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

第5章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第5章

小说: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可能破坏和谐的事情,到试图把潜在的问题揭示出来,这经历了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Daniel Kahneman:“事前验尸”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我曾在达沃斯提起过它——所有荣誉都归于Gary——一位大型企业的董事长表示,为了这项技能就值得来达沃斯。“事前验尸”的优点是它很容易实施。我想,一般来说,对一项即将采纳的计划进行“事前验尸”,并不会导致其被放弃。但是,可能会以每个人都承认有益的方式对计划进行调整。因此,“事前验尸”是一件低成本、高回报的事情。

《季刊》:听起来,你们好像在“事前验尸”的益处和关于领导力的看法上达成了一致。在哪些方面你们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Daniel Kahneman:我喜欢把一项解决方案列成检查清单;而Gary不喜欢这样做。

Gary Klein:我并不反对把高有效性环境中具有重复性的任务列成清单。我可不希望我的飞行员忘了填写起飞前的例行检查清单!但是,当你进入一种更复杂、更模糊的环境时,我对检查清单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中,你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检查清单采用“如果/就”语句。清单告诉你“就怎么做”,但你需要的是确定“如果”——条件已经满足了吗?——的专门知识,在一个动态的、模糊的环境中,需要对这些条件进行判断,而且很难将其列入检查清单中。

Daniel Kahneman:我不同意。在不具备高有效性的环境条件下,正是你最需要检查清单的时候。检查清单并不能保证你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会犯错误。但它可以防止你过于自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问题在于,人们确实不喜欢检查清单;使用它们存在阻力。因此,你必须把它们转变为一种标准操作程序——例如,在尽职调查阶段,董事会成员在批准一项决策前,需要逐项审核一份清单。这样一份清单是关于流程的,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我并不认为,你可以到处应用检查清单和质量控制技术,但在一些战略性环境中,我认为检查清单的方式值得一试。

《季刊》:当一位高管在做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时,在检查清单上应该有哪些内容?

Daniel Kahneman:我会询问信息的质量和独立性。信息是来自多种来源,还是仅仅来自单一来源,只是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处理?是否有群体思维的可能性?领导人的判断是否有可能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我会询问每个数字的来源,我还会设法推迟决策团队达成共识。通过分解问题和保持判断的独立性,有助于消除判断中的关联性错误。

《季刊》:您能否解释一下您所说的“关联性错误”是什么意思?

Daniel Kahneman:当然可以。有一个经典的实验,要求受试者估计在一个透明的瓶子中有多少枚硬币。当人们独立地估计硬币数量时,其判断的准确性随着估计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取多次估计的平均值)。但是,如果人们在估计硬币数时彼此能听到别人报数,第一个人会影响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会影响第三个人,等等。这就是我所说的关联性错误。

坦率地说,我很奇怪,当你的决策团队对信息了解得相当充分时——比如说,他们已经阅读过所有的背景资料,在会议一开始就让每个人将自己的结论写在一张纸上的做法却没有更经常地运用。如果你不这样做,讨论中将出现大量随声附和的情况,而这会降低决策判断的质量。

《季刊》:除了检查清单以外,你们在其他重要方法上也存在分歧吗?

Gary Klein:在通过倾听直觉,或在有机会获得所有信息之前隐藏这些直觉是否能获得更多益处的问题上,Danny和我也有不同看法。业绩取决于拥有重要的洞见,并能避免犯错误。但我认为,有时候,你用来减少犯错机会的一些技术可能会妨碍获取洞见。

Daniel Kahneman:我的建议是,尽可能推迟说出直觉。以收购企业为例。最终将会归结到一个数字——收购目标企业需要花多少钱。如果你过早地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字,你就会在这些数字上“抛锚”,而它们将会获得比实际应得的大得多的权重。你可以预先尽可能多做一些准备工作,以便在可以说的时候再说出直觉。

《季刊》:在决策过程中,什么时候是采取旨在消除偏见的干预措施的最佳时间点?

Daniel Kahneman:在当你决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如果你正开始建立一个假设和计划收集信息,就要确保这一过程的系统性,以及收集高质量的信息。这一步骤应该在比较早的时候进行。

Gary Klein:我不认为高管们应该说,“我有自己的假设,我只是需要寻找一些能支持它的数据。”我认为,这个过程更应该是,人们对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做出快速判断,这就使他们能够确定哪些信息与此相关。否则,他们就会陷入信息超载模式。他们不应该寻求对假设的确认,而应该使用源于自己经验的框架,来指导对信息的搜寻。当然,人们很容易忘记他们已经搪塞过去多少事情。因此,有一种可能的做法,就是设法为他们将他们的搪塞记录揭示出来——向他们展示一下他们已经搪塞过去的事情的清单。

Daniel Kahneman:我想补充一点,如果组织知道了领导人希望得到的答案,对假设的验证就可能会完全变味。你希望建立这样一种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在博弈的早期阶段,在整个机器都为其开动起来之前,就能发现某一个创意是一种糟糕的想法。

《季刊》:您对个人可以纠正自己的偏见感到乐观吗?

Daniel Kahneman:我确实很不乐观。大多数决策者都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局势看得很清楚。质疑自己的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训练。我认为,要学会如何纠正自己的偏见,几乎唯一的方式就是学会批评别人。我称之为“评头论足训练”。如果我们能通过把谬误研究中诸如“抛锚”这样的术语引入组织的语言体系,从而提升对决策“评头论足”的水平,人们就能以一种更优雅的方式来谈论别人的错误。

《季刊》:您认为企业领导人希望发起此类评头论足吗?他们通常对您的观念有何反应?

Daniel Kahneman:反应总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但是,除非他们因为想要做某些事而特别邀请你,否则,他们不打算应用任何这些方法。“事前验尸”评估法除外。人们就是喜欢“事前验尸”。

《季刊》:为什么您认为领导人不愿意按照您的观念行事?

Daniel Kahneman:这很容易理解。领导人都知道,他们采用的任何方法都将导致他们的判断受到质疑。而无论他们是否完全清楚这一点,他们确实不愿意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受到质疑。

《季刊》:不过,高管人员仍然希望能做出好的决策。最后,您对他们的这种追求有何忠告?

Daniel Kahneman:我的一个建议是,提高会议的质量——这对于提高决策质量似乎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开会。你需要把会议开得简短。人们应该拥有大量的信息,而且你需要避免犯错误。

Gary Klein:我担心的是,那种在会议上排斥与你观点相左的人的倾向。有太多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挑战。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可以说一些正确的大道理——例如,每个人都应该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人们都太聪明,不会这样做,因为存在风险。因此,如果你是领导人,当人们提出一种你认为毫无意义的想法时,你不应该问他们这是怎么了,而应该对他们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感到好奇。当人们提出一种不受欢迎的意见时,好奇心是对不屑一顾的一种反作用力。




1。企业能否在持续发展中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能力的高低。您的观点呢?

   如果说战略是方向舵,那么执行力就是到达彼岸不可或缺的能量,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定要分出其重要性的比例,我认为成功=5%的战略+95%的执行。作为企业若不很好地解决执行力的问题,无论多么宏伟的蓝图,还是美妙绝伦的策略都会成镜中花、水中月。不少的企业策略雷同,绩效却大不相同,思路不错、做起来就错了,说得对却做不对…这是不少企业当前面临最大的管理黑洞…我们必须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它是一件持续的工程,它会因时代变迁、人员更迭发生变化。若你把执行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点也不过分。

   企业的战略与战术容易复制或模仿,然而,企业的执行力却不是那么容易,须一点一滴地打造与培育,你除了足够地去重视,别无它法。另外,假如要评价企业战略与战术好坏的问题,其关键得看企业是否有拥有与其匹配的执行能力,或者说是否具备合适的执行人才,否则评价战略与战术的好坏,便失去实质意义。总之,企业无论在那一个阶段都必须将执行力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切的基础。

  2。企业执行力建设的重点或核心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企业执行力强不强?

   多年来对企业执行力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好的执行力来源于好的制度,进一步来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若想拥有持续的、稳定的执行力,必须重视制度与文化建设。提高执行力离不开培训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但远不如建立一套合适、有效的制度体系与强大的执行文化…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管你接受与否。

   评判企业执行力的强不强关键看结果…是否实现既定了目标,而非执行过程。结果是评判执行力强弱的最好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不管你的过程是如何美妙。例如,评价一个员工的好坏,不是看它的工作态度有多好,而是看它创造了多少价值,企业只为结果买单,员工靠结果生存,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没有结果,那就是盗窃…拿了不该拿的钱。所以,企业执行力强不强,并不是看你工作多努力,也不是看你愿意多加班,而是你创造了比别人更大的价值。它是执行力的基本底线,失去价值的贡献,谈论执行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领导力决定执行力,执行力保障领导力,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处理好领导力与执行力的衔接问题,并真正实现执行力的落实?能否举例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员工的执行力等于管理者的领导力,一个好的领导人才能带出强大的执行团队。它来源于明确的目标与责任人、即时的激励、严格的考核、畅通的沟通、有效的辅导等方面,这些都属领导力的重要范畴。 

例如,从前有位秀才,夜晚被蚊子咬醒,于是对睡在旁边的妻子说:“尔夫被毒虫所吸也” 。结果妻子没有任何反应,就像没听见似的。于是,秀才又大声地重复说道:“尔夫被毒虫所吸也”,妻子仍然没有什么反应。这时,作为大男人主义传统思想的秀才大怒道:“老婆子!赶快起来,你老公被蚊子咬死了”。妻子闻声,迅速爬起来,赶走了蚊子。不难看出:开始时,妻子没有任何行动皆因为听不懂,甚至以为丈夫梦中吟诗。同样,企业中许多看起来缺乏执行力的员工,其实与目标、责任人、标准、利益等方面管理密不可分,当然还包括其它诸方面。

   执行力的落实不在员工,而在管理者的身上。领导力越强,执行力就强,领导力成就企业的执行力,而企业执行力是评价领导力的最好的标准。它不是单纯的培训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

   4。导致企业缺乏执行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管理环节过多、管理链长、员工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员工的执行力问题其实是管理者造成的,除了上述的所说,包括管理者自己的工作。例如,不分健全的管理制度,给了员工找理由与借口的机会,如果员工找理由与借口,那么至少说明企业的制度还不完善。管理者要把建立完善的制度当作重点来抓,以此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另外,战略的本身不具有执行性,领导人在制定的战略目标时,要与当时的时空背景、人文环境及员工执行力进行匹配,你有什么样的执行人才就制定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其次,布置任务不等于完成工作,需要领导人的亲自参与。把执行的责任直接归结为下属,认为战略与制度执行不好就是下属的问题是错误的。同时,管理者自身工作也很重要,古人云:己身不正,其令不从;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应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现代企业里,管理者更应该如此,一个领导的执行力是下属执行力的上限。

   5。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因此营造执行文化是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关键。那么,执行力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让执行力文化能够深入人心?

   执行力打造来源企业领导人的第一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有什么样的执行方化。在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一番话印象深刻:“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大部分又是由组建这支军队时的首任军事首长或最高长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的灵魂永在!”的确,执行文化来源于公司或团队最高领导。当年,海尔为打造海尔员工品质第一的执行文化,在负债147万的情况下,不惜价值把20万的冰箱砸掉以此唤醒员工的品质意识,这需要一种领袖魄力与气质。当时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甚至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有缺陷的产品出品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劣等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以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让我们把这些废品砸了,只有砸得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今天不砸了这些冰箱,明天别人要砸咱们的工厂…!”所以,要想执行文化深入人心,必须领导人疯狂般地坚持自己思想与领袖气质,公司的战略目标方能真正实现。


第一部分前言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让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样才能保持基业常青?这是所有企业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将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杰出;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种。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管理就是决策;又有人说企业文化决定一切;还有人说愿景才是企业的根本……面对如此之多的“硬道理”,每一个又都是这么言之凿凿,很多领导者感到难以取舍。在面对取舍两难的状况,大多数领导者采取的是全部吸收的原则,既然都是硬道理,何不一起“拿来”,管他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只要有理,就都是“硬道理”。    
    谈到“拿来”,我们的许多领导人都是非常谦虚和勤奋的。从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到杰克·韦尔奇的“要做就做数一数二”,都不遗余力地全部搬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发现,这些 “硬道理”并未给他们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