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动作同运动不同,运动仅仅依赖于机体的运动机能,而动作则带有社会性,它受前辈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对象所制约。例如,学会走路,既学习了前人的走路经验,也依赖于机体的身段、手足的运动机能。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例如,书写字母“A”的动作是由下列运动组成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以一定方式握住钢笔(铅笔),接着合卢笔,在一定的地方笔尖与纸接触,然后笔尖从右向左向上,并且按逆时钉方向做个圆周运动,停在原来上面的点上,向下沿着斜直线运动,在达到圆周底边的水平时向右拐弯,并完成从左向右的弧线运动。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称之为动作技能。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系统。活动和动作都是以实现预定目的为特征的。但动作受单一目的所制约,而活动则受一种完整目的与动机系统所制约。例如,学习活动,它是由阅读、书写、运算等一系列动作构成,这些动作与学习的目的相联系,并实现着准备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职能。
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活动等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职能,并由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运动和动作实现的。形成与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动作技能,不令是为实现活动的目的所需要,而且也是为产生最佳活动效果所必需。
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弹琴等。在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2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可古籍的始点和终点。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所组成。动作的持续时间短暂,动作与动作间具有可以直接感觉到其始点和终点,如投掷标枪、射击、射箭等。
(二)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封闭性动作技能是指可以不参照环境因素而执行的技能。如体操、滚木球、高尔夫球等。这种技能一般都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学习这种技能的关键在于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达到标准的动作模式。
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封闭性的动作技能与高度可预测的环境因素有关,而开放性的动作技能则与不稳定、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有关。
(三)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精细的动作技能是指在狭小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具有精巧的协调动作的技能。如雕刻、绣花等。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
粗大动作技能是指需要大力气和大幅度动作的技能,如跑步、游泳、打球等。它们一般由大肌肉的运动来实现。
(四)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工具性动作技能是指操纵某种工具的技能,如写字、绘画时操纵笔,打字时操纵打字机,生产劳动时操纵各种生产工具等。非工具性动作技能是指不需要操纵工具,仅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骨骼、肌肉运动的技能,如唱歌、跳舞、体操等。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人们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技能,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为认知阶段。认知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动作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愈复杂,其认知阶段也愈长。一般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其认知阶段不会太长。在认知阶段,学习者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基础上,或自己按照操作说明书或使用手册的要求,道德对所学技能的性质、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和了解。在讲解分析时,教师可借助于视听设备,如图表、模型、幻灯片、闭路电视等,以加强效果。如果学习操作机器或驾驶车辆之类的技能,教师除了以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说明外,还需要进行实际操作和示范操作,使学习者通过实际观察而了解正确的动作和操作程度。如以学习英文打字为例,初学者必需先熟记每一手指需要操作哪几个按键以及每一按键与各个字母和各种符号的关系。例如,看到字母A时,就想到它是在键盘第四排的极左端处,而且是由左手小指操作的;看到Y时,就想到它是在键盘的第二排的中间,而且是由右手食指操作的,等等。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从接受刺激(字母A)到作出动作反应(准确地操作字键)之间,要经过一个认知、记忆、想象的过程。他看到A时,先想想它在什么位置,然后再想想打A字母应该用哪个手指这样的心理过程多半是隐而不显的。正因为如此,在这一阶段操作时学习者常出现忙乱、紧张、顾此失彼、动作速度缓慢、呆板而不协调等现象和多余动作。学习者不能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信息,也难于发现错误和缺点。
2、联系阶段
学习者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即实现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在这个阶段,由于动作联系的建立,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而肌肉运动感觉的调节作用逐步增强,并能运用来自效应器官的反馈信息调节其自身的动作。同时,在这个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发现和矫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增强。
3、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各个动作相互协调,动作能够依照准确的顺序从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在执行动作时,意识的参与减少到最低限度,只对同时进行的许多动作中的一项起着直接控制作用。学习者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消失,注意的范围扩大了,并能根据情境变化而迅速、准确地调节其动作,以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
(二)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1、动作的速度
所谓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或所完成的动作的数量。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长或所完成的动作次数多,则表示动作速度快,动作熟练或技能水平高,反之,则表示动作速度慢,动作不熟练或技能水平低。因此,动作速度是评价动作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际上有很多动作技能都是从动作速度为评价标准的,如跑步、游泳、打字、排字、跳绳、踢毽子等。人的肢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范围很大,可从每秒几毫米到每秒800毫米。在一般情况下,手臂操作活动的运动速度平均每秒为5~50厘米。动作的速度不仅与人体的反应速度、刺激强度、动作目的、动作持续时间、动作熟练程度、疲劳、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人体的某些生物力学特性有关。就人手操作活动的运动速度而言而有信,朝向身体的运动较离开身体的运动快;垂直操作动作的速度较水平操作动作的速度快;从上往下的运动速度最快;离开身体和从下往上的运动速度最慢;向前后的往复动作比向左右的往复动作的速度快;从左向右(右手)运动的速度较反方向运动的速度快;与身体的垂直崭和水平轴呈一定的角度的运动速度,较沿着这些崭的方向的速度慢;旋转运动的速度比前进运动的速度快。在生产实践中,操作动作的速度还与操纵工具的形状、位置、大小、操作方向、用力程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克罗斯曼(E。R。F。W。CROSSMAN)曾研究过生产雪茄烟工人技能的发展过程,他把单位时间生产雪茄烟的数量作为已生产的雪茄烟的总数的函数。
克罗斯曼的另一个研究发现,熟练与不熟练的工人,完成一次生产组装任务的循环时间的颁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熟练工人每一循环的平均时间比不熟练工人短。但并不是由于所有各次循环时间都全部加快的结果。实际上相对于长时间的那些循环而言,短循环所占的比例增加了,结果随着练习的进展,其分布变得更呈正偏态。此外,有研究表明,熟练的打字员打字时,其慢动作反应次数减少,而快速动作反应的次数增多。
速度是评价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因为速度只能表明动作技能的数量,而不能表明动作技能的质量,而动作技能的数量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评价动作技能的水平,还必须考察其质量,即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准确性
动作准确性也是评价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动作准确性系指肢体的动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不论其预期的要求如何,凡能达到预期要求的动作都是准确的动作。反之,则为不准确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
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它是构成各种职业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某些职业活动,动作准确性的要求占第一位,在准确的前提下才要求速度,例如工艺雕刻和各种计算活动都要求高度准确。在某些特种工种职业活动中,反应速度和动作的准确性是并重的。例如飞机的飞行速度愈快,对飞行员的反应速度的要求也愈高,但无论是低速飞机或高速飞机的驾驶动作都必须高度准确。又如驾驶汽车,对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也是缺一不可的。在高速公路上行车,驾驶操作动作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动作的准确性也就成为了考核驾驶员技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动作的准确性可从感知的准确性、中枢加工的准确性和动作反应的准确性等三方面进行考察。这三方面若能协调配合达到预定的目的,便构成准确的动作。在多数情况下,动作的准确性取决于感知和中枢加工的正确与否。为保证动作的反应的准确性,必须创造条件使感知过程和中枢加工过程准确。一般的操作动作都是在视觉监控下进行的,所以对目标感知得愈清晰,动作就愈准确。此外,还要对客观情况进行正确分析和选择,才能作出准确的反应。例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对千变万化的道路交通信息作出正确的感知与判断,并采取准确的驾驶动作,才能确保安全行车。
3、灵活性
什么叫动作技能的灵活性,迄今尚无公认的看法。一般认为,动作技能的灵活性系指动作技能的各要素能随主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各要素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表现。因此,它是评价动作技能水平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滑雪运动员为了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而连续不断地改变姿势来维持平衡和控制动作,这就是动作灵活性的典型佐证。
动作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人的动作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操作者动作时所能达到的频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动作所重复的次数。动作的频率与人体动作的部位、动作的持续时间、动作的习惯等因素有关。譬如,以人体各部位的最大频率而言,手指动作每分钟为204~406次,手为360~431次,前臂为190~392次,臂为99~344次,脚为300~378次,腿为330~406次。人的动作灵活性还与人的某些生物力学业特性有关。人体的较短部位的动作就比较长部位的动作灵活,较轻部位的动作比较重部位的动作灵活,体积较小部位的动作就比体积较大部位的动作灵活。所以,在考虑动作灵活性时还应按生物力学的特性进行人体惯性特点的比较和估算,利用这些特点可以研究和模拟人体各部位的运动状态。
动作技能的灵活必随其熟练程度不同而不同。坎曼(E。KAMON)和戈姆莱(J。GORMLEY)曾对新老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做单挂膝摆动作时背、臂和腿部的动作灵活性作过研究。研究发现,熟练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爆发时间比新手要短得多,在完成最大动作时,各动作井然有序,相互协调,且所消耗的能量也较少。
一、动作技能与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各种器官的运动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体能;二是操作能力或心理运动能力。前者主要指人体器官的运动机能,后者则主要指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协调能力。体能是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不可缺少的条件或基础。因此掌握技能的程度不仅受体格、感官灵敏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而且也受耐力、力量、柔韧性和敏捷性的影响。例如,在羽毛球、网球等活动中,要有效地完成许多眼——手和眼——脚协调技能。柔韧性对学生掌握舞蹈、体操或翻筋斗中的技能有重要影响。耐力,很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跑完马拉松赛全程。因此,如果缺乏某种体能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就可能限度高级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一)基本体能
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希曼(E。A。FLEISHMAN)对基本体能作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他以14~1岁的男女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60种体能进行了测量。其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有14种基本体能与人体的运动技能有关。这14种体能可归纳为下列五类:
1、力量
它包括以下三种基本体能:
(1)弹力。指不依靠任何工具使自己身体由单一动作而移动到最远或最高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立定跳高与跳远测定。
(2)动态力量。指移动重物或支持自己身体连续活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单杠引体向上或攀杆等动作测定。
(3)静态力量。指由身体支撑重量持久不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举重测定。
2、灵活性与速度
包括五种基本体能:
(1)伸展性。指能使腹肌最大伸展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身体的前屈后爷的幅度测定。
(2)柔韧性。指能使肌肉快速紧张而复原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蹲踞起立等动作测量。
(3)快速变向。指在行进或奔跑中迅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躲避赛跑等动作测定。
(4)跑行速度。指快速奔跑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50米或100米赛跑测定。
(5)四肢运动速度。指两臂与两腿迅速运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手脚迅速换位运动测定。
3、平衡性
包括以下三种能力:
(1)静态平衡。指支持身体定位的能力。此种能力多由单足站立测定。
(2)动态平衡。指在运动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此种能力可由踩球定位测定。
(3)托物平衡。指手托物体很快找到重心并维持不坠的能力。此种能力可由手背托球测定。
4、协调性
包括以下两种能力:
(1)手脚协调。指双手或双脚同时配合运动,或是一手一脚同时配合运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可由双手操作测定。
(2)全身协调。指能自己控制全身各部位适当配合运动的能力。此种能力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