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金庸作品集 >

第2章

金庸作品集-第2章

小说: 金庸作品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吧。

三剑楼随笔 快乐和庄严

    ——法国影人谈中国人

    前天中午一位朋友请吃饭,座上有法国的电影制片人亚历山大·慕努舒金

    (A。Mnaushkine)先生、法国电影协会的代表加劳(P。Caurou)先生等人。他们刚从北京参

    加了法国电影周,要经过香港回国去。

    慕努舒金身材高高的,很有艺术家风度。加劳给人的印象则是十分的干练与诚恳,他们

    首先谈到的就是这里许多右派报纸歪曲报道了他们的谈话,慕努舒金说:“中国给我的招待

    好极了,真是说不出的感谢。”接连不断的宴会与参观不必说了,他特别举了一个特有的例

    子:他申请到中国去,为了简化手续,我国外交机关通知他,只要把姓名和护照号码打个电

    报去就是了,用不到护照签证、用不到照片、更用不到打指模(像美国移民局所规定的那

    样),这种对外国客人的绝对信任与尊重,使他们非常满意。

    慕努舒金说:“中国很美,但中国人尤其动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快乐与内

    心感到的尊严,使人不自禁地分享到这份愉快和稳定的感觉。他觉得,中国人对自己的国

    家、文化和将来的生活,充满了强烈的信心,然而一点没有嚣张和浮夸。他说来香港之前的

    一夭,曾有一次印象极深刻的经验:他到广州中山公园去散步,见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宁静

    和安详,这在欧美任何大都市中都是见不到的。他到过四五个其他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他觉

    得最快乐的似乎是中国人,他说这决不是对中国人客气的恭维,他在捷克、民主德国等国家

    也曾直率他说过。加劳说,这大概因为在捷克、德国这些国家,人民从前的生活程度就很

    高,与英法差不多,革命后的改进不像中国那么惊人地显著。慕努舒金说得不错,他一九二

    一年到中国时,看到的情形与今日中国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加劳今年二月间到过北京,这次是第二次去。他说,他今年春天见到的印象大好,只怕

    自己个人有偏见而看错了,但这次有两位朋友在一起,大家意见一致,他才相信事实的确是

    这样。

    慕努舒金先生是《勇士的奇遇》(港译《肉阵飞龙》)《倾国倾城欲海花》、《四海一

    心》等片的制片人,他谈到中国电影时说,他刚到香港时发表的意见,被某些记者先生们作

    了错误的引述,不过他们不了解电影的专门技术,误解也是难怪。接着他在技术上作了分

    析,他说得很但白,很诚恳,他认为中国电影在技术上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录音,只做到清

    晰而没有气氛。在《四海一心》中,共有九百五十种声音,用以表示环境的气息,但在一般

    中国电影中,主要只听到演员们在麦克风前讲话。

    这一点我想他说得不错。他说的第二个缺点是关于蒙太奇的,他认为中国电影对剪接不

    够注意。《勇士的奇遇》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镜头,有些镜头只有五十厘米长,但中国电

    影的镜头一般拖得很长。我们对他说,在艺术上,镜头的短促的确容易造成蒙大奇的效果,

    但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是农民,他们极大多数是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电影手法的过分

    花俏和复杂会使他们感到困难。他想了一下,认为在社会意义上,这点确是也应当考虑到

    的。

    这是一次很愉快的谈话,大家交换了意见,还谈到将来合作的计划,有人向石慧开玩笑

    说:“怎么他老是说夏梦,不说石慧呢?”大家都笑了,因为在法文中表示“动人、可爱”

    等意思的Charmant,声音就像在叫“夏梦”,凡位法国先生在谈话中大赞中国与中国人,

    所以不断听到“夏梦、夏梦”之声。(金庸)

三剑楼随笔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金庸史评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鹿鼎记》的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的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了韦

    小宝的许多秘密行动。小说的故事有点夸张。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了明朝东

    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并没有私人特务。一直到清亡,始终

    没有特务系统。

    雍正的“血滴子”只是小说家言,并非事实。

    但康熙对于臣子的动静,地方上的民情,还是十分关心的,这是统治者所必

    须知道的情报。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原来的制度是

    朝廷有一个“通政使”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

    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露机密,所以命令特

    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折的封面上并不写

    明奏事者的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

    ,等皇帝批复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后来这奏折制度的范围扩大。并不限亲信臣子才可密奏,一般地方督府、京

    中大员都可用折子向皇帝直接奏事。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

    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

    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这种方式扩大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使得各级官员不敢

    欺骗隐瞒。从康熙朝的奏折中看来,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

    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可见康熙最关心的是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员

    是否贪污。当然,各地的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的。康熙在奏折上用朱笔批

    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了”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从批示之中,可以见到康

    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王鸿绪的奏折

    王鸿绪比康熙大九岁,江苏华亭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工

    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官,是康熙十分亲信的臣子。他呈给康熙的奏折上,只写

    “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他在京城做

    官,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

    康熙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

    不可让人知道。他在给王鸿绪的亲笔上谕中说:“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

    ,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泻(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

    “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

    行者。尔细细打听,凡有这等事,亲手蜜蜜(密密)写来奏闻。此事再不可令人

    知道。有人知道,尔即不便矣。”(苏州女子以美丽出名,大概有人乘着康熙南

    巡的机会,想选美进献,或假借名义,欺骗苏州女子的家属。)“已(以)后若

    有事,奏帖照南巡报例。在宫中耳目众,不免人知,不必奏。”

    “有所闻见,照先密折奏闻。”

    王鸿绪受到皇帝委托,保证绝对不敢泄漏。他在密折中说:“臣一介竖儒,

    历蒙圣恩简擢,毫无尺寸报效,愧悚无地。兹于十三日卯刻入直内廷,恭接御批

    并封内密谕,其时蔡查二臣未曾到。臣虔开默诵,不胜感激惶悚之至。伏念臣至

    愚昧,何足此数,乃仰荷天恩,破格密加委任,惟有竭尽犬马,力矢忠诚,以仰

    报圣恩于万一。至蒙恩谕谆诲,虑臣稍露风声,关系甚大,臣益感而欲泣,永永

    时刻凛遵,三缄其口,虽亲如父子兄弟,亦决不相告,自当慎之又慎,以仰副天

    心委任之至意也。自后京中可闻之事,臣随时于恭请圣安帖内缮写小折,密达御

    览。缘系特奉密旨事宜,理合奏复。谨奉。”(康熙批:是。)王鸿绪所密奏的

    ,大都是关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等财政经济事务。他对财经事务特别感

    兴趣,所以后来长期做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本来这些财经事务可以由正式奏本

    奏告皇帝,但密折中所奏的大都是弊端,侵犯到既得者的利益,似乎密奏较为妥

    善。

    除财经弊端外,王鸿绪的密奏性质十分广泛。

    有几个密折与“陈汝弼案”有关。这案子起因于陈汝弼纳贿三千两银子,后

    来发展为大案,由“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王鸿绪参与

    会审,将审案经过详细密奏康熙,其中说到满官汉官之间的争辩:“……定陈汝

    弼‘情真立斩’,满大人皆已依允。李振裕与臣说:定罪未有口供,大人们应斟

    酌,且陈汝弼昨日所首字纸及书札是什么东西。臣又云:不是隐藏得的。满大人

    因令司官取来,念与众大人听……满大人说,没有关系,不必入在口供内。汉大

    人说:‘假装身死’四字该去,昨日原是昏晕去了。因删四字。屠粹忠说:藏匿

    案卷及犯赃,得无‘立斩’之条。议政大人说:改了罢。舒辂因改‘立绞’。科

    道说:仍照三法司监候绞罢。满班大人未有应者。又陈汝弼令家人递亲笔口供,

    满大人不收。李录予说:以前三法司不曾取陈汝弼亲笔口供,今日伊家人来递,

    又不收,如何使得呢?……今本内所定口供,寥寥数语,乃舒辂所做也……从来

    问官改供及捏供,拟罪处分,条例甚重……满大人皆怕惹怨,有话不肯发出。议

    政大臣亦唯听舒辂作主裁定而已……”

    康熙批语:“此奏帖甚好,深得大臣体,朕已明白了。”

    奏帖的主要内容,是说“满大人”有冤枉犯人的情况。“汉大人”则力为开

    脱。

    这案子后来如何结案不明,相信康熙会有较宽大的裁定。值得注意的是,满

    洲官员传统上虽较有权势,但康熙并未偏袒满官。同时又可看到,当时处人死刑

    十分郑重,不能由有权势的大臣一言而决。

    王鸿绪的密奏中偶然也有若干无关紧要的小事,今日读来,颇有兴味:有一

    个奏折是长篇奏告马政的,最后一段却说:“……李秀、殷德布二人,不知何人

    传信与他,说皇上在外说他是大光棍,李秀、殷德布甚是惊慌等语。此后臣所陈

    密折,伏乞皇上仍于密封套上,御批一‘封’字,以防人偷看泄漏之弊……”(

    康熙批:知道了。)有一个长篇密折奏告主考官、副主考是否有弊,最后一段说

    :“又宋荦幼子宋筠系举人,于十一月廿一日到京会试,向人言:其父向年有晕

    病,隔久方一发,惟今年武场中晕一次,及到扬州,复发一次,比以前紧些,然

    幸而晕醒,仍可办事,今奏新恩,将来交印之后即可来京等语……”(康熙批:

    知道了。)宋荦本为江宁巡抚,新升吏部尚书,办事能干,康熙关心他的健康。

    有一个密折奏告一个官员有罪充军,解差向他讨赏,每人要银子十两,那官员不

    给,反加辱骂。一天晚上,那官员忽被人绑缚,所有银两尽被取去。这是一件无

    关紧要的小事,王鸿绪一样的密折奏闻。

    李煦的奏折

    李煦是康熙的亲信,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李煦的妹夫曹寅任江宁织造

    二十余年,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李煦、曹寅,以及杭州织造

    孙文成三人,都不断向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

    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当时没有报纸,康熙主

    要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

    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江南地区天旱,六月中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及米价。康熙批:“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

    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

    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有这样一个奏折:“恭请万岁万安。窃臣于去年

    十二月初七日,风闻太仓盗案,一面遣人细访,一面即缮折,并同无节竹子,差

    家人王可成赍捧进呈。今正月十七日,王可成回扬,据称:‘无节竹子同奏折俱

    已进了,折子不曾发出。臣煦闻言惊惧。伏思凡有折子,皆蒙御批发下,即有未

    奉批示,而原折必蒙赐发。今称不曾发出,臣心甚为惊疑。再四严刑拷讯,方云

    :‘折子藏在袋内,黑夜赶路,拴缚不紧,连袋遗失德州路上,无处寻觅。又因

    竹子紧要,不敢迟误,小的到京,朦胧将竹子送收,混说没有折子,这是实情。

    ’等语。臣煦随将王可成严行锁拷,候旨发落。但臣用人不当,以致遗误,惊恐

    惶惧,罪实无辞,求万岁即赐处分。兹谨将原折再缮写补奏,伏乞圣鉴。臣煦临

    奏不胜战栗待罪之至。”

    康熙朱批:“凡尔所奏,不过密折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将尔家人一

    并宽免了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

    值得注意的,还不在康熙的宽大,而是他的基本心态:皇帝认为派人暗访密

    奏,是一件不光采、不名誉的事;不是堂堂正正的办事,就非光明正大的作风,

    无论如何不能让旁人知道。康熙批复密折,从来不假别人之手,一度右手有病,

    不能书写,勉强用左手批复。但在政治黑暗的时代,统治者派遣探子私访密奏,

    却众所公认是理所当然。这种对“特务工作”的价值观念,是政治清明或腐败的

    一种明显分野。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李煦在请安折子之中,又附奏江南提督张云翼病故

    的讯息。

    向皇帝请安,是“恭祝万岁爷万福金安”,该当大吉大利才是,死亡的消息

    必须另折奏报,决不可混在一起,否则有咒诅皇帝死亡的含义。李煦这个奏折犯

    了基本的忌讳,十分胡涂。奏折中说:“恭请万岁万安。窃提督江南全省军务臣

    张云翼,于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痈,医治不痊,于七月初三日巳时

    身故,年五十八岁,理合奏闻。苏州六月晴雨册进呈,伏乞圣鉴。”

    康熙见了这大不吉利的奏折,自然很不高兴,但申斥的语气中还是带了几分

    幽默。

    朱批:“请安折子,不该与此事一起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字,不

    知哪去了?”

    李煦见到御批,自然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上奏谢罪,痛自忏悔。康熙批:“

    知道了。〃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奉命到扬州办理刻印《

    佩文韵府》事宜,染上疟疾,病势甚重。李煦前往探病,曹寅请他上奏,向康熙

    讨药。

    康熙得奏之后,立即朱批:“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