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华阳公主 >

第31章

华阳公主-第31章

小说: 华阳公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自筠华阳公主第二十章 生命的圆圈  





     
 
  
  
  
   第二十章 生命的圆圈   
    
  王翦从咸阳出发,东征灭楚,北上伐齐,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咸阳。他感到转这一圈的收获还不在于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于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升华。 
  
  王翦大军攻下楚国郢都后,将俘获的楚王负刍,连同从宫中选出的上千美女和缴获的大量金银珠宝珍贵古玩,派得力部下押送去咸阳献给秦王。他自己则暂留郢都,等秦王的诏书一到,他就可班师回朝了。 
  在王翦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还从来没有现在的日子过得这么舒坦快活、有滋有味。他把楚王宫作为自己的帅府,从宫里选了百名美女专门伺候自己。白天,有赴不完的宴会;夜晚,有江南美女相伴。一概军机要务通通交给儿子王贲代为处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向他请示。 
  可是他晚上仍睡不好觉,因为楚国残余势力活动猖獗,郢都乱情复杂,治安状况不佳,盗匪横行,民心浮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言到处流传。 
  王翦巴望早些离开这里,回到他家乡频阳东乡的军事堡垒中去,只有在那里他才感到踏实。 
  “王贲,回咸阳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吗?”王翦叫来儿子问。 
  这话最近他已问过不知多少次了,但王贲还是很认真地回答: 
  “父帅,准备工作早已做好了,班师回朝的行军路线、各路兵马前兵次序,一路上的车船骡马交通工具,以及粮食辎重补给等等,全部准备就绪。只待父帅一声令下,就立即出发……” 
  “我专用的那二十部车子,你也准备好了吗?” 
  王贲恰恰没有把那二十部车子准备好,不是他找不到,而是他故意怠慢。他知道父亲是想把那些美女全带回去,可是,临行前母亲有过交待,叫把父亲看着点……他实在为难,便含含糊糊地回答道: 
  “正在准备哩。” 
  “要抓紧,不要误了我的事。” 
  “是。” 
  这天,王翦正在后花园与美女们下棋,忽听门上来报: 
  “大王特使到,请大人接诏。” 
  王翦心中一喜,对身边的美女们说: 
  “你们快作准备,明天跟我回咸阳。” 
  说罢,快步走到前厅会见特使。那特使展出秦王的诏书逐字逐句念着。 
  开头,照例是一摞高帽子,王翦听了还舒服。但他最关心的那关键几句却是: 
  “……任命王翦为伐齐主帅,率军即日起程北上,攻下临淄,完成统一,朕在阿房宫设宴候将军班师回朝……” 
  好个嬴政,原来说得好好的,拿下郢都就回朝,现在又叫去伐齐。越想王翦越气,连后面对他表扬,对他奖励,对他保证兑现所许的那些话他都没心思听。都是屁话,专拣好听的说,无外乎再叫我去拼命,难道不知道我已七十?把老命拼掉了,什么金钱,地位,美女,对我何用? 
  草草应付了特使几句,王翦便回到内厅,在一群女人陪同下生气去了。 
  一连生了半个月的气,王贲觉得父亲太过分,便问道: 
  “父帅,秦王派来的特使还等您的回信哩,问出师伐齐选在哪一天?” 
  “现在已是秋末,去北方代齐,越走越冷,等来年春暖花开再说。” 
  王贲不敢再问。 
  又隔了几日,秦王特使登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其他将领劝说,王翦才勉强答应就近选个日子起程挥师北上。 
  齐国本是战国时的大国,占地数千里,拥兵几十万,听说王翦灭了楚国,又领大军来伐齐,全国上下一片惊慌。齐王田建忙召集朝廷文武大臣开会讨论对策。 
  齐王坐在御椅上,对济济一堂的官员们说道: 
  “据报,秦王命王翦率军前来攻我大齐,形势十分严峻。望各位大臣发表意见,献出良策,保我大齐能渡过这次危难。” 
  齐王讲完,殿下一片沉默,不见有人出列对话。 
  齐王有些生气。平日,一个个口若悬河,定国安邦之策一套又一套说个没完,怎么到紧要时候了,反倒不开腔了?他又接着说:“现在是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各位都是朝廷要员,关键时刻还要靠大家拿出办法帮寡人分忧哩,怎么不讲话了?” 
  仍然是一片沉默,连殿外旗竿上那面大旗被吹得响都能听见。 
  正在殿上君臣感到难堪与尴尬时,忽见班列中站出一位相貌堂堂、脸色油亮的中年人。 
  顿时人们的目光都向他集中,“即墨大夫!”大家不约而同地念着他的名字。满朝文武都知道他是一个敢说敢干、有头脑的人,可是并不被重用,至今挂一个空官衔,领一份薄薪水,很不得志。 
  “启奏陛下,卑职斗胆进言。”即墨大夫向齐王施礼后说。 
  “好,你讲。” 
  “听说秦兵即将犯境,全国上下一片惊慌,军官畏敌,士兵惧战,尚未遇敌,已慌作一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齐国几十年来和平安宁的生活把人们娇惯坏了……” 
  听得百官一片愕然,纷纷议论道: 
  “奇谈怪论!” 
  “和平安宁有什么不好?” 
  “这位即墨先生总要发表些与众不同的高论。” 
  “不妨听他讲下去……”也有人这样说。 
  齐王见下面有些混乱,挥挥手说: 
  “不要打岔,不要打岔,听他讲下去。” 
  即墨大夫继续讲道: 
  “其实,这个和平安宁是化了大代价才换来的。请大家回忆,秦王灭赵、燕、魏、韩、楚诸国的过程中,哪一个国家没有向我国求救过?可是我号称兵强将广的堂堂大齐国,一概坐视不救;还听信秦国的鬼话,说什么只要齐国不与诸国结盟就保证不进攻齐国,让你们齐国安享太平。这明明是他们在搞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而我们朝中有的大臣因为得到秦国的好处,也帮他们鼓吹,长期不搞军备,不对百姓进行危机教育,上上下下都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现在好了,秦国把其他五国一个个消灭了,齐国的屏障没有了,我们成了‘进攻’的对象了。秦王一变脸,立刻把矛头指向我们,国家危在旦夕。大家想想,这个代价大不大?” 
  众人听了,觉得说的有理,都不住点头称是。 
  齐王听后急了,忙说: 
  “如此说来,我大齐国就没救了?” 
  “不!”即墨大夫果断地说:“只要我们从过去的教训中得到启示,转变策略,齐国是有救的。不仅有救,而且还可以再扬国威,与秦国决一雌雄。我的根据有三:第一,我齐国现有国土数千里,兵员数十万,实力十分雄厚,只要调度得当,打败秦国的进攻是完全可能的;第二,五国虽灭,但他们的潜在势力还在活动。不少有才之士纷纷逃到我国避难,他们对秦国有切齿之恨,把他们组织起来至少数万之众,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第三,我国多年未打仗,国家有积蓄,百姓尚富足,有应战的能力,但要消除苟且偷安对秦国抱有幻想的思想。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秦国何所惧?” 
  对即墨大夫的一番议论,不少大臣都觉得说得在理,可是丞相后胜听了却大不以为然。 
  当即墨大夫刚从班列中站出来,后胜就用轻蔑的目光看着他。哼!一个官卑职小见识浅薄的家伙,也敢在这样的场合发言?当他听到“朝廷中有的大臣因为得到秦国的好处”一句时,心中又一惊,这家伙,敢含沙射影攻击我?及至后来又听说什么“苟且偷安”之类的言语,心中早已忍耐不住,等即墨大夫刚刚说完,他便站出班列向齐王奏道: 
  “大王,刚才这位即墨大夫的言论,臣以为不过是哗众取宠目光短浅的大话而已。我齐国物产丰茂,地域广博,雄踞东海之滨,有商贸鱼盐之利,国力强盛,人民富足,乃诸侯国中之大国也,多年来秦国东征西讨,从不敢侵犯我国。而且,我大王与秦王早已结为兄弟,一向和睦相处,不像韩赵等国与秦国交恶,触怒了秦国,所以招致灭国之灾,那实是自食其果。如今,仅仅听说秦军要来攻齐,即墨大夫就建议要发兵,岂不是更激怒秦王?依臣之见,不如派出使臣,带上厚礼,前去祝贺秦国攻下楚国郢都的胜利。这样,秦王一定会收回成命,放弃攻打我国的打算。千万不能把齐秦两国间几十年的兄弟之谊当儿戏,否则,惹怒了秦国,齐国真的就大祸临头了。请大王不要为狂放书生的胡言乱语所动。” 
  即墨大夫听了,怒火万丈,他要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奸相长期与秦国勾结的罪行揭露于朝堂之上。但他还没说出来,齐王就说了: 
  “丞相所言极是。秦国与我齐国间修好几十年,不能轻易发兵与之对抗,把两国的交谊毁了。想十年前我去秦国,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秦王嬴政还与我结为异姓兄弟,他自称‘西帝’,尊我为‘东帝’。他对我那么尊重那么仁义,哪会兵戎相加?朕依丞相之言,立即派使者去秦国,祝贺他们的胜利,加深与他们的友谊……” 
  “大王,”即墨大夫大声说:“秦乃虎狼之国,信不得……” 
  “住口!”齐王不等即墨大夫说下去,便打断说:“朕自有主见,不许你再胡言乱语!”说罢宣布散朝。 
  即墨大夫见了,仰天长叹一声,说道:“齐国不亡,天理不容。”说完,回到住处,收拾个包袱背了,出城而去,从此不知所终。 
  当天晚上,后胜召来心腹、御史大夫陈彭,对他说: 
  “大王委派一个使臣去秦,我推荐你去。这次非同一般,你要见机行事。这里,有两份礼物,两封书信。一份礼物和齐王的信献给秦王,祝贺他伐楚的胜利,转达齐王对他的兄弟情谊,恳请他撤销征讨齐国的命令;如果秦王拒绝请求,一意出兵攻打齐国,你就拿上另一份礼物和我写的信,献给秦相国李斯,他看了便知……你跟我几十年,过的是平安富贵的日子,在这动荡的年月,要保住富贵,一定要多长个心眼才行……” 
  陈彭长有一个安了轱辘的脑袋,这话他一听就明白了,但他却装着不甚明了地说: 
  “小臣愚鲁,请丞相明示。” 
  “好,我就给你点明了说吧。”后胜说:“秦军扫荡各国,锐不可挡,不久大军压境,定要灭齐。我等为秦效力多年,秦王不会亏待我们。灭齐以后,我等照样做官。我的两套方案,第一套不过是试探试探秦王,哄骗哄骗齐王而已;重要的是第二套,我请李斯转告秦王,我这里保证说服齐王投降,秦王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齐国几千里河山。不过,我也提了个条件……” 
  陈彭问道:“丞相所提条件是什么?” 
  后胜说:“秦灭齐以后,改制设郡,我提出委我为郡守……” 
  “那就相当于齐国的国君了。”陈彭又把话一转说:“不知相国那时委下官一个什么差事?” 
  “委你当长史,掌管兵马,可好?” 
  “谢丞相。” 
  两人又商议了一阵。第二天,陈彭起程赴秦。 
  陈彭到了咸阳,向秦王献上礼品和书信,秦王看了后笑道: 
  “这田建枉为一国之君,当初不过为了实现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与他拜一次兄弟,没想他却当真了,到现在还死死记住。那好,我再认他一次兄弟,不过他得无条件投降,我还可以封赏他五百里土地作栖身之地;否则,我将踏平临淄,割了他的脑袋示众。陈彭先生,你回去把朕的话告诉你们齐王!” 
  陈彭唯唯喏喏退下大殿。当天,他又去秦丞相李斯府上,呈上礼品和书信。李斯看了书信,觉得事关重大,不敢擅自作主,便去宫中请示秦王,秦王说: 
  “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劳师糜饷能使齐国投降,自是上上之策。后胜几十年为我秦国效力,如能劝得齐王投降,再立新功,封他个郡守就是。只是齐国国内有一股反秦势力,又聚有不少韩、赵、燕、魏等国的逃亡分子,他们联合起来,其势力不可低估。依朕看来,一面通过后胜威逼齐王投降,一面催促王翦快快发兵,直捣临淄。” 
  李斯回到相府,立即向陈彭传达了秦王的旨意,陈彭拜谢而去。同时,李斯又按秦王指示,拟了催促王翦发兵的诏书,派快马日夜兼程送去。 
  王翦接了诏书,不敢怠慢,命其子王贲为先锋,领十万大军杀向临淄。 
  那齐王田建自陈彭走后,天天祝祷上苍,盼望佳音,岂料陈彭从秦国回来后竟带回令其无条件投降的可怕消息。焦急中,找来丞相后胜商议。得到秦王委以郡守保证的后胜说道: 
  “依臣下看来,秦国连连灭了五国,锐不可挡,我孤零零的齐国焉是对手?一旦迎战,定当大败;与其打败当了俘虏再投降,不如现在依了他的条件,还可以得到五百里地盘的安身之地……” 
  齐王听了,半晌不语。 
  这时的齐王似乎有所醒悟,围着他的御椅转着圈子想道:我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与秦国东西对峙,称霸一方。我田建虽比不上祖上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不应该是亡国之君,岂能不战而降?何况,我手上还有几十万人马,秦军来犯,也能与它过上几阵。想到这里,不觉信心陡增。故当王贲大军杀到国门时,齐王匆匆调集军队在边境上迎敌。 
  无奈齐国几十年不修兵备,军官士兵养得懒堕骄横。平日在老百姓面前个个英雄无比,一旦到了前线,见到队列整齐威武强大的秦军,便都萎缩不前,开差溜号的不计其数。尚未交战,已溃不成军。 
  齐王慌了手脚,只得召来后胜丞相问道: 
  “丞相你看,这部队怎么成了这样,爱卿有何良策?” 
  后胜这回拉长声音说了: 
  “陛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我早就劝你投降,也落得做个人情,你偏要调动军队做个样子。现在,是顾性命不是顾面子的时候了。依臣之见嘛,只有出城请降,其他再无良策。” 
  齐王很伤心。没想到,平日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后胜今天说话竟这么难听,还连带奚落挖苦,他心中实在不是滋味。但事已至此,只有依他的话,立即叫尚书写了降表,自己脱下龙袍,换上布衣,带领百官步行到郊外王贲军中请降。 
  过了十数日,秦军主帅王翦领大军进了临淄,仍以齐王宫为帅府,照进入郢都那样又做了一遍。不过这次因是齐王主动请降,更有后胜等降官主动配合,一切办起来顺手得多。 
  这后胜自恃有功,天天盼着秦王兑现他的诺言。但两个月过去了,两个半月也过去了,还没有一丝消息,他焦急得在廊檐下不停地走来走去。 
  “齐王万岁!” 
  谁这么胆大,还在叫齐王万岁?难道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吗?寻声望去,原来是那只挂着的鹦鹉。后胜走过去指着鹦鹉说: 
  “你真不识时务。你听着,我教你:‘秦王万岁。’” 
  “齐王万岁。”鹦鹉改不过口来。 
  “真笨,听好了,秦。” 
  “齐。”那鹦鹉确实有点笨。 
  “秦。” 
  “齐。”它始终绕不过那个弯。 
  这鹦鹉也太顽固,后胜很生气,不由得骂它一句: 
  “你该死!” 
  “你该死!”这次鹦鹉倒学得很快。 
  后胜气极,叫过随从: 
  “把这东西提去喂狗。” 
  “喂狗”,“喂狗。”鹦鹉被提走时不停地说。 
  这天,后胜终于盼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