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讲座-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迪耶哥?德?委拉斯贵支(Diego de Velazquez,1599~1660),出生在塞维利亚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609年,他的父亲将他送进当地风俗画家老埃连拉的画室学习,1612年又转到弗朗西斯卡?帕切科的门下。帕切科的画室在当时被誉为“有教养的塞维利亚的科学院”,帕切科在这里传播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讲授和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在委拉斯贵支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他的家乡塞维利亚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经常接近一些流浪汉、老妇人、小贩、儿童等等,并在绘画中注意刻画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早期作品大部分表现下层人民生活,描绘静物和风俗题材,在这方面优秀的代表作有:《早餐》、《卖水人》(图145)、《老厨娘》、《煎鸡蛋的妇人》(图146)等。《卖水人》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时代的烙印和民族的气质,从画中人物的面部可以看到西班牙劳动者所特有的粗犷、严肃和冷静的性格特点。
1623年,委拉斯贵支应召来到马德里任西班牙宫廷画师。进入宫廷后不久,他就给刚刚即位的国王菲力普四世画了一张肖像,画得非常成功,国王很喜欢他画的肖像,并叫人把以前别人为他画的肖像都取下来,并下令,以后只有委拉斯贵支才有资格为他画像。
在马德里创作的早期,他创作的《酒神巴库斯》是一幅有新特点、具有鲜明乡土风格的作品。这一作品的完成得益于他饱览了皇家丰富的艺术收藏。在宫廷中,委拉斯贵支见识了灿烂的威尼斯绘画,尤其是提香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在提香与鲁本斯的技巧影响下完成的杰作。
1629年,作为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获得菲力普四世的准许,去意大利游学,1631年回国。在意大利游学期间,委拉斯贵支对威尼斯画派对光与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色彩变得更加明亮鲜艳。这种新的色彩可以在《布列达的投降》(图147)一画中看到。
《布列达的投降》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取材于十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殖民军攻克了一个由荷兰军队固守的要塞布列达。这本来是西班牙的一个小小的军事胜利,并且已经过了十年,但好大喜功的菲力普四世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要求委拉斯贵支将它画出来。委拉斯贵支在画这幅画时采取了刚正不阿的态度。在这幅画上,既没有画胜利的凯旋,也没有画失败者的猥琐,这是一个宫廷画家难能可贵的举动。
从意大利回国以后,委拉斯贵支画了大量的肖像画。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基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宫廷肖像,第二类亲友肖像,第三类表现下层人民的肖像。这些肖像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在第一类的宫廷肖像中,委拉斯贵支坚持写实的原则,不但没有美化这些上层人物,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展露他们空虚、浅薄、虚伪的内心世界。《菲力普四世骑马像》中的国王虽然穿着华丽的衣服,但无法掩盖他内心世界的贫乏、苍白和妄自尊大。这一类的代表作有:《拉弗拉格》、《巴塔萨?卡洛斯王子骑马像》、《巴尔赫红衣主教像》等。
在第二类的肖像中,因为描绘的是亲友,在画画上表现出的是朴素和真诚。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拿扇子的妇人》、《阿?卡诺肖像》等。
在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中,最有价值的是描绘下层人民的肖像。这些人有流浪汉、农民、侏儒等,全是一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他早期的绘画风格在后来的绘画中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有更大的发展。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比早期显得更加深刻和多样化。委拉斯贵支带着深切的同情心关注着那些命运悲惨的人们。从这些肖像画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这一方面,委拉斯贵支与伦勃朗一样,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在《塞巴斯?提安?德?莫拉》一画中,莫拉虽然是一个侏儒,但有着坚强的毅力,好像有点不甘忍受屈辱,想要站起来,眼神里有痛苦而又固执的目光。《伊索》描绘了一个街头流浪汉的形象,画面上的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男子,让人联想到西班牙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他也正是西班牙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委拉斯贵支的可贵之处是他描绘这些下层人物时,赋于他们尊严与力量。
1649年,委拉斯贵支第二次去意大利,在那里,他完成了另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图148)。在这幅画中,他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丝毫不加美化的教皇形象。委拉斯贵支既表现了这个人凶狠、狡猾的一面,又表现了这位老人精神虚弱的一面。当这幅画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心中虽然不快,但也不得不装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赞叹一番,同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过分像了”。这幅画红色的调子表现出宗教所特有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色调的对比,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巧。这幅肖像画在罗马引起了轰动,后人把这件作品看作是艺术的典范。
1651年,委拉斯贵支从意大利返回西班牙,这是他创作与生活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委拉斯贵支除了创作而外,还做了不少宫廷事务性的工作。《宫娥》(图149)堪称委拉斯贵支的登峰之作,这是一幅有着风俗特色的宫廷生活画。这幅画展示了画家让时间静止在某一个瞬间的独特能力,将生活再现,宛如发生在眼前,人物看似随意的排列,以及画家超然、与其他人物无涉的态度,呈现出类似快照的效果。只有伟大和精湛的技巧,才可能创造出如此令人信服的图像。这幅画中的委拉斯贵支可能是惟一的一幅自画像,当时,他57岁,从面部表情看,他显得严肃而郁郁寡欢。
委拉斯贵支晚期的另一幅杰出的代表作是《纺织女》。这幅画描绘了马德里皇家纺织厂纺织女工劳动的真实情景。这幅画是欧洲17世纪非常难得的一幅画,它的出现表明了身为宫廷画家的委拉斯贵支始终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在当时的西班牙,妇女地位极为低下,能出现如此作品,实属罕见。
1660年,委拉斯贵支身染重病,同年8月在马德里逝世。委拉斯贵支的艺术标志着17世纪西班牙画派的完全完熟,也标志着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艺术“黄金时期”的极度辉煌。他的逝世标志着西班牙艺术“黄金时期”的结束。
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最为著名的画家是巴?伊?穆里罗(B?E?Murillo,1618~1682)。穆里罗与苏巴朗、委拉斯贵支同属于塞维利亚画派,他是西班牙黄金时期艺术传统的继承者。
穆里罗出生在塞维利亚,与委拉斯贵支不同的是,他早期生活较为不幸,15岁便失去了双亲。穆里罗最初跟卡斯提奥学画,这位老师是古典派画家,基本功扎实。不过,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画家却是委拉斯贵支与佛兰德斯画家凡?代克。1645年,穆里罗从意大利游学归来,回到塞维利亚,为一座教堂画了11幅宗教题材的大画,后又画了许多教堂用的宗教画,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他很少离开家乡塞维利亚,在那里终其一生。
穆里罗的艺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宗教题材画,另一类是风俗画。他的宗教题材画中画得最多的是圣母像,所以有人称他是“西班牙的拉斐尔”。《圣家族》、《云中圣母》等是他的代表作。《云中圣母》(彩图二十)中的圣母形象正是西班牙民间质朴的妇女的典型,她们具有善良、平静、虔诚的优良品质。
除了宗教画外,穆里罗的另一类油画题材是风俗画。这一题材的范围要比他的宗教题材更为广泛,人物性格的表现性格也大为不同。风俗画是他最富有意义的一个艺术领域,街头的流浪儿童,贫困的家庭生活,无家可归的吉卜赛女郎等都是他常常表现的对象。画家怀着一种同情心去表现他们,常常用一种充满暖意的色调去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代表作有《丐童》、《女孩与保姆》、《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等。
17世纪西班牙雕刻方面的成就远不如绘画。有代表性的雕刻家是北方的费尔南德斯(G?Fernandez,约1576~1636)和南方的蒙塔勒斯(J?M?Montáńez,1568~1649)。
17世纪法国美术
17世纪的法国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作为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君主是国家的最高权威。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路易十四不忘建立一个统一的官方艺坛,把歌颂王权、服务宫廷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17世纪法国美术的主流是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却在17世纪的法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推崇古代希腊罗马的美的样式,在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练、明确等等。此外,17世纪法国美术还有巴洛克美术与现实主义美术。
17世纪初影响法国的是巴洛克美术,代表人物是西蒙?乌埃(Simon Vouet,1590~1649)。
乌埃出生在巴黎,22岁时去意大利,在意大利居住了16年,艺术上受意大利的影响深刻。在色彩与素描上,对他影响较大的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后来他又倾心于对威尼斯画派的光色表现的研究。1627年,乌埃应国王路易十三之召,从意大利回到巴黎,被聘为宫廷首席画师达15年之久。乌埃绘画的特点是喜欢用典故,多取幻想性象征形象。这些绘画中巴洛克艺术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如《希望、爱情与美的受扼》,《美术的寓言》、《时代的征服》等。乌埃精于人体造型,技法熟练,色泽亮度较高。就造型的整体构思看,已经具有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初特征。
乌埃的弟子厄斯塔什?勒絮尔(Eustache Le Sueur,1617~1655)是一位拉斐尔的崇拜者。一生所作宗教题材与神话内容的作品很多,宗教题材一般浸透着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他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很大。实际上,据可靠的资料记载,他从未去过意大利。从他的绘画风格来看,前期作品介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之间,到了后期属于古典主义风格。后期作品构图简练,人物有着理性和宁静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三个缪斯》、《好友聚会的群像》、《圣马丁的弥撒》等。
弗朗西斯?佩里埃(Francois Perrier,约1600~1650)是波伦亚学院派的忠实信徒,曾是乌埃的学生。他曾两度去意大利,从意大利带回了两本根据古代雕刻绘制的版画集,成为法国画家长期临摹的范本。他的画风严谨,装饰性强,代表作有《阿西斯和加拉蒂》等。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是普桑和洛兰。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洛兰是杰出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家。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出生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一个军人家庭。尽管普桑从小喜欢艺术,但父亲仍让他攻读拉丁文,准备将来做一名法官。1612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外地画家康坦?瓦兰,发现了普桑的艺术天赋,鼓励他学习绘画,使其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不久,康坦?瓦兰离开了普桑的家乡,普桑也秘密地离家前往巴黎。到了巴黎之后,首先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品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此人给普桑提供了饱览许多世界艺术品的机会。拉斐尔的绘画令普桑钦佩得五体投地,这是他日后成为坚定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重要原因。
1624年,普桑去意大利,在旅行中先到威尼斯住了些日子,后又转道罗马。此时,普桑致力于古代艺术的研究,画了许多古代雕像的素描,并对它们作了比例测量,在古罗马的废墟中,他几乎废寝忘食。他从此发现了古代艺术家的理性,从而也培养了对理性美的追求。《诗人的灵感》(图150)是他1629年完成的作品。画的中央坐着神话传说中的阿波罗,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牧人,头戴桂冠——这是他追求女神达芙妮失败后的纪念物。阿波罗追求达芙妮不成,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摘下树枝编成桂冠来表示怀念。画中的阿波罗正让他的缪斯之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那个缪斯似乎有所感悟,正抬头仰望天空。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旁边,斯待着阿波罗泉涌的灵感。这幅作品正是普桑崇尚古典艺术的表现。
从1631年至1640年是普桑创作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常与一些朋友在罗马的郊外画一些神话、宗教、文学题材的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萨提尔与山林水泽女神》、《花神王国》、《酒神节日》、《海神的凯旋》、《劫夺萨宾妇女》、《阿卡迪亚牧人》等。
《海神的凯旋》全画以裸体形象为主,画面开阔舒朗,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巴洛克的倾向,但这种画在普桑的全部作品中所占比重不大。
普桑曾画过两幅《阿卡迪亚牧人》,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一块世外桃源式的乐土。创作于30年代初的那一幅(彩图二十一)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画面上洋溢着欢乐气氛。牧人和仙女在田野里追逐,表现出无忧无虑的样子。他们发现了墓碑,他们的表情不是忧郁而大部分是好奇,只有坐在旁边的河神略带忧郁。而另一幅创作于1638~1639年的一幅(图151)则大不一样。这是普桑的一幅著名作品,也是一幅典型的拉斐尔式的作品,与30年代初的那一幅相比,画面显得深沉与庄重,少有欢乐的成份。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树疏林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墓碑上的拉丁铭文是:“我曾住在阿卡迪亚”。这句铭文的意思是:“在美好的乐土,死也是不可避免”。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意返回巴黎。
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风景画的创作上,他画了许多掺杂神话与圣经典故的风景画。这些风景画是以风景为主,间杂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画,这是普桑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又一特殊创造。《第欧根尼》这幅画上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被画得很小,成了一种点缀,旁边还画了一个哲学家的追随者。这幅风景画视野开阔,蜿蜓曲折的溪流经过茂密的树从,远处隐约可见建筑物的轮廓。这种风格后来成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典范。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有波里菲姆的风景》等。
1648年,普桑画的《台阶上的圣母》(图152)是典的型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此画几乎不像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画,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圣约翰等人物的处理是按照金字塔式的构图表现出稳定感和几何因素。整幅画面宁静、自然、肃穆,色调纯净典雅。这幅作品的构图及色彩,反映出普桑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著精神。
《四季》风景组画是普桑在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四、五年完成的杰作,分为《春》、《夏》、《秋》、《冬》四幅。这四幅画都以一个宗教故事为主题,以富含哲理的形象表达了普桑对自然、对生命和对人类的感叹。《冬》是四幅画中最为重要的一幅,可以说是普桑的辞世之歌。画面的色彩基调为暗绿色的冷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