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气候 >

第7章

大气候-第7章

小说: 大气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市场可以把技术配置好,为什么每年还要大张旗鼓地送科技下乡呢?既然市场配置技术对落后的农村有害,为什么把推广农业技术的部门推向市场呢?我们的制度设计总是打着〃减轻农民负担和服务农民〃的旗帜,让农民越来越失利,总是让优势阶层越来越有利,科技推广制度只是一个缩影。

    第十四,市场主体制度。很多人都认为,农村最早改革开放,〃分田单干〃了,农民肯定是市场主体,肯定有市场主体的资格。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的农民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

    农民休耕,还要受到罚款。这就等于强制农民用低偿或无偿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生产大量的廉价的农产品,来满足国人的需求。农民有市场主体的地位吗?显然没有完全的市场主体资格,而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要将农民统统〃推向市场〃。一方面不给农民市场主体资格,另一方面要把农民推向市场。这是个什么道理?很清楚,强制2。3亿个农户生产,生产了,再把他们推向市场,形成无序的过度竞争,农民能够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吗?所以经常会出现种地亏本的现象。农业本身回报就很低,农民怎么不穷啊!

    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增强市场主体性。但允许成立商会以及很多很多的会,唯独农民要成立自己的组织却是难上加难。农民办的合法企业,文件一下来,要停就得停,巨大损失没有人管,这也是不给农民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样农民怎么不穷呢?

    第十五,户籍制度。城市户口相对于农村户口是很值钱的,我读小学时就知道城市户口的优越和高贵,城镇户口的同学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和我们农家子弟不一样。我当时好羡慕有城市户口的人。1985年,我当乡书记了,很多农民找我解决户口,户口要粮食、公安、民政等好几个部门联合办公,最后由分管的县长签字才能解决,解决一个户口除了要花很多钱外,还要花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城的户口每年出售100、200、500个不等,每个20000、30000元不等。一些农民,借债也给自己的孩子买城市户口。买高价户口还要开〃后门〃,那时也有好多人求我走后门,有的人真是哭着求我帮忙。再到后来,全国都卖户口了,有的城市一个户口卖十几万甚至更高,现在要得到北京等城市的户口,依然还要出高价。我在北京工作好几年了,每年也没少交税费,甚至比市长交得还多,可就是做不成北京人,因为买不起北京户口。户籍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差别待遇〃,对多少人造成了巨大伤害和歧视,吸走了多少农村人、弱势者的财富!

    第十六,招标制度。现在,农村做一点公共设施都要招标了,据说是与国际接轨了,似乎这就是公平的制度。也许招标制度在国际上或发达地方确实好,但在不发达的农村就不怎么好了,是一个歧视很强的制度,是加重农民负担,甚至阻碍农村发展的制度。在一个不发达的地方,信息是不充分或不对称的,市场主体也发育不充分,市场不能形成充分和平等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招标就是几个干部和几个他们招来的〃资〃本家(哥们儿或亲戚)之间的公开的、〃合法〃的〃分钱〃游戏。在招标的游戏中,既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又没有民主监督,大多数人被排斥在外,这样的招标只能是权钱的合谋。本来可以10万干好的事情,预算打到50万,权力和〃资〃本家分肥;本来可以让农民的组织组织农民干或以工代赈,却要来一个什么依法办事——招标,实际上是权力和资本排斥穷人。现在,国家投入农村的〃六小建设〃资金的使用,和20世纪80年代比较,一元钱只能做一毛钱的事;国家最近几年的扶贫资源越来越多,但脱贫的人数没有越来越多,有一个贫困省政策研究的领导跟我说,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的效果了。

    很多人的认识是不经琢磨的,就像当年回城知青对农民农村的认识一样。知青在乡下的时候,农民把最好的房间给他们住,让他们吃白米饭,而农民吃的是菜饭。有谁听说过饿死知识青年呢?几乎没有。有些知青回城后,讲述在农村的苦难,说在农村浪费了十年的青春。当时,没有人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其实说这句话的人也并不一定有歧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这句话的潜台词却是说,世世代代的农民根本不被人看得起,正是因为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把农民与城里人平等看待,所以才有这些不平等的制度。这些不平等的制度设计,是有意或无意间设计出来的。

    很多人经常说农民素质低,或习惯称农民为〃刁民〃,或认为农民是〃包袱〃。中国的农民啊,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耐受性;他们弯着背,几乎是伏在地下,用生命纤着这个国家前行。每一次危机到来的时候,都是让农民分担;对他们不公平,甚至听不到他们的一声怨言;他们要求很少,甚至没有要求。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应该珍惜啊!

第二部分 11。30年农村改革,三步走了大半步(5)

    (二)结构与贫困

    我们国家存在很多二元,比如说,城乡二元、东西部二元、工农二元、官员和老百姓二元、劳动和资本二元、穷人富人二元、主流边缘二元、中央地方二元、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二元、产业链条高端与低端二元。这些二元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上述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所有的二元对立中,一个处于弱势,一个处于强势,强势从弱势中摄取利益。现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到15%的人掌握着全社会85%以上的财富,并且,财富还在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当在这种二元对立中得到了利益的人成为一个阶层的时候,弱势的一方要想获得平等地位是很困难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利益格局结构化了。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很难打破。现在,很多人所说的〃稳定压倒一切〃是什么内涵呢?是稳定既得利益。他们以这一口号为名,行固化他们既得利益之实,和党中央讲的稳定是不一样的。要打破这种结构很困难,大多需要用破坏性力量打破。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过一次用和平方式打破结构的先例,那就是〃家庭承包,分田单干〃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由此引发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和平演变〃。

    为什么〃家庭承包,分田单干〃能够把〃公社制度〃瓦解掉呢?因为人民公社后期,工业化进步后,城市的拖拉机、化肥、轻工业品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要下乡,要和农村进行交换,国家是希望通过公社体制低成本得到农村更多的农产品,转移到城里和工业化里面来。但公社体制束缚了农民积极性,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难以增长,城乡交换时,城里吃亏,乡下人也吃亏。这时候城市人和乡下人的利益在公社体制下都在减少。在这种状态下,〃家庭承包,分田单干〃使每亩增加200多斤的粮食产量,除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农民还剩下大头是自己的。这样,国家不吃亏,集体不吃亏,农民也不吃亏。所以,国家废除了捆绑农民手足的人民公社。实际上,农民获得的自主生产的权利是用创造的巨大增量赎买回来的。

    当农民有了剩余以后,就要交换,就要消费,就要投资,就要创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以后,农民觉得农村的天地太小了,就要到城里,也就有了一亿多农民工进城。这都是由于家庭经营解放了生产力,农民创造的增量不断增加,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赎买权利又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所以,瓦解人民公社体制是中国农民获得自主权后创造巨大增量,不断赎买〃自主权〃再创造新增量、再赎买的结果,是〃和平演变〃的范例。

    (三)改变不合理的二元结构

    今天,我们要改变诸多的二元结构,农民和弱势者阶层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创造巨大的增量去赎买权利呢?似乎很难。我们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路径、方法、方式,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二元结构呢?指望既得利益阶层能够主动地放弃一些既得利益,这似乎不现实,这不符合资本的本性,也不符合市场的本性,更不符合专制权力的本性;通过暴力破除二元结构实在是灾难,是应该极力避免的;最好通过民主的办法来实现,但似乎很难。

    请大家回味我开场时讲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潜伏着一个道理:当西部的资源(煤、电、天然气等)很廉价地让东部的资本家〃开发〃或〃资本化〃的时候,实际上是西部的资源转化成了东部的资本或利润;当西部的资源不断地廉价流入东部和大城市的时候,会进一步促进东部和大城市的产业发展,会吸引更多的西部劳动力向东部和大城市流动;当西部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非常廉价地流向东部和大城市的时候,东部和大城市的产业资本怎么会西进呢?也许防止〃西部开发〃演变成〃掠夺西部〃,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潜在的大课题。

    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共识是要工业化(当然是东部)、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要实现这些〃化〃,前提都是一个,那就是加快、加大东西部的不等价交换和城乡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不是在民主政体下的、平等市场主体之间、按照市场自由交换原则进行的公平等价交易,而是集权政体下的不平等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代表着强势集团的利益,保证东部飞速发展和城市膨胀。我常想,不要多少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会是2000万人上下的国际大都市;省会城市和东部的经济总量会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90%左右。到时候〃稳定压倒一切〃的内涵自然就是维护大城市和东部的繁荣昌盛。〃稳定压倒一切〃的结果会是民主吗?

    当60%―70%以上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弱势者缺失权利时,我们所有的〃化〃,都只会加快农民和弱势者的边缘化。越来越多的人边缘化时,会有公民和民主化吗?

    我们有全世界最吃苦耐劳、最宽容仁厚、最爱国、最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讲,30年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伟大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我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归根结底是二元结构体制产生的。如何解决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我没有能力想清楚,但我辈有责任找到一些比较好的途径、方式、方法,让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并分享改革成果,来改变现有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好在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写到了党的旗帜上,为我们思考中国的未来打开了自由的窗户。我相信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的思想武器和金钥匙。

    四、农民自主性与中国自主性

    农村改革和发展都只是手段,我们为什么改革和发展?用什么思想指导改革与发展?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和发展?这是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否则,农村改革和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就会把手段目的化,甚至走向迷惘。

    (一)百年共识——追求独立自主

    1840―1948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饱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被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历史。百多年中,中国人达成的最大共识是:中国要想摆脱被殖民的命运,中国人民要想不做亡国奴,必须快速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1948年,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在总结〃百年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的准宪法——《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核心思想就是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以获得独立自主和民主富强。

    (二)工业化与〃内卷化〃①

    新中国成立后,遭遇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干扰,国家工业化道路并不顺利。为了快速打通工业化道路,中国被迫依靠集权和高度计划体制强制性地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内卷化〃完成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农民在国家工业化中被迫放弃以家庭农业经济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性,失去了千差万别的地方性农业特征,而沦为国家工业化模式化的牺牲品。在不长的时期内,〃剪刀差〃等转化为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中国建成了完整自主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国防体系、教育体系、文化和思想体系等,并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国家自主性和自主权充分实现,半殖民地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这种以牺牲农民自主性为代价而获得的国家自主性的做法,按照毛泽东建国初期的想法,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应该结束,由〃以农补工〃转而实现〃以工补农〃,但直到毛泽东去世,也没有改变以牺牲农民为代价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在人民公社后期,〃内卷化〃的国家工业化战略最终遭遇了农民的消极抵抗——出工不出力(创造性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人民公社体制失效,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的城市工业品下乡不能获得等值的农产品,城乡交换——内循环不能有效进行,国家工业化陷入困境。

    1949―1978年的国家工业化实践证明,靠牺牲农民(中国大多数人)自主性(或主体性)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因为农民的创造性和有效需求不足而走不下去。

第二部分 12。30年农村改革,三步走了大半步(6)

    (三)农民自主性的回归

    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工业化遭遇了农民的消极抵抗(创造性不足)和内需不足的约束,〃内卷化〃的国家工业化遭遇困境。在这个时候,在安徽的小岗村等地出现了〃大包干〃尝试,〃大包干〃的核心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实际上是农民〃以自主劳动创造的增量向国家赎买生产经营自主权〃——获得自主性。正是由于农民获得了有限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中国进入了一个农民自主发展并推动中国自主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试点小岗村的〃大包干〃模式。1982年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称〃大包干〃),把7亿多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农民家庭获得了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剩余农产品的自主权。随之,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空前释放,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粮食单产由亩产400斤增长到了600多斤。农民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大约50斤/亩谷物,并完成200多斤/亩的粮食定购任务之后,剩下的农产品全部是自己的。农民不仅吃饱饭了,还有了剩余产品。最初的剩余产品主要是粮食,后来蔬菜、水果、畜牧水产、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等也多了起来,农村集市也随之活跃起来。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市场交换的出现,给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添了翅膀。

    农民很快有了积累(钱),有了购买能力。但当时的情况是除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外的所有物质都极度短缺,农民有钱也买不到所需的东西。很快,农民将需求冲动转化为了投资冲动——乡镇企业、社队企业、个体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即离土不离乡),获得了在本乡本土发展非农产业的自主权。1985年,卖粮难,农产品极大丰富,一部分农民跳出〃农门〃,在农产品加工业、建材建筑业、服装加工业、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