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0-赶考-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不幸病逝。他对兰考人民留下这样的遗愿:“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5月22日,兰考县大礼堂隆重召开追悼大会。
黄河捶岸号啕,长风低鸣无语。
谁都知道,焦裕禄是在兰考干死、累死的。
谁都心痛,焦裕禄才42岁,太年轻,太可惜了!
万人追悼大会,撼天动地,一片哭声。
20世纪60年代第五个春天,无论从形势或气候已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了。天灾人祸、风云变幻的“三年”如果可以喻为寒凝大地的季节,那么,党中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决策与发愤图强,万众一心的人民如同火种干柴,党和人民踏着崩裂的冰雪披荆斩棘、卧薪尝胆,终于使得年轻的共和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蓬勃生机。
1965年确实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人民渴望富庶;更怀念苦难岁月的领头人。
这年春天,河南省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兰考县几十名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郑州西郊的烈士陵园,找到了曾与他们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县委书记的坟茔。人们忍不住扑在焦裕禄的坟上大哭,一旁的人怎么也拉不起。烈士陵园的老同志至今仍记得那悲天恸地的一片哭声。
1965年冬,新华社记者周原来兰考,了解灾区改变面貌的情况,县里同志介绍情况时多次提到已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周原凭着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断定这将是一个沉重而宝贵的线索,便火速向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汇报,穆青毫不迟疑地率人直奔兰考。
在兰考县委简陋的会议室里,穆青听着同志们的介绍,被焦裕禄的事迹强烈震撼了。当有人讲到贫下中农哭坟时的细节,穆青手中的笔停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他决定写焦裕禄,树立和宣传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
夜深了,北风从玻璃窗的破洞袭入,窗台阶上凝结了一层白霜,会议还在继续。说的人在哭,记的人在哭,笔记本上的字迹模糊了……第二天,穆青擦干了眼泪,和冯健、周原沿着焦裕禄的足迹,一连采访四天,五易其稿,完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光彩熠熠的长篇通讯。回到北京,穆青向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汇报,吴认为焦裕禄这个典型太感人了,只是通讯本身有两点问题拿不准,需要向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中央日常工作的彭真汇报后才能确定可否发表。
1966年2月初,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送审稿摆在了彭真的案头,日理万机的彭真细细翻阅着每一页送审稿,他的眼睛也湿润了。于是请来穆青,亲自听取汇报,穆青汇报了新华社所担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受灾后的兰考,老百姓大批逃荒、要饭,要写就要暴露黑暗面,不写就显不出焦裕禄的精神,灾荒情况的反映不能删掉。另一个是现在强调阶级斗争,但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写阶级斗争。逃荒要饭能算阶级斗争吗?不能算,只是一些群众觉得困难,暂时外出求生。
彭真一边静静地倾听着穆青的诉说,一边仍不停地一页一页翻阅送审稿。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中永远激荡着“实事求是”四个字,他最终轻轻将送审稿合上,拿起笔,批示同意把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并指示要像宣传雷锋、王杰那样不惜时间、不惜版面突出报道。他对秘书说:“从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到焦裕禄、雷锋,中国共产党涌现出多少先锋战士啊!我坚信,我们的党员是先进的、是英雄辈出、战无不胜的!”
由于彭真的“拍板”,1966年2月7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问世。《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题了词。一个波澜壮阔的学习焦裕禄的运动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早春的国土上全面展开了。但就在这之后短短两个月,全力推出时代先锋的彭真,却首先被“文革”的暴风雨击倒。令这位老革命家欣慰的是焦裕禄精神已伴随党的旗帜,历经时代风雨,永远高扬。
焦裕禄是一座宝藏。穆青、冯健、周原的大通讯,只披露了焦裕禄短暂生命的最后一站——在兰考的15个月,尚激动了千千万万颗火热的心,倘若把焦裕禄的整整一生展现出来,人们的心在战栗之后将被深深镌刻上一个形象——一个集统帅的智慧和士卒的奉献精神于一身的无所畏惧的人,一个廉洁奉公无私忘我的人,一个对百姓知冷知暖的温和亲切的人……一个英气在身的有血有肉的人。在他牺牲38年后,由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在河南豫东农村上演时,当人们看到影片中很多农民身穿重孝、撒着漫天飞舞的纸钱,悲痛欲绝地为焦裕禄送葬,看到那么多人呼唤他的名字,恨不得代替他去死的情景时,银幕内外哭泣声连成一片。分不清哪些是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哪些是观众真实的哭声。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段,河北省阜平县也发生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原县委书记王振荣调任时,老百姓竟在他的车队经过的道路上,撒了很多纸钱为他“送行”。
同样两个担任县委书记的人,一个是人们恨不得用自己的死去换回他的生;一个是虽然还活着,但人们已恨不得他快死。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反差啊!正如诗人臧克家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的开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赶考》 不懈追求——“摸石头过河”第十节 榜样——共和国的脊梁(3)
阜平县处在当年徐向前司令员率领部队打游击的华北大平原,抗日战争时全县有8万人口,在战争中牺牲的就有1万人。而王振荣本身就是一位老八路的儿子,应该对老区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他几十年后却堕落成腐败分子,甚至落到生前被老百姓“送葬”的地步!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ZW(〗《雷锋日记》序言。〖ZW)〗
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1962年8月15日,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他在部队生活两年零八个月,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1990年3月5日,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在《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一文中是这样评价雷锋的:
雷锋同志读的书不比别人多,
但读一句懂一句,融化在自己的骨髓里面。
雷锋同志年纪轻轻,做的工作不多,
但他具备了共产主义的品质,有了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本领。
雷锋同志要求自己极严,一丝一毫不肯放过。
雷锋同志每天写自己的历史,要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所有革命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每天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
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
沾染过旧社会遗留下的坏思想坏习惯尚未涤洗清净的人,在雷锋同志面前应感到惭愧。
向雷锋同志学习,用句老话讲:
闻雷锋之风者应该“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历史的启示总是超越时空的。42年前,当人民领袖毛泽东欣然命笔,把雷锋那颗赤子之心,奉献给他的时代,奉献给中国人民时,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培养了雷锋?雷锋心中的偶像又是谁呢?今天人们重读雷锋日记时会发现,答案是我党的优秀基层干部。雷锋入伍前在县政府当公务员,那里的干部与群众心连心。雷锋跟着县委书记张光玉下乡。张书记看到老乡耕地,常常是鞋子一脱就下田,一边手扶犁,一边与老乡聊天,使得人们分不清谁是县委书记,谁是老乡。有一次,张书记发现一位老农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马上掏出个人的20元钱递给老农,让他买几头猪饲养,尽快过上好日子。雷锋之所以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当然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更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党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与那些品德高尚的领导同志做楷模密切相关。雷锋能够将省下来的工资寄给灾区而不留姓名;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们从雷锋的事迹中看到了张书记的影子。正是张书记这样的优秀干部,影响感染了雷锋。如果张书记是个作风不正派,品质恶劣,不深入实际、高高在上的“县太爷”式的官僚,那雷锋还会成为我们今天心目中的雷锋吗?〖ZW(〗林兴亮:《从雷锋当初学的是领导说起》,载中共吉林省纪委、监察厅主办:《浪淘沙》2002年第7期,第46页。〖ZW)〗
王进喜生于1923年,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的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拼命操劳,他多次表示:“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他倡导并身体力行革命加拼命精神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处处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提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赶考》 不懈追求——“摸石头过河”第十节 榜样——共和国的脊梁(4)
史来贺,河南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和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
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党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共产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技术,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亩产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又带领刘庄人向畜牧业、工业挺进,使乡亲们彻底甩掉了贫穷和落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史来贺带领群众解放思想、迅速走上农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产业化的共同富裕之路。1980年,刘庄率先跨入“小康”行列。1985年,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制造厂,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刘庄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村民家家拥有全套家用电器,人均住房35平方米,并享受就医、上学、养老等10多项免费福利。
史来贺常说:“当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为群众造福,不能怕吃亏,不能怕出力,不能怕得罪人,共产党的称号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他在领导岗位上长达51年,能始终和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村里拆土屋,盖新楼。第一批新楼盖好后,干部、群众首先想到老史,动员他先搬进新居,他婉言谢绝。第二十幢新楼盖好了,史来贺还是住在他那合作化时期盖的又低又破的旧房里。他说:“只要咱村还有一户没搬进新房,我心里就不踏实。”直到6年后,新楼全部盖齐,史来贺才与最后一批群众一起搬进了新居。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共产党员的先锋意义就体现在这里,人民群众不是看你的宣言,而是看你的行动。
这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2003年4月23日在河南新乡病逝,享年73岁。他一生载誉无数,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共产党的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