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街墨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渴恰妒ビ诹拇妗贰M朗闲郎妥罄诙砉又尽杜分扪断ⅰ飞先〉靡桓鲎ɡ福某て∷翟诙砉霭妗K镏嫉略凇缎率贝吩又旧戏⒈砦恼隆=卸固┑摹墩秸牒推健废蚍ɡ适俊⒌つ伞⒏Bグ莺图父龇ü兰掖罅ν萍觥K菇诳死济窦涔适路氤煞ㄎ牟⑿葱颉C防锩牢摹陡赣胱印贰ⅰ堆獭纷餍颍肓怂糠肿髌贰K牍ü哦⒆罄⒍嫉隆⒏Bグ葑槌伞暗共饰迦税铩保蛭歉谋嗟木绫旧涎菔保还壑诤鹊共省>刍崾保魅私约盒鲁霭娴氖榇ィ嫉略谒摹栋屠枭钊辍分行吹溃骸拔颐峭菩闹酶梗喜脊亟惶福炔环畛校植换ハ嘣廾馈!备Bグ菔攀篮螅赡瓷2股稀K膊渭佑晌难缆奂沂ゲ蚍⑵穑ㄆ谠凇奥昴帷辈凸菥傩械耐聿停苍谎氲酱笾俾砑易隹汀M朗显诜ü奈难Щ疃岽┝耸攀兰拖掳胍斗ü奶车睦贰!
1878年,为作家版权问题,在法国召开国际文学大会,雨果担任主席,屠格涅夫担任副主席,并在会上发言,全文刊登在报纸上。他邀请陀思妥耶夫斯基来参加大会。英国纪念司格特诞辰一百周年时,屠氏应邀到爱丁堡大会上发言。1879年他被封为牛津荣誉博士。
楼上的书房和寝室,是根据宝莲娜的女儿克洛汀的绘画重建的。书柜和书桌都是屠氏使用过的原件。房间的装修由一所专门学校的学生负责,后来他们以此为题材写毕业论文。1883年5月,维阿尔多先生逝世,屠氏健康也恶化,切除神经肿瘤后,他给宝莲娜口述了一篇特写《海上火警》和短篇小说《末日》后,还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继续合作。但病情急剧恶化,7月他给托尔斯泰写的最后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荣幸作为你同时代的人。”9月3日就在该房间,在宝莲娜身边逝世。
1968年,宝莲娜的一个孙女,将祖母交给她的一批信件,赠送给法国国家图书馆。1972年,这批屠格涅夫给宝莲娜以及少量给她家人的信,得以结集出版。信件虽非全部,但从中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文坛的活动和一些历史事件,尤其是他与宝莲娜之间不渝的友情或爱情。屠格涅夫的俄式别墅卢岚摄他给涅克拉索夫的信,曾经抱怨生活在“他人窠边”的痛苦。“他人窠边”实际是另一个男人的窠边:“我在别人的窠边呆腻了。既然没有自己的窠,就什么窠也不要。”他思念祖国了,想尽早返回圣彼得堡。但给宝莲娜的信曾经如是说:“如果我是一棵树,你同时是我的根和树冠。”既然他的根和冠都在法国,走不动了,只能留下来了。在布吉瓦尔逝世后,由克洛汀夫妇陪同灵柩归葬圣彼得堡,但他的名字却与法兰西,与宝莲娜永远连结在了一起。他的梦想、渴望、追求、生死系念,走过了千山万水,最后也必然归结到这两者身上。
《文街墨巷》 Ⅰ科姆湖上的司汤达
科姆湖上的司汤达
你从法国南部乘高速火车TGV,穿过阿尔卑斯山重重密密的山头和山间隧道,抵达山脚下的意大利湖区时,你仿如懵懵懂懂闯入了另一个世界。说桃花源、香格里拉都不是。透过午后时分轻笼的薄雾,你看到蒙尘镜面般的湖水,湖岸散落着珍珠似的华宅。一种“意大利感觉”迎面袭来,像乐曲的行板。你从记忆深处搜捕些什么,隐约记起某一部书里“科姆湖”这几个字眼。那时候,马蹄声、号角、嗖嗖的风中旌旗,夹带着战鼓之声隐约而来,正如司汤达的《帕尔玛修道院》著名的开头所描写的:
1796年5月15日,波拿巴将军带领的那支年轻的军队刚好通过洛狄桥,正向世界宣告,经历了这么些世纪以后,凯撒大帝和亚历山大大帝有了一个继承人。
将意大利变成文学作品,始于中世纪的拉伯雷和蒙田,但只有当文化艺术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这个国家才成为一个吸引古老欧洲的光点,成为学者、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的梦想之地。他们看到一个欧洲花园的同时,也以忧郁的目光投向那些废墟,一个被光荣与疲劳弄得精疲力竭的意大利。它不仅是阳光和煦,彩云多变,静得奇特的地方,也是被感性和充满个人见识的目光所穿透的实体。它让人逃避现实,让人自我寻找,自我启蒙。你可以到那里捕捉情爱或生死玄机,铸造另一个灵魂,另一个自我。且不管是意大利造就了文学,还是文学创造了意大利,这个国度的面貌,从此在作家的笔下变得永恒而千变万化。拜伦的抒情意大利,大仲马的复仇意大利,巴雷斯的感觉意大利,福楼拜的诱惑意大利,丹纳的博学意大利,龚古尔兄弟的闪跳变形意大利……在他们的旅行笔记、小说和诗歌中,从宏观角度,可以粗略看到欧洲的历史,人类长途跋涉中一些文化、艺术、政治、风俗的俯瞰式的整体或零星事件;从微观角度,可以看到不少文人与意大利之间的故事和他们的罗曼史。以科姆湖为例,柏格尼尼曾经在湖边唱歌、拉小提琴;罗西尼写下《坦克雷德》;贝里尼写下《梦游者》;福楼拜在旅行日记中承认,曾经情不自禁地亲吻过“阿穆尔和普绪喀”的塑像。1837年,李斯特和金发美人马丽达古到湖畔偷情,住进Serbelloni 大宅。马丽达古是有夫之妇,李斯特将她强夺过来,跟她共度蜜月。他一边弹琴一边听“湖的呼吸”,跟情人长途漫步,一直走到著名的Melzi华宅,在但丁和贝亚特丽斯的塑像前面良久驻足,陷入沉思。返回Serbelloni后,他写下《看过但丁之后》和《彼特拉克唢吶》。
提起写意大利众多的外国作家,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司汤达。他是在战鼓声中进入意大利的。1800年5月,一个名叫享利·比勒(Henri Beyle)的十七岁的骑兵少尉,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进入意大利,从此跟这个国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转入外交界,先后成为特里耶斯特和西维达·韦西亚城的领事,直到去世。1817年,他第一次以司汤达的笔名发表了随笔《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后来几乎所有作品都跟意大利有关,如《意大利绘画史》、《踯足罗马》、《意大利传闻》、《罗西尼传》,等等。长期的意大利生活,使他对那里的乡村、城市,如罗马、热那亚、特里耶斯特等都很熟悉;对绘画、音乐,直至罗马教廷的历史,皆了如指掌,以至人家将他的作品作为游览意大利的指南。
然而,不管他在多少个城市当过外交官,写过多少个城镇乡村,真正标志他的意大利生活的是科姆湖。它那满溢阳光的湖岸,于他不只是种植橄榄树和柠檬树的地方,而是隐藏着一段浪漫记忆,有过一场似是而非的情爱的地方。他曾经在科姆湖畔生活过,到森林里去搜猎,在林中的音乐室听莫扎特,到湖岸的华宅探访朋友。在他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中,对科姆湖的美和神秘有过描写,那是1817年7月18日,在美芝(Melzi)华宅里写的:
科姆湖的山头覆盖着栗树,直到山之巅。分布在山腰上的村庄,由于教堂的钟楼高耸在树林之上而显得遥远。被远距离和湖水的轻波减弱了的钟楼的钟声,在那些痛苦的灵魂中回响着。怎样来描绘和道出这种感受呀?必须要热爱艺术,必须要陷入情爱与不幸。
从情爱与不幸的角度来理解科姆湖,是他个人的独特视角。这位外交官作家,生活作风一贯严肃,被看作文人的模范,平生艳遇甚少,只一心将生活变成艺术作品。但他三十四岁那年,一个机会无意间来到,他跟美丽的伯爵夫人瓦朗莎同游科姆湖。那是她的丈夫恩准的,因为有其他人一起。1871年7月18日的日记中,他有这样一段记载:
使我的忧郁祸不单行的是,我要陪伴漂亮的伯爵夫人瓦朗莎去游湖。我在Smolensk认识她的丈夫。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跟这几天在湖上,在树枝泡进水波的栗树丛中所度过的灼热而美好的夏日相比拟。
对一个生活作风严谨的外交官来说,以这样的文字来记载他毕生难忘的夏日韵事,已经是难为他了。数天的湖上生活,于他简直是整整的一生。李斯特的勇气和流氓手段不是他的专长。然而,忧郁之余,他有过一句惊人的话:
就是在那里,必须用枪在头部开杀自己。
是科姆湖美得使他想杀死自己?理解这句话无须太多神秘色彩,景物往往为衬托人而存在,也因为人的故事改变色调。但他没有当真将自己开杀,有其他办法可以解脱。他以科姆湖和湖畔的加尔洛达(Carlotta)贵族府邸为背景,写了《帕尔玛修道院》。事实他一生所有道路都通向帕尔玛。故事开始时,拿破仑带领军队进入米兰,大约十八九年后3月的某一天,拿破仑从第一次流放地厄尔巴岛返回法国,招兵买马准备复辟。消息传到这座府邸,侯爵台尔·唐戈大为恐慌。然而,在同一屋顶下,有人恐惧有人欢喜。欢喜的是法布里斯,侯爵的小儿子,他兴奋地打点行装,准备去投效拿破仑。他果然参加了滑铁卢之战,手握战马笼头的缰绳,策马奔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司汤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意大利,或者,他以文学的手段,将那场不可能的爱情摆平。意大利本身不存在了,它变成了《帕尔玛修道院》,一个司汤达的国度,一个以他本人的欢乐、忧郁或不幸建立起来的国度。
司汤达有关意大利的作品,如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踯足罗马》等都很成功。他漫步在街头上,就是漫步于现在和过去当中,是一场内心的历程。他谈罗马,是以历史学家、学者或政治家的口吻,从它的建城谈起,后来如何在野蛮的冲击下变成废墟,又如何经历了文艺复兴,将古代的精华复活。还指出,罗马的艺术气氛和成就,是宗教和教廷一手造就的。
然而,奇怪的是,司汤达是最著名的,不为他的时代所接受的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作品少人问津,连《红与黑》也不例外。这部杰作当年被杯葛,因为他写一个木匠的儿子和贵族夫人的恋情,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界限。到底是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他孜孜不倦笔耕数十年,不时有作品问世,就像不时将一只瓶子拋到海里,可惜谁也没有捞到。直到1935年,才开始有人阅读他的作品。
其实巴尔扎克对他评价甚高。早在1840年9月,他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修道院这部著作,只能在欧洲头一万二千或者一万五千人当中找到读者。因此,我在这里说的话,是向那些高贵而纯粹的心坎说的。他们生活在每一个国家,像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杰出人物。”他又认为,该书的结尾可以引出另一本书。又说:“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们,我将《帕尔玛修道院》的作者,看作我们时代的有思想深度的最好作家之一。他所占的份额将会大于人家给他的那一份。”那时候司汤达还在罗马,同年10月份看到了那篇文章。瓦莱里也别具慧眼,看出这部作品独树一帜,称作者为“偶像的杀手”。
更使人感到遗憾的是,1841年3月,他脑溢血病发逝世时,报章发出的讣告中,他的原名Henri Beyle 被误写成M。Bayle ,笔名Stendhal 写成 Stendhall,还白白送给他一个姓Fédéric。 大家将他的名字跟另一位作家混淆了。巴黎一半以上刊物不知道他的名字该怎样写。还有哪一位作家跟他的时代弄得这么糟糕的?直到他逝世几近百年,才开始被读者接受。一旦被接受,就开始膨胀,被崇拜,被封圣,出现了“司汤达主义”,成立了“司汤达俱乐部”。时代终于把他找回来了。他的《红与黑》风靡世界,被拍成无数电影。现在,提起有关意大利的作品,大家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帕尔玛修道院》;提起科姆湖,会想起他与贵妇人瓦朗莎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是他那管笔,将意大利、科姆湖以及湖畔的加尔洛达府邸变成了光闪闪的晶体。
《文街墨巷》 Ⅰ这要怪卢梭(1)
这要怪卢梭
记得我们初到法国时,曾经到埃尔默侬维尔瞻仰过卢梭的陵墓;去年,又到沙尔梅特参观过他的故居。埃尔默侬维尔的陵墓,当年拿破仑也去过,那时候的“第一执政”,路经时顺道去看看的。他在杨树岛墓前对侯爵吉拉尔丹说: “为法国太平起见,这个人最好不存在。是他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侯爵说:“我觉得似乎不该由你这位‘公民执政’来抱怨这场革命吧?”拿破仑回答:“后人将会说,为天下太平起见,最好没有卢梭,也没有我。”卢梭博物馆卢岚摄
一代霸主,尚且将自己与卢梭放到同一天平上,可见卢梭这个大人物之大。也可见天下间的伟人、圣贤,往往是扰乱天下太平的。庄生有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卢梭这个人物之大,你不能将他一眼看得完,也不能用一个框框把他框得住。歌德认为,“新世界由卢梭始。”他是新时代的第一人。作为思想家、哲学家,他被认为自笛卡儿以来,对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作为文学家,他是浪漫派的宗师,现代传记文学之父;他是儿童教育的先锋,开创了“积极方法”教育,直到如今,这种方法在所有学校沿用;他也是“自然之子”,当代的绿色主义者,还遵循着他的基本法则。文学评论家圣伯夫说,是卢梭第一个将绿色写进文学作品中。看,我们的现代生活,还有哪一处地方少得了这位十八世纪的人物?
然而,现代人谈起卢梭,跟谈起与他同时代的伏尔泰、狄德罗两位启蒙哲人,完全是两码事。后两位哲人使人想起阳光,高雅,正气;而卢梭,却使人想起阴冷,暗晦。他人格上的自相矛盾,是个永远的话题,恍如这个卢梭是由若干件块组成,而每一件块各自脱节,各自分离,互相间衔接不起。他创立了现代民主的原则,却思想古老,反对由民主带来的现代科学。他认为,在埃及、希腊、罗马,一如在所有现代国家,“进步”带来社会道德的堕落;他提倡返回大自然,却千方百计进入巴黎社交生活;他关心儿童教育,却把自己五个孩子送入孤儿院;他提倡社会平等,却喜欢结交权贵,投靠贵族,成为他们的门下食客,最后死在埃尔默侬维尔园,这是他的贵族朋友吉拉尔丹侯爵的领地。
这个卢梭,你真的要提防。他是历史上最大的事端制造者。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一切革命家的必修课本,还有人将它放在口袋里,进入国民议会。他指出社会的不平等,描绘了一个纸上平等的世界:它消灭了人类一切不公平,在保留个人独立意志底下,大家自愿接受一个共同的社会契约。这个理想辗转过手,各取所需,各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想像它,以各种标尺去度量它,一旦付诸实践,所涉及的就不是沙尔梅特花园里的玫瑰花,陈列在客厅里的羽管古琴,屋外漫山遍野的长春花,而是竖满在巴黎大街上的断头台,是一个阶级的人头落地,是里昂城和一些反抗城市的大屠杀。当时革命者还宣称,要将反抗的里昂灭城。由于旺岱地区保皇,一场空前的大屠杀席卷整个旺岱。在那场大屠杀中,每四五个人就有一个被杀害。由于创伤太深,直到如今,还不时触动那份凄凉,旺岱区现在还是保皇派,大选时候是传统的右派。理想社会来了又去了,留下一个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