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个人经过努力,也能适应并做好工作;如果职业类型与性格类型相斥,个人对职业毫无兴趣,不能胜任工作。
霍兰是一位职业指导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将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进行匹配,对职业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他十分重视兴趣与职业的关系,认为兴趣是工作的巨大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就能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人积极愉快地从事这种工作。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种职业有兴趣,并不一定能把该项工作做好,对工作的兴趣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但不能唯一条件,影响职业的心理因素是多种的和复杂的。
五、其他的性格类型论
性格的类型理论为数众多,除上述几咱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根据个体的智力、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他把人的性格类型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行动,依理论思考而行事;情绪型的人不善于思考,凭情感办事;意志型的人目的明确,主动地追求未来的憧憬。此外,还有一些中间类型,例如理智——意志型等等。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根据个体的竞争性不同,把人的性格类型划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优越型的人好强,总想胜过别人;自卑型的人有很重的自卑感,在活动中表现为退让、不与人竞争等特点。
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根据社会方向性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把学生划分为4种性格类型。
(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型。
(2)目的方向明确,但坚持性、自制力有某些缺陷型。
(3)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型。
(4)缺乏目的方向性且意志薄弱型。
性格类型论根据某种原则把所有的人划分为几处类型,它的特征是具有整体性,能够显示典型,所以在直观地了解人的性格时较为便利。性格类型论最早是由于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医学、文艺、管理和职业选拔中去。但是,性格类型论把人极端复杂的性格概括为少数几种类型,这样做必然忽视中间型。与此相关,如果将一个人划入某种性格类型,就会只注意这种类型中的有关特征,而忽视其它特征,即只注意一个人某些方面的特征,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特征,这就可能导致简单化和片面性。此外,性格类型论也容易将人的性格固定化,静止化,忽视性格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容易忽视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
第四节:性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一词是英语TRAIT的译名,有时亦设为特性。性格的特质认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性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通过对性格特质的了解,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他们认为,性格特质是所有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
德雷格(DREGER)曾将性格特质论者分为两大类:偏重于统计方法的和偏重于非统计方法的。前者以卡特尔和吉尔福特等人为代表,他们用统计分析划分特质,并且偏重于描述个体特质量的差异,比较强调特质之间的依赖性。后者以奥尔波特等人为代表,他们用逻辑和语义分析来划分特质,并且偏重于描述个体各种特质的不同,比较强调特质之间的独立性。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性格是由许多特质所组成,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特质除了反应刺激产生行为外,还能够主动地引导行为,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来,使反应具有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例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
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骄傲特质的人对客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奥尔波特对特质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MONTRAIT):共同特质是指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共同特质被认为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
2、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个人特质,只有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认为,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奥乐波特进一步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于个体性格影响和意义不同,划分为3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1)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它代表一个人的性格最独特之处,往往只有一个。它在性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例如,吝啬被认为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2)主要特质(CENTRALTRAIT)。又称“重要特质”。这是性格的“构件”,个体的性格是由几个波此相联系的主要特质所组成。主要特质虽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奥尔波特用社会性、乐观和人道主义来表述詹姆斯的性格。(3)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这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只在特定场合下出现,它不是性格的决定因素。
二、卡特尔的特质论
英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是用因素分析法研究特质的著名代表。他同意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论点。他认为,共同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共同因素,个人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独特因素。共同因素是人类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是指单个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卡特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许许多多的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USRFACETRAIT)和根源特质(OURCETRAIT)。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这些表面特质之间有很高的相关,通过因素分析可得出它们的共同根源特质+“自主性”。自我居于中心位置,根源特质在自自我的外周,表面特质在根源特质的外周。
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并且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年龄的人和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身上,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卡特尔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确定16种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是国际上通用的个性问卷。
三、吉尔福特的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将人的性格分为12种特质:(1)抑郁质(是否忧郁,容易悲伤);(2)循环性(情绪是否容易变化,不稳定);(3I)自卑感(自卑感的大小);(4)神经质(是否容易担心某种事情或容易烦躁);(5)主观性(是否容易空想,过敏而不能入睡);(6)非合作性(是否信任别人,与社会协调);(7)攻击性(是否不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自行其事?是否爱发脾气,有攻击性);(8)活动性(是否开朗,动作敏捷);(9)乐天性(开朗还是不开朗);(10)思维外向性(是否喜欢沉思,愿意反省);(11)支配性(是否能当群众的领袖);(12)社会外向性(是否善于交际)。在12种特质中,第1~4种特质是情绪稳定性的指标;第5~7种特质是社会适应性指标;第8~12种特质是向性指标。
吉尔福特指出,各个特质最组成一个阶层式结构(HJIERARCHICALSTRUCTURE)。在这个结构中,最基层的特质叫做基倾。一个基倾是个体在少数情景中表现某种一致性行为的倾向,例如,喜欢参加宴会、喜欢参加舞会等。中间一层叫基本特质(PRIMARYTRAIT),它位于基倾之上,每一个基本特质都是几咱基倾的共同元素,因此涉及的范围比基倾要广得多。例如,社会性就是一种基本特质,而喜欢某种社交场合则是一种基倾。最高一层叫类型(TRPE),它位于基本特质之上。在吉尔福特看来,类型就是涉及范围极广的特质。因此,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几种类型,这与性格类型论者对类型的看法是有所不同。每一种类型是多种基本特质的共同元素。吉尔福特认为,在性格结构中,上层特质可以影响或决定下层特质。
性格特质论者认为性格是由许多特质所组成。他们直接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们编制了许多问卷,为研究个性提供了工具。但他们过分强调先前倾向,有些特质论者对遗传作用强调过多,对特质的稳定性强调过多,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他们发现基本特质的数目很不一致,还发现特质和特质之间有重叠现象。性格特质论者倾向于用分离的特质来解释性格,倾向于从量上分析性格,容易忽视性格的整体性。应该把从质和整体上表示性格的类型论和从量上分析性格的特质论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已经开始结合起来了。
第五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历史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现在持极端看法的人已经很少了。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德国诗人歌德说:“才能自然形成,性格则涉人世之风波而塑成。”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随人生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
刘明、王顺兴等同志研究了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年龄发展趋势。他们用问卷法对2127人(城乡比例、男女比例大致为1:1)情绪特征、意思特征和理智特征进行浊查,在这3种性格特征中,又各分出4种主要的性格因素。
该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EWR)发展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不等速的,小学2年级到4年级发展较慢,4年级至6年级发展较快,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发展尤其缓慢,甚至出现相对停滞状态,初中2年级至高中1年级,又出现快速发展趋势。该项研究还表明,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发展趋势又是有差异的。
下面就是影响獐和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以阐述。
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爱抚下成长。从教育的顺序上看,也是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的教育。
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帕克(G。PARKER)等人编制的亲子关系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划分出4个象限,代表4种亲子关系类型:(1)关心多——约束多;(2)关心少——约束多;(3)关心少——约束少;(4)关心多——约束少。研究表明,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最为密切。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霍妮(K。HORNEY)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性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和憎恨的,甚至是敌意的,儿童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马斯洛(A。H。MASLOW)认为,2岁以内儿童受的教育特别重要。失去了安全、爱和尊重的儿童是很难自我实现的。
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环境之一。……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创造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母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塞门斯(P。M。SYMONDS)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双亲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基本上可以用两个独立的轴来表示: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并从中得出4种母亲对子女的养育态度。
包德温(BALDWIN)等人研究了母亲教养态度和子女性格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皮克(R。F。PECK)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研究了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
儿童的良好性格特征与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敌对行为与严厉态度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意志坚强与家长信任相关系数最高(0。74%),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则呈负相关;情绪稳定性、自发努力和友好态度也都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呈负相关。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关系。
北京大学许政援教授与全国十个地区进行协作,用问卷法调查了2254名3~6岁幼儿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该项研究表明:教育总均分与性格总均分之间相关显著,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该项研究还表明:几咱教育方式与所调查的性格有较高的相关。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字根表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