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取得的封疆将要再次沦没。关内外能受得了几次这样的退守呢?”袁崇焕自然赞同金通判的意见,遂上书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经收复,安可轻撤?锦州、右屯动摇,则宁远、广宁前屯卫也必定受到震惊,山海关也会失去保障。现在只需要择良将守城,一定不会有问题。”但是,高第心意已决,遂尽撤锦州、大凌河、右屯等城堡,将屯兵驱入关内,遗弃的米粟有十余万石。据说,撤兵一事,引得死亡载途,哭声震野,百姓怨愤,军队士气低落。按高第的想法,连宁远、广宁前屯卫两城也要弃守。袁崇焕却表示出与城同存亡的决心。他说:“我的官职就是按察佥事备兵宁前道。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面对态度坚决的袁崇焕,高第没有强令袁崇焕入关。从此,宁远城便成为关外的一座孤城。似乎为了奖励袁崇焕的勇气,朝廷将袁崇焕升为按察使。然而,一个官衔如何能阻挡后金的虎狼之兵呢?
始终在伺机而动的努尔哈赤,又焉能放过这样的机会?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六万进攻宁远城。后金军接连攻下右屯、大小凌河、杏山、塔山等八座城堡,明军遗留在右屯的粮食反而被努尔哈赤掠获,变成后金的军粮。努尔哈赤一心要拿下宁远,竟遣兵绕过宁远,在距宁远西面通往山海关的大路上五里处筑营。这样,短短不足一月间,后金军队拿下宁远周边的城堡,使袁崇焕、满桂驻守的宁远城完全变成了一座孤城。此时,后方山海关的明军,从经略高第到总兵杨麒、赵率教,皆不敢赴援。
袁崇焕深知明军自萨尔浒战后一直士气低落,坐等关内守军来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在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宁远城中不足两万的守军。袁崇焕迅速做了系列部署。首先,袁崇焕本人与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和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人歃(shà)血为盟,举行誓师大会,誓与城共存亡,军士们都感动不已,“咸请效死”。接着,袁崇焕将城外军民撤入城中,坚壁清野。再者,袁崇焕檄前屯所总兵赵率教和山海关总兵杨麒,对他们说:“将士逃至者,悉斩。”这样就可以断绝军士逃跑之心,才会奋力死战。袁崇焕还命人在城上架起了红夷(衣)大炮。
那红夷大炮的用法,据有些学者说,是挖壕凿在墙洞中,大炮可以向外平射。后来在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一个炮位就能打出一条血槽。据当时在袁崇焕军中的朝鲜使者韩瑗(yuán) 的见闻,袁崇焕守城的武器中,确实有一种名叫“地炮”的火器。可是,据阎崇年先生的意见,大炮还是架在城墙上。这是一种与此前明军所使用的火炮不同的西洋大炮,从澳门运来,威力更为巨大。据说,红夷大炮一发,可伤数百人。韩瑗描述当时发炮的情形:“不一会儿,放一大炮,声动天地。……后金军队合力攻城,城上守军又放大炮,举火照明,箭镞与礌石纷纷向下射去。……过了一会,地炮大发,城门内外,土石飞扬,火光之中,只看见胡人与胡马腾空乱坠,死伤无数。”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孤城抗强敌(2)
努尔哈赤的军队攻城数日,俱被袁崇焕击退。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从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其实,当时满洲军队气焰嚣张,遇到雄才大略的袁崇焕,便应了“骄兵必败”一语。韩瑗对战时的袁崇焕记载得非常生动:“袁崇焕的对敌措施,旁人都不知晓,军中非常安静。他跟几个幕僚正在闲谈,有报告说贼兵来了。这才乘轿上城楼,又与我们谈古论文,一点忧愁之色都没有。不一会儿,放一大炮,声动天地。我吓一跳,连忙低头避让。袁崇焕却大笑说:‘贼兵来了!’推开窗户往下看敌兵攻城的情况。”从中可见袁崇焕措置有方的景象和处变不惊的勇气。看来,袁崇焕守城的准备非常充分,所以能够气定神闲。面对布置周密的防守,擅长野战的后金骑兵自然难逃一败的下场。这一战中,据说努尔哈赤被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同年八月,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逝世。袁崇焕则因孤城抗敌而大胜受到朝廷的表彰,升为右佥都御史。
宁远大捷,对明朝来说意义重大。它是明金交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扭转了明朝军队中多年来的畏金情绪。熹宗下旨说:“这是七八年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胜仗,真够扬眉吐气啊!”
三、节制关内外军事。宁远一战中,高第、杨麒等拥兵山海关,坐视而不敢救,以为宁远城必然会失陷。宁远大捷,给当时的明廷无疑注射了一针强心剂。《明史》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明朝)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也就是说,在袁崇焕之前,明朝将领根本没有敢于守城接战的勇气;而考虑守城接战,则是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开始。这时,朝臣纷纷追究当时不敢救援的高第、杨麒的责任,朝廷也改用王之臣取代高第出任经略,以赵率教取代杨麒出任山海关总兵。
天启六年三月,袁崇焕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不久加兵部左侍郎衔。但是,袁崇焕在胜利之后,也渐渐骄傲起来。他对当初共事五年、同城抗敌的满桂竟然产生了不满,彼此间不很协调。明廷只得将满桂召回。王之臣当时作为经略,请求朝廷将能征善战的满桂留在关外。为此,袁崇焕与王之臣又不和。最后,朝廷只得在王之臣、袁崇焕之间作了妥协:王之臣专督关内军事,袁崇焕专督关外军事。按理来说,王之臣作为经略,是节制关内外军事的;袁崇焕作为辽东巡抚,应受王之臣节制。然而,大功初成的袁崇焕,自然更受朝廷器重,而这样的职责分工,显然是提升了袁崇焕的地位而削弱了王之臣的权力。袁崇焕甚至在随后向朝廷的奏疏中说:“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qiè) ,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这表明袁崇焕也许将朝臣及同僚的一些建议,都视为是自己功大而召来的怨言。他请求皇帝和主事的大臣要始终对自己抱着信任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奏疏几近于一种要挟或者发泄。但是,即便是这样,熹宗仍是对袁崇焕“优旨褒答”。天启七年(1627),朝廷召还王之臣,罢经略之职,让袁崇焕节制关内外军事。袁崇焕等于是取代了当初王之臣的位置,成为事实上的蓟辽经略。只不过由于资历的原因,袁崇焕是以辽东巡抚的身份节制关内外军事罢了。
从节制关外军事到节制关内外军事,袁崇焕在战略布署上做了数件大事:一、与诸将巡历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恢复之前相继失守的诸城;二、遣使与后金议和。天启六年八月,袁崇焕派人以吊努尔哈赤之丧的名义与后金议和,趁机探看后金虚实。当时后金军队正想在南面与朝鲜及明朝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开战,不想两面受敌,所以与袁崇焕之间使节往来频繁。三、遣兵援助毛文龙。后金军队在天启七年初进攻毛文龙及朝鲜。受朝廷之命,袁崇焕派水军援助毛文龙,派赵率教等人进逼三岔河以牵制攻朝的后金兵,后来因为朝鲜被迫臣服后金,明军遂回撤。四、组织东北地区的屯田和移民。按照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方针,要使辽河两岸能成功抵御后金军队的进攻,就不能光靠从内地调来的军队,而是要鼓励人们定居于此,从而增加人民抵抗后金侵略的决心。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就要实行屯田,实现军队自给自足。五、组织宁、锦之战。天启七年五月,后金军队进攻赵率教镇守的锦州。袁崇焕镇守宁远,另派四千精兵援锦州。随后,袁崇焕令满桂、祖大寿等人赴援锦州,在城外与后金军队大战。双方各有死伤。后金军队攻锦州不下,只好撤兵,途中毁大凌河、小凌河二城。这一次战斗,虽称大捷,但袁崇焕却被魏忠贤的亲信们弹劾,说他不敢遣宁远城内的精兵救锦州,是“暮气”,也就是老气沉沉、没有勇气的意思。袁崇焕在魏忠贤的排挤下,终于无法立足了,遂向朝廷请求辞职。当年七月,袁崇焕辞官。
取而代之的是王之臣。王之臣以督师兼辽东巡抚,仍驻守宁远。这说明,袁崇焕虽然被免职,但是他从天启三年开始经营的宁远城,确实成了关外防守的重镇。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身死蒙奇冤(1)
天启七年十月,魏忠贤被新近即位的崇祯皇帝除去,廷臣纷纷请求重新召用袁崇焕。崇祯元年(1628)四月,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从家乡来到京城,在紫禁城的平台接受年轻的崇祯皇帝的召见,恩宠异常。谁料仅仅一年之后,即次年十二月,袁崇焕便被下狱,随后在崇祯三年(1630)八月被磔死。前后三年间,袁崇焕从威权极重的督师,沦为阶下囚,再被残忍地处以磔刑,令人不胜唏嘘。究其原委,固然有党争的背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阉逆余党企图借袁崇焕来除去东林党人钱龙锡),然而,他的被杀的确还有他本人所造成的伏笔:从他出任督师以后,接二连三发生了数件事情,最后合力形成他的死局。
一、五年平辽之海口。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时,对袁崇焕大加激赏,对他不远千里来京城赴任表示慰劳。随后,崇祯帝问袁崇焕:“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回答:“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崇祯皇帝大喜过望:“你如果恢复全辽,朕也不会吝啬封赏。你努力救国,你的子孙也会享有你的福分。”在场的内阁辅臣对袁崇焕的气概表示钦佩。惟有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对袁崇焕的说法表示怀疑,于是趁崇祯帝在便殿休息之时问袁崇焕:“五年之期,应当是你胸中早有成算吧?”不料,袁崇焕却说:“皇上对于平辽的期望太大了,暂且以五年平辽一说来安慰圣心罢了。”许誉卿当时就叹道:“皇上英明,你岂可随便应对?将来要按期责效,那你怎么办?”
实际上,明朝在军事上对于后金已转入战略防御时期,能守住辽西的宁远、锦州数城,已属不易,而谈兴复全辽,简直是痴人说梦。后金继主皇太极励精图治,施行改革,军力国力进一步增强。对这样强大的敌人,最现实的对策应是以守为攻,徐图进取。袁崇焕对于这种战略其实深有所见。他曾说过,“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也就是说,辽东的战事,守为上策,辅以战、和,才有望在辽东战事上获得转机。然而,面对崇祯皇帝的眷顾,袁崇焕确乎有些忘乎所以,以致于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这样的海口,对于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对于袁崇焕来说,他的大话无疑是给自己立下了一道生死状。五年若能平辽,自然是将更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如果五年不能平辽呢?恐怕结局就不妙了。一经许誉卿提醒,袁崇焕也立即对自己的失言大生悔意,于是向皇帝提了许多条件,如要求吏部、兵部、户部、工部给他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要求京官们不要哓(xiāo) 哓不止对他的军事行动妄加评价。不想,崇祯皇帝当时就一口答应,并且下敕各部如言做到。
崇祯皇帝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同时将满桂、王之臣等边臣的尚方宝剑收回。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一味依从,使袁崇焕完全没有了退路:五年平辽,即是生路;五年若不能平辽,必定是一条死路。即使这样,崇祯皇帝最后甚至连五年的时间都没有给袁崇焕。此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使多疑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不仅失去了耐心,也起了疑心。
二、擅杀毛文龙之过。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单骑出关,赶赴宁远上任。他成功地处置了宁远兵变事件,杀了十几名叛兵首领,平息此事。袁崇焕凭借其在边关的经验以及皇帝的信任,很快在边关将士中取得很高威信。他着手调整宁远一带的防务,重用昔日的部下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等人:以赵率教镇山海关,以何可纲镇宁远,以祖大寿镇锦州。随即,袁崇焕请求皇帝撤消了辽东巡抚、登莱巡抚等职。这样,在袁崇焕的督师辖区,再无一人与他可在权力上相抗衡。不过,另一大将毛文龙因独据皮岛,相对较为独立。因此,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想法是: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参军后曾为都司一职。后金军队攻陷辽阳之后,毛文龙率部攻陷鸭绿江口的镇江堡,后退守鸭绿江口之皮岛。在天启年间,皮岛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也是朝鲜使节来明朝进贡的必经之路。在军事上,驻兵皮岛的毛文龙,一则可以联合朝鲜抗击后金,二则可以牵制后金军南下。当然,毛文龙在皮岛上的作为,确实有贪赃枉法之事,像侵吞军饷之类的事情更是常见。总体来说,毛文龙驻守皮岛,利大于弊。但是,袁崇焕既然想统一号令,就不可能长期容忍毛文龙的坐大。于是,袁崇焕请求朝廷让朝鲜使节不经皮岛,而改由觉华岛来朝贡。同时,他对毛文龙采取了经济控制的措施。这引起了毛文龙的不满。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以督师身份赶赴皮岛附近的双岛。次日,毛文龙从皮岛来船上谒见袁督师,袁崇焕虚意慰劳。六月初三日,袁崇焕应毛文龙之邀登上皮岛,暗示毛文龙告老还乡,但遭到毛文龙的婉拒。六月初五日,袁崇焕以十二条当斩之罪擒杀毛文龙,改编其军队。六月初九日,袁崇焕启航回宁远。
在这一事件中,袁崇焕布置周密,而且先斩后奏,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毛文龙专擅的问题。但是,对于明廷来说,对于袁崇焕自己来说,其实都是一个错误。且看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叛降后成为清廷建国功勋,就可知毛文龙乃是枭雄及其军队之善战。杀毛文龙,以致激变其部,无疑是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赠与了后金。何况,驻守皮岛的明朝军队,能起着牵制后金军南下的作用。崇祯二年后金军队敢于长途奔袭京师,后方没有毛文龙的威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明史》记载,毛文龙被杀后,“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崇祯皇帝的本意,自然是不想让毛文龙死。王之臣、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可以收回,而毛文龙的尚方宝剑却不收回,也说明崇祯皇帝对于毛文龙的赏识与倚重。袁崇焕的擅杀,虽然加强了自己支配全辽战局的权力,却无疑也招致了崇祯帝的隐恨。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身死蒙奇冤(2)
三、救援京师之失策。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军队绕开锦州、宁远防区,从蓟门大举南下,进逼京师。十月下旬,后金军队到达遵化城下,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袁崇焕闻信之后,心急如焚。他先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京师。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在遵化城下与后金军队血战,全军覆没。袁崇焕本人则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关。按照当时总督京城防卫的大学士孙承宗的意见,明军应当拒敌于顺义、蓟州、三河一线,而不应退守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