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材料前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学习A后立即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次之;在学习A材料后和回忆A材料前有一时间间接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小。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但学习一处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如果学习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往往总是首尾部分记得好,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因为起首部分没有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没有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到了两种抑制的影响和干扰。
3、动机性遗忘说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弗洛伊德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人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他认为人们常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痛苦的记忆以免因为这种记忆可能会引起的焦虑或不安。这种经验难以回忆既不像记忆痕迹衰退说所述的痕迹的消退所造成,也不像记忆干扰说所述的由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所造成的。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如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是能够恢复这种被压抑的记忆的。有人做过的实验表明,回忆中涉及愉快经验的约占55%,不愉快的约占33%,平淡的约占12%,可见对不愉快事件的回忆明显地少于对愉快事件的回忆。如果能消除人的压抑回忆的原因,消除记忆材料(或事件)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遗忘现象就能克服。
4、复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是一条著名的学习格言。复习是记忆之母。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1)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遗忘往往是在识记后不久就很快大量发生,因为此时新学习的材料在脑中建立的神经联系还不巩固,记忆痕迹较容易衰退,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复习具有强化联系的作用,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而使它们变得清晰并在脑中巩固。复习还具有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及时复习把它们纳入到个人的认知结构中而长久保持。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即分配复习。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出现抑制积累,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都不利于学习材料的巩固。时间分配要适中,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许多条件: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相反在学习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下,则以分散为宜。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纯重复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应该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4)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以更牢固地保持。
(5)活动有助于记忆
把识记对象成为人的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
2、影响保持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和识记材料性质的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2)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
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有实验表明,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和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即使是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当识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它的遗忘速率会接近于无意义识记材料的保持曲线。
(3)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一般说,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但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的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例如,学习某材料20遍后能正确无误背诵,这20遍的学习程度为100%,此时再继续练习10遍,这多加的学习就过度学习。根据我国心理学的实验表明,33%的学习程度,遗忘为57。3;100%的学习程度,遗忘为35。2%;150%的学习程度,遗忘为18。1%,,超过150%的学习程度,保持的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可能是疲劳和兴趣减退而感到枯燥所致。因此,低于或高于150%过度学习的程度,记忆效果都会有所下降。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中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在一项以68名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识记材料序列位置对保持影响的实验中,让他们学习三种材料,被试读一遍后即测验其记忆结果,实验表明识记材料的首尾两端部分比中间部分识记得好,这在无意义音节的识记材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许多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差的并不是在识记材料的正中间部分,而是在中间稍偏右的部分,这可能是由于受前面部分的抑制较多,联系较弱,又较多地受到后面部分的抑制影响所致。
3、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学说,一种是记忆痕迹衰退说,另两种是干扰抑制说和动机性遗忘说。
(1)记忆痕迹衰退说
记忆痕迹衰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层上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联系形成后在神经组织中会留下一定的痕迹,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在有关刺激的作用下,会激活痕迹,使暂时神经联系恢复,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便以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没有被强化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造成遗忘。记忆痕迹衰退说目前还没有得到精确有力的实验证明,但它的解释接近于常识,正像某些物理、化学痕迹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样,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2)干扰抑制说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抑制说的最初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詹金斯和达伦巴希(J。G。JENKINGSANDK。M。DALLENBACH)在一项实验中,让两位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字表,要求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程度。然后让一位被试睡觉,另一位被试继续日常活动。分别在1,2,4,8小时后,让被试回忆学习过的材料,结果睡眠的被试回忆成绩比继续活动的回忆成绩要好,说明遗忘不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自然衰退的,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大离活动的继续活动,即日常活动干扰抑制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
干扰抑制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和记忆的干扰作用。为了检验前摄影抑制的干扰影响,一般采用以下实验程序进行,如果实验组的回忆忧绩低于控制组的回忆成绩,说明先学习的A材料对后学习的B材料的识记或回忆产生了干扰作用。安德伍德(UNDERWOOD)的实验发现,对学习无意义音节字表前有过大量练习的人,经24小时后的测验,只记住所学会的字表的25%,而以前没有过这种练习的人,则能记住同一字表的70%,说明了先前的活动对当前的学习产生了很强的干扰影响。斯拉墨卡(N。J。SLAMECKA)进行了学习有联贯意义散文时前摄抑制作用的研究。被试是36名大学生,学习材料是四个相当难的句子,句子都由20个字组成,而且内容较相似。实验结果表明,前摄抑制作用的程度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为了检验倒摄抑制的干扰作用,一般采用以下实验程度,如果实验组的回忆成绩低于控制组,说明了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产生了干扰。许多实验表明,倒摄抑制的干扰作用的强度受前后所学的两种材料的性质、难度、时间的安排和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如果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则最小。当前后所学的材料相似但不相同,则最容易发生混淆,其倒摄抑制作用最大。先学习的材料的巩固程度越低,受倒摄抑制的干扰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恰在回忆A材料前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学习A后立即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次之;在学习A材料后和回忆A材料前有一时间间接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小。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但学习一处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如果学习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往往总是首尾部分记得好,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因为起首部分没有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没有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到了两种抑制的影响和干扰。
3、动机性遗忘说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弗洛伊德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人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他认为人们常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痛苦的记忆以免因为这种记忆可能会引起的焦虑或不安。这种经验难以回忆既不像记忆痕迹衰退说所述的痕迹的消退所造成,也不像记忆干扰说所述的由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所造成的。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如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是能够恢复这种被压抑的记忆的。有人做过的实验表明,回忆中涉及愉快经验的约占55%,不愉快的约占33%,平淡的约占12%,可见对不愉快事件的回忆明显地少于对愉快事件的回忆。如果能消除人的压抑回忆的原因,消除记忆材料(或事件)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遗忘现象就能克服。
4、复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是一条著名的学习格言。复习是记忆之母。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1)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遗忘往往是在识记后不久就很快大量发生,因为此时新学习的材料在脑中建立的神经联系还不巩固,记忆痕迹较容易衰退,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复习具有强化联系的作用,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而使它们变得清晰并在脑中巩固。复习还具有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及时复习把它们纳入到个人的认知结构中而长久保持。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即分配复习。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出现抑制积累,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都不利于学习材料的巩固。时间分配要适中,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许多条件: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相反在学习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下,则以分散为宜。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纯重复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应该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4)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以更牢固地保持。
(5)活动有助于记忆
把识记对象成为人的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
第三节:记忆系统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记忆,这对记忆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操作或加工即进行编码、贮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提取的过程,人可以被视为一个信息的接收器、加工器和提取器。对输入信息的编码相应于识记;操作或加工过的信息的贮存相应于保持;对已贮存的信息进行提取使之恢复相应于回忆或再认。对已贮存的信息由于某处原因不能提取或提取错误即为遗忘。
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提以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它可以用以下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表示。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原样的感觉痕迹形式被登记,这就是感觉记忆系统,信息在此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秒种,其中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或模式识别而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如果信息极为强烈深刻,也会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但是,如果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没有受到注意,则会很快减弱消失。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来自感觉记忆,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这是当某人需要用经验、规则来加工信息时便从长时记忆中取,提取出的信息回溯到短时记忆系统才能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中得到长久保存。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概念
作为要输入到记忆中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而产生感觉或知觉。感觉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一个例子。各种感觉器官通道都存在着对相应适宜刺激的感觉记忆,但并非把所有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全部“登记”在感觉记忆中,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它既依赖于客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