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2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1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在世间,前面第一首偈说过,佛菩萨示现到这里来,做什么?无非是帮助我们觉悟。「为彼求菩提」,「彼」就是众生,九法界一切众生,为他们来求觉悟。「诸佛法如是」,诸佛如来、声闻、菩萨示现在世间就是为这个,帮助众生觉悟的,不是帮助众生增长烦恼的。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懂这个原则。我们给别人带来烦恼,你是背道而驰,这个人不是学佛,这个人虽然在佛门里面,我们学佛久了的人知道,他是什么身分?他是魔子魔孙。何以晓得?魔王波旬说的。
  波旬有一天见到释迦牟尼佛,跟佛说,我还是要破坏佛法。佛就说,诸佛之法是正法,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法性、法相,法尔如是,法性无性,法相无相,你怎么能破?这真的,决定没有办法破的。可是魔说,等到你末法的时候(你看看,他很有耐心,他可以等待两千年之后,佛的法运衰了),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你的袈娑,破坏你的佛法。这个佛法,我们就懂了,佛所讲的佛法跟魔所讲的佛法不是一法。佛所讲的法是讲的质,佛法的本质;魔所讲的法,是佛法的形象。佛法的本质,魔不能破坏,佛法的形象,行!
  佛法形象被破坏,对於佛菩萨有没有损害?给诸位说,对於佛菩萨一丝毫的损害都没有。对什么人有损害?对众生,令一切众生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的机缘失掉了。所以,魔结罪不是跟佛,他对佛没有罪,他对众生有罪,你叫这么多众生失去了听闻正法的机缘,这个责任你要负,这个罪很重。《戒经》里面讲的,断人身命罪不重,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太重太重了!因为人身命,你杀了这个人,常言说得好,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来了。得人身比闻佛法来说,得人身容易,闻佛法可不容易。佛法确实百千万劫难遭遇,他好不容易遇到了,你忍心把他断掉。所以,断人慧命,果报都在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将来出来的时候,罪受满了出来,大概都是变畜生、变饿鬼。而且什么?没有智慧,因为你断别人智慧;没有眼目,你投胎做畜生,没有眼睛的,做这些畜生。人要真正知道因果报应,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对於真正修行人、修道人,你不能害他,你害他是什么?是成就他,他怎么会受你伤害!你看看佛经上讲的例子,歌利王害忍辱仙人,把忍辱仙人杀掉了。忍辱仙人有没有被他害?没有,忍辱仙人被他杀了之后,就成佛了。不但不受他的害,反而更上一层楼,帮助他提升了。释迦牟尼佛,这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他在贤劫成佛的排列是第五尊,在弥勒佛后面,结果他搞到弥勒佛前面去了。什么原因?歌利王帮的忙,使他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提前成佛,歌利王没有害到释迦牟尼佛。歌利王障碍了不少众生,听闻不到正法,学习不到正法,他的罪从这个地方结的,他堕阿鼻地狱。
  因果的道理,因果报应事实真相,我们要搞明了、搞通达。所以,真正修行人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八风吹不动。你的赞叹、供养不生贪恋,你无论怎么样加害不动瞋恚。所以,魔王波旬对於释迦牟尼佛施展的这些压力,都不能生效。你用五欲来诱惑,释迦牟尼佛不动心,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效;再用魔军来恐吓、来威胁,释迦牟尼佛也不动心,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决定没有报复,回答的是一片真诚慈悲。所以把修道人提升了,魔等於是来考试,考试及格,通过了,升级了。魔对什么人产生作用?没有离开欲望的,他能起作用。前面跟诸位讲了,他对色界天都不起作用,色界天如如不动,欲没有了。所以,他的活动范围是欲界,只要你欲没有断,他就能得其便,就能施展他的魔术。如果欲断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断了,五欲六尘断了,贪瞋痴慢断了,魔什么能力都没有。
  我们要想离开魔的扰乱,你要真正做功夫,功夫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要懂得哪些是烦恼障,这里头的境界之广、之大,说实在话,也是不可思议。戒律是破烦恼障的手段,确实能产生效果,但是不能断尽,对初学的人非常重要。佛教一般人依十善,十恶就是烦恼,用十善破十恶,这不叫破烦恼障吗?教菩萨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教世间一般人是消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都用个「不」,消极的,初学人容易得益。菩萨积极的,你看用布施,布施破悭贪烦恼;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而无厌,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是从这个根生的。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你没有贪欲,你怎么会造恶业?你怎么会受恶报?世间无量无边的恶念、恶行、恶报,都是从这个字生出来的。所以戒能伏粗重的相,定能伏微细之念,不能断根。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根才没有了。但是凡夫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持戒、修定、开慧。
  这个经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所以没有讲戒、定,一开头是「以彼智慧心」。法身菩萨各个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人,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相,统统都现前。所以说,「破诸烦恼障」,诸就是一切烦恼,见思、尘沙、无明,全都破了。见思、尘沙破尽了,无明在如来果地真正破尽,法身菩萨还没有破尽,但是在他们已经无碍大事,我们讲微细的烦恼,不碍事了。这是我们要晓得,真正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断烦恼而已,烦恼断了,智慧就现前。智慧本有的,现在我们的智慧是被烦恼盖覆了,被烦恼障碍了,只要破了烦恼,智慧就现前。但是你要记住,烦恼不能断烦恼,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许许多多人修行用功用错了,那就是什么?用烦恼去断烦恼,永远断不了烦恼。
  你一定要知道,只有戒定慧能断烦恼。但是今天你又不想持戒,你认为持戒太束缚了,太难了,太不方便了;换句话说,断烦恼这个课程,你就无从下手,你根本就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戒,决定不会有定,有定决定有戒,定共戒;你有智慧,决定有戒,叫道共戒。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永远离不开的。证道之人,那个戒就是他的德行,他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子,那不是学的,自自然然就跟戒律完全一样。实在说,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把释迦牟尼佛这些记录下来,这就是戒律。
  在释迦牟尼佛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点造作都没有,一点意思都没有加在里头,我们称他作自然而然,是他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那是什么?正常的,正常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正常的心态。我们今天违反了,不正常了,他那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现在没见性,如何恢复性德?看看佛,向他学习,他的思惟,他的言语,他的行动,就是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虽然没见性,但是学他这一套,行,学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心见性了。你要不学,不学是永远迷在烦恼里面。我们凡夫势必要克服烦恼,方法就是经教里面所说的,不但有方法,还有理论,理论是智,方法是断。
  『一念见一切』,这就是用,作用。清凉大师在此地所说的非常有道理,他说智、断就是「精义入神」,这句话说得好。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义是义理,一个人修养到这种境界,他起的作用是「一念见一切」。这首偈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这两个字,我们念起来很容易,懂不懂?不懂!为什么不懂?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过一念,你怎么知道一念的样子,你怎么会知道一念的好处!「一念」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见一切」就是《弥陀经》里面说的「心不颠倒」。《弥陀经》上这两句话重要,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解释这两句话,占整个《疏钞》分量的八分之一。如果把《疏钞》分开成八册,解释「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解释这两句就占了一册,你们想想这两句话多么重要。
  真的,一心是什么?一心就是明心见性,见一切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一切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性,性是体,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一切相,相是现相,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因、一切果,整个宇宙过去、未来统统都见到了。为什么?一念里面没有差别,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整个宇宙里面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远近,没有时间,没有先后。见一切,见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精义入神」这四个字重要。古圣先贤、祖师大德教人,我们常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什么意思?你想想看,跟这里「精义入神」相不相应?所以,学的东西不在多,在精,贵精不贵多。时间要长久,长时薰修,怎么个薰修法?天天读,天天思惟其义理。这还不行,如何把这些义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言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才能入神。如果不能落实,你就白学了。
  今天我们学佛,说实实在在话,前面我们还谈到,举孔老夫子做例子,夫子之德,仁道!真正是个好人,是个善人,他老人家表现在外面,温、良、恭、俭、让。我们有没有?这五个字就是古往今来大众公认,这是善德的标准。我们佛经上常常念的「诸上善人」,常常念到「善男子、善女人」,你善在哪里?夫子之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条你有没有?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这是表现在外面的,最肤浅的,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以说你的功夫、你的修持有没有进步,从哪里看?如果用这五个来做标准来看,很容易看出来。
  你今年跟去年比,今年跟前年比,自己反省,不就明白了吗?我有没有进步,心里面太深了,你观察不到,你从表面上观察,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你从表面能够看出你内心。你内心有,自然表现在外面;内心没有,外头装也装不像。装模作样,你被人一眼看穿了,一文都不值,你不是出於真心,你完全做伪装,表面的。那一种可以欺骗粗心大意的人,他没有看出来,但是装,装不长。过不久,能装上个三年五载这不得了,那有相当功夫了,最后还是露出马脚。到你败露的时候,一文就不值了,从前别人恭敬、赞叹你,这时候知道什么?上当了,被你欺骗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可以说无一不是修一念。一念叫正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一念是本善,一念就是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一切杂念。我们念佛人所修的一念,实际上不是真正一念,所修的是第二念。那是什么?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那第一念?第一念里头没有阿弥陀佛。第一念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来的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第二念。我们能够把念头守在第二念,距离第一念很近,念到纯熟,有一天豁然大悟,从第二念就跳到第一念。跳到第一念,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在我们现前那就是华藏世界,你就成法身菩萨了。所以,把念头集中在第二念,集中在阿弥陀佛上,虽然不是分证佛,是相似佛。相似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你看看,往生的品位就大幅度的提升了,这是正事,这是大事。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是把这个事情教给我们。我们一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间,是要把这个念佛法门学会,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即使往生净土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成功了,这一大事因缘了了;了就是圆满,下下品往生都圆满。为什么?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了。
  破烦恼,一心什么烦恼都破了,这个一心是我们现前所讲的专心,专一。但是要记住,净宗是大乘,《华严》是大乘,大乘不能舍弃众生,自己未度,发愿度人,所以普贤菩萨礼拜初发心的菩萨,难能可贵。菩萨虽然自己功夫不高,不舍众生,菩萨什么都不会,只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也不舍弃众生。为什么?遇到别人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传给他;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劝别人求生净土。你问他那是什么道理,他说不出来,他有一番热忱,有诚意,你看他的态度,你看他的言语,你能体会到那是一片诚恳,一丝毫虚伪都没有。他自己真干,他也希望你干,这个人是菩萨,一点都不假。不要看他没有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他教理什么都不懂,他是真正的菩萨,我们决定不可以轻慢。
  所以,这个智断致用,一念见一切,致用,这个大用太圆满了。世间人常说,大用无方,佛法这个地方是大用圆满。这就是常常所说的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自性性德圆满的显露,显露就是一丝毫隐藏都没有。从什么地方来的?一个智,一个德,断德,智是看破,断是放下。破诸烦恼障,放下;以彼智慧心,看破;一念见一切,明了,通达明了。
  『此是佛神力』,哪个佛的神力?自佛,自心是不动智佛。在这品经里面文殊菩萨教导我们,每个人所依的,每个修行人、每个菩萨他所依靠的,依的就是自心不动智佛,「此是佛神力」。自心就是宗门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你真正的本人,这个身不是。我们如果把我们的身当作本人,身是什么,身像我们穿的衣服,衣服不是本人;我今天穿这件,明天又换了一件,本人没有换,衣服天天换,一天换好几件。本人没有变,这个身形常常变,在六道里头舍身受生不一样。纵然是在人道,前一生在人道,跟这一生又在人道,这两个人相不一样,这个道理要懂。
  但是自心是一样的,法性是一样的,跟一切众生完全相同,法性一样,智一样,佛一样。法性相同,佛性相同,德相相同,法身相同,此是佛神力,这一句就是说的这个,不是他佛,是自佛。他佛的加持是佛的教诲,慈悲教诲,一念见一切这是自佛神力,这个道理总要懂,你才晓得佛法里头一丝毫迷信都没有。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一集)  2003/12/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菩提因果,文殊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
  【击於正法鼓,觉悟十方刹,咸令向菩提,自在力能尔。】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后一法鼓警机,文相并显」。钟与鼓它的作用都是能够提醒人的警觉,菩萨在此地用这个来比喻,『击於正法鼓』。所以自古以来,道场最常用的道具就是钟鼓。古时候的学堂虽然不像寺院里面用大钟大鼓,他们也用铃铎,铎是铃,这铃的当中有能够敲这铃的,我们讲有小锤,手上摇的时候它就响。这样一个工具在中国使用的时间很长,尤其是小规模的学校,特别是古时候的私塾,上课下课都是摇铃,所以摇铃也代表教学。规模大的这就用钟,用敲钟,上课下课敲钟。到民国以后这些学校,像我们在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敲钟,学生多了。寺院庵堂这是用所谓晨钟暮鼓,它的作用都是觉悟众生。钟鼓,大钟大鼓这个音声震动得很远,两三里路都能听得很清楚。有些寺院建筑在山上,钟鼓的声音能够达到十里(中国的十里相当於现在的五公里),这样远的距离都能够听得清楚。在这个地方是比喻佛菩萨说法,说法的目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来学习佛法的人很多,开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