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气候 >

第10章

大气候-第10章

小说: 大气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两个,而中国近70万个村,每村每年至少要一两个大学生成为领导力量的一部分。引导大学生〃上山下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吸纳大学生〃上山下乡〃应该成为主流方式,以避免〃公派大学生村官〃加剧乡村社会的〃官本位〃化。

    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和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物质基础。农村有数亿季节性闲置的劳动力,如果能够激活,每天每人创造100元价值,每天就是数百亿。农村村庄占地4亿亩左右,很多村庄〃空心化〃和乱占地非常严重,如果进行规划整理,不仅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节约出2亿亩土地,激活2亿亩土地,每亩土地以10万元计算,农民就可以动用十几万亿的资金建设新农村。

    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力量。每年都有1000万人进城,但同时也有数百万〃农民工〃回乡养老和创业。返乡〃农民工〃都有一定的积累,一年比方说有200万人,一人1万元,就是200亿元。返乡〃农民工〃往往还具有较高的素质,大大有利于建设新农村。

    一家一户〃单干〃,是发挥家庭的功能,家庭功能发挥出来了——解决了温饱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需要依靠发挥组织的功能,激活劳动力和土地等闲置要素,实现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可能是组织农民的最好方式。

    (五)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方法

    实事求是,是基本的思想方法;群众本位,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自力更生为主,激励政策为辅,是基本的资源配置方法;发动群众,开展民众科学规划活动,是基本的决策方法;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但现在很多同志忘记了这些方法。越来越多的干部连开一个群众座谈会都不会了,只习惯做指示、背〃语录〃;对如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等一窍不通;对〃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等,更是难以做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让分散在256万个自然村的9亿农民过上新生活,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工程、大事业,必须要有科学的领导方法。我们的公务员,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干部岗位,只会说,不会做。但新农村建设既要会说,更要会做。现在的县市党校,也不怎么训练基层干部做事的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下去,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将变成夸夸其谈和花拳绣腿的〃戏班子〃。方法可以在书本上看到,可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过,就不会运用这些方法做事。新农村建设,在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关键就在于造就一大批能熟练运用正确方法、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干部,这是新农村建设中非常紧迫的事情。

第三部分 3。纵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六)新农村建设的常见问题

    我们的政府体制,是一个〃集权为民〃的体制,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常犯如下错误。

    一是长官意志想当然拍脑袋的新农村建设。20世纪90年代〃普九〃达标时,造成了巨大的农村债务,至少有1/4以上的村校闲置。现在,好多的村庄已经〃空心〃化了,很大部分村庄再过10年或20年,随着老人的去世,可能就只剩下几户人家了。由此引申的一个问题是,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9亿农民的新农村建设,还是6亿、5亿或者4亿农民的新农村建设?是长官意志不尊重实际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还是科学、民主、实事求是的新村镇建设?

    二是形式主义的新农村建设。越是领导提倡的工作,越容易被模式化、标准化、一刀切、形式主义。20世纪90年代的义务教育,应该是一场农村新教育建设,提出了统一的标准,现在看来,有一个标准落实了——建楼房,因为那时有个口号是〃无楼不成校〃。为什么建楼房的指标可以达到?一是建楼房有利可图,二是领导看得见、摸得着,有形式。形式主义害死人,在义务教育〃普九〃中,中央多拨款一个亿,不仅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甚至反而加重5000万元的负担。其中的道理是:一个亿的资金,经过层层截留后只剩下不到一半,于是就要求地方配套另一半,所谓地方配套就是增加农民负担。农民出了钱,一点权利也没有,还必须照上面的统一标准,比如在校园内栽上天价风景树等,大搞花架子。现在,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头等大事,不少地方开始学习义务教育〃普九〃达标的做法,层层下达指标了。但愿新农村建设不要搞成义务教育〃普九〃达标——〃社会主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翻版。

    三是唯市场化、货币化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浪费最大的也是劳动力;中国农村每天都有许多的事需要人干,而每天有许多的人力闲着没有事干。实践证明,市场和政府配置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就得动员农民以劳动换权利,以劳动换福利,以小钱办大事。谁找到了充分配置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办法,谁就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办法。

    四是唯私有化的乡村建设。私有化不是万能的,小农的劣势更不是私有化可以解决的。实践证明,华西村、南街村、大寨村、刘庄村、将军村等7000多个〃明星村〃都是依靠发展集体经济,才取得了比小岗村强百倍千倍的成就。在汪洋大海的个体私有经济中,也许集体经济更有优势;在集体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也许个体私有经济更能发挥优势。绝对化,就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

    五是政治化的乡村建设。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毛泽东代表了集体化的农村建设路线,邓小平代表了个体私营化的农村建设路线。计划经济和统购统销的极〃左〃时期,〃毛式办法〃不灵,但并不表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灵;计划经济和统购统销时期的〃邓式办法〃管用,不少人的思想依然存在教条化,以为凡是毛泽东的都是错误的,凡是邓小平的都是正确的。不少人为了保证政治上的正确性,习惯于〃只唯上,不唯实〃的政治化新农村建设。我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直气壮地扬弃毛泽东,超越邓小平,才能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

    六是救世主的乡村建设。不少地方,依然习惯派出大权在握的工作队,充当农民的救世主,不善于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不愿意做农民的学生,不愿意突出农民新农村建设资源使用管理主体地位,不习惯让农民做主,民主决策等,都是值得警惕的。

    (七)新农村建设的九个难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要必须克服上述习惯性错误外,还有如下九个不能回避的难题。

    一是乡镇政权履行服务农民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职能所需的行政经费缺口问题。4万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400万各级干部(不含村干部工资),这要1600亿元,而中央和省级财政只安排了1000亿左右。不足额解决基层干部的行政经费,新农村建设就很难顺利进行。上级政府如果克扣基层政府一水壶,基层政府一定会舀百姓一水桶,并且留给上级政府一口枯井。

    二是乡村债务问题。乡村债务至少5000亿,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债务大多是农民集资办电力、电信、交通和教育形成的,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转嫁事权造成的恶果。应将这些债务转移给电力、电信、交通等部门,或用这些国有企业的利润偿还,中央财政也应该承担部分债务。想把新农村建设做好,先得想办法把乡村数千亿的债务包袱卸下来。

    三是乡村社会转型后的管理成本谁付?农业税取消以后,乡镇的性质和职能都在悄悄改变。农村社会正在由威权压力管制型转向民主法治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出现阶段性混乱。转型了,管理和服务成本会大幅上升,这是应该马上纳入议事日程的大事。

    四是乡镇改革到底是转变职能优先,还是转变体制优先?转变体制是〃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体制〃民本位〃了,职能就自然转变了;继续〃官本位〃,职能转了也会回复原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搞了四次,严格来说,都不算成功,往往都是机构改大了,人员改多了,效率改低了,老百姓的福利改没了。

    五是财政资金的配置方式、转移路径和资金下乡后的使用主体问题。财政资金是权力配置为主还是法律配置为主?是专项转移为主还是一般性转移为主?使用乡村建设的财政资金的主体到底是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用于建设新农村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大,不解决好财政资金的配置方式、转移路径和使用主体问题,就无法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做好。

    六是农村金融到底怎么开放?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强调逐步开放农村金融,似乎还未把农民自己办金融列入议事日程,地方政府正在推进私人银行下乡,优先对私人资本开放农村金融,给农民带来的究竟是利还是弊,有待商榷。

    七是土地的级差地租收益到底如何分配?土地〃涨价〃归公还是归私?是用于全体农民的福利和农村建设,还是用于城市建设?土地征用到底是要完善〃合理补偿〃制度,还是要建立平等交易为前提的〃涨价归公〃制度?如果〃合理补偿〃,是补偿农民村社组织,还是补给承包农户?土地〃涨价〃归公,是归地方还是归中央?这些都应该明确,因为这关系到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问题——是剥夺农民的城市化,还是增进农民福利的城市化,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务实。如果让农民分享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处,就应该废除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改为平等〃农转非〃制度。

    八是农业产业化,是鼓励企业家下乡经营农业,还是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这关系到中国农村到底走哪条道路。譬如,走〃台湾道路〃,即〃台湾农协模式〃(政府扶持农会将分散小农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经济,变分散小农为有组织的〃现代小农〃,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部收益),就要提倡大寨模式、刘庄模式、华西模式,即组织化的〃小农〃发展模式,结果是共荣共享发展成果;如果走〃菲律宾道路〃,即〃菲律宾模式〃(政府扶持资本下乡,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整合农村,资本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农民被动接受资本整合,资本分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收益),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农户〃模式,即〃小农〃依附〃大资本家〃发展的资本特权模式,结果可能是加速〃小农〃破产。要帮助〃小农〃组织化发展呢,还是扶持资本家〃带〃〃小农〃呢?如果给产业资本在农村获取垄断收益的特权,我们能够承担〃小农〃快速破产的后果吗?

    九是〃以农补工〃时期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上层建筑需不需要全面、彻底的改革?现有的与〃三农〃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上层建筑是〃以农补工〃时期形成的,其主要功能和职能是控制农民、牺牲农民的。我们应该有坚定的决心按照〃以工补农〃的客观要求,全面修正与〃三农〃相关的政策法规,或出台《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并彻底改革与农村相关上层建筑系统。

第三部分 4。表象、阻力与突破口(1)

    二、表象、阻力与突破口

    (一)新农村建设的表象

    新农村建设自启动以来,效果并不理想。用基层干部群众的话说,〃雷声大,雨点小〃,用学者的话说,〃中央热,地方冷,两眼望上〃。每个县都做了几个〃点〃和〃典型〃,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一是立足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不多,搞面子工程、负债建设的不少;二是小钱办大事的新农村建设不多,大钱办小事,甚至是坏事的不少;三是农民自治组织自主的新农村建设不多,小长官意志主导的不少;四是立足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太少,〃一等二靠三牢骚〃的太多。产生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农民组织涣散,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二是无法摆脱〃官本位〃——面子工程至上。

    这两点只是表面原因,本质上是落后的体制和制度在农村建设中的表现。其逻辑过程可以简述为:〃主体缺位〃是因为农民组织涣散;农民组织涣散,是因为农民组织的经济基础垮了;农民组织的经济基础垮了,是因为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外国企业和垄断部门抢占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空间(金融、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等等),逼迫数亿小农只能在种植养殖业的生产环节〃单干〃;数亿小农只能〃单干〃,新农村建设自然就没有了主体性。〃官本位化〃是因为政治集权;政治集权是由控制经济资源而实现的;控制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垄断〃土地和金融〃权实现的;垄断〃土地和金融〃权就控制了农村经济发展权,就控制了农民的自主权,就迫使农民〃一等二靠三牢骚〃,结果就是依靠〃上级〃当救世主,进一步强化〃官本位〃。要想〃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必须增强农民组织的经济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归还农民组织的〃土地和金融〃权;归还给农民组织,农民就有了发展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就归位了;农民组织主体性增强了,〃官本位〃在农村才能受到抑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阻力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两个关键是:农民是主体,基层政府是主要领导力量。可是,阻碍农民主体地位和基层政府领导力实现的阻力,不在别处,在北京。

    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从发改委和财政部出发,经过国务院系统的各个部委,再经过省、市、县的条条对口,专项转移支付到基层。因为有9亿农民,所以要搞新农村建设,所以有很多的建设资金。用于农村的建设资金,农民却没有参与其管理使用的任何权利。农民实际上成了各个部门的唐僧肉。

    每年一次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都要求乡镇政府为农民做些实事和好事,这是基层政府责无旁贷的!但钱在哪里呢?钱在垂直管理的部门手里。乡镇领导人逢年过节都要到部门领导家去〃尽孝〃,乡镇干部经常自嘲:部门是乡镇的〃奶妈〃。部门有钱,经常下乡检查工作,部门干部是〃大爷〃,乡镇干部就像〃乞丐〃。一级政府,不知道自己一年有多少财力,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又要年年〃精简〃和〃转变职能〃,最后任由部门摆布。

    农民企业家孙大午说:农民穷,是因为农民有饭吃没钱花;没钱花,是因为没事干;没事干,是因为有事不能干、不敢干;想干,也干不了、干不成。20世纪90年代林林总总的部门立法,追求部门利益,形成了〃农村住的就是农民,农民就是种地的〃的社会格局。2004―2006年,中央连发三个〃一号文件〃,其主旨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多予、少取、放活〃,而一些部门依据已有的部门法规为自己谋取利益、为收费而执法已是尾大不掉。关于全面修改与农村相关的法规体系和彻底改革以牺牲农民为基本职责的上层建筑系统,解决〃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法制化、利益化的格局〃的呼吁,不绝于耳,但部门却岿然不动!例如:最近两年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