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

第36章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第36章

小说: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果敢的战略性决策。
    与香港一河相隔的边陲小镇深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便在荒滩野岭耸立起
一座繁华并不亚于港岛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深圳“拓荒牛”们创造了著名的“深
圳速度”,连颇挑剔的日本商人也心说诚服地赞叹:“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速
度是领风骚于青史的。”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
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
前沿经济带——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高潮。

    1985年2月,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为内外交
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沿海经济开发区,旨在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掀起了对外
开放的第二个高潮。

    1988年春,中央制定“两头在外,大出大进”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确立海南
建省办大特区——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第三个高潮。
    其后,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发展对东欧等国家的
经贸关系——至此,由东向西,由南往北,以点及面,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全方
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周边开放格局。
    邓小平多次强调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要“放胆的干,加快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
机”。
    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痛定思痛之后,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和充满自信的雄
健身姿,开始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

    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曾把经济成长过程比喻为“历史的隧道”——要想通过
这个隧道,必须经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世界也许不会关注这样一个日子——1980年5月23日——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一天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毛
纺织品有限公司、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这
是悄然而至的第一簇浪花!

    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早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中的第一商品。
    而一度为中外新闻传媒频频曝光的北京“吉普风波”,则几乎浓缩了中国对外
开放的全部艰辛历程。
    1983年初,北京汽车制造厂同美国汽车公司开始洽谈合资办厂,一谈就整整五
年——无数次的磋商,公文旅行的扯皮,来自旧体制和旧传统思想的禁铜,给这个
刚刚起步的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有限公司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合资企业的命运,更多的是关乎整个中国对合资企业和对
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信誉问题——直至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田纪云、陈慕华、布什、
贝克等共同出面干预,难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1988年10月,美方董事长李·亚科卡万里迢迢来华考察了北京吉普有限公司后,
颇为感慨地说:“我有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

    同样风格的“讽刺小品”,在秦皇岛市也上演过一次:为创办一个合资企业,
专门配备两辆小桥车上下左右奔波盖公章,总计盖了201个图章,花费达7万元之巨,
手续却还没有办理齐全……
    国务院迅即颁发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22条规定。虽有人戏称为“22条军规”,
却一再为绝大多数来华投资的外商所称道和赞许。
    邓小平坚定地指出:“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
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
关起门来是不行的!”

    广告——不仅是信息时代商品消费导向的媒介,它还成为西方社会政治运作中
政治家们登上政坛的阶梯。
    在中国,广告也标志着一种开放的尺度。
    画面:北京,东、西长安大街
    没有硬性规定,但似乎人人都明白:几年前,在这条世界著名的长街上,是不
允许悬挂广告牌的——因为它是中国的“政治街”。而今时过境迁,又有谁能遏阻
它对商品经济的依依恋情呢?!
    1987年6月中旬,就在长安街边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北京第三世界广告大
会”。大会联合主席、美国的高哈先生的一番话颇含深意,他说:“在人民大会堂
举行这样的大会,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持续性及其
通过贸易与合资来实现现代化的决心。”
    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广东,1991年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0。2%,超过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西方经济界人士发出惊叹:中国的广
东省将很快成为继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之后的“亚洲第五小龙”。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十年,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全市批准外商投资合同1075项,协议投资金额30。55亿美元,正式开业的“三资”企
业已达648家。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让人们熟知了闽西——
一片浸染过鲜血的崇山峻岭。如今,在交通尚不发达的闽西山区,一个小小的龙岩
罐头食品厂,利用山地综合开发的优势,凭借对外开放之雄风,其罐头、饮料产品
居然远销至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年创汇额达一百五十多万
美元。

    时光流逝,花谢花开。截至1991年末,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三
资”企业,在我国注册登记的已达37215家,注册资金460亿美元。“三资”企业如
繁星般散落在中国沿海的大、中、小城市……
    回忆是尴尬的,而敢于回忆是自信心的体现——
    195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1980年,下降到2。5%。
    1960年,中国社会生产总值与日本大致相等;1980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1985年,退到日本的五分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经历了三次产业大调整——
    第一次调整期是1956年至1960年。日本、联邦德国抓住契机,从战争废墟上一
跃而成为经济强国。而中国正热衷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1968年至1972年是第二次调整期,亚洲“四小龙”在国际经济的海洋中游泳,
成就卓然。中国却关起门来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1986年起,国际经济开始了第三次大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转移。中
国紧紧抓住了这次调整机会,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果敢地参与了“国际大循环”。

    美国亚洲经济问题专家罗斯托把人类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
段、起飞的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后来,他自
己又加上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83年,罗斯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现代工业文明姗姗来迟的亚洲,日本作
为第一航班,已经飞得很高很远了;亚洲“四小龙”作为第二航班,以极强的加速
度飞上了蓝天;而中国,将作为亚洲的第三航班,很快就会起飞。
    无疑,中国的十年改革开放踏进了一个轰响的历史,将中国经济推至起飞的临
界点!

    前苏联经济界人士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毫无疑问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
经济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中国的国民生产增长率相当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
长率的3倍。”
    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题为《中国:一个新的旭日东升之国》的报道,则以
感慨的笔触写道:“一想到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活跃起来并实现工业化,西方产业
界人士的心中就感到一阵恐惧。这个巨大而仍然相当神秘的国家不仅是一个未来的
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广
    其实,上一个世纪曾经纵横驰骋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说得更加直截了当:“中国,
是一只酣睡的雄狮。让它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会撼动世界的!”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再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的人类
灿烂文明已无须细说。据统计,在世界首富之国的美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约有12万—13万人,其中华人占了3万多;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各分会担任主席的,
一半以上是华人;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中,三分之一是华人;“阿波罗”登月计
划的高级工程师中,华人占了三分之一;在美国80多所大学中,华人教授就达1500
多人;在美国“高技术心脏”硅谷,华人当经理的就有上百家公司……
    毫不夸张地说: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结合部上,中华炎黄后裔所
锻造出的一双双青铜般坚执的手臂,共同擎起了美利坚合众国现代文明大厦的巍峨
屋脊!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勃兴,生产力的社会化,势必日益超越出一个地域、一
个国家、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狭隘界限,而将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推
向国际大舞台。
    当今,太平洋地区的科技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新技术革命天赐良机给予亚
太地区的产业结构改革带来大好机缘。
    世界许多经济学家深信不疑:当时序演进到2000年,亚洲将超越美国和欧洲,
成为世界最为瞩目的经济实体。
    对世纪,将是亚太世纪。
    太平洋地区将日益上升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环太平洋地区蒸蒸日上的经济态势,无疑是人类未来史上最重大的发展事件之
一。
    中国,地处太平洋地区中轴线上,已成为亚太经济战略圈的主要成员国,占据
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长的海岸线——倘若能够紧紧地抓住时机,引进最先进的科
学技术,开发近海石油盆地,以孕育战略产业——中国之前景蔚为大观!

    历史并不等待停滞者。
    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了20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达也只是20年的事。
    中国,曾经丧失过太多的历史发展机会。今后的10年、20年、50年,对于中国
人来说是何等宝贵何等重要啊!
    199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的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
告诫国人,在今后的10年、20年,对经济建设这一条要紧紧扭住不放,所有其他工
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进一步坚定地说:“改革会有风险,这
种风险我们能承受,而停止甚至倒退,是决没有出路的。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路线,我们才干了十多年,如果再这样干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直
干下去,中国的面貌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广

    20世纪的帷幕即将徐徐落下,新世纪的曙光已照临人类的窗口。
    我们听到了激荡的浪涛在不远的彼岸拍响,那是新时代的呐喊。
    未来在挑战——
    科学巨子钱学森指出:“中国要在下一个世纪发展高度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
业,同时补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课,迎头赶上第五次,准备第六次,第四、五、六
次产业革命一气呵成,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这是推到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带有世纪性的历史选择。

    中国人必须奋起于忧患。
    后来者更须百倍努力。
    历史注定了我们这一代只能是奋争的一代,艰辛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和开拓进
取的一代。
    “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了十余年,应该说石头已经摸到,过河的方向也
已经明确。
    邓小平高韬宏略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这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警醒,走向富强、昌盛、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

                                        1991年10月22日—11月22日初稿
                                         1992年2月15日—3月5日定稿

                               历史的抉择

                                   序

    每一波潮汐,都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大躁动……
    每一轮日出,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跨越……

                                 (一)

    字幕: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九日。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太阳东升,潮涨潮落。江河东流,万木争荣。岁首春风催动南国荡漾的春意。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伟业已推进到第13个年头。13年高蹈宏阔,
雄健宛曲,其情其势非同凡响。
    今天,在列车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轰鸣声中,一个新的思路在孕育——一场更加
威武雄壮的时代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深圳在翘首企盼,已经企盼得太久太久——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
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的整个命运都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每一个
思绪、每一步决策休戚相关……
    深圳是中国改革的新生儿——她崛起于中国南海边的荒漠小镇,又以“一夜之
城”的现代都市雄姿撼动了太平洋的滚滚风涛,引来当今世界议论蜂起,毁誉参半,
莫衷一是。
    这是一座地球上最年轻的城市——她充满风险、充满竞争、充满活力、充满神
奇……简直令世人不可思议!

    时间上溯16年。
    人民共和国的列车刚刚穿越过一段黑暗的历史隧道。
    经历了狂热、痴迷、磨难、困惑、希望、抗争,直至灵魂睁开了眼睛,一个巨
大的问号却摆在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思考都在叩问这片古老而贫瘠的黄土地。

    历史不容等待。
    历史赋予他们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无论其哲学内涵或思想命题,都闪耀出
里程碑式的光芒。
    中国的政治家们犹如拨动一个地球仪,就这样异常艰难而又异常果敢地将偌大
的中国推上了现代化进程。

    这个曾经拥有雄汉盛唐、威加四海的东方文明古国,在饱尝了近代百年凌辱、
战祸离乱、闭关锁国的深重苦难之后;今天,终于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
再度推开了尘封网结的窗门,去延揽八面来风……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选择突破口。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一个排头兵。
    1979年,当中国政局刚刚廓清雾障,完成了一次指导思想方面的战略大转移,
深谋远虑的邓小平就提出了试办沿海经济特区的总体构想。他不无悲壮地说:“可
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
出一条血路来。”

    后人评述历史时,也许会发出惊叹: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正是这一年春,深圳卷起了一股黑色狂潮:数以万计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涌出边
境线,逃往香港。
    又并非始于这一年。
    由于世界东、西方冷战的对峙格局,建国以来,深圳一直被视作“政治边防”
和“阶级斗争前哨阵地”,“反崇洋”、“反向洋”、“反慕洋”等口号喊得震天
价响。其结果,一道高高的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