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睡眠过程中脑电图(EEG)、眼动电流图(EOG)和肌电图(EMG)的表现特点,睡眠可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无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种时相。依据脑电活动特点,可将睡眠分为5个阶段:O阶段为觉醒期:脑电以α波为主;第一阶段为入睡期:α波减少,频率变化不规则,振幅降低;第二阶段为浅睡期:脑电呈13~16次/秒短节律反应,有纺锤波形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度睡眠期:脑电出现K…复合波和少量δ波;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期:脑电全为高振幅的δ波。快速眼动睡眠发生在第四阶段里,无快速眼动睡眠则是第一到第三阶段的共同特征。
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是交替出现的。入睡时先出现无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了90分钟左右快速眼动睡眠才开始出现,维持几分钟后又进入无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从入睡到清楚,两种时相通常交替出现3~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速眼动睡眠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
除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时相交替出现外,无快速眼动睡眠与觉醒状态也可相互交替,只是快速眼动睡眠与觉醒状态不能双向交替。由快速眼动睡眠可进入觉醒状态,而则觉醒状态不能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随着年龄增长,每天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周期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也相应减少。成伯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天,新生儿高达15小时/天。有些成人每天只需3个多小时的睡眠就够了。
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十分重要的。在睡眠状态中,虽然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相对换制状态,但植物神经系统却在紧张地调节着各种代谢活动。这对于消除疲劳、补充体能、排除体内毒素和代谢物是十分必要的。剥夺睡眠的人当其恢复时睡眠时间会相应延长;剥夺睡眠暂时不会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的稳定以及学习与记忆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科学家对睡眠产生的生理机制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分歧很大,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被动过程学说认为,睡眠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动减弱的结果。在感觉剥夺状态下人们昏睡不醒的实验结果支持这种假设。主动过程学说认为,睡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主动引起睡眠,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转化。现代研究表明:睡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协同活动来实现的。是机体主动的休息过程和机能调节过程。
二、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由于缺乏意识的控制与调节,被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组合,这些希奇古怪的组合使得梦境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所以,古代人们将梦看成是神灵的启示。由于许多梦同现实一样生动、丰富,不少人乐于接受梦中不可思议、自相矛盾的情节而不能自拔。
梦是睡眠中发生的,但不是整个睡眠过程都是在梦中度过的。梦境多半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相中出现,内容生动离奇,但一些概念较强的、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梦也是在无快速眼动睡眠时相中出现。大量的梦呓、梦游和梦惊多发生在无快速眼动睡眠中,它们在生理学上被看成是睡眠障碍反应。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被唤醒时往往忘记了梦的内容。但是,人们往往能记住在快速眼动睡眠被唤醒时梦的内容。所以,快速眼动睡眠被视为梦的一种活动标志。
快速眼动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频繁的时相。在这个时相中,个体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脑内蛋白合成加快,等等,有利于机体的休息、能量贮蓄。快速眼动睡眠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人突触联系的维持密切相关,对储存认知信息有重要作用。
由于大脑皮质的弥漫性抑制,梦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也有人将梦视为意识变异状态。梦的内容源自于生活,多数组合为不合逻辑的、荒诞离奇的虚幻情境。但是,人们在梦中的体验却接近于真实,他们担心、害怕、紧张、高兴、愤怒,……。主体的同一性的梦中时常发生变化,有时是自己,有时是自我的变形,有时甚至没有同一性而象个“局外人”。弗洛伊德解释说,这是因为梦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由下意识的欲望和情绪决定的,而且淌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可以促使“继发过程”,即智力机能来观察梦的内容。
梦的内容与个体的想象力关系密切。想象力丰富的人,构境里充满了奇异的景象,而想象力贫乏的人,他的梦境也往往平淡无奇。梦有时会帮助人们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定势产生顿悟。它是灵感得以闪现的一个窗口。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的结构,波尔受梦境的启示而发现原子结构模型,这些都是梦启迪创造思维的例证。所以也有人认为,正如植物神经系统在睡眠中调节人体机能代谢一样,梦也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积极的过程,是对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贮存。
关于梦的心理学解释,虽然众说纷纭,但尚无公认的解释。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梦的理论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弗洛作德的理论、荣格的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广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弗洛伊德(S。FREUD)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真人睡眠时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所有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到表现,就构成了梦境。梦是愿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能欲望,缓释积聚的心理能量,又不唤起检查机制的警觉,保护了睡眠。由于梦所代表的欲望大多是我们的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为了不直接引起良心的不安,只能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来求得自我表现。手法之一是重新组合,将各种形象特征组合在一起而更具象征意义。手法之二是情感重点的转换,梦境中最不突出的部分常常最能反映潜在的意义。手法之三是象征化,某些梦的万分反复出现,对于同一个人甚至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意义。手法之四是继发作用,梦中的情节,甚至几个相关联的梦的情节按一定的线索串联在一起,组合成整体。弗洛伊德还将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可以回忆起来;隐梦则通过显梦表现本能的欲望,通过精神分析人们可以了解这些欲望。
荣格(C。G。JUNG)认为梦是自然现象。是潜意识与自我的交谈。他将潜意识进一步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梦中,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得到表现,集体潜意识中的各种原始意象也可以原始的象征方式显现出来。梦是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交织,而后者更占主导地位。
解决问题的理论。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梦的内容,发现梦里的隐喻和联想能帮助做梦者处理不断发展的个人问题(FRENCH—FROMM,1963;HALL,19666)。梦基本上是清醒时人的思想、忧虑、需要和欲望的继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这个意思。苯环结构的发现是这样,缝纫机的发明也得之于梦的相助。当时,美国发明家赫威在设计缝纫针时遇到障碍,百思不解。一天夜时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24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处死。它然,他惊奇的看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样的小洞。这个梦启示他顿悟出针眼靠近针尖能克服设计障碍。解决问题的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
第九章 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例如,当人们研究“水”时,通过感觉和知觉只能认识水的颜色、形态和温度而通过思维能舍弃水的颜色、形态和温度的具体特征,而认识到水在大气压力760毫米水银柱时,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就会结冰;增加到100摄错度,就会沸腾这样的规律。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五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
所谓间接性,就是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古籍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例如,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过去进化的规律;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间接的认识,是通过人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活动,即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人们把开头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归称为“果树”等。第二,将多次古籍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例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种概括促使人对客观事物内在关系和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助于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人之所以能够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因此,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二、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这种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例如,3岁前的幼儿的思维就属于动作思维。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活动。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型号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也属于动作思维。成人有时也出现动作思维。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边进行运动操作,一边进行思维,也属于动作思维。成人的动作思维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并在整个动作思维过程中由词进行调节和控制,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是人的动作思维与动物的动作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
2、形象思维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例如,一个人在考虑沿着哪条路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时,在他的头脑中会出现若干条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并运用其形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一条最短、最方便的路线。汽车驾驶员就经常运用这种形象思维。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发展遥重要阶段。正常成人虽以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作家、画家等的文艺创作则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以概念、判断、揄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例如,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某种揄、判断等都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以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例如,甲>丙,甲<乙,乙>丙,乙<丁,其结果必然是丙<丁。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国徽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例如,要求人们根据“海”字把想到的一切有关“海”字的词组都说出来。这时,人们就要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想出海洋、海鸥、海盐、海魂等等。这种思维是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不墨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求知的思维。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灵活、能随机应变)、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和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三)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他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菱时突然司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飘移”观念等等,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它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等特点。
2、分析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如学生通过多步的揄和论证解决数学难题,就是这种思维方式。
(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
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其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剧作家创造一个新的剧目,设计师发明一种新的机器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即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抽象思维,而且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