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量的牵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张居正以考成法统驭全局,使政令畅通,即使在万里以外的地方,朝廷下达的政令也很快就可以执行。这样既树立了朝廷的威信,也打开了张居正进行改革的通道。
张居正从具体问题入手,终于使吏治澄清,政体肃然。在政治改革取得成效后,张居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二、推行一条鞭法。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是最根本的经济制度。它既是每个百姓的生存之本,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安危。张居正认真考察了嘉靖初年曾经在广州、福建、江西等地实行的一条鞭法,认为用一条鞭法代替当时实行的两税法是可行的。但张居正也知道赋役制度改革事关重大,因此,他审慎行事,稳妥推进。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下令全国清丈各种类型的土地,命三年完成,并规定对破坏清丈土地者,将严惩不贷。通过清丈土地,张居正掌握了全国的田产和人丁情况。在此基础上,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下令将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所谓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各种田赋和徭役归并和简化,一概折银征收;除了一部分力役仍旧按丁摊派折银外,全部田赋和部分力役均按亩征银。
在一条鞭法实行以前,赋役的征收是分开的,赋以田亩为征收对象,收夏税、秋粮。役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分为里甲、均徭、杂泛三种。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就是化繁为简,把赋役合并为一,大部分改为以田亩为征收对象,政府所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款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代役。因土地多归地主所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而且,各项都改为折银征收,简便易行,也是一大进步,是中国自汉以后田赋征收由实物税转为货币税的一个历史转折。
实行一条鞭法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就限制了地方胥吏借繁杂的税目对广大百姓进行苛扰和勒索,这有利于于生产力的稳定发展。征收货币税也减少了政府对实物运输储存的花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张居正的改革是明代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通过改革,万历时期的政治状况有了良好的转变,而财政状况更是大为好转。当时太仓的粮食储存丰足,可够国家支用近十年。张居正通过改革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这次改革能取得成功,既表现了张居正作为一个改革者的革新精神,同时也与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任事的精神密不可分。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失败的帝师(1)
张居正原来只是裕王府邸的一个讲官,现在却已是内阁的首辅。为了报答穆宗朱载垕的知遇之恩,为了不负先帝临终托孤之请,张居正呕心沥血,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富国强兵,国家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他还兼任帝师,肩负着如何把年仅十岁的万历小皇帝培养成一个有道明君的重任。张居正是个政治能臣,他有才干,有胆识,有魄力,是个杰出的领导者。而且更幸运的是,张居正不是个野心家,面对孤儿寡母的大明天下,他没有其他的奢望,只是尽一个为人臣子的本分。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的教育和辅佐,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学生最终没有成为他所期望的明君,他的教育彻底失败了。
万历小皇帝刚继位时,他的生活主要被三个人管理,他的生母李太后,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张居正。冯保主要负责小皇帝的日常起居。他对小皇帝爱护有加,呵护备至。小皇帝对他也有很深厚的感情,称他为“大伴”。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即慈圣皇太后,对万历帝的管教很严格。如果小皇帝犯了什么错误,皇太后对其都要进行严厉地训导,直到小皇帝诚恳认错,保证不再犯错。并且,李太后每次都会说:“我要告诉张先生,看你怎么办?”于是,小皇帝对张居正很是敬重,只称“先生”或“张先生”,在传旨或批奏章时,也多不直呼其名,只写“谕元辅”。
皇太子出阁讲学,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隆庆六年(1572),作为皇太子的朱翊钧就已经在文华殿的东厢房出阁讲学了。等到朱翊钧做了皇帝,为了能够让他“进学修德”、“用贤使能”,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读书的事更是非常重视。他为小皇帝亲自排定了一份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为了培养君德,开导圣学,他认为读书比视朝重要,因此,他安排小皇帝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视朝,其他的日子,都要到文华殿讲读。张居正不但详细地安排了作为一个孩子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比如进讲《大学》、《尚书》,还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出一个好皇帝上。
隆庆六年十二月,张居正向皇帝进呈了《帝鉴图说》一书。在这本书中,张居正根据历代帝王的事迹,选取“善可为德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件事情都绘有图画,并在后面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出来。这样做不仅使年仅十岁的小皇帝能够看懂、读懂,更要使其明白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治国道理。张居正为了培养小皇帝,可真是煞费苦心。小皇帝也很听话,他把《帝鉴图说》这本书放在书案上,每逢进讲完毕,他就叫张居正把这些故事一一讲解给他听。有一次,张居正给他讲解到宋仁宗不喜珠粉之事,神宗说:“贤臣为宝,珠玉何益!”张居正听了此话,因势利导说:“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五谷养人,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神宗表示赞同:“正是,宫中的妇人们喜好这些珠玉,但我在岁末赏赐时,还是很注意节省的。”张居正听了此话,感动得顿首直呼:“皇上谈到这个,社稷生灵的福气啊。”在张居正看来,小小年纪的万历帝能有如此见解,如此作为,让他备感欣慰。还有一次,当神宗读到汉文帝劳军细柳的故事,张居正说道:“皇上当留心武备,祖宗以武功定天下,承平日久,武备日弛,不可不及早讲求也。”神宗深表赞同。
张居正按照自己的理想,朝着把万历小皇帝培养成一个仁慈宽厚、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的目标,执著地一步步努力着。投桃报李,小皇帝对张居正的关心和恩宠也超过其他臣子。有一次,张居正在内阁直庐染病,神宗就到他那里探望,并亲自为他调制一碗椒汤,以示关怀之意。神宗在文华殿进行讲读,张居正多在旁侍从。当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神宗就命令小太监在张居正站立的地方为其摇扇。如果是在隆冬时节,神宗就让人在张居正站立的地方铺上毡片,以免他着凉。君臣之间惺惺相惜,情同父子。
慈圣皇太后和太监冯保都很喜欢书法。神宗耳濡目染,自小对书法就很感兴趣,也写得一手好字。虽然贵为天子,但毕竟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神宗对自己的字写得好也颇为自得,经常写些字赐给大臣们,更是博来一片称颂之声。万历二年(1574)闰十二月的一天,神宗讲读完毕,召张居正到东暖阁,特意写了“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个字赐给张居正。次日,张居正就上疏皇帝,委婉地劝告皇帝:“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者”,也就是规劝皇帝不要在研习书法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还举了汉成帝知音律、能吹箫度曲,六朝的梁元帝、陈后主等都能书善画,然而都是亡国之君;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神宗更不应该沉迷书法之中。作为一个皇帝,治国平天下才是最重要的。此后,神宗再也不敢轻易向别人炫耀他的书法了。由此可见,张居正对这个小皇帝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的关系。他不是把神宗当成一个皇帝,只是一味地赞赏奉承,博得皇帝的欢心;他更像一个长者,在孩子于成长道路中偶尔贪玩之时,及时地进行教导。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个铁腕人物。即使对当时实际掌管权柄的两位皇太后已经决定的事情,他也敢直言进谏。万历五年(1577)五月,皇帝降谕要重修慈庆、慈宁两宫。此二宫是两位皇太后的寝宫,重修也应该是两位皇太后的意思。但张居正却认为两座宫殿都刚刚于万历二年落成,还都壮丽如新,现在要重修,会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他上疏劝阻,请求停止此项工程。两位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年九月,慈圣皇太后认为皇帝的大婚之期就要临近,就让皇帝停止当年的行刑。明朝的制度,秋天有秋审,九月正是判罪行刑的时间。慈圣皇太后比较信佛,好做善事,她的这点妇人之仁,理应成全。可是在张居正看来,国家之乱,完全是因为执法者的有心宽纵,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认为“盗者必获,获而必诛,则人不敢为矣”。“杀以止杀”,惟有严厉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张居正立刻上疏,阻止慈圣皇太后“暂免行刑”的做法。这个奏疏上去后,圣旨下:“先生说的是,今年照旧行刑。”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张文明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轰轰烈烈,演变成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在千里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按照旧制,张居正应丁父忧,回籍守制三年。事情的结果是张居正被皇帝特旨“夺情”,在职居丧。对张居正“夺情”事件起因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说张居正被“夺情”完全是他贪恋权位,自己一手策划的。当时张居正推行新政正处在紧要关头,如果他这时离开,正中那些反对派的下怀,改革就将功亏一篑(kuì)。一边是为已经十八年没见面而且已经去世的父亲尽孝道,另一边是自己领导的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大业,这道选择题对于很有政治抱负的张居正来讲一点都不难,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此,张居正就示意内监冯保,让皇帝挽留他在官守制。虽然表面上他也一再上疏乞归,但是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失败的帝师(2)
另一种说法是万历小皇帝当时虽然已经十五岁,但是在很多国家大事的处理上还很依赖张居正,两宫皇太后也认为小皇帝还离不开张居正的辅佐。原来就有地位重要的不能离职的官员,被“夺情”而在职居丧的先例,因此,慰留张先生既是出于小皇帝的需要,也是出于两宫皇太后的懿旨。总之,不管张居正“夺情”到底是君臣之间出于谁的需要,都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质疑的声音。尤其是翰林们,他们认为这是违反纲常伦理的做法,只有懂忠孝大节的臣子才能给天下人作出表率。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又是帝师,他尚且把忠孝二字扔在一边,还如何要求天下的百姓呢?于是,一场争端开始了。先是吏部尚书张瀚因带领一班官员劝阻张居正“夺情”而被解职。其后,两名翰林院编修和两名刑部官员都因上奏皇帝参劾张居正不忠不孝,而被逮到午门外,遭受廷杖之刑。然后,他们四个是褫(chǐ)官的褫官,流放的流放,都被赶出了京城。为了此事,朝廷中的官员们群情激昂,民间也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还是神宗下了一道敕谕说,如果有人再议论此事,就是“任意自恣”,“欺君无上”,绝不宽恕。“夺情”事件,以皇帝和张居正的胜利而结束。在此事中,张居正坚持到底、毫不退让的铁腕政治家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他也捍卫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使“万历新政”得以继续进行。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回籍葬父。神宗特许张居正离京期间用密封上书言事,并告诫内阁次辅吕调阳等:“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张居正身在江陵,仍掌握朝政大权。有一天,甚至连着接到皇帝的三道诏书,湖广的地方官特在江陵建三诏亭,以示纪念。如果张居正在朝廷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皇帝,这不是“威权震主”,又是什么呢?以张居正的政治敏锐性,他也感觉到自己已到了骑虎难下的险境。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预感身后不保,屡次上疏乞休。神宗向皇太后请示,太后对神宗说:“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皇太后坚决的态度使神宗和张居正二人陷入两难境地。此时,在神宗眼里,张居正不再是元辅、帝师,而是已经成为自己独立行使皇权的一个障碍。
万历十年(1580)六月二十日,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死讯传来,神宗为其辍朝一日,并给他很高的礼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赐治丧银,并遣官护丧归葬。可以说,张居正死后是极尽哀荣。一般来说,人死了,一切也就都划上句号了,但张居正的身后事,我们却不能不提。
早在万历八年三月,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高中殿试第一名,长子张敬修也中了进士。张居正向皇帝谢恩,万历帝说:“先生功大,朕无以为酬,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但是,张居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神宗后来对他的子孙是如何看顾的。万历十一年(1581)三月,在他死后不到九个月,他的一切官衔就被皇帝剥夺了。时隔一年,他的子孙更是遭到了家破人亡的惨祸。万历十二年(1582)四月,皇帝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抄家的人还未赶到江陵,张府就已被封,尚未来得及逃出的老弱妇孺十几口人,被关在府内,活活饿死,为祸之酷烈,惨不忍言,江陵张府已成人间地狱。居正长子张敬修在严刑拷打之下,不堪忍受,自缢而亡。其他的儿子即使侥幸活命,也被发配充军。张居正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也会仰天长叹:这还是那个他竭尽全力辅佐的万历小皇帝吗?这还是那个在他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吗?孰不知,有些祸根在他生前就已种下了。
在张居正死后,神宗朱翊钧对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在神宗的言行中折射出对张居正刻骨的仇恨,终万历朝没有人敢为张居正申辩。曾经情同父子的君臣为什么会反目为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这是神宗在掌握政权之后,为树立自己的威望,消除张居正的势力和影响所使用的一个手段。同时这也是他在张居正的长期严厉的管束下,所进行的一次彻底的反抗和多年积怨的一次大发泄。张居正当国十年,万历小皇帝已从十岁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年了,以他的敏感和早熟,他必定要冲破张居正给他设定的樊篱。张居正虽然鞠躬尽瘁,也只是在替他管理国家。国家是他的,天下是他的,他要行使自己的权力,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事情。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对张居正的敬畏和依恋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当他长大之后,张居正的影响和管束已经让他深深厌恶。比如,在万历八年(1580)发生的一件事情就已埋下祸根。这一年,神宗已经十八岁,因为有一位能干的首辅,他自己倒闲得无聊。他就在乾清宫的小太监孙海、客用诱导下沉迷于游戏玩乐。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打伤了冯保的两个养子,冯保把此事报告给了慈圣皇太后。皇太后大怒,叫冯保把《汉书?霍光传》拿来,说要按照霍光废昌邑王、另立新君的典故,要把万历小皇帝废掉,让他的弟弟潞王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