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

第29章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第29章

小说: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有惰性,都希望享受美好的生活,自律就是要控制自己,在不适宜享受的时候,战胜自己的惰性。所以,在工作完成之前,先不要去想奖励,那样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自律能力。    
    (5)把目光注视在结果上    
    如果一个人工作时,老是想着这项工作有多难、有多累,而不设想好的结果和奖赏,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患上自怜的毛病。所以,当自己面对一件不得不做的工作时,一旦有了想抄捷径、省力气,不想踏踏实实地去完成的想法,就一定要设法打消这样的算盘,把目光集中到目标上,认真权衡利弊,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第五部分在用人方面 不要有任何成见

    如果问一个领导者,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是人才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在那些绩效不彰的企业里,不是“千里马”难求,而是领导者缺乏“伯乐”的眼睛。很多领导者在用人时,都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了。正是这种限制,一方面使许多有才能的“千里马”闲在不重要的岗位,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又使缺乏真才实干的庸才占据了重要位置,造成了职位浪费。    
    真正卓越的企业,在用人时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任何对人才的成见,都会让一个原本人才济济的成功企业,很快面临人才危机。而人才危机,对企业来说,又是最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的。    
    微软之所以卓越,是因为拥有为数众多的卓越人才,而人才的汇集,又是因为领导者有卓越的用人理念。微软喜欢开放型人才,他们从不需要那种只会说“Yes”或“No”的人。他们知道,凡是固定的、限制的见解,都是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微软从不限制人才的思维和想像力。这种对人才的思想的尊重,充分体现在微软的面试中。微软的面试题不但离奇,而且通常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比如,微软的主考官可能会问:纽约有多少个公共汽车站?面试者可以回答10个,也可以回答1 000个,只要能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说服主考官。这种不强迫人才屈从于领导者观点的做法,使微软的员工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而这正是微软创新的灵感源泉。    
    经验真的重要吗    
    现在,很多领导者在用人时都非常注重“经验”,很多公司的招聘广告中也都会附上一句:“具备本行业工作经验”。的确,丰富的经验,可以省去培养新人的时间和财力,缩短员工适应工作的时间。但是,有利就有弊。经验也会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杀伤武器。    
    一个富有经验的员工,也许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就能进入工作的正轨,但是经验也往往会使他思想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而且,这种经验人才,很可能已经打上上一个公司的烙印,很难再溶入到新公司的氛围中去。    
    在美国选举总统时,很多选民都认为有担任过参议院或州长经验的人,更能胜任总统这一职务。然而,事实却证明,经验对实际性的工作并无多大帮助。很多毫无“经验”的总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林肯和杜鲁门,他们在担任总统之前,都没有做领袖的经验,但他们后来都成为了美国人民拥戴的伟大领袖;而许多有丰富“经验”的总统却败得很惨,比如胡佛和皮尔斯在担任总统之前,就有非常丰富的领导经验,但他们没能成为成功的总统。    
    对于企业用人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经验并不能代表一切,经验也不是能力的代名词。经验,只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时间并不能代表质量。一个有20年工作经验的,与一个只有2年工作经验的相比,并不代表前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后者的10倍,很可能他的20年只是把第一年重复了20次。因此,试图将经验与能力联系起来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松下幸之助当初提拔山下俊彦时,山下俊彦只是一个普通的雇员,没有一点领导经验。但松下却坚持让只有39岁,毫无“资格”的山下担任分公司部长,而后又历任要职,成了公司的董事。到了1927年,他又从名列第25位的董事,超越前面所有“老资格”董事,直接升任总经理。面对其他董事和员工“他没有任何担当要职的经验”的质疑,松下却固执地认为,山下有出众的才能,而且有锐意创新的精神,是整个公司的最优秀的“将才”。    
    山下俊彦在担任总经理期间,也非常重视有才能的“少壮派”,当然,这些“少壮派”也都是缺乏经验的新人。他破格提拔了22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董事,使得松下公司的领导层,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公司的经营模式也从保守型转为积极进攻型。到1983年,松下公司的利润总额就比1977年增加了一倍。


第五部分学历究竟代表多少能力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顾问拿破仑·希尔说:“知识并不能使人成功,只有应用知识才能获取成功。”学历并不是能力的通行证,再说理论离实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学过了不等到于会用,会用也未必能用好。    
    但是,在现今的许多企业里,用人看学历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许多企业招聘人才,也都有关于学历的要求。企业领导者在决定是否对某个员工进行提拔时,也会考虑他是否师出名门。    
    学历真的是能力的体现吗?学历高的人,能力必然卓尔不群吗?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很多高学历者往往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错误,而且学历越高,思维的局限性也越大,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企业在用人时,应抛弃学历的成见,寻找真正合适的人才。实际上,用人就像穿鞋子一样,外表美不美是其次的,关键是穿在脚上要舒服、合适。    
    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观会造成一种对人才的偏颇,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这种错误的用人观,会把许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拒之门外,而把一些空有学历而无真才的庸人请进来,给企业的发展制造障碍。    
    学历的绝对化,看似是一种尊重知识的表现,但实际上却是对真才实学的否定。卓越的企业在用人时,就很少考虑学历,更不会看重这个人是否是从名牌大学毕业。    
    日本的一些企业,就不要国立大学毕业生。他们认为,虽然那些大学生中也不乏精英,但他们往往也有比别人更多的缺陷。北川情报社的北川社长就说过:“国立大学的毕业生中很多都是温室里的秀才,而企业往往更需要的是那些敢想敢干的‘野武士’。”他们在用人时,从不关心员工在学校的成绩,也不太注重员工是否拥有高学历,但却要求员工必须真正拥有非凡的创造力、记忆力、交际能力及胜任工作的能力。他们判定员工是否有这些才能的方法,不是看毕业证,也不是等级证书,而是客观公正的观察和评价。一个日本企业的老板,就善于观察员工的眼神,如果员工的眼睛向下看,便是胆怯的表现;如果平视且自然大方,则表现这个员工为人坦诚、自信。    
    判断人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学历与才能并不是成正比的。选人用人的学历绝对化,必然排挤其他用人标准,也会使一些明显有工作能力而没有达到一定学历要求的人被排除在外。    
    所以,领导者在用人时,应抱着客观地态度看待学历问题,看重人的能力而不要过分苛求学历。


第五部分摈弃等级成见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定的等级划分,那这个企业是无法运转的。但每个领导者都应该注意,不能让等级制度成为用人方面的包袱。须知,在用人时,遵循一定的制度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太受等级的约束就会扼杀员工的能动性,窒息创新,使整个企业处于沉闷的气氛之中,最终造成企业的人才危机。    
    迪斯尼公司在用人时,从不看员工的职位级别,只看才能。例如,迪斯尼高层管理人员迈克尔·艾斯纳,在参观公司的一个名为“革新”的电脑技术展览时,觉得这个展览毫无想像力和鼓动性,根本不能说是革新。因此,他便停下来问会上的基层工作人员,怎样才能使展览会生动起来。他从员工们的口中得知,有一个叫戈梅斯的工作人员,曾谈过许多使展览会有生机的办法。于是,艾斯纳便找到他。当艾斯纳听完这位普通员工的意见后,便立即要他把这些意见写成备忘录,并最终让戈梅斯自己把它们付诸行动。这使得展览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事后,两名迪斯尼零售店的员工,在一次全公司的研讨会上得知了这一故事,他们说:“迈克尔·艾斯纳从来没来过我们店里,否则,他肯定也会愿意采用我们的办法,这也正是迪斯尼公司的文化——公司用人会考虑各个阶层的各个人员,无论他们的职位高低。”    
    只有顶级卓越的企业,才会像迪斯尼公司那样,如饥似渴地接纳真正的人才,而从不去考虑他们的地位、等级。明智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任何限制员工发挥才能的等级成见,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该坚决摈弃。因为等级成见,会使企业缺乏纵向交流,压抑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    
    然而,现在的许多企业却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他们戒守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倡用人必须一步步提升。这使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受到限制,也使企业内部存在着太多的界限,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为组织内的决策、思想以及人员的流动设置了障碍。    
    有一家成立于1970年的老食品公司,就曾经因为等级成见,导致用人失策,公司管理混乱,最后毁于一旦。    
    这家公司成立之初,也取得过不少骄人的业绩,这都得益于用人惟贤的管理思想。那个时候,下属们有什么意见与想法,都可以直接找经理交流。用人也没有固定的等级制度,很可能昨天才进公司的人,因为确有卓越的能力,明天就成了部门主管。    
    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事方面也就越来越“规范”,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越级提升、交流更是为许多主管、经理禁止。他们认为,这样公司便没了规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规矩”,就是一种等级成见,而这种成见又使公司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各部门缺乏纵向交流,使“论资排辈”蔚然成风,刚加入公司的青年才俊,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离去,而留下的一些“老资格”也成了一群脑中塞满成见的人,他们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变化。人才的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可见,等级成见对于用人来说,是一个多大的障碍。一旦领导者形成了等级成见,就会使手下员工失去工作热情,打击员工的创造力,因为热情和创造力都是无任何“规矩”可言的。它们都是灵感的迸发。如果领导者硬是要将其限制在“等级”的圈子中,那它就毫无意义了。    
    就像篮球运动,虽然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防守、助攻、前锋、后卫,但这些都是不是固定的,当情势有了变化,每个人都要跳出自己的职责,随机应变。而等级成见,却好像是要一个后卫只做后卫,当球在他手上,他有绝好的投篮机会时,也要把球传给前锋。这毫无疑问是非常迂腐的。    
    所以说,要做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在用人时就必须注重人才真正的能力,而不被等级限制。


第五部分做个胸襟开阔的领导者

    朱元璋曾写过一副对联,内容是:“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朱元璋这种重视人才的胸怀,对建立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是有很大作用的。“容天下难容之士”,是领导者的一种最高境界。领导在用人时,必须有豁达的气度、宽宏的雅量,才能成就大业。    
    每个领导者都必须打破和否定过去的、已有的成见,抛开对规范、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固有的认识,并客观地提出“为什么是这样?什么条件变成了这样”的问题,然后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要想不被成见影响,就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不要只注重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们真正了解某人。一个睿智的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对员工进行深入的了解,切不可只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某个人做出评断,更不可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下属做出去留或升降等决定。否则,很可能压抑一个有才华的人,或者把一个庸才安排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其次,评价员工不要以偏概全。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包括好的或不好的,人们通常会因某人的这一突出的特点,而对他形成以偏概全的看法——好的或不好的,同时又会无视这个人其他的方面。领导者应竭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以免用人失误。    
    最后,认清近期效应。某些时候,也许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人一改长期一贯的作风,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领导者往往会对他近期的表现印象深刻,甚至推翻以前对他的评价。这种近期效应,也是一种成见。领导者应该知道,长期的表现往往才是真实的,而某次特殊的行为,很可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偶然事件。    
    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用人。用什么人,领导者有着充分的决定权。而一个人,难免有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这时,就需要领导者的气度来抗拒这种个人感情对决策的正确性的影响。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在用人时,必须抛弃自己的个人喜恶,以大局为重,选拔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总之,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任何条条框框的“箴言”——有时是以“科学的规律”的名义出现——都是有害的。我们应该清楚,管理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规律是:无规律可言。人和事物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但一旦人们对某人或某事形成固定看法之后,往往就会看不见这种变化,或者在潜意识里不愿承认这种变化。    
    抛弃成见,就是不被自己的直觉、感情、知识所迷惑,公平地评价判断事物。领导者有了成见,也就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力。这就好比透过有色或凹凸的镜片来看东西,看到的就不再是它的本来面貌,无法正确地抓住事物的真相。只有抛开成见,才能看清员工的真正实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说,气度雅量是一种人格的话,那么领导者的这种人格魅力,在造就伟大公司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第五部分节流与开源并重

    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一种这样的怪现象——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利润,另一边却容忍这些辛苦得来的利润被任意浪费。他们不知道,如果一个企业不懂得节流,那么即使创造再多的效益,也会被消耗得精光。    
    成本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获得利润的高低,所以说降低成本,对整个企业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加强成本控制,能使企业在陷入困境时,摆脱危机;更能使本身就在赢利的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降低一分成本等于成倍利润的增长    
    如果保持一个企业的利润率不变,但却想增加利润,那它就只能通过扩大一倍销售量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