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维没料到解放军的一批传单,竟引出杨伯涛的这么多话来。他细细思忖,觉得杨伯涛的话有些道理,值得考虑一下。他背着手在河滩上急速地踱着步子,脸上的表情像阴凉的夜空,冰冷、深邃、莫测。
参谋长肖锐同意杨伯涛的看法:“总座,共军行动是有目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还是不轻举妄动为好。”
肖锐搬出了公谨,对于自命不凡的黄维是最有说服力的。他狠了心,随后命令:“参谋长,给南京发报,第12兵团在蒙城集结,构筑工事,补充弹药,稳扎稳打,请总裁电论。”
电报发出,黄维兵团停止北上。
“现在就看我们的了!”
“同志们,我向大家报告一个特大的喜讯!”
淮北小李家总前委作战室里,灯火通明。天气渐渐冷下来,屋里生起了木炭火,熊熊的炭火,把整个房间都照亮了。中野各纵队的司令员、政委分坐在会议桌的两边,兴奋地望着被火光映红了脸庞的陈毅。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5)
“今天,也就是1948年11月22日的下午,我华野各路纵队攻下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
陈毅的话音刚落,作战室里立刻掌声如雷。在火光中,刘伯承缓缓地站起来,举手示意了一下说道:“同志们,华野已经打了个大胜仗,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了!”
说道这里,刘伯承停顿了一下,巡视着他的战将们。杨勇、王维刚、陈锡联、陈赓、王近山、秦基伟、王秉璋、张国华……这些在刘伯承麾下征战多年的将领,一个个把目光迎向他们的统帅。
此时,黄维的12万大军,已围困在巨大的袋形攻势之中,此刻是最需要下决心的时候。
刘伯承身穿灰布棉军衣,领口、肘部都已经磨洗得发白了,他扎着一条宽宽的皮带,衣冠整洁。他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四川口音继续说道:“拿下黄维兵团,夺取淮海战役的第二个胜利,是我们总前委向毛主席立下的军令状。但我在这里也有必要指出,我们个别同志信心不足,担心咬不烂黄维兵团这个硬核桃。简直是乱弹琴!是啊,我们从大别山出来,真是马瘦毛长啊!可是瘦驴拉硬屎,就看有没有勇气?勇敢的‘勇’字大家认得吗?勇字就是男子头上戴着一顶光荣的花冠。没有勇气算不上男子汉!这回,同志们要向广大指战员讲清楚,我们决不放过12兵团这个老冤家,狭路相逢勇者胜。”
十几位驰骋疆场、英勇善战的将领一个个屏神凝息,神情专注。烛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到墙壁上,凝成一幅淡墨的图画。
只有刘伯承站立的身影放大到墙的顶端,挥动的手臂如一团浓云负载着沉重的雷电在天边涌动。
就在这时,又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家熟悉的四川口音坚定地响起。
站起来的是总前委书记、中野政治委员邓小平。他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摸出一盒战利品,三五牌的香烟,递给陈毅一支,白己衔起一支。陈毅擦燃火柴,两个人抽了起来。与半个月前相比,他显得瘦多了。他的额头、鼻梁、颧骨如退潮后海岸的磐石,高出了许多,且闪出金属的光泽。双眼有些凹陷,却更加锋芒逼人,结实的已长出胡茬儿的下巴棱角分明,透着坚毅……
邓小平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周围……他的心突然一阵沉重。他不怀疑自己的决心,也不怀疑这些将领们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只是,到底会付出多少代价呢?经转战大别山艰苦考验的将士,个个金不换啊!要对付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之一的黄维兵团,对付那些一色美式装备的现代化部队,除了对革命事业的满腔忠诚,还有什么?
现实的确相当严峻。中原野战军面临的是从未遇到的强敌。
黄维兵团由4个军、11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组成,不仅堪称蒋介石的嫡系,在国民党数百万军队中也属于响当当的“王牌”。而且武器装备相当先进,几乎全部是机械化部队。中野参谋长李达后来形容说:“这次作战,所遇到的敌人,是蒋军的第一等精锐部队黄维兵团,它的兵力之大,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强度,抵抗之坚决,在中野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还有比这更为严峻的现实。这就是中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瘦弱”。连续几个月转战大别山,中野各部队损耗极大。第一纵队辖第1、第2、第20三个旅的兵力,共计1。7万余人;第二纵队辖第4、第6两个旅的兵力,计1。5万人;第三纵队辖第7、第8、第9三个旅的兵力,计1。7万人;第四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四个旅的兵力,计1。6万人;第六纵队辖第16、第17、第18三个旅的兵力,计2。1万人;第九纵队辖第26、第27两个旅的兵力,计2万余人。
从表面上看,中野的兵力在12万左右,与黄维兵团不相上下,实际上满编不满员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干部、战士,特别是一些久经考验的纵队、旅、团一级的战将和政治工作干部,被调到地方部队和政府工作去了。况且,12万兵力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去对付南线的李延年和刘汝明,真正能投入到与黄维兵团作战的仅有不足2/3的兵力。武器装备更无法与黄维兵团相比。仅就大炮来说,野炮,仅陈赓纵队有两门;山炮6个纵队加起来总共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4门,炮弹只有十几发;迫击炮只不过200余门,炮弹300余发,步枪、轻重机枪倒不少,可子弹还不足一个基数……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中野要去打赢自解放战争以来规模最大、对手最强的一次战役。
然而,战局的发展已经容不得这些多余的考虑了。邓小平和陈毅、刘伯承已经作出决策,要迎难而上,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
毛泽东本来决定歼灭黄百韬后,打邱清泉、李弥。在黄百韬兵团被围期间,毛泽东以为黄百韬兵团可在几天之内解决:“目前是继续歼灭邱兵团的良机”,“只等黄孙两兵团歼灭后,我军即可围困徐州,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夺取胜利,拿下徐州。”
面对华野数十万部队一直与黄百韬兵团鏖战于徐东战场的实际,以及中野西堵黄维、南抗李延年的艰难处境,邓小平忧心如焚。11月14日,他和刘伯承、陈毅反复权衡了淮海战场的敌我态势,向军委致电:
如敌(指黄维)出永城和宿县,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两广共8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距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中强者只有3个,我军也能适时……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6)
但那时毛泽东最关心的是徐州集团,他仍然设想诱使邱清泉、李弥东援以利歼击。11月18日,军委在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说:
……北线,何、张起义是一大胜利。今后数月内,歼灭黄维兵团全部,将是第二大胜利。如能精心组织战斗,全歼邱、李四五个师,打得邱李不能动弹,则将是第三个大胜利。
……以(中野)三纵、四纵再加(华野)叶飞一纵,对付李延午,不要打得大了,先以小部接敌,逐步后退,诱敌进入大店集一带地区,达到全歼该敌之目的。此战胜利,则协同(中野)九纵歼灭刘汝明,打开南线局面。
如是作战,在歼灭黄百韬后,淮海战场上,将北打邱清泉、李弥,南打李延年、刘汝明,同时进行两个歼灭战。而中野只剩下第一、第二、第六纵队共6个旅不足6万人对付黄维的12万军队。
眼下,歼灭黄百韬的战斗不能迅速结束,而黄维兵团已占领蒙城,离宿县仅70公里,如让其通过中野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邓小平本来就有烟瘾。这些天,他寝食俱废,烟是一支接着一支,半天就积起一缸烟蒂。紧紧拧在一起的眉头如铁钩相挂,没有松开的时候。刘伯承不再有诙谐的谈笑,拿个放大镜在地图前看个不停,一站就是半天。陈毅本好走动,这几天更坐不住了,整天低着头,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像在寻找一枚失落的绣花针。
11月19日傍晚,三位常委坐到一起,不需交谈,便各知心腹之事。邓小平毅然挥笔,再书电文:
徐东作战据我们观察,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十二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纵队,加以部队必已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百韬)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妥。如我们不这样,过低估计本身困难……马上打邱、李,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如何,请考虑。
毛泽东在西柏坡仔细倾听着来自淮海前线的声音,决定让中野全力打黄维,而由华野六纵接替中野九纵负责对付李延年。
正在这时,淮海战场的局势出现了急剧变化。原拟北犯的李延年兵团犹如惊弓之鸟,龟缩在花庄集以南,迟迟不敢脱离蚌埠;22日,华野在碾庄全歼了黄百韬兵团,而黄维兵团在蒋介石的催促下,发动全线猛攻,于23日通过北淝河,其先头部队突过了浍河,在南岸的南坪集与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发生激战。
总前委一面敏锐地抓住战机,利用河流阻隔,巧妙用兵,将黄维步步诱入囊形阵地,一面在23日深夜迅速起草电文,再次向中央军委恳切陈词:
……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而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队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加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后更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
仅仅过了十几小时,西柏坡的回电到了小李家。
23日22时电悉。(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团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于是,中野各纵队司令员带着南坪集战场上的烟尘,赶到小李家,参加中野首长召开的紧急作战会议。其实,更恰当地说,应该是一次誓师会议。因为会上要谈的不只是战术部署,更主要的是精神。
“同志们!”邓小平一改平素平稳的声调,激动地说:“刚才师长(他习惯称刘伯承为师长)说了,我们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非常艰苦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拼老命干掉黄维兵团,即使这一仗把中野拼光了也值得。其他野战军照样打过长江,中国革命照样会取得胜利。”
“邓政委,”四纵司令员陈赓刷地站了起来,“我们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即使打到只剩下一个班,我陈赓也甘心当班长,一定坚持到最后胜利!”
杨勇站起来了。
秦基伟站起来了。
陈锡联站起来了。
王维舟站起来了。
……
最后站起来的是王近山。他没有开口,却把那粗实的拳头重重地捶在桌子上。
双堆集啊!双堆集啊!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7)
11月24日晚,天空一弯上弦月,银色的月光照着人马喧嚣的南坪集。相聚小李家不到30公里的黄维的司令部,也正在开会。
黄维足足地瘦了一圈,神情憔悴萎靡,下巴上的胡茬子也齐刷刷地长了出来。
昨天南坪集一战使一向自负的黄维感到不踏实了。飞机、重炮将浍河炸起高达三四丈的密集水柱,河对岸的南坪集在烈焰中成了一片焦土。18军118师师长尹钟岳在快速纵队的坦克配合下,亲率第352、第353、第354团横渡浍河,以火焰喷射器、机枪、自动步枪劈开一条直捣宿县的通路。
可是,解放军的抵抗是黄维没有料想到的。哪怕是拖着断体残肢、似乎已经断了气的战士,也会在敌军占领阵地时,拉响身边的手榴弹。
黄维命令五路主力同时攻击。
然而,每一路都如烧火棍,被战火烧得千疮百孔。
坚守南坪集的正是陈赓的四纵将士。
黄维与陈赓已是老对手。他知道陈赓是黄埔一期的“三杰”之一,北伐战争前,曾救过蒋介石的命,深受老头子喜爱。他也知道陈赓是共产党中极善打仗的好手,他的第18军曾在几个月前于豫西与陈交过手,18军是蒋家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在陈赓手下却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早有一种冲动,要与陈赓摆开硬打一仗,看看谁是金戈铁马。然而,南坪集这一天一夜的苦战,使他不寒而栗,陈赓太厉害了。面对敌手猛烈密集的炮火优势。这样做,陈赓未把重兵放在工事齐备的工事里,而是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到田野中。这样做,一是减少了炮击中的损失;二是增强了各战斗群独立作战的灵活力,使黄维机械化部队集团作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三是形成了阻击的层次,具有突然出击的伏击战性质。黄维后来曾说:“史无常胜将军,败在陈赓手下,不算冤枉。”
从早晨8点打到正午时分,南坪集只剩下一片瓦砾了。国民党军才踩着同伴们的尸体和鲜血踏上这一片依然燃烧着的土地。
第二天,黄维兵团陆续渡过浍河,前出忠义集、东坪集、杨庄、七里桥、朱口地区。
然而,空军侦察和各方面情报表明,四周已出现大量共军,仅纵队番号就有7个。
不错,黄维已经一步步地走入刘、陈、邓为他预设的口袋中。
至此,黄维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险。现在的情况是,向宿县进攻已无多大的把握,而后方蒙城业已放弃,依托失据。
何去何从,必须尽快决断。
一到会议上,黄维就恢复了他那教书匠的师道尊严。他指点着挂图,以严峻的口气说道:“我们已进退维谷。如何摆脱共军,请各位发表意见。”
这些黄埔出身的将领一个个正襟危坐,炽白的汽灯照着一张张缺乏血色的脸。
副司令官吴绍周向来寡言少语,这会儿更无多少言论。副参谋长韦镇福的目光里躲闪着胆怯,似乎怕言中有失。第14军军长熊绶春资历较浅,自然不会出此风头。第10军军长谭道善则用余光瞥着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因为照例总是杨伯涛先发言。
向来性急语快的杨伯涛今天倒一反常态,长时间的缄口沉默。他心里很窝火,憋了一肚子气,什么都不想说。他这会儿已不是为老上司胡琏没能主管第12兵团而闹别扭,他实在是有些看不惯黄维。
早在驻兵蒙城时,黄维就想过这样做会落入共军的陷阱。于是召集众将官计议。杨伯涛深有同感。经验丰富的兵团参谋长肖锐也觉得前途险恶,提出先立足蒙城,派部队四出游击,再寻找有利战机,给共军以致命打击。
黄维深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