜样》(1927)、《共同的孤独》(1931)、《缓慢的自由》(1936)、《暂时的乌云》(1939)、《受邀请的岛屿新诗篇》(1946)、《一次爱情的结局》(1949)、《美洲的诗篇》(1955),遗作《诗的生命》(1962)和《水的诗》(1973)。1960年墨西哥出版了他的《诗歌全集》。
(西文)
新 著
黎巴嫩战地记者
出书回忆伊拉克战争
黎巴嫩战地记者阿卜杜拉·山姆斯丁撰写的回忆录《我在伊拉克前线》由黎巴嫩引路出版社出版。
山姆斯丁是黎巴嫩灯塔电视台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赴前线进行战地采访。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冒险刺激的战地记者生活,并阐述了他本人和灯塔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
他充满眷恋地回忆了战地生活,并回答了读者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如:是什么驱使战地记者冒死追踪新闻?为什么他总想继续前进而将危险置之度外?为什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