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之父--李秉喆-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卖出的汽车只有6000万辆左右,那么在已经过剩生产了2000万辆的情况下,难道我们就要停止再往里投资吗?反过来想想,其实正是因为是过剩生产的持续,全世界的汽车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才会不断地努力、互相竞争。如果坐着不动也可以把产品卖出去的话,还需要什么竞争?”
“看起来好像是浪费或没有必要的投资,但是唯有在稍微做一些过剩的投资,并在做出投资后为了生存而倾注全力的时候,企业才会生出竞争力,得以生存下去。所幸虽然做了一些不必要的过剩投资,但只要稍微给予变化就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所以也不能完全算是浪费。”
+李秉吉吉与现实主义思想
李秉吉吉非常厌恶唯心主义的名分思想,也非常讨厌他人出于夸耀的意图而去开始某项事业。他认为只有政治家或说客才会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人说“我们国家也能制造出人造卫星,只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从国外引进技术,就能把人造卫星射向太空。”不知说这话的人是否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但如果从开展事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简直太不像话(此话出自20世纪70年代)。
李秉吉吉一直强调,在选择事业方向的时候,不能只根据某种观念或理论做出判断,而应该分析是否符合现实,有无事实根据,现实的接触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他还强调,所谓现实主义重要的并不在于话说得有没有道理,而应该看这句话是否符合当前的现实;哪怕这句话符合10年后的现实,如果在当前起不到什么作用,也只能算是错误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尺度来衡量过去。
虽然李秉吉吉主张以长远的眼光去做事业,但是同时他也强调“企业的目标是在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持续的利益”。从这种观点来看,他常说,为那些不知何时能成功的项目不断地投资是发明家的工作,但却不是企业家应该走的路。当然,这并不是对投资未来本身的否定,只是李秉吉吉认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可以坚持到未来的持久耐力,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而只会在嘴巴上谈“未来”的话,那这个企业家充其量不过是个梦想家。
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大胆说放弃吧
李秉喆一直强调,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有与当前现实相左的时候。有一次我曾经向李秉喆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做某项事业或开始投资的时候,这项事业持续亏损的幅度可能到哪个程度?”李秉喆当时引用一位日本银行家的话做了回答。银行家说:“如果一个企业三年之内一直亏损,但今年转为盈余的话,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是三年以上一直亏损,企业主就应该改变想法了。”李秉喆为了证明银行家意见的妥当性,又做了补充解释。
“一般的情况下,三年以上持续亏损的话,企业主已经接受了“亏损状态”的事实,认为亏损是理所当然之事,因而也就不再作出摆脱困境的努力。当然,一些需要长期的建设或准备期间的事业,从一开始就将亏损计算在计划内并准备好了对策,这样的个案则应另当别论。否则,如果运营已经步入正轨还持续三年以上亏损的话,我们就应该改变初期的想法了。”
第三部分:选择什么行业倾听他人的经验之谈
在最初创业的阶段,李秉喆总是亲自看过、听过之后才决定自己应该向哪个行业发展的。经过亲身的调查后,李秉喆决定从事粮食加工业和与之相关的粮食运输业。一段时间后他又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着手别的行业,制糖、毛纺织、肥料等行业的开始就是以贸易统计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是在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中决定生产哪种产品的依据所在。
当时李秉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欲投资新的事业,这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可以在三星内筹集到多少资金,建立工厂、安装设备、正式运营需要多少技术。其次是检验工厂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电力、引水、交通等社会公共设施的结构。然后还要考虑是否能生产出质量过关的产品,从建立工厂到投产需要多长时间等,最后才决定是否可以投入到这个行业中去。此时作为判断标准的市场,可以通过贸易统计进行推测。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能否具有竞争力?工厂建成后资金流通会怎样?这些问题一一考虑、分析后,李秉喆才最终决定了新的事业方向。
接下来的事业投资也是分析了三星的资金、技术、机制,根据对三星资金和经营能力充满信心的人们的提议之后才选定的。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着,不仅韩国国内和日本,连欧美一些对三星抱有好感的先进国家的CEO们也渐渐开始访问三星。
每当外国CEO来访,李秉喆总是让秘书室去了解来访者所属企业的情况,该企业从事什么行业?每个行业在企业事业中占多大比重?销售额是多少?收益如何?等,每一个细节都调查得十分清楚。熟悉大概情况后,李秉喆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方面收集更详细、具体的数据,并把调查结果中不够明确的部分全部做成问句的形式。
掌握这些资料后,李秉喆才与来访者会面,礼节性地寒喧后,李秉喆开始直接向对方提问。企业的核心事业是什么?为什么这项事业会成为核心事业?未来的前景如何?等,有条不紊地一一提出问题。于是美国CEO中有一位甚至说“今天好像是来面试的”,同时又表示“但是与李先生的会面不像一般的礼节性的适可而止的寒喧,李先生想对我们企业作出深入了解的态度让人十分尊敬,将来我们公司如果要进入韩国市场,三星将会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合作对象。”半似玩笑半是认真地留下这样一番话。
但是李秉喆并不到此为止,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他又会找来比较了解情况的教授、政府官员等进行更深入的交谈,有时甚至联系正在从事这一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社长,约见他们细谈。
搜集可搜集的所有信息的同时,他还让自己手下的相关行业的社长或比较了解这一行业的职员想办法收集数据。
在此过程中常常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李秉喆的责备,因此了解李秉喆性格和处事风格的社长们总是小心翼翼尽最大努力去搜集和整理资料,通过这样的过程彻底地弄清该行业隐藏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李秉喆就是这样,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过程来选择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建立企业体制来减小失误的。但是韩国许多企业却爱跟风,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跟着做,对行业的症结及陷阱一无所知,结果最终陷入困境。正因为李秉喆是用这种谨慎的方式来开展事业的,所以他常说“好好听别人是怎么说的!”他还强调“不管对方是社长也好,普通职员也好,用心听了一定会有一句话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但是他也批评这种做法,“只会听完生搬硬套,或者没有好好消化书上知识只会高谈阔论,这些人听完别人的话之后不会有任何价值。”李秉喆只听亲自去做过、经历过后获得的资料,只听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的报告,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第三部分:选择什么行业不要借助政府官员发展事业
企业要扩大规模,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合并和收购(M&A),然后比较常见的是吸收一些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人,利用他们获得公司建立所需的认证和许可。特别在韩国这个国家,成立一个公司所需的认证和许可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也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权力的控制保证自身的利益。部分企业家为了方便事业的发展,聘请一些高官出身的人士,吸收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有私人关系的人,让他们从事与政府交涉的事宜。反过来,由政府当权者推荐录用的人出面解决企业问题的例子也不少见。尽管社会气氛如此,但是像这样吸收政府高层官员扩大企业规模或发展事业的例子在三星却是几乎没有的。当然,三星也有些职员是曾经担任过高级公职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主要从事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搜集信息资料的工作,此外也就是参加一些对外的会议,或代替会长出席某些场合。
因此,三星社长们在开始新的事业时总是通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数据来说明该事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借此来说服政府颁发认证书或许可书。因此三星人称自己的经营为不利用人际关系的“正道经营”。
为了做到这一点,三星老老实实地准备资料,以理说服政府部门,来获得事业进行的权力。为此,社长们本身要对该项事业所属领域非常了解,经过积极而又耐心的说服政府的过程,社长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对这一事业产生了感情和热情,结果这种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日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可以说是在与政府交涉过程中产生的意想之外的效果。
事业的起初是从取得认证/许可开始的,但是事业是否成功却是取决于对该事业有关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成员的热情和自信上。李秉喆在对社长进行培训的同时,通过说服他人,教会他人的过程自己也从中学到许多,他正是这样一位善于运用“Learn by Teaching”原理的管理者。
热爱事业,对事业充满热情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只讲申请认证/许可,从公司外吸引人去办理确实更加容易。但是,李秉喆认为必须经过事业开始前的搜集资料、分析、调查等辛劳的过程,才能在企业的经营阵营内植入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认为,在这些过程中经受的辛劳将转化为对事业的热爱,最终带来事业的成功。同样,如果凭借资金雄厚将某企业并购,其实失败的概率更高。导致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可以归纳为对新并购的企业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决定性原因是对该事业缺乏热情。其次的原因是对购入企业的组织文化理解不够,最初可能会觉得企业规模可以扩大,成长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认为可以和现企业一起创出巨大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心里充满期待。在这种期待下股价蹦蹦跳跳地上去了,企业家们更是产生错觉以为这项事业已经成功。但是很快运营问题一个一个接踵而来,股价随之急剧下降。更严重的是,如果经营无法持续,事业最终会以失败告终。
最后我们可以说,一个事业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对事业的了解程度有多深,将事业视为己出的人又有多少。即,对事业怀着热爱和热情的人有多少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见到彩虹,为事业的前期工作操劳过的人才会对事业有真正的了解,对它产生感情,最后才能成功。反之,单单靠社长的指示或经营会议的决定,委任一个对事业毫无所知、毫无感情的人去处理,最终必定失败。同时,从企业的立场上给予新的事业以援助时也就慎重,因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会阻碍对该项事业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把握企业的本质问题和成功的关键所在。总之,唯有将事业视为个人所有,否则失败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第三部分:选择什么行业哪一行不可为之(1)
“李教授您怎么看公司债券?”
李秉喆问题一出,我立即条件反射地想“可不是个好东西!”不过我还不能直接这样回答,否则对方肯定会“为什么为什么”地接二连三地给我出难题。而且对方的用意还没摸清楚,于是我犹豫地说道:“发行公司债券似乎不太好。但是像在韩国,当银行运作不正常时,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的公司来说,也是必要的。”
李秉喆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三星过去也曾经经营过类似发行贷款的短期投资公司,但后来就没有做下去。这种短期贷款一旦借出,许多人其实根本无力偿还,所以公司不得不收取高额利息,这样公司不就变成变相的高利贷债主了么?不管其他企业怎样,三星是不能做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的,所以我们终究没有做下去。最近我读过这样一篇报道,当各大银行正在大力实行消费者贷款业务时,日本一家地方银行(静冈银行)的创始人却在自己的银行停止办理这一业务。”
李秉喆的话让我非常惊讶——我一直以为,银行将大企业存入的钱借给个人的“消费者贷款”业务是银行本来的职能之一,但是为什么这家日本银行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这时李秉喆说道,
“听说成立这家银行的人性格非常怪僻。借他本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不管是借钱买东西还是贷款买购房,都不是可取的消费方式。银行的钱不是白给的,而是借来的,有借必定应该有还。如果每个人都轻意可以借到钱,那消费就会无法控制,而如果人们疯狂消费,最终必将导致破产。”
+政府、银行、消费者,所有权人的失败
最近有一篇报道称,由于韩国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扩大住房抵押贷款的额度,致使几百万人破产。接着又有报道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银行业将迎来第二次金融危机。而导致事态严重化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为了恢复经济鼓励个人贷款,第二个原因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竞相加大贷款额度,更有甚者,有些消费者被撞大运的幻想冲昏了头脑,贷款做房地产投机生意。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外因素就导致了个人破产的悲惨局面。
抵押贷款的危害
“这个人认为,银行就是通过某种形式或某项事业为他人提供资助的组织,如果让个人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甚至倾家荡产,银行家首先难咎其责。曾经有企业以不动产做抵押向该银行提出贷款请求,但是这位银行长坚决拒绝接受有人居住的居民住宅做抵押。他说,把民居拿来做抵押,一旦事业失败,那住在里面的居民不就连最基本的生活基础也失去了吗?作为一家地方性银行,不是应该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吗?所以对银行来说,让地方居民无家可归露宿街头更是不可取的做法。”
听了李秉喆这番话,我感到诧异,因为就在不久前我曾经在某个日本杂志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日本的企业经营者将自己的全部家产交给银行做担保,为了公司的存活倾注全力。当时李秉喆读完这一报道后受到很大触动。
于是我反问道:“经营者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财产也要将事业创办成功,精神不是非常可嘉吗?”李秉喆点了点头道:“确实是,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社长们可以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作担保,不正说明他们的住宅或财产很有价值吗?”他向我反问道。“是啊!”我含糊地答道,其实有些不解。这时李秉喆接着说道,
“当初我也认为一些社长把事业当成自己的全部,奉献私宅做担保是非常可敬的行为。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在事业上资金紧缺,私底下却住着价值不菲的豪华大宅,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吗?如果企业家最初拥有的是一间没有担保价值的普通住宅,后来不也就没有必要拿什么私宅做担保吗?事实上据我所知,只有日本和韩国才有这种允许社长个人进行财产担保的政策。”
听了李秉喆的话,我这才有所领悟,于是插话问道,
“看来在用不用个人住宅做担保上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啊!乍一想,好像有些企业家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在事业上,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道,但是他们在事业之外居然拥有够得上做担保的豪华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