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32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23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论》上这首偈,也讲得很清楚,《中观论》上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即不成」,无性就是空义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萨问的时候有疑惑,「以虚妄中,有二义故」。一个是什么?「虚转」,第二个是「无转」。在经文里面,「以此常流转」,是虚转;「而无能转者」,是无转,这个疑惑里头的这两句经文就两个意思。所以那个现象「常种种,常一性也」,这个常是前面讲相续的意思,这个常是一种错觉。后面这一句,「常一性」,这是真常。清凉答前面的问,前面的问题问的是「为是一性,为是种种」,宇宙之间万有,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性,还是有种种?这个地方答覆,常种种,常一性,常一、常多。虚转,因为种种法都没有自性;无转,因为无性故空,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因为虚转,所以一切法不断,幻相不断;因为无转,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还用电影来做比喻,把电影的银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转,银幕不转,银幕常一;银幕上现的画面,常转,不断的在转动。因为画面没有自性,所以不碍它的转动;因为它没有自性,当体皆空,所以它对於银幕没有丝毫染著。银幕天天在放电影给大家观看,银幕丝毫没有染著,银幕常一,画面常种种。常种种这是幻有,不碍一性,一性不碍幻有,不但不碍,还相辅相成。没有一性,没有银幕,这个幻灯片没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银幕衬托,画面才现前。画面,因为有画面,你才真正体会到银幕确实没有染著,常一。
  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这是答覆前面问难,「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这是文殊菩萨问的。现在这里答覆得很好,我们还用电影银幕跟画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谛是什么?俗谛就是画面,画面是多变,一秒钟二十四个幻灯片,不断在变动。真的是什么?真的是银幕,银幕常一,一丝毫也没有染著,没有受影响,它不变,银幕不变,银幕现的画面是刹那刹那在变。我们从这里想,这个问题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谛要是真的,就是种种要是真的,真的像什么?像我们在画画,画在银幕上,文殊菩萨问的问题就出来了。那是什么?那变成有自性。现在银幕现的相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它不碍真,俗不碍真;俗谛不妨碍真谛,真谛也不碍俗谛。为什么?无自性!如果真谛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这个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一个大幅的壁画,壁画它画的什么,它已经画了很多东西,电影幻灯片打上去之后,就看不清楚了。为什么?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灯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两个相辅相成,互不相碍,因为没有自性。我们从这些比喻,比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讲的比喻还容易懂。好,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二卷)  2004/1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2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这首偈也答三个问题,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钞》。「第二偈亦答三问」。这十一首偈分两段,一到六是前半段,七到十一是后半段,所以他这儿用第二偈,第二偈就是第八偈。「初明真如随缘,故成种种者,答所以也」,这是第一个答问。为什么会有种种,也就是讲,宇宙之间这一切森罗万象,佛法里头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究竟是怎么回事情?真如随缘。真如就是法性,就是自性,随缘它才成种种;随净缘,现一真法界,随染缘现十法界。染缘里头也有染净,染缘里面的净,这是现四圣法界,十法界里头的四圣法界;完全是染,那是六道法界,六道。六道里头又有善恶,三善道跟三恶道,这是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常常讲的。这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万事万物是怎么来的,这个说出来了。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开示。「初句」,就是法性本无生,「印上心性是一,是不变义」,印是印证,证明前面所说的心性是一;上就是前面讲的,文殊菩萨所问的心性是一。『法性本无生』,法性不变,法性常住,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常住真心」,那才是我们自己,才是本人。儒家所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性,本性本善;《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觉就是善,迷就不善。一切众生自性本觉,所以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首偈里头要跟我们说到,不觉本无,第二句就是讲『示现而有生』,法性本无生!
  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我们学佛的人常说,某人是菩萨再来示现的,中国传闻尤其是多。连韩国、日本都承认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示现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来示现的,他们也承认。我在讲经的时候也讲过,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示现的?他们示现跟我们示现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示现这里头带著烦恼、带著习气,不自在!所谓是业报身。
  今天还有人问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事情做错了,有没有因果?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了这么多,应该明白了。无论事情做错做对,总而言之,起心动念都有因果,世出世间法离不开因果的定律,《华严》五重因果,《法华》一乘因果。在大乘教里面,你看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等觉菩萨、如来果地,平等因果;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别因果。世出世法离不开因果!起心动念是因,起心动念就是迷惑,迷惑你就造业,业就感得果报。
  你要问你怎么会迷惑?上一堂课,我们引用《楞严经》上世尊说的话,「知见立知」,知见从哪里来的?知见从境界来的。六根对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境界为缘长六粗」,根尘一接触的时候,六粗相就现前了。六粗第一个是智相,智是什么?分别,起心动念,分别了。分别是迷惑,迷惑就是不觉,念念不觉就变成相续相。第一念迷,第二念觉,那就是菩萨。我们不是的,我们第一念迷,第二念还迷,一直迷到底,不觉!不觉怎么样?在境界里头误以为真,不知道是示现的。
  底下两句讲得好,所有一切示现都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不少同学也常念,《金刚经》,尤其是《心经》,把它列入早晚课诵。天天都在念,念了怎么样?就像现在一般人讲的,那是佛对别人说的,不是对我说的,佛叫著舍利子,是对他讲的,不是对我讲的,念了也是白念!为什么?起不了观照的作用,这就错了。菩萨念这个经,他起观照作用,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做代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什么?落实了,甚深般若波罗蜜落实,就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日常工作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叫行,现在人叫落实。由此可知,他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一切境缘当中,他都提得起般若观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示现,不是真的,『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一点都不假。所以他自在,他真的是「远离颠倒梦想」,这颠倒梦想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他没有;「度一切苦厄」,他没苦。
  苦乐从哪里来的?苦乐从迷里头来的,迷了,里头就有苦,觉悟之后,没有苦乐。苦乐是五种受里面的两种,用它来代表,后面还有忧、喜、舍,那省掉了,苦乐里头包括忧喜舍。六道众生这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提得起般若观照功夫这种人,苦乐忧喜舍他没有。佛在大乘经教里头也常讲,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不是正受,正受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正受是什么?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决定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没有苦乐的时候叫舍,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不错!舍。六道里头什么人?无色界天,最高的凡夫。无色界天他只有舍受,这个境界好,跟佛菩萨境界没有两样。佛菩萨这个境界叫三昧,他叫舍,为什么?三昧是证得之后永远不会失掉,叫三昧。无色界天得到的这是叫世间禅定,它有时间性的,时间到了,他这个定会失掉,所以叫舍受。如果永远不失,那就是出世间禅定,称为三昧。
  所以六道凡夫,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天是无想定,都是属於舍受。四禅里面虽然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没有身体,没有这个色相,物质他摆脱了,他不要了,精神的世界,所以他没有坏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那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会失掉。最高的一个层次,非想非非想天,佛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这个数字都不得了!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是一个大劫,八万大劫!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在定中,你就想到这时间是多么长。我们感觉到,因为我们寿命太短,一百岁都很少见到,所以听到八万劫,不可思议。但是在他那个境界里面,八万劫不长。
  我们用个比喻诸位就能知道了。我们看到水面上,水不干净的时候,水面上有小虫,我们叫蜉蝣,你看它在水面跑来跑去。这个小虫的寿命很短,只有几个小时,大概它的寿命只有十个小时。要用它来看我们人,它的寿命十个小时,看我们人的寿命可以活到一百岁,岂不是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吗?你就明白,我们人生百岁一刹那就过去了,在他们八万大劫也好像一刹那就过去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时间没有长短,八万劫不长,一百年不短,感受是相同的。
  佛、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破。说破之后,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我们去证明,不是听了就算了,不是的,我们自己要证得,证得是入佛境界;明了而不能证得,这算是佛知佛见。真有正确的理解,你还愿意在这个六道轮回里面长住吗?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想每个人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桩事,这一个是什么?脱离六道轮回,不能再干了,再干那你就错了。怎么个脱离法?有把握能脱离吗?有,净宗法门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要把这个当作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我们今天学教求解,有没有用?有用,什么用?坚定我们的信心,坚定我们的愿心,愈清楚,你的信愿愈坚固,这一生求出离就有把握了。
  第二句,这是答上面所讲的「云何见有种种」,为什么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随缘义」,随缘现的,所以佛法讲缘生。缘,现在人讲条件,它必须具足许许多多的条件。《华严经》上讲,宇宙之间事事物物都具足无量的因缘,用现在话来讲,它不是单纯的,具足无量因缘它现这个现象,真如随缘。真如是性,随缘现相这是相、这是事。「唯心变现,全揽真性,生非实生,故云示现」,它不是真的生。既然不是真的生,诸位想想,哪来的灭?所以佛给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是不生不灭。我们这个人现在在这个世间,你说有没有生?我们凡夫执著相不见性,认为我们人有生有死,有生老病死;佛与大菩萨见性不著相,你没有生,也没有灭,无生,哪来的灭?这是真的。生灭是什么回事情?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这个相现前,相生了;缘散的时候,这个相就消失、就灭了,相是假的,没有生灭。
  这个事还是不好懂,还是很难体会,我们举个例子,像这一本书。这本书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物,这个书是个相,它生了。它怎么生的?这么多张纸把它装订在一起。这么多纸这是缘,众缘和合,我们把它装订在一起,这本书生了。现在我们把这本书拆掉,一张一张纸给它分开,这书的相就没有了,是不是就灭了?我们要是著这个相,就看到这个书生、书灭。你看书店、印刷厂,印出来之后,装订起来,书生了;拆掉之后,书灭了,这是见相不见性,这个看法看得太粗了。真正明白,这么多纸装订,这本书没有生,拆开之后,这本书没有灭,为什么?书不存在!什么东西存在?这一张一张纸存在,你们想对不对?书不过是这么多张纸聚集在一起,缘聚,这个书的相生了;缘散,散了就灭了。其实聚的时候并没有生,散的时候也没有灭。你们诸位从这个道理细细去揣摩、去思惟,然后你就晓得,我们人的身体没有生灭,就跟这本书一样,生即无生,灭亦不灭,这才是真相。生的时候你欢喜,灭的时候你痛苦,你完全著了相,你根本不了解事实真相。
  所以诸位细细去观察十法界依正庄严,大到世界、星系、星球,小到微尘,都是众缘和合现的相。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我们也很欣赏,无中生有,科学家的解释是能量积聚。能,不是物质,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能量!能量遇到缘的时候,就变成物质,虽然变成物质,它很快就消失。就像水里面的水泡一样,我们在江河里头看到水的水泡,水泡存在的时间不长久,一会儿就灭掉了。一会儿一个浪花起来,它又冲击,又有很多水泡,潮水一落的时候它又没有了。你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经上所说的,水泡有没有生灭?没有。我们也可以说缘聚缘散,物质现象的形成也就是缘聚缘散,缘聚,起了物质现象;缘散,这个物质就没有了。宇宙这种现象非常奇妙,这个境界在《华严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这一句说得好,唯心变现,心现识变,识还是性。真心称为心,真心带著无明,跟无明和合,就称为识;识,我们一般讲是带著妄的真心。所以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从真的那方面来说,就是法性,从带一分妄来讲,那叫阿赖耶,所以阿赖耶是真妄和合。真的那边能现相,妄的那边能改变现相,特别是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的种种从哪里来的?识变的。不带这个妄,纯粹是心所现的,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里面住的那些人他们都是用真心,都不带妄,唯心所现,它没有唯识所变,所以我们称它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所现的相,那我们要问,它是真的,还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真性里头没有相,虽没有相它能现相,遇缘它能现相;这个现相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些人在里面觉悟了,觉悟之后在境界相里面,就是根尘相接触,绝对不会迷惑。这怎么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所以心现的相分它不会改变,叫一真法界。改变的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没有法子,我们今天六根起作用决定分别、决定执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见不到一真法界,原因在此地,坚固的分别、执著。
  见色,你看看执著名字相,执著言说相,言说里面包括一切动相,动静都包括在其中,著相!迷在妄相里头,这个经讲妄法、妄相、妄境,讲境、讲法、讲相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虚妄,没有真实。把虚妄当作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