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霾坏健N颐悄芄蛔龅骄幼≡谡飧龅胤剑皆彩咐铩⒓甘铮蔷褪呛芎玫墓Ψ颍∷裕桓鋈擞懈#桓龅胤街谏加懈!O衷谑奔涞搅恕�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下面的《论》文,「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漂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话说得好,我们应当学习。若是假使,假使不相信自己心(自心)原本就是不动智佛,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你就迷了;你要是能信就觉悟了,你不信就迷了。这一迷之后你就「永劫漂沦」,这句话就是六道轮回,「漂沦」是讲六道轮回,漂是讲上三道,沦是沉沦,是三恶道,「永劫」是没有出头的时候。你在六道里面,所谓头出头没,漂上来就是头出,上三道,下去就是头没,沦落到地狱。你怎么能够利益众生?你怎么能够帮助其他众生?物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你不能帮助人,你也没有办法帮助众生。
  下面是举经文来作证,「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这个缚就是烦恼、习气、业障,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化解烦恼、业障?这不可能。自己烦恼不断,能帮助别人断烦恼,「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佛在经教里常说,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你然后才能度人。有人看到这样的经文,於是决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为什么?我自己没度,我要先度自己!他也是依据经教。经教,各人解读不相同,许许多多人死在经文之下。从前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读书人读了书不能够活用,死在句下,我们叫他做书呆子。学佛,读佛经,不能够大开圆解,执著在字里行间,就变成佛呆子,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是大有人在。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学佛不要学成佛呆子,你要善解经义。开经偈里面的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谈何容易!
  所以,你要善解经义,你可不能错解,可不能曲解了。这就是初学佛的人为什么要依善知识,原因在此地。常常把经教意思看走了样子,错解了,错解了害自己事小,害别人事大。所以我常讲,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没有一句一字是死呆板的,不是的。所以,经文深讲、浅讲,长讲、短讲,每个人讲都不一样。自己讲的,讲十遍,十个样子,讲一百遍,一百个样子,活的!佛在四依法里面教导我们,「依义不依语」,最重要的你要懂得他的意思,言语、文字没有关系,多一句少一句都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了。
  所以,佛经在中国的翻译,你看同一个本子,原文同一个本子不同的人翻,翻出来的经文不一样。我们看到《金刚经》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般若心经》有十几种不同的译本。你们看《心经诠注》,周止庵的,他把自古以来《心经》的译本统统收集在一起,你去看,好像有十几种不同的译本。你细细去看,大同小异,文字不一样,意思一样。这是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我们不依这个,我们依意思。佛还说了,不但我们「依义不依语」,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这个意思浅深、广狭差别就太大太大了。同是这一卷《心经》,经文不长,我们现在大家所读的是玄奘大师翻的,两百六十个字。他老人家翻的确实简单扼要,序分省掉了,流通分也省掉了,他所翻的是正宗分。你看看,其他译本里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统统都有,玄奘大师省掉了。
  这一部《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十信位的菩萨学,十住菩萨也学,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也学,等觉菩萨也学。每个人体会的深度不相同,每个人讲解的也不一样,字字句句包罗万象,佛法妙处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妙?称性!性没有浅深,性没有广狭。所以,一个字、一句讲一劫也讲不完,一两句话也都讲出来,真是妙不可言。学佛贵在得旨归宗,你晓得它的宗旨所在,义趣所在,你才能真正得利益。帮助众生完全在缘分,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这个愿!你看看菩萨发愿,头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等我成了佛再来度众生」,你永远不能成佛。为什么?你自私自利。那怎么办?我学一句我跟众生说一句,我学两句我跟别人说两句。我没有开悟,希望别人开悟;我开悟了,我帮助别人,别人开悟,希望他帮助我。念念不舍利益众生的心!
  永远不间断去勤学,好学、勤学,亲近善知识,古人讲的参学,寻师访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觉悟,为的是自利利他。所以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在九法界示现教化众生,都是自利,教学相长你才会有悟处,你才会有进步;闭门造车,不跟大家接触,那叫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所以,你具足参学的条件这个很要紧,参学的条件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有这个能力你就可以出去寻师访友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要一出去,你必定被妖魔鬼怪诱惑了,当了别人的俘虏,你就很可怜了,正道失掉了。所以,参学是有条件的,没有这个条件,乖乖的跟老师。
  从前人跟一个老师,我们现在讲毕业了,以前叫出师,出师就是出老师的门,现在人叫毕业。什么时候毕业?每个人不一定,一个老师(在从前都是私塾教学,不是现在的学校),老师教十几个学生,教二十几个学生,哪个学生可以先离开老师,哪个学生不能离开老师,条件就是他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善恶、是非。有能力辨别,老师就可以说,你可以出去参学,就毕业了;如果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你不能离老师一步。你离老师决定走邪道,决定迷失方向,没有能力!像走路一样,你不认识路,你要跟著老师,老师带著你走。到你认识路的时候你自己走,老师不再带你了。
  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的老师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上得根本智,肯定自心是不动智佛,这是大善根的人。肯定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种见解、这种思想叫上上根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舍己为人,谦恕仁慈,这是一乘圆教菩萨根性。善财是这种根性,文殊菩萨把他当宝贝,为什么?这是能传法之人,一定要帮助他,成就他,果然在文殊菩萨门下他成就十信心满。十信心满,文殊菩萨就教他去参学了,离开老师以后就是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男女老少,有出家在家,有走的是正道,有走的是邪道。对於善财童子来说统统都得利益,只受其利不受其害,有这种本事你才能参学。你没有这种本事,离开老师,大概一百个都一百个走错路,老师确实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老师随缘,你自己走错路,你自己堕落,是你自己的业障!没法子救你。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有两个同参道友,我们很投缘,三个人同年,大概命运也差不多,也都相同。算命算我们三个人福都很薄,有佛缘,寿命都不长,说我们三个人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们都相信。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走了一个,法融法师走了;五月又走一个,明演法师走了;到七月我生病,我很少生病,生病了,我知道时间到了。我也不看医生,为什么?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寿命到了。所以,一切放下,念佛求生净土,我关起门来念一个月,病好了。我知道那一年是该走的,我没走。我没有求长寿! 
  我也真的很感谢佛菩萨保佑,没走。为什么?四十五岁那年要走,我要往生,我知道,我是凡圣同居土,品位不高,那么这多活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把我自己的境界真的是大幅度提升了。所以我深深感觉得,感受到寿命长很重要。为什么?许许多多地方,你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你不能悟入。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不是一闻千悟,中下根人,寿命长是有大利益。但是寿命长是能修,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看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的是真正确,一点差错都没有。他寿命五十三岁,他没有求长寿,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年。这个二十年,他自己说了他没有求,那是什么?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自然然延长的。我到今年寿命延长了三十多年,深深感觉得长时薰修利益不可思议。如果你没有寿命,长时薰修你就得不到。
  人,真正觉悟的人,人生在世什么可贵?命光最可贵,古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我需要时间来薰修,今天的薰修是大乘佛法来薰修,这是无比殊胜。大乘法里头,尤其是希有难逢是《大方广佛华严》,比什么都殊胜。修净土,彭际清居士讲(那是了不起的人,不但儒释道都通,在佛法里头也是通家,禅、净、密、律他都通,一生不作官,学佛),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他说的,他把《华严》跟净土看成一个,有道理!《无量寿经》确确实实经文开端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他把它看作大本、中本、小本;大本是《华严经》,中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弥陀经》。经文有广略不同,义趣没有两样,这个话说得好!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他说出来,我们仔细去观察、思惟,一点都不错。
  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净土,能够遇到《华严》,也就是说,你能够读到大本《无量寿经》,真正叫希有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用这句话来形容决定不过分。同时,我们又能够找到两位好的向导、导游,游华藏世界,游《大方广佛华严》,一个是清凉大师的《疏钞》导游,一个是李长者的《合论》导游,这当中又参加了一个道霈禅师,使我们这一次的参学得益多多。这种机缘,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碰到了应当珍惜,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勇猛精进,契入华严境界,求生净土。我常常讲,你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方便土,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悟无生」,那个阿惟越致菩萨不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是你自己亲证的。你想想这个缘多殊胜,多希有!
  长者这几句话就非常重要了,你要一闻觉悟、晓悟(晓悟、觉悟是一个意思),谦恕仁慈这四个字你就落实了。「专求大道,以利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一生信满,发心入位」。这在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地位?实报庄严土。要记住下面长者的警告,如果你要不相信自心原本是不动智佛,你不相信,那你在六道里头轮回还很长,你不容易超越六道,虽然学佛也不能超越六道,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再看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发心有两种,「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实在讲这两种发心是我们能做到的。「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层,真的心满意足了。为什么?你确确实实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出十法界,但是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你只要是入了初信,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的断德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就是说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我们现在不要谈什么八十八,因为圆顿大法里头没有这个数量,总的来给你说,你的见解,对性相、理事、因果你的信解完全正确,你的见解没有错误。前面讲的,你相信自心是不动智佛,你有这个认知,真心不动,本来不动。迷了的时候是不是动了?迷了的时候还是不动。如果说迷了就动了的话,就不能叫真心,这妄心。真心还是不动,迷了的时候是妄动,真不动,返妄归真,这就行了,只要你肯回头。
  这个道理、事相、修行方法,我们在这段期间当中讲过很多遍,讲得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你虽然听了,你不会。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听懂!你如果真的听懂了,你的思想会改变,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会跟从前不一样!你真的受了佛法的薰陶,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性德。你会随顺自性,随顺性德,你不会叛离;你要不知道随顺性德,你依然迷而不觉。从哪里看?你不谦虚,你没有宽恕,你没有仁爱,你没有慈悲,这四种德你统统都没有,知道你没有回头。什么人回头?初信位的菩萨回头了。这是圆顿大法,你进门了,你虽然不高,才一年级,你真的是入学了。你是华藏学校里面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你入门了,你就了不起了,文殊菩萨都赞叹,文殊菩萨都对你致敬。从此以后,你的方向、目标完全正确,你走的是成佛之道,诸佛菩萨恭贺你。你肯定,我常常讲,肯定自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肯定自己有佛性,众生有法性。
  本善、佛性、法性是一桩事,一而三,三而一,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起修,这还得了吗?所以这一发心就超过声闻、缘觉,这是初信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他所修的科目就是前面讲的,「十智如来,十首菩萨」,到经文后面还要细说,这是你修学的科目,这个科目就是德目。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的,自自然然都包含在其中,我们净宗所依据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圆圆满满在里面。你真的是圆顿大乘初发心的菩萨,三福圆圆满满你统统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你真做到了,自自然然做到,没有一丝毫勉强。你自己没有感觉得「我做这个好像有什么障碍,有什么辛苦」,没有,完全自然,做得很自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般人讲到持戒:持戒好难,好不容易!菩萨持戒完全是自然的。我们今天为什么感觉得好困难?那就是养成了一个坏的习惯,现在要恢复正常,好像很别扭,很不习惯,就这么个道理。
  这里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认知,有了正确的认知,佛知佛见,什么都不难,为什么?本来是这样的。像这个地方长者讲的,「谦虚、宽恕、仁爱、慈悲」,这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哪里带一点点勉强!为什么你今天做不到?你迷失了。你本来是这样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是你在无量劫中,在六道轮回染上这些坏习气。染污的时间长,染污得太严重了,所谓是习惯成自然,把你自己本来的德行、本来面目完全迷失了;真正觉悟,立刻回头,一回头,原来就是!这四个德行也是长者随便捻出来的,略举!四德。说明回头的人、走成佛之道的人,以前迷失了,迷失了走三途、走六道,现在从三途、六道回过来走成佛之道;这一回头,德行立刻现前。我们要回头,不回头就不得了,不回头就是前面所说的「永劫漂沦」,李老师以前讲长劫流转,流转就是六道轮回,苦不堪言。所以第一种,真正有觉悟的人,真正发大心的人,行!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分,只要你真正觉悟。
  第二个,是「信满发心」,这实在讲我们恐怕做不到,这个发心是初住,发心住。「十住位初」,就是初住,「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十慧菩萨是因,十个月佛是果,这要十信修满了。所以,第二个发心是初住菩萨,发心住。第一个讲修信解发心,是十信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努力一下有指望。如果真的我们到初信位菩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不是凡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