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切成钨片的废品率要经过检验以后才能够确定,所以工人不知道每次切削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反馈。采用新的自动记录的切削过程后,在训练工人时,先把优秀工人的脚所用的力量用曲线表示出来,就成为视觉形象。新工人就依照优秀工人的曲线作为标准进行练习。在练习时,他们随时都可以把自己所用的力量和优秀工人所用的力量作比较,能立刻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而这情况是通过视觉形象显示出来的。结果形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结合缩短了两倍,而磨轮耗损率也降低了四倍。
(B)听觉反馈。学习者通过听觉通道而获得练习结果信息的方式,称为听觉反馈。例如,抄收电报符号,以前所用的方法是,教师给出一系列声音信号(刺激),让学习者逐一写出相应的字母(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抄写工作后,再进行校对(反馈)。后来采用的新方法是,教师仅给一个字母的声音信号(刺激),让学生写出这一信号的字母(反应),随后教师读出这一字母(反馈),让学生及时校对,这样完了以后,再给第二个字母信号。这种新的方法因为使学习者通过听觉语言反馈,立即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所以效果就好得我。这种新的练习方法比旧的练习方法效果提高一倍。
(C)并不是所有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外来的反馈。如果学习者对于所要学习的技能已经有一个好的模式,他们就能够利用这个模式来矫正自己的动作。例如,在学习投篮时,学习者凭借观察自己是怎么偏离篮网的,就可以完成大量的自我矫正的练习。
(6)用迁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在练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会起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技能的迁移或正迁移。例如,有一项关于体育运动中三对技能迁移的研究:(1)由羽毛球发球到网球发球;(2)由排球发球的准确性到篮球发球的准确性;(3)由田径赛的起动姿势到足球的起动姿势。研究发现,学习前一种技能都有利于学习后一种技能。其所以有利,可能是由于两种技能都含有诸多共同成分。
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称为技能的干扰或负迁移。例如,在学习跳高时,运动员掌握了右脚起跳的动作,而在以后学习撑杆跳高时,他会无意地用右脚而不用左脚起跳,结果影响了成绩,这种现象就是已形成的跳高动作技能对学习撑杆跳高的新的动作技能的干扰作用。
在实际技能练习中,正迁移与负迁移常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例如,用惯了英文打字机的人再学习用俄文打字机时,字母的刺激物与手指的反应关系要有相当的改变,于是发生干扰,操作者常常照英文打字方法去使用俄文打字机。但是其中也有迁移的万分,如手指的灵活性、手指的定位能力等,在俄文打字中仍然起着积极作用。可见,技能的迁移和干扰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进行技能练习时,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新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精确区分一种动作系统与另一种动作系统的异同,克服干扰作用,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认知技能
一、什么叫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所以有时也叫思维技能。在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课题时,就些心理活动按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自动地进行,这就是认知技能。如阅读、写作、运算与解题等都属于认知技能。
二、认知技能的种类
认知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
1、感知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感知技能的形成,使感受性得到发展,并导致在分析器内和分析器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系统。例如,掌握收听莫尔斯电码传递技能的电报员,在收听到长短不同的信号时,由于听觉与视觉形成联系系统的作用,可以不用预先作记录就能立即译出电文,这种联系系统对完善客观现实的感性反映有着重要作用。
2、思维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把思维看成为一种复杂的技能或多种技能的集合。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同意这一看法,并对思维技能作如下的初步分类:
(1)探索信息的技能。例如,怎样寻找某种特殊课题的信息储存点;怎样提问;怎样使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参考资料。
(2)吸收信息与保留信息的技能。例如,怎样注意听、怎样学、怎样记;怎样进行理解式的阅读;臬测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3)组织技能。例如,怎样安排那些优先解决的问题;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分配物力。
(4)发明的技能。如怎样发展好探究的态度;怎样进行归纳推理;怎样形成观点和假说;怎样取得新观点;怎样应用类比。
(5)分析的技能。如怎样发展批判的态度;怎样进行演绎推理;怎样评价观点和假说。
(6)做决定的技能。如怎样识别待决的各种可能性;怎样做出合理的选择。
(7)交流的技能。如怎样通过口头的和书面的方式表达观点。
(8)社会技能。如怎样避免(或解决)人际间的冲突;怎样进行合作(并取得合作);怎样进行适当的竞争;怎样引起别人行为的动机。
(9)次认识技能。如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各种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策略);怎样集中注意于待决的问题;怎样决定何时对一种难对付的问题停止工作;怎样判断到底一个人是否理解他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怎样从一种情境中所学到的原则或方法转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怎样判断目标是否和能力相一致。
三、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既有联系又区别,它们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感知、表象、记忆、思维和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动作技能是认知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认知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动作技能,也需要认知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在实践活动中,确定某种技能是认知技能还是动作技能,则取决于其活动的主要成分。例如,球类活动是以肌肉运动为主,但又受人的智能的控制和调节,因此把它归属于动作技能。而体育运动中的棋类比赛,主要是依据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所作出的决策,支配手挪动棋子的位置,因此把它归属于认知技能。但是,动作技能中所包含的有些因素与认知技能无关。首先是因为动作技能包含着肌肉系统,他们活动既领带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依赖于外周系统的功能。因此,肌肉的组织和结构在动作技能活动中往往是重要的。其次,动作技能常常是对连续进行的动作的调节,而认知技能则是对认知程序,即对符号系统的调节,而且又是间断性的。这就是说,在动作技能活动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准确的参数来指导动作,以及当动作发生偏误时经常用这些参数来检查并予以调整。在认知技能领域中,似乎很少运用上述方法。另一方面,在认知技能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对理解动作技能关系不大,例如,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和一般事实性的知识。因此,关于动作技能研究的结果,只有一小部分能用来理解认知技能。
四、认知技能形成的阶段
关于认知技能的形成问题。由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复杂性,迄今在科学上尚未有定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得林(J。R。ANDERSON)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前者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告组成,后者则由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做的技能组成。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妹妹种可以用语言交流的知识,但不是非此不可。它可以采取抽象命题及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则常不能用语言表述清楚。例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熟练地说本族语,但表述不清语法规则。陈述性知识高度熟练后,可转变为程序性知识。耗电量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认知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但是,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作了较充分的研究,而对程序性知识则研究甚少。
20世纪5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从活动的心理学观点出发,致力于智力活动形成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假说。经过几十年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已被苏联心理学界确认为是智力技能形成的一种理论。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一)活动的定向阶段:即让学生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关于认知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对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定向。
(二)特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实物、模型或图表等进行手的操作活动;
(三)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活动的阶段。
(四)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进行与外部言语相似的默语活动阶段。
(五)内部言语阶段:即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言语,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自动化地进行智力活动阶段。
加里培林提出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对于了解智力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五、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SYSTEMS)
简称P系统,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通俗的表征方式。众所周知,要建立关于认知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就必须了解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如何表征的。然而,这是在研究认知技能中所碰到的一个难题。人工智能的研究对解决这个难题作出了很重要贡献。因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曾建立起一套程序形式,这套程序形式可作为认知技能如何在头脑中表征的模式,其中之一就是所谓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这个概念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A。NEWELL)和西蒙(H。SIMON)提出的。产生系统的概念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有较长的历史,而应用于心理学则始于1970年。虽然这种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方式至今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它却是关于人的认知技能的最广泛的发展和最适当的表征方式。
在表征认知技能的系统中,产生式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所描述的是一辆具有三档速度行驶汽车(汽车档位)从一档换入三档行驶的产生式:如果一辆汽车以一档速度行驶,且这辆汽车要以第三小时超过15公里的速度行驶,且有一个离合器;且有一根变速杆。那么踏下离合器将变速杆推向左上方,松开离合器。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第一个产生式有一个条件和一个动作。条件包括由“如果”开头的一套短句,而动作则包括则“那么“开头的一套短句。在上述产生式中,条件有四条,这四条条件考察了由下列事件所组成的结构:(1)汽车以一档速度行驶;(2)车速每小时超过15公里;(3)离合器已被识别;(4)档位已被识别。研究表明,依照这种产生式,能够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不只是一个动作。这种产生式还有其广泛的适应性,它不仅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汽车,而且可适用于任何具有三档以上档位的汽车。此外,产生式还可涉及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例如:如果目的是要产生一个复数名词,且这个名词是以硬辅音结尾。那末,在这个名词后面加“S”……
这个产生式的条件涉及到一个内部目的(目的是要产生一个复数名词)和某种内部知识(这个名词是以硬辅音结尾)。这一事实表明,产生式系统既与外部对象有关,也与内心对象有关。
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产生式子系统组成,每个产生式子系统完成其认知活动任务中的一部分。心算两位数相加(32+18)的产生系统的实例。
两位数相加的产生式系统,是由P1,P2……P7等一系列产生式子系统组成,它像动作技能系统一样,一个引发一个,直至完成某种智力活动任务,但产生式系统与动作技能系统有其重要差别。一是产生式系统中所反应的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储存在记忆中的那些抽象命题;二是产生式具有普遍性,能应用于众多的记忆元素,而不专用于特定情境;三是产生式所反应的是许多命题所形成的图式,而不是环境中的个别特征。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总动机。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仅指性格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