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1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17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有等级,所以修学考试那个分数就有高下,不会完全相同,道理就在此地。
  比喻里面都很好懂,风是一,吹了就不一样。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季节,所以讲到风吹,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早年我住在美国,美国常常有龙卷风,那个非常可怕,凡是龙卷风所经过的地方,破坏力太强,人畜有伤亡,房屋设施的破坏无法计算。佛说法常讲有六种震动,会不会给我们这个世间像真的地震、飓风,那不是给众生带来苦难灾难了?不是的,佛是用这个做比喻,这我们要晓得,不是真的地震、飓风,不是的。
  佛说法震无量界,我们把范围缩小来讲,这个「界」是什么意思?界是差别。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界别,现代人言语有了变化,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社会上很流行的「你在哪一界服务」,政界、商界、教育界,都用这个「界」字,好像现在我没有听到这个字,很久很久没听到了。「无量界」用现在的话就是各行各业,再要是把范围延伸一点,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就全包了,这是把人类的社会统统都包括了。
  佛说法震动各界,震动无量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受了震动。震动是什么意思?觉悟了。好像以前昏迷睡大觉,昏迷,佛这一说法一下把你叫醒了。你们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有人大叫把我们叫醒,惊醒,这是震动的意思。确确实实这一切众生多生多劫沦落在六道轮回,就像做大梦一样。永嘉大师把作梦就比喻的六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惊觉就是震动的意思,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
  唯有佛说法真的把我们唤醒了,可是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人家把我们喊醒,甚至於推我们,我们哼一声,知道了,可是不到一分钟又睡著,这种情形我想我们自己可能有。我们观察,在学校里同学们在一起住一个宿舍。我们那时候宿舍都是大宿舍,抗战期间,我们一个宿舍都是住五、六十个人。抗战之后,我回到南京念书,宿舍比较像样一点,学校有正规的宿舍,一个宿舍也住十几个人,上下两层床铺。我们看到同学睡觉的那些样子,看得很多!
  这就说明虽然佛说法六种震动,真正警觉惊醒过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觉悟了,不久他又堕落了。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看得很多,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堕落?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修十善业,教我们受持三皈五戒,我们都觉得这个好,我要学,去受了,受了又做不到。原因?习气太重!内里头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名闻利养的诱惑,多少人讲禁不起诱惑,一接受诱惑马上就堕落,难在这个地方。那要怎样才能成就?古大德教给我们「长时薰修」,这个方法好。那就是佛法的薰修决定不能中断,不能够接受社会的诱惑。社会的诱惑是不善的薰修,佛法是至善的薰修。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常常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只要三天不接触,毛病就出来了,你就伏不住你的烦恼习气,天天要干!
  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无论是从面上来说,面太广,诱惑的力量太大,比从前不晓得大多少倍!最普遍的电视、电影、歌舞,你接触能不动心吗?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不接触,这些场地决定不进去,不参与,这叫明哲保身,你才能保得住。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学佛五十四年了,大概总有四十年,我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报纸、杂志,这些电影、戏剧我都不接触了,才能保持清净心。如果学佛还是常常接触这个,非常困难,这个自己一定要能够克制自己。
  有很多同修说:法师,好像你很多东西都懂得?是的。你不接触这新闻,你怎么懂得?有人提供资料,有同学们看到这个社会重要的新闻,他把它节录下来送给我,所以我也有我资讯的来源。这些资讯是决定不妨碍清净心,了解现在社会发生的是什么事情,灾难的事情、因果的事情、报应的事情,会有人提供给我。甚至於现在网路资讯非常发达,在网路里面节录下来的比较多,这是我们不能不防范。
  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诸位要晓得,什么叫成就?成就清净心!菩提心,我讲了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条你只要抓住一条做功夫,这一条成就了,其他四条都具足了。这个五条,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清净心里头,哪有不真诚?不真诚、虚伪,这个人心还能清净吗?你心里头还有高下,你心不会清净;你心里头有傲慢,你心不清净,所以我专修清净心。这个净土法门修行就是修清净心,一心不乱。我们净土宗称为净宗,净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净心。所以古大德说: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解答一切问题。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我没有学过,可是你问我,我还都能答得上,我答的听的人还觉得很满意,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凡是会干扰清净心的,障碍清净心的,我们懂得远离,敬而远之。有人说「染净一如」,没错,那是法身菩萨,阿罗汉也行,但是阿罗汉还有预防,到证得法身,那自在了,那真的是染净一如,入华严境界了。我们自己晓得自己的程度,我们的程度不够,不够,那我就有防范。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义,我们要给学佛的人做好样子。所以菩萨,纵然法身菩萨到世间来应化,他真的是染净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他还是要严持戒律,不犯威仪,为什么?做给初学的人看。如果初学的人看,看到你这个学佛的人,甚至於是出家法师,你每天还看杂志、还看电视。初学的人:你可以看,那我当然更可以看了。你不受染污,但是初学的人肯定受染污。为了怜悯一切众生,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大慈悲心。
  真正到这个境界,什么不接触,什么都明了,入了无障碍法界。接触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样,法身菩萨无论接触什么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的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身在十法界里面,他的受(我们讲受想行识)是一真法界。感受是一真法界,丝毫影响都没有,那是已经成功的人,那不是凡夫。
  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人家赞叹,欢喜;人家毁谤还会生气,不行,这凡夫,这没有功夫。没有功夫,那你就要懂得,你到临命终时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说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纵然有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还是去不了。菩提心是什么心?清净心,你心不清净。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然往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清净心。
  修行的方法,净宗的方法真是妙绝了,怎么修?心才动,这个地方讲动,不管怎么动法,动善念也好、动恶念也好,不管动什么念头,都不行。反正你动了,怎么叫它不动?阿弥陀佛。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念头归到这一念,这是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以这一念止一切妄念。除这一念之外,最好不要有第二个念头,二六时中从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你说这能行吗?这能过日子吗?能够跟现在人生活在一起吗?给诸位说,能!不但是能,给现代人做最好的榜样。
  果然到一心,这个一心里头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我讲的这是功夫成片,是最初级的一心,这个一心就生智慧,这个一心智慧就能够应付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可以跟现代人共同生活,会生活得很愉快。功夫成片尚且如是,那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萨,事一心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了。功夫成片没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低的成就要达到功夫成片。就是认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念念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不要把这个念头忘掉了。如果忘掉,想起来赶快提起。
  初学佛的时候总是失念多,失念就是忘掉,心里面想别的东西,古德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这一句佛号就是觉。失念决定有,你要是没有的话,那你已经到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失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会失掉。还有胡思乱想,还有一些妄念,阿弥陀佛常常忘掉,只有早晚课诵的时候会想起来念几声;除这个之外,心里头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这不行,这样不能往生。希望同学们要留意,尤其是发愿这一生当中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那你就不能不知道。
  这首偈所说的感动。说到受到佛法的感动,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他讲了不少堂,我也亲自听了几堂。好像每一堂都有听众听了之后在擦眼泪,感动;甚至於下课的时候到老师面前来忏悔,还有跪到地下的。没有学《弟子规》,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学了之后,知道自己过失了,这都是震动。大乘教义甚深甚广,我们凡夫接触的是无动於心,哪些人会受感动?菩萨,特别是初学的菩萨,小菩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听了之后,就像现在一般人听《弟子规》一样,会流泪、会忏悔。那我们的学习决定不能中断,你看虽然受了感动,很深的感动,能持久多长?有人三五天、有人七八天,以后又恢复原状了。难,太难太难了!真的要想成就,这种薰习可不能中断,这种感动要保持、要提升,你才能够有成就。
  经不能不读,不能不认真的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学了之后要把经义(这里面的义理)变成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不亦说乎」,那个乐在其中,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古人讲读书乐,方东美先生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享受到?读书乐,这种快乐你有没有得到?得到了。实在说,这是接受圣贤教诲最浅的利益,你只要入门,你就得到这个利益。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你才真正体会到世味不如法味浓。像我们吃东西一样,这个东西好吃,没有人能够相比,你真尝到味道了。
  世间种种乐比不上法乐。如果法里头没有这种乐趣,谁肯来学?这个乐是称性的,决定不生副作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后头有副作用,副作用是后患无穷,你知道吗?贪图五欲之乐,现世的果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将来的果报,死堕三途。这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的果报,它有后遗症。法乐没有后遗症,佛菩萨的乐、孔孟之乐、颜回之乐,没有后遗症。你要学这个,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我们再看下面第六首: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的「云雷普雨,答无量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答无量音。「圆音普震,法雨无差故」。圆是圆满,佛的音声圆满。所谓圆满就是不需要通过翻译,没有言语上的障碍。如果佛在此地为我们讲经说法,香港人在那里听,佛讲的是香港话;福建人在这里听,佛讲的是福建话;英国人在听,佛讲英国话,都听得懂,都没有疑惑,不需要通过翻译,这叫圆音。这很奇怪,可不可能?科学家告诉我们可能,理论上讲是可能的,方法上、技术上现在还做不到。但是他们在研究、在开发,希望有一天开发成功,这就是自动的翻译。无论哪个人上讲台说法,你戴上耳机就听到是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不思议的境界。
  众生无始劫以来业习烦恼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有无量的差别。佛要度一切众生,要具足圆满的德能,这个圆满德能称性,只要与性德相应,这个事情就解决了。所以像如来这种圆音(圆满音),什么人有?法身菩萨就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些障碍就破除了,现身说法无不自在。更奇妙的是什么?佛坐在讲台上,中国人看到佛是中国人的面孔,很亲切,佛是中国人;印度人坐在这里听,看到佛是印度人;英国人坐在那里,佛是英国人,跟他的面孔相同。
  你看不但音声相同,色相也相同,那种亲切的摄受力,我们问佛用些什么方法?佛什么方法都没用。佛所用的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时候,他相貌不一样?佛的音声色相随一切众生心想生,你懂这个道理吗?我是中国人,看的他是中国人的相,随我的相,他就变成中国人,随我的音声,他就变成我的语言。如果他要有分别执著,他就不能变了,就不能随众生念头来现。这个道理很深。但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相信,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
  水是矿物,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它没有妄想,我们用善念对它,在显微镜下看水的结晶非常之美;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就很丑陋。这是什么?这是自性的反应,离妄想分别执著,一一法,法性相同,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别的。水是一法,它的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没有差别!水都有这种反应,佛要成佛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的身是法性身,随著一切众生心想产生变化,在教化时候就显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有差别,明白这个道理,讲得通,我们就没有怀疑了。
  这个比喻很好,『云雷』,这是形容雨天,今天香港是雨天,法雨没差别,但是雨水从天空落下来滋润这些植物有差别,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这就好比是「圆音普震」。不但佛的色相,法身菩萨就如是,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随著众生心想,面貌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不相同,一看都很喜欢。每个人听的音声都像自己的音声,还有随著个人不同程度,听的法的意思浅深不一样,程度深的人听得很深,很有趣味;程度浅的人听得很浅,也有趣味。换句话说,不论什么样的程度,他都听得懂,都听得津津有味。说法甚深!色相、音声、义趣都随众生的差别而起差别的效果。现在我们学佛比较容易,因为现在有很多科学来给我们作证明,使我们容易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四卷)  2005/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德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地一芽异,答无量庄严,芽茎华实为藻饰故」。注得虽然不多,这个意思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地』是大地,大地是『一』,可是大地上所生的这些植物千千万万种,太多太多了,不一样,生的『芽』不一样。也许有人要问,地也不一样,土壤不相同,气候不相同,有些北方的植物南方不能种,热带有些(你看很多)水果,在温带、寒带不能种植。这个疑问有没有道理?听起来好像是有道理,实际上似是而非,地球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