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33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35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说,「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独静於言教之外,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说」,这就是第十一首偈最后一句,『但有假言说』,「假言说」也叫做方便说。所以,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入门的一种方法,是入门的一种手段,它并不是真实,这个要知道。如同指路牌一样,你要往某个地方去,像我们在图文巴,如果你要到布里斯本去,你看路上有个指路牌写著布里斯本,有个箭头指著,这是手段。不通的人看到这个牌子,以为这个地方就是布里斯本,错了。你可不能执著它,你要循著它指的方向往前面走,那就对了,你会走到;你以为这个牌子就是的,那就错了。所有的名言,所有的言说,所有的示相表示,都是一种手段,帮助你觉悟,帮助你入玄,契入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说不出,也表示不出。所以你要懂得佛菩萨这些巧妙的手段,只要你不执著,只要你不分别,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这些东西统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你契入真实。
  所以,他后头有句话说得好,实理就是我们讲的真理,真理独静於言教之外,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中国古人所讲的弦外之音奇特。这个意思就是你听教、听讲你要懂得它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你要能体会到你就恍然大悟。你要执著他的言说,执著他的名相,错了,那就愈迷愈深。我们想想,这就讲听教,古大德常讲「会么?」意思是说你会听不会听?你要会听,开悟了;你要不会听,你就迷了,被佛法迷了,佛不迷人人自迷,这就没有法子,佛也无可奈何。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头也有副作用,不会的就起副作用,而且自古以来,起副作用的人真正不少,会听的、会的人确实不多。会的人多,都把世间转变成出世间了,他问题解决了,会与不会,关系太大。怎样我们也能像古人「会」?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会了;你要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听、来学,你永远不会,关键在这里。
  老师教学很不简单,我这一生算非常幸运,学佛头一次就遇到章嘉大师,我就把这个话提出来,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能入佛境界?他答覆也非常简单,真的是扼要,「看破、放下」,教我做这个功夫,做放下的功夫。什么都要放下,总的来说,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是不容易,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样样放得下,样样都能舍。到什么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佛法一接触你就明白了,你就通了。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学佛,所以不能入境界,此地讲的「拂迹入玄」,我们的迹拂不掉,所以玄也无可入。第一个难关你就没有办法突破,这第一个关口我讲了十六个字,我讲得很白,「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能不能放下?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你就没有办法,学佛难就难在这里。果然你把这个放下,学佛很容易,比学世间什么事情都容易。现在这个问题在自己,不在外头。为什么要放下?佛讲了,这是业障。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四相破了能证阿罗汉果,也算出世间了;四见放下,出十法界,入佛境界。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著相,四见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就是我相。自私自利,我相;贪图名闻利养,我相;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我相;贪瞋痴慢,都是我相。四相从哪里破?从我相破,这十六个字是我相,你要不能把它远离,不能把它舍弃、放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不但是在大乘教里面你没有成就,小乘教也没成就。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识,教你从这儿下功夫,那么你的境界必定是节节上升。你上升多少,跟你放下的,完全成正比例,这个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后面引用罗什大师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得很好,「是以什公云(「什公」是鸠摩罗什),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可与圣同」。罗什大师这句话说得好,太好了!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讲,统统是一个放下。放下言说相就与道合,诸位想想,这是为什么?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把老子这两句话多念几遍。道有没有言语?没有!为什么没有言语?没有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与道就合。虚怀者,怀是胸怀,也就是讲心,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心是空的,心是寂静的。我们在几何里面学到的圆,圆有心吗?有心,一定有圆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圆肯定有心,这个心是个抽象的,为什么?它没有形像,显示不出来。所以心要虚,心要空,心就灵了,理就通了;心里面有东西,就不通了,阻塞了。你心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人我、有是非、有贪瞋痴慢,东西太多太多了,与理远之远矣,它怎么会通?你要想直通其理,你心里头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全部要放下,这虚怀!
  我们今天的观念,恰恰是个非常错误的观念,我们要求什么都要懂得,你心里头充得满满的,不通。古人说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学的愈多愈好,多才多艺;学道恰跟这个相反,学道你心里面东西愈少愈好,少到最后统统都没有了,道就现前,道是道理,理就通了。所以,学道跟学世间东西不是一回事情,不一样,不可以拿世间学习的方法拿来学道。现在我们佛门里面,确实有不少人犯这个毛病,用世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教,愈研究愈不通,把经教都变成了世间法。所以研究来研究去,成为什么?佛学家!也能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不开悟,统统变成了记问之学,他记得很多,不悟!烦恼习气不断,灵性不能提升,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种修学出不了三界,来生后世还要继续搞轮回,依然流转,出不了三界。心里头不能有丝毫东西,你的心要清净,心要空,空就灵了。
  「冥心者,可与真一」,这一句意思跟上面一句意思是相通的。冥是不动,什么叫冥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真是真如,真是真性)你的心跟真如、跟真性相应。真如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真性,宗门叫做明心见性,十方一切如来所证就是这桩事。必须心到如如不动,也就是说,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境界?如来自性本定的境界,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称之为「首楞严大定」,真心现前。起心动念是妄心,分别执著是妄心里面的妄心,那个与真远之远矣!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修什么?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去练。
  我们这个功夫要从粗练到细。粗的是什么?粗的是执著,首先训练不执著。为什么这个人看到我喜欢?那个事情我看到讨厌?执著!果然不执著,好恶的念头就没有了,这个念头就不生了,外面的境界,善、不善平等了,从什么地方看到平等?如理观察,见性不著相;不是没有相,相有,相就在面前,不执著。见性不著相,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给诸位说,不是诵经,不是念佛,不是打坐,不是跑香,真正在转境界。我们在《华严经》末后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用功讲求实质,不讲求形象,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真用功,真干,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去锻炼。炼什么?炼不执著,不执著做到了,再升一级,炼不分别;不分别的时候,已经到能一切不分别,再提升一级,不起心、不动念;冥心是不起心、不动念,可与真一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从大乘教里面来说,能够於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执著,你就离开六道,脱离轮回了,你生到四圣法界。在四圣法界里头有分别,再去断,於一切人事物不再分别,分别的念头断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冥心与真一,你到一真法界去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在一真法界里面还要炼,炼什么?炼不起心、不动念,果然到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圆成佛道了,你所证的叫究竟圆满的佛果,还在等觉之上。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他还有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非常非常微细,那个微细的起心动念断掉了,就圆成佛道。於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分别、执著严重的害了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还要继续搞,怎么知道还要继续搞?你的分别、执著没断。几个人觉悟我受了分别、执著的大害!你要不觉悟,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害处,你不想把它断掉;你几时知道这个东西害惨了自己,你才会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它断掉!
  最粗的烦恼,最粗、粗显,就是执著。功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著人事物来锻炼,你离开境界你没地方修。你跑到深山,躲在石洞里头,跟外面完全断绝,你以为你修成功了。住上个几年山,一下山又乱了,又被外面境界扰乱,所以那不是办法。要学善财,就是在人事环境里去磨炼,看不惯的人能够学得看惯;讨厌的人能够跟他相处欢喜,你的功夫得力了。都在人事上去磨炼,叫历事炼心,炼是锻炼,锻炼把什么东西锻炼掉?把执著锻炼掉,把分别锻炼掉,把起心动念锻炼掉。果然能把分别、执著断掉,念佛往生不是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能把起心动念控制住,生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这经上说的,这不是假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往生的人功夫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缘起甚深」讲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这是属於智慧,是帮助我们看破,唯有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眼前这个东西都是真的。现在告诉你,真的是法性,所有一切现相都是虚妄不实,你要在这个里头起妄想分别执著,岂不是大错了!《金刚般若》上说的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对了。这段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后面还有一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到下一堂,把《合论》里面的意思简单的介绍一下。好,现在我们下课。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八卷)  2005/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缘起甚深」这一段经文我们读完了,可是末后李长者的《合论》也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说,「此十一行颂中」,古时候的本子一行正好是一首颂,它一共十一首,所以这个经本子有十一行。他解释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科颂意」,我们先看这一段。「科颂意者,此十一行,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这就是第一首颂。往后的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作无性」,开宗明义就把缘起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一切法无作无性,这个意思深,真的是甚深,上上根人懂,一提起他就明了了。
  「次一行(就是第三首颂)举喻,水流不相知」,举比喻。往下比喻很多,所以不再多说了,这是说明段落。到最后一首偈,我们昨天读的「拂迹入玄」,你看跟第一首所说的完全相应。一切诸法不但相不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不可得,即使说到十信,十信也不可得。所以,菩萨最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但有假言说」,这个假言说就是方便,显示出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不但贪瞋痴慢烦恼不起,疑惑也断了。
  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是一回什么事情?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用疑惑,不用去研究。古大德讲得不错,起心动念所谓「起心便错,动念皆乖」,你的心是定的,心是寂静的,寂静就是入玄;这个玄是《华严经》上讲的玄门,十玄门,法身菩萨所证的。所以问题就是你能不能看破?你能不能放下?果然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白了,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入境界,境界在哪里?当下便是!宗门大德常讲「踏破铁鞋无觅处」,那是讲参学,一旦觉悟了,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法不是?真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总得要明了。
  他第二段「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这是为明觉这一个随流生死的业体,有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不是实在的,体就是本性,体就是法性,这在前面说得很多。譬如古人所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可以随著我们意念变化,我们想做什么就把它做个什么。用什么东西做?用黄金做,黄金永远不变,无论你做什么它都是黄金。用黄金来比喻法性,用器(器皿)来比喻法相,法相随著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幻化不住。你要懂得,它为什么幻化不住?是因为你念念不住,它随著你念头变化,法性随缘;虽然随缘,永恒不变。相好像有流转,性绝对不随相流转,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虚妄,亦无真实」,这个要知道。你不能说它真实,也不能说它虚妄,说真实虚妄,前面说过了,这是二法,你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就没得说,一就不能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动念你就能够证得,亲证诸法实相;才动念,那就落在二三,总在虚妄里头打转,这个道理要晓得。
  李长者他的注解文字不多,所以他的注解是属於宗经论,清凉大师的注解是属於释经论,一句一句来跟你解释。李长者不是的,李长者是一个大段一个大段落,这个一大段讲些什么,点到为止,所以宗门很喜欢读他的东西,言简意赅。后面这句话说得好,「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故」,这是凡夫,没有真智慧,凡夫没有真智慧,「名之为真。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这不容易,大道心众生他的知见同佛,真的是佛知佛见。为什么说他是众生?他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对於诸佛如来所说,他能接受,他不怀疑,他完全肯定。由此可知,他的功夫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努力去迈进,觉后起修,先解后行,这一类根性的人很多很多。
  所以,清凉判这个大经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善根深厚,福德差一点。善根深厚,能信、能解,解的没错,佛菩萨所讲的他能听得懂,他能够体会得到。为什么说福德差一点?他行还有障碍,什么障碍?业障!这个业障就是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不过他的分别执著很轻,不会产生严重的障碍,起心动念伏不住,知道这个是虚妄,伏不住。为什么伏不住?无始劫来的习气。那么他用功,我们就明了了,他用的什么功?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锻炼不起心、不动念,用这个功夫!至於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个不一定,有用参究,有用持咒,有用观行,方法太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菩萨在世间和光同尘,历事炼心,这正是《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