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教里头说得好,佛常常讲相续,相续是随顺世间讲的,实际上不相续;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真相是迁流,不是相续。那么像现在科学家在那里想像,宇宙有个原点,原点很小,说一根头发的直径可以排列一百万亿亿亿个宇宙原点。那个原点就像什么?我用电影比喻,就像电影放映机里面的底片,一个原点是一张底片。镜头打开,这一个原点立刻就展开,展开是什么?是宇宙。但是一展开,立刻就消失,第二个原点又起来了。第一跟第二个原点它既然不是相续,为什么现的相那么相同?现的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懂这个道理。
心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所以它不是相续相,但是那个相确实是相同的;相同,它不是相续相,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的就像电影银幕上显的色相一样的,每一张你看那个底片(就是幻灯片)它都是独立的,而且张张还没有相同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念头不一样,前念跟后念不一样,但是前念跟后念有相似。所以佛也曾经随顺我们凡夫的知见,说它做相续相,这我们好懂,相续相,总而言之,都离不开因果。所以你念的是善,所有境界都善;你念恶,所有境界都恶,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对於化解现在世界的冲突、灾难非常有效,证明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今天的心想不善,违背了善法,善法是性德,自性本善,在中国《三字经》头一句就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用佛法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那么「性本善」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是善的,一切万物的心也是善的,这是真的;不善,不善真性里头没有。我们读《华严》的时候,《华严》讲多少次,我们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自性要有染污,就不能叫真性,真是决定不会受染污的。谁染污?末那,第七识是染污意,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是自己染污自己,自己破坏自己,这叫不自爱。
我讲这个「爱」的时候,我今年元旦我写了一篇短文,嘱咐大家用一个「爱」字,做个很简单的解释。我说诸佛如来之所修所证就是「自爱」,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就是「爱他」,能自爱才知道爱他,不自爱怎么会爱他!随顺性德就是自爱,随顺你的本善,你没有恶。恶是什么?恶是染污,恶是习性,你在这个不善的环境里被污染了;被污染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妄识,这个东西被污染。但是污染之后你就会造业,业有善、恶,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六道众生的染污严重!现在我们看看这个社会,你看这种染污,善少恶多,这样下去之后,大概将来善都没有了,全是不善的染污,那还得了,这个世界就像末日。
众生跟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随著有情众生的心念在转变,这就叫「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桩事情日本江本胜博士做这个试验给我们证明,确实从心想生。我听说也有不少人看了水试验之后,他们就用其他东西做试验,用花草做试验,用水果做试验,甚至於用饮食,米饭、馒头来做试验。一锅蒸出来的两个馒头,一个馒头对它用善意,另外一个馒头对它用恶意,过了几天之后,这个善意对它的,这个馒头慢慢的发酵,闻的味道很好闻;恶意对它的,那个馒头已经败坏了,气味很臭。这就试验出来,馒头它懂得人的意思,它有见闻觉知,跟水试验一样,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
你明白这个道理,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对人也不例外,这个人不善,我天天用善意来对他,慢慢的这个善意跟他的不善就缓和;如果我这个善意力量强,他不善的力量薄,他慢慢就变成善人。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为什么能转得过来,这个道理你懂得了吗?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教化众生是永恒的,成佛之后并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可以去休息了,没有;成佛之后事情就更多,虽然更多他不劳累。为什么不劳累?因为他无我。我们为什么做事情会劳累?有「我」,总是执著有个我,「我」没有放下,所以你就会劳累。
「我」要没有了,那就跟诸佛如来一样,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为一切众生演说,那个表演是决定没有中断的;说,人家来问就给他说,不问不说。但是也有少数例外,不问也说,那是什么?观察他的缘成熟了,虽然他不会问,也说;但是多数不问,他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等待机缘成熟,只示现,不说。这在大乘教,特别在《华严经》里面说得多,几乎八十卷《华严》卷卷都有,丰富的演出,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从《华严经》,这就好像是个剧本的说明,真正的《华严经》在哪里?真正《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实的世间,在佛法里称为法界,现实的法界,那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哪个人离开「大方广」?哪个人离开「佛华严」?一个人也没离开,这里头就是觉、迷不一样。所以在《华严》里面,显示出很不好的色相,这个很不好的是什么?六道三途;四圣法界已经就是变了质,但是变得不多,跟一真法界还相似;六道就变得太多,三途简直就不像话,但是都没有离开自性,还是一个如实空体。从镜子做比喻,这个叫空镜,虽然什么都没有,它能现,能现就是第二个镜的意思,「二不空镜,谓体不无,能现万像故」。所以这个空,不是空无,不是说空什么都没有,你要这样解释就错了。
佛法这个空的意思很不好懂,它有,它存在,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但是什么?它不是物质,不但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今天讲心、讲物,你看世间哲学里面又讲唯物,又讲唯心;佛法里面空的意思,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但是你要晓得,心跟物都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能现!能现是空,它所现的,就是精神跟物质都从这里生起。在阿赖耶的四分里面,见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相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精神跟物质。精神,或者现在科学里面讲的能量,这个也说得很好,见分是一种能量,物质是能量变现的。所以现在科学家知道,能跟质可以互相转变的,但是他还是差一层,他现在讲的能量是物质的能量,精神的能量还没有发现。
如果真正懂得,心跟物是同源,法相里面讲四分里面的自证分,自证分是体,自证分不是色,也不是心,但是心跟物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自证分是自己的本性,佛法讲真心,真心里面变出来的那个心,那个心是妄心,那不是真心;妄心才现幻色,所以色跟心都不是真的。这个道理只有佛讲得清楚,佛讲得明白。
所以「体不无」,就是空不能当作无讲。可是有时候在经上也称无,那个无就是空的意思,我们必须要看上下文,不可以断章取义,看上下文就懂得了。譬如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他那个「无一物」就是空的意思,这个我们要懂得,看怎么个讲法,所以「能现万像故」。那我们要问,自证分,哲学家讲的本体,我们佛法讲的空,空在哪里?空就在色里头,空就在我们现在这个心里头,我们现在起心动念,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我们称之为心,心之体就是法性,就是空。色是指所有一切物质,物质之体也是空,所以《般若经》上才说「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
我们这个身体,这是最明显的精神跟物质和合现的相,那你知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精神跟物质的身体都不可得,怎么不可得?你要懂得刹那生灭,你就知道不可得。我们讲粗一点,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是两个我,不是一个我。我们想想昨天的事好像在面前,那是因果的关系,那是因果的转变、相续、循环,从这个地方讲因果。再讲得近一点,前一个小时跟后一个小时不是一个我;再讲得贴近,前一分钟跟后一分钟的我不是一个;佛在经上讲,前念跟后念不是一个我。这谁懂得?你在这个上面真正能够觉悟到、觉察到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不可得。
我的心不可得,我的身也不可得,这个心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那是讲见分。见分不可得,相分哪里会有?相分是从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虽然体是自证分,但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见分就是心想。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见分变的,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十法界都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变现的,不可得!不可得,你里头要求得,你就很辛苦了!那个苦是你自找的,不是别人给你,谚语所谓是自作自受。这个世间有苦乐,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你能够作乐不作苦,算你是聪明的。怎样我作乐不作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这就是乐;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苦。
性德是什么?我们讲个很具体的,性德就是十善业;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伦理道理,随顺伦理道德,乐在其中,违背伦理道德你就苦了,你就造作恶业,你要受恶报。伦理道德是性德,在佛法里头最基本的十善业,十善、三皈、五戒、十戒,性德!你不照这个去做你违背性德,违背性德你哪里有乐?为什么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都强调持戒?儒家讲守礼,儒家的礼就是戒,就是佛家的戒,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没有了,儒佛的根都烂掉了。现在这个世间还有儒、佛的形像,像一棵大树一样,根已经烂掉了,但是怎么样?还没倒下去。根烂掉了,我们就知道随时会倒掉,它已经是死了,它不是活的,它不会发新枝,不会长新叶,存活不会长久,这是一定道理。
我们很幸运,发现这个问题,发现怎么样?赶快救根,从哪里救起?从自己救起。根本不治,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谈,为什么?全部落空。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世法里面没有根,你所造作的都是罪业。你所造作的善未必是真善,你看《了凡四训》,善有真假,善有端曲,善有满有半,你要统统了解之后,你才知道你行善是不是真善?你将来果报在什么地方,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必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世出世间真正想断恶修善,你不从《弟子规》,不从「十善业」,你到哪里去修!这是世出世间的圣人真实教诲,你不听,你好高骛远,你要去看那个枝叶花果,那很好看,真是又玄又妙,学习之后得意忘形,最后什么?什么也得不到。讲得天花乱坠,得不到受用,烦恼没断,智慧没开,自己总要觉悟,总要明了。学习真正有成就,烦恼轻智慧长,一定是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被外境所转,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法喜充满,经教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我们是不是这个心行?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我们今天对众生有没有高下?有没有我喜欢接近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这就不行,你什么功夫都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一个字都没有。什么原因?根坏了。
《弟子规》、「十善业」培养根,到什么时候根现前?儒家诚意、正心,你的根活起来了,到诚意正心就活起来。可是诚意正心你要知道,你要有烦恼,你的意就不诚,你的心就不正,所以诚意一定要致知,致知一定要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障;致知是什么?断所知障,二障去掉,意就诚了,你的根就活起来了。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就好像植物长出芽出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个树苗逐渐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了。在佛法里头,佛法是修出世间法,「十善业道」是教你断恶修善,在三皈、在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培养你的善根。善根现前是什么?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真心,一切众生本来统统都有,现在怎么样?迷失了,为什么会迷失?因为有烦恼障、有所知障。
所知障是错误的见解,「我以为怎样怎样,我想怎样怎样」,你想错了,佛法都不能想,一想就错。所以经我们只看,有没有意思?这个话我讲了很多,佛经没有意思,称性流露出来的。唯有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你这一句经文,长讲短讲,浅讲深讲,真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它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个讲法,不能两个讲法。因为诸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说的这些经,都是从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个情况之下流出来的,我们要用妄想分别执著去理解它、去研究它,岂不是全错了!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我一看一听就懂了,彼此通了。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障碍,不通;不通的时候,往往你是曲解了意思,你错解了。
我们今天学教,自己没有开悟,老师一再交代我们要看古人的注子,不能看现在的。什么原因?古人的注子已经经过千百年的时间,他要是有错误的话,他就传不下来。因为古时候经书,早年是手写的本子,都是手抄本,你不是真正好的东西,真正开悟证果的东西,谁愿意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样的精力来给你传,来抄你的东西,不可能。以后虽然进步了,有木刻的刻版印刷,可是那个成本也非常高。诸位现在如果到南京去观光旅游,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到「金陵刻经处」去看看,它那个地方还有木刻版在那里刷经本。你去看看从前那个,那个成本高,一个人一天的工作大概只能做两、三本书,熟手!像我们去做,一天一本书都做不出来,成本很高。
谁愿意传你的?你的东西真好,人家真生恭敬心、欢喜心,才肯花这个人力、物力、财力来流通,经过时间、经过历史考验,现在人都没有经过考验。我们自己这一生的时间有限,所以一定要先找货真价实的,就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货真价实,我们先用这个,学习这个,然后再学现在的。到你真正契入境界,那现在人的著作,或者他的讲演,你一接触就明了,就知道他悟入什么境界,你有没有必要跟他学习,这就是儒家讲的「博学、审问」。审问很重要,你要去审查,古圣先贤的东西传了几千年,你就不必审问了,完全相信,不能有一丝毫怀疑,你才能得利益。
不但是佛经没有意思,儒家经典也没有意思,你看这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解释,《论语》注解有多少种,每种讲的都不相同,都很有道理,这个叫经典!我们读古人这些注解,提供自己做参考,希望在参考这些东西自己有悟处。你读的很多,为什么不开悟?你著了相,你就不能开悟。所以《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教我们,虽然讲的是读佛经,对中国古圣先贤经典同样有效,那就是「离言说相(书本就是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心缘就是你只是去读,你不要去想它,熟读;熟读就会有悟处,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这个道理。为什么?一千遍,你心定了,定生慧,慧就能看出古人他的境界,他的用心,你就能看出来,真得受用,所以是不亦悦乎。
你要是绞尽脑汁去研究、去分别、去执著,你就错了,可能你把它的意思全部解错,它没有意思,你所解释全是你自己意思。儒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