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9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96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真正志同道合。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净宗法门很单纯,一句佛号念到底,就修这个法门,就是学这个法门。虽然是这个法门,每个人根性也不相同,有人喜欢念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有人喜欢四字。在一块共修,我们念六字,喜欢四字的人不高兴;念四字,喜欢六字的人不高兴。还有音调、速度的快慢,各人喜好不相同,有人喜欢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顶一句;有人喜欢很缓慢。这怎么办?小道场就容易了,我们真的志同道合,我们都希望同样的音调,同样的速度。人一多,这事情就难办了。
  所以,印祖主张多建小道场,小道场容易维持,有两、三个得力的护法,我们基本的生活就可以维持了。不要做经忏佛事,不要做法会,不要去化缘,有几个真正善心的人士来护持足够了,身心安稳,道业容易成就。他老人家这篇开示我非常重视,我一生没有道场,我要有道场一定依教奉行。人少,单纯!每天在一块研究净宗的经论,绝不涉猎其他宗派的,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研究经论为什么?破疑,我们修行有疑惑。如果我们二十个人在一起统统没有疑惑,那就一句弥陀念到底就好了。每天早晚课,念一卷《弥陀经》就行了,一句佛号二六时中都不间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疑虑放不下,分别执著放不下,那就要学教。多听听佛菩萨的开示,佛菩萨怎样教我们,我们怎样去做,这个行。
  那看看此地教给我们的,得失的心要放下,我没有得到的不希求,已经得到的也不放在心上。自己过最低的生活,吃得饱就行了,穿得暖就可以了。小道场可以遮蔽风雨,足够了,无需要建得像寺庙宫殿式的富丽堂皇,没有必要。你要是建成那样的道场,好了,观光旅游把你列入重点,天天有很多人来到你这个地方观光,你什么都不能干。我看过很多,有名的寺庙,每天观光客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一、两万人。你说寺庙里常住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忙著接待,从早到晚筋疲力倦,连上早晚殿的精神都没有。他每天做什么?每天就是招待这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兴旺,这个道场人多,香客多,朝拜的多,非常兴旺。斋堂里面座无虚席,是的,那个道场变成什么?饭店、旅馆!道气没有了,你看不到,俗气你能看到,道气看不到;忙乱你看到,清净你看不到。
  所以,印祖提倡二十个人小道场,大有道理,我看到他老人家这一段的文字,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道场确实是要这样,人愈少愈容易成就。人多妄想多,杂念多,分别、执著多,是非多,口舌多,造业机会多,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爱要淡薄,欲要逐渐逐渐把它化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下一段,「痴亦二义」。前面这一段讲爱,有两个意思,痴也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迷不见过」,第二是「妄见有德,结网自缠」,我们看看这两句。
  什么叫做痴?痴是愚痴,是三毒烦恼之一。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古大德也常常说到,三毒烦恼,贪瞋虽然猛利,性质很猛利,容易断。而愚痴不像前面两种那么样明显,那么样显著,就像藕断丝连,藕断了丝还连著,说明愚痴难断!真的,戒、定能够伏住贪瞋,没有办法伏愚痴。愚痴,智慧开了,转愚痴为智慧,我们想到智慧开不是容易事情。你看看佛法里头教人,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贪瞋痴统统都转过来,转三毒烦恼为般若智慧;迷了,般若智慧就变成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体是一个,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所以这个东西真难断。
  痴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对於诸法实相,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不知道,迷了。给你说实话,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性相、理事、因果,本来你全都明了,就像如来果地上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怎么会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能力?自性法尔如是,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是圆满的智慧,本来就是圆满的德能相好,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本来就有,不是从外头你得来的,不是。修行修什么?修行就是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里头最根本的、最严重的,一个是贪,一个是痴,贪是贪爱,这里头为什么没有瞋恚?贪不到才瞋恚,贪心起来都得到了,他怎么会有瞋恚?所以说一个爱,说一个痴,瞋就包括在其中。样样想贪都能够贪得,那不就是变成随心所欲了吗?随心所欲的人,怎么会有瞋恚?贪不到,瞋恚心生起来。贪跟瞋从哪来的?都是从愚痴来的,愚痴才是根,烦恼的根。所以,愚痴是属於无明烦恼,贪瞋是见思烦恼。
  爱还容易断,痴可就难了。你看看这第一个「迷不见过」,痴就是迷,迷失了自性,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随顺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无意不晓得得罪多少人,你不知道!有没有人跟你说?没有人,谁跟你说?给你说了,你把他当作坏人,「你说我的过失」。人都不喜欢听过失,没人说。在古时候有三种人说,这三种人是有义务,他不能不说。第一个是父母,父母说你的过失;第二个是老师;第三个是真正的好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义务规劝你。不是这三种关系,没有人愿意说人过失,这个要知道。你真正有过失在造业障,人家在旁边看你的笑话,谁说你!这一定要知道,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要怎样修行?比从前困难多,从前有这三种人提醒,现在没有了。
  真正要修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要能常常见到自己过失。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多次,见到自己过失就叫做开悟,你觉悟了。悟后起修,觉悟之后,你能把你的过失改过来,这叫修行,你的心行真修正过来。所以,修行头一桩事情就要知道有过失,一定要晓得,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尽,还有过失。那你想想看,十地、等觉还有过失,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哪里没有过失?过失太多太多了。《地藏经》说的,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造什么业?我有什么罪?痴迷就是业,就是罪。你动这个念头,有这个疑惑:我有什么过?我有什么罪?这种心、这种行为、这种言语,就是过,就是罪。我们能懂吗?真不懂!怎样才没有过,没有罪?心地清净光明。
  我们这么多年修行,用最简单容易懂的词汇来介绍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念念都跟这个相应,这就没有过;与这个不相应,那就是业,就是罪。你想想看,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是不是用真心?有没有诚意?不真就是假的,不诚就是虚伪的。确实我们是用虚情假意,不但对别人,对自己也是虚情假意,不知道自己有真心,这就是过失。真诚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心本来是真,本来是诚,真诚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现在都是虚情假意待人,回过头来还是虚情假意对自己。菩提心没有了,真心没有了,完全用的是妄心。妄心里面用的还是不善的妄心,善的妄心还不错,善的妄心与三善道相应,善的妄心就是十善业。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十恶,不是十善。
  我们要问,有没有贪心?有没有悭吝心?有没有染污?有没有不平?有没有自私自利?统统有,都是过失。没有去反省,没有去检点,果然反省、检点就全都出来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在这个世间,总有一些人(我们一般讲找麻烦的)批评你、毁谤你,实在讲对修行人来说这是好事。我们自己不见过,他毁谤我,我就要想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幸亏他提醒我,他不提醒我,我没想到。所以你要会修,这些是善知识!人见自己过失不容易,见别人过失容易,看到别人善,生什么?生嫉妒,那我们错了。看到别人善,我们要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有,我要继续努力把这个善向上提升;我要没有,我应该要学他,要向他学习,这就对了。
  看到别人有过失,我自己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要有,赶快改;要没有,要提起警觉,我不能犯他那样的过失。如果你能这样学法,这个世间善知识很多,你所见所闻的全是善知识,那正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三人行,三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就叫三人行。「必」就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决定说」,必定!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你从这个地方才能够见到自己过失,那怎么样?你觉悟了,你不迷了,你要是迷你见不到。你见到别人好,你也生烦恼,生嫉妒;你见到别人不好,你也生烦恼,你讨厌他,你指责他。你想想看,怎么不是过失?几时你才能回头过来?
  大师在此地略举一个例子,细说,经论里面讲得太多了,而且不断在重复讲。为什么?天天提醒,要是不重复讲,没用处,我们在此地听这两个小时,离开讲堂忘掉了。天天薰习,年年薰习,总得要薰习个十年、二十年,这个印象才真的印上了。为什么?六根接触境界起作用了。见到别人的善,不会生嫉妒心,会想到我要学他,向他学习;见到人的不善,我也不会瞋恚,也不会去责怪他,而自己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得要有十年、二十年的薰习。这是什么?你心里头真有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很容易忘掉,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不忘掉,这就叫功夫。
  我自己的经验,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薰习,就好像衣服,从前没有香水,从前衣服都是用熏,熏香,要熏上十几个小时,这个衣服拿出来才有香味,才有香气,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这个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恒心、毅力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果然具备善根福德,缘是外面的缘,你都会用上。当然外缘里头最重要的是老师、朋友,有老师教导,有朋友在一起切磋琢磨,这才能成功。老师未必能遇到,那有办法,古人教给我们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古人当中,哪一个我喜欢、我尊重,我愿意向他学习,你就老老实实读他的书,天天依照他的教诲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佛门里面讲修行,现在人讲学习。
  往年李老师介绍我向印光法师学习,我读《印光法师文钞》很契机。他的《文钞》每一篇东西,甚至於每一字、每一句,我都非常欣赏,都非常喜欢,百读不厌。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这就真的向他学,真的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学了这么多年,学得还不像,这就够惭愧的,还要认真努力,总要学得像。首先我们要了解,印光大师存的是什么心,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佛菩萨,用什么心对一切苦难众生,首先要学这个。然后再听听他的教诲,用什么方式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真正取得净土。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回头是岸,认知大乘,修学净土,同愿往生。
  总的来说,他老人家一生,十六个字说尽了,老人自己说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是印祖这一生示现的写照,真的做到了。敦伦尽分,包括世出世间法,在家有伦常,出家也有伦常;在家要尽在家的本分,出家有出家的本分。在我们现在来说,对自己,自己修持,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尽自己的本分;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护持正法,这是对外面应尽的本分,世出世法的本分都包括在其中,印祖做到了。一生所弘扬的因果教育,以这三本书为主要的依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是他老人家教化众生前面两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两句落实在这三本书上。他老人家的《文钞》,文章也好,书信也好,每一篇都不离因果。
  《文钞》你要是从头到尾果然很认真念一遍,因缘果报,善吉、恶凶,会深深印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你的心里头真的就有了,有了因果报应,这个好!有因果报应,你起心动念、言论行为你会收敛,你不敢有恶念,不敢有不善的行为。为什么?你知道有恶报。现报是你现前一些不如意的一切灾难,果报在三途,你能想到这个,你就会自己救自己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读到宋朝莹珂法师,这个人劣根性严重,烦恼习气时时起现行,自己没有能力控制。他总算是有点善根,真想改,改不过来,向同参道友请教,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见贤思齐。
  所以他发了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念佛,念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三天真诚,诚则灵,真诚心把阿弥陀佛感动了,佛来了,阿弥陀佛来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这十年好好的修,等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不笨,不痴,真聪明!跟阿弥陀佛提出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要跟你去。他说我业障很重,禁不起诱惑,我要再活十年,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业,不要了,现在就跟你去。阿弥陀佛就答应他,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他非常开心,门打开,告诉大家三天之后他往生。
  寺庙里头没人相信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胡作妄为,说三天你能往生,没有一个人不怀疑。但是看他说话的态度、语气又不像是假话,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等著瞧。到第三天,他向大家请求,念佛送他往生,当然寺庙大众对这一桩事情大家欢喜。好,我们念佛送你往生,看你往不往生。照平常规矩,一卷《弥陀经》,念完之后,往生咒,赞佛偈,再就起佛号。佛号起来了,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引了,就走了,真的走了,不是假话。这就是平常造作恶业,真的让一般人都瞧不起,他能够真正忏悔。知道自己劣根性很重,烦恼习气没有法子控制,十年寿命不要了,求佛带他走,佛真把他带走了。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都有记载。
  平常他不念佛,他为什么这么样认真?他怕堕地狱,他相信因果。他自己知道,出家之后那些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堕地狱,怕了,地狱太苦了,所以发愿这样干法。这给我们证实一桩事情,《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能成功,真正求往生不难!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示范。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记在心上,不怕有灾难,什么样的灾害都不害怕。灾难现前的时候,我们也关起门来,三天三夜,肯定把阿弥陀佛念来,跟佛走了。这个地方的世缘要放得下!这个太重要了,如果世缘放不下,可不行。什么时候放下?我常常讲,就是现在,等到我临终时候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在就放下,统统不要了。要的只有一卷《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我只要这个,其他都不要,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
  《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放下了,世间法更不必说了,专修净土,专求弥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坚定不移。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愿有没有,真信切愿你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在你念佛功夫的深浅,你要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