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曹禺全集5 >

第31章

曹禺全集5-第31章

小说: 曹禺全集5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写得很清楚,蒲松龄掌握文字的能力确实好。《红楼梦》、《三国演义》、
《水游传》等,我小时候没事成天读,对我帮助很大。中国的诗词对丰富语
言的表现能力,也很有好处。《天安门诗抄》中有许多好诗词值得背一背。

一个作家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我觉得你要读点历史、文学史;
也要了解外国的文学,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的文学传统,我们都是从这个
传统出来的。当然这种学习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借鉴不等于模仿,模仿是最没有出息的。你现在不宜单打一,戏、小说、散
文、诗都可以写一写。最好还要学会一门外语。
曹禺:

《雷雨》修改后出了一个版本,很糟。一个人应不悔旧作。已经写成了,
就让观众去鉴定吧!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改了这点就牵动了那点。当然,
想成熟了也可以作些修改,但无止无休地改,不是办法。自己存在的问题可
在以后的创作中注意改进。

你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我相信你不会被一片赞扬声所淹没。盛名之下,
其实是很大的累赘,弄不好就会成为包袱,使你今后写戏困难。

(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 1期)


闪闪发光的一出好戏

——看《陈毅出山》

看了《陈毅出山》的演出之后,又读了剧本,这对我是很好的学习。这
个戏是空政话剧团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节日,曾经作了反复修改,他们这样
的认真、负责精神是多么可贵!

大家知道,陈毅同志的去世是万分不幸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不可弥补
的巨大损失,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称呼这位老首长。说他是政治家,可以;
说他是军事家,也可以;说他是书法家,可以;说他是诗人,更可以!总之,
陈毅同志是那么值得敬重、值得热爱的伟大的人。在我的一生中给我影响的
人很多,但是陈毅同志给我的教诲,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可以无话不说。我
常常觉得,在他面前,我看见了党。

这个戏把陈毅同志写活了,它使我们看了之后,永久地想念着陈毅同志,
决心跟着他前进。他的一生都在激励我们进步。我看扮演陈毅同志的演员鲁
继先同志演的好,我感谢空政话剧团的同志,他们为党、为人民、为祖国作
了好事。他们的演出,是个闪闪发光的精彩演出。我逢人便说,宣传这个戏,
建议大家去看。凡是看过这个戏的人,意见和我都是一致的。

“出山”这个名字就好。我觉得要演好陈毅同志是不容易的,但是一看
演出,他就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教育着我。我觉得“戏”反而短了,看不
够了。我们先说说打动我的地方吧,陈毅同志是军事家,也是诗人。《陈毅
出山》这个剧本在每次安排陈毅同志作诗的地方,都自然极了,这是很难得
的。“回忆”那一段很好,用大段的伴唱反映过去。运用了革命的现实主义
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回忆回到现实当中去,用的很自然。

有两个人物写的非常好。一个是陈毅同志,一个是韩山河。

关于韩山河的形象,我和一位同志说:“这个形象很好。”但这位同志
说:“还有人说不好呢,说韩山河这个人有点问题,太土匪气了。”我听了,
吓了一跳,韩山河是坚决的革命者,他与世隔绝了三年,不知外面发生了什
么事情,但他仍然在山里坚持斗争。因为太闭塞了,他当然要提出一些问题。
我觉得他异常可爱。《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非常有蛙力的。封建时代的作
家,尚且能把粗线条的张飞写得如此有魅力,为什么我们革命队伍中的人,
就不能这样刻画呢?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是一个样子呢?我觉得韩山河对陈毅同志的恨,后
来,对陈毅同志的欢迎,处处都是从革命利益出发的,因为他不知道外界的
事情。

陈毅同志是怎样对待他的呢?说他是个好同志,“周旋三年很不简单”。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下级和同志之间的阶级感情。这些感情都融化在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中,一点都不牵强。

陈毅同志从来原则性很强。记得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有一次看完戏,
一起吃夜宵。夜宵很讲究。陈毅同志突然拍桌子:“你们还有心肝吗?农民
在饿肚子,没有吃的,你们还大吃大喝!不行!以后不许这样做!”

韩山河的形象,我并不认为有土匪气。戏里陈毅同志都批了,我们还批
个什么劲呢?

现在写反面人物有个普遍现象:正面人物经常写得好,反面人物总是一


般化。陈毅出山的那一段,搞统一战线,这场戏很重要,但反面人物不鲜明,
不突出,觉得很模糊,不那么活生生的。这恐怕不只是演出,剧本也有关系。
想办法如何改一改。虽然各有各的脸谱。但毕竟是脸谱。我不想求全责备,
希望能更上一层楼。

(原载《南方日报》1979年 
3月 
6日)


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

用戏曲形式塑造领袖形象,塑造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秦腔《西安事
变》是第一个。西安市秦腔一团的作者、导演和演员同志们,非常勇敢地编
演了这个戏,是值得祝贺的。

开始,有个同志告诉我,在这个戏里,周恩来同志说的陕西话,唱的是
秦腔。我当时觉得这简直不可能。总理怎么说陕西话,还唱秦腔呢?那位同
志说:“人家已经那样作了,而且在西安演出,大受群众欢迎。”我心里非
常想看。他们这次来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我尽管又忙又病,还是
看了剧本,看了戏:果然,非同凡响。它的整个路子,完全是按秦腔的方式
走的,而不是话剧的味道。

我特别注意到周副主席的一段唱腔。完全让我服了。那是一段独白。在
复杂的斗争中,在苏英被暗杀以后,周副主席那时非常痛苦,怀着对同志深
厚的感情,先是回过头去,用手帕擦了擦泪,然后开始唱,准备的非常好。
我没看到过总理哭过。但在这里却表现得很自然。唱腔、曲调的设计和运用,
都很成功。把那个时代,把总理对革命的热情,对同志的关怀,用艺术形象
表达出来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现在许多地方剧种,也都敢唱了。我们
应多感谢秦腔敢闯、敢做、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

对秦腔我不太懂,仅就唱词上注意了一下,有些地方欠妥。如第五场《新
城决策》,杨虎城唱词中有这么两句:“委员长一意孤行调兵将,和红军不
共天一张”。前一句当然不错哩,后一句“天一张”,是否可改一改?一张
这,一张那,说“一张天”,恐怕是没有的。是不是陕西话这么说?如不是,
把它改一改。不然的话,印在纸上,又打在字幕上。。那就不太妥了。这两
句,我试着改了改,想了两句都不太妥。一个是“困难当头狂妄想,决不和
红军共存亡”。还有一个,假如要用“天”字,试改成“和红军不处天一方”,
这也不通。又想改成“把红军看做似虎狼”,但也不妥。因为,那时杨虎城
已转变,对红军有了认识。所以,我又想了这么一句:“硬和红军争短长”。
我问了好几个人,觉得这一句比较好一些,不晓得行不行?

整个戏,我觉得很不错,我看了很受感动。老实说,这西安事变可真难
写了。事件重大,矛盾复杂,头绪纷坛,斗争激烈。蒋介石答应了抗日,后
头还有一大堆事哩,要细讲,这里边问题多得不得了。加之,参加事变的人,
很多还在,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意见是难免的。现在几个
戏,都写到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止,是可以的。因为,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好的,
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群众爱国心切,关心的是抗日,只要蒋介石答
应抗日就行了。我老觉得写历史剧,如果要句句处处都符合史实,那简直难
办极了。因此,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剧,大部分不是历史。这个大家都晓得
的。如果以正史的观点来要求历史剧,三国戏里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全
都是假的。所以,我认为虚构是可以的,甚至于是必须的。只要能吸引观众,
不致大错就行了。历史剧既然是戏,就不能完全是历史。戏剧不是历史教课
书。咱们搞戏的,有一句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呆子”。大约这句
话还是有道理的。

周总理在世时说过一句话:“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我们千千万万要记
住这句话。假如天天一说一大套,有谁来看你的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首
先是娱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可是“四人帮”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脑


瓜里塞了一大堆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应该勇敢地丢掉
它!秦腔《西安事变》之所以成功,我看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原载《陕西日报》1979年 
4月 
11日)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

在最近一次会上,曾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到八十年代未搞出三千部戏剧
和电影来。我十分拥护。不要把剧目统得太死,不要硬性规定剧目的比例,
不要把意在提倡的希望当作法律,现代、近代、古代都可以写。这些见解使
我觉得如登高山,视野开阔,看到我们戏剧创作的道路四通八达,大有作为。

十年多一点的时间搞出三千部戏剧和电影,这个计划看似很大,实际上
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当然,要写出高质量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剧作来,
不是一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记取过去的教训,千万不要搞一阵风,
满足于搞指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工作,决不要使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落空。这是时代和人民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鼓足干劲,迈开大步前进。

有了一个宏大目标以后,我们要特别重视质量,无论是写现代、写近代、
写古代都要重视质量。特别是现代戏,我们十分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现代戏问
世。恰恰是现代戏不易写好,所以我们更要精心培植。只有注意提高现代戏
的质量,才是真正爱护现代戏,有效地提倡现代戏。我最近看了一些现代戏
本子,感到虽然作者作了很大努力,但总是不大令人满意:所以我特别强调
这一点。

戏剧创作的路子打开了,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古代历史,上百年风起云涌
的近代史、现代史吸引着剧作家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对
于我们祖国的历史了解的太少了!如果我们能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出我们中华
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各个时代的伟大的人物,这不仅有益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
义和民族自豪感,而巨将大大地激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实在是
好事情。同时,我们要注意尊重和保护作者创作的愿望,可以提倡,不要强
迫。人各有志,各有所长,还是人尽其才,各展其能为好。过去有过这样的
教训,上级一提倡,层层一鼓吹,于是刮起一阵风,造成压力,使作者十分
惶恐,十分紧张,于是勉为其难,穷于应付。这不好,这样出不来好东西。
写历史剧同样要注意质量,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过去曾经有过片面理解古
为今用,搞影射,或者把现代思想强加于古人的现象,今天仍要引以为戒。

总之,剧作家们大展鸿图的时刻到了,让我们作出成绩来回答时代和人
民对我们的热望。我们不要十年磨一戏,八亿人民八个戏,我们要组织浩浩
荡荡的队伍,为制订和实现戏剧创作的十年规划而奋斗,还是那句话,在这
个前提下,贵在落实,贵在质量。

(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 
6期)


《求凰集》序

祖光嘱我为他的京剧本《求凰集》作序。

按说,这不是难事,然而把我难住了。这倒不是由于我不懂京剧,也不
是不懂祖光。世事往往这样的怪。京剧我时常看,而且也很喜欢。与祖光相
识很久了,又曾相处过一段时间。他一生的喜怒哀乐我也多少知道一些。我
和他是老朋友了,问题就在此地,仿佛为一位朝夕相见的亲友画像,因为常
能见面,反而不曾注意哪些是他容貌上的特征,他眉引司聪明可亲之处究竟
是因为什么。因此许久就动不了笔。

然而终于要写,因为他在催,他准备作大西北之行。他行前要我把序写
好。我只好讲讲我随意想到的关于他的一些事,和我的一些感想。

我认识祖光大约在一儿三七年,在南京剧校,我们同在那里教书。他只
有二十岁,他在那里教国文,很得学校同学的爱戴。我初见他时,他像是一
位“白面书生”,不大说话,而自然有一种翩翩然的风度。那时的南京冠盖
如云,反动党棍很多,每天总有些乌烟瘴气的事发生。我有时在备课室见到
他,终因不大熟,似乎没有谈儿句话。但偶尔交谈起来,就觉得他很亲切朴
实,还有些腼腆。今天回想起来,他那张憨厚可喜的红红的脸仿佛又在眼前。

不知是否因为后来知道他是书香门第出来的俊逸子弟,当时我蓦地想起
从前称赞人的一句话,这大概是一位“浊世之佳公子”

吧。这自然不是真的祖光。后来和他稍稍接近了,逐渐明白这只是个假
象。但我相当羡慕他,他有一手好丈笔,无论写什么,他可以洋洋洒洒写下
去,毫不困难。还有那一手聪明的毛笔字。这都会使人有深刻的印象。

抗战时期,我和他同随南京剧校,浮洞庭,溯长江而上,到重庆,终于
在四川的一个小县江安住了几年。他认识了许多戏剧同行,大约逐渐更熟悉
了戏剧,从此开始写下许多各种体裁的剧本。

在抗战的岁月中,祖光受到许多戏剧战友的影响,他的文采开始显露出
来,被人称赏。他的话剧,如同《风雪夜归人》、《正气歌》、《牛郎织女》、
《嫦娥奔月》、《捉鬼记》。。等等,嘻笑怒骂,矛头是敢于指向反动派的。
这是因为他遇见了周总理,受到周总理的教诲。他又与许多进步人士往来。
在党的领导下,他成为一名进步的戏剧工作者,此时的祖光在我的心目中,
再也不是“浊世之佳公子”了。

在他的戏剧创作里,他有优美俏皮的语言,人物性格是鲜明的,戏的节
奏流畅,同时曲折有致,活泼生动,经常露出压不下的幽默感。他的剧作正
像他的为人,充满乐观主义。他的戏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舞台技巧好,戏的
演出总是受到内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朋友们中,他是个妙语惊人的人物。听他说话是个享受。他能把极普
通的一件事说得很有趣。一件小事经他一描绘,便惹得人笑个不止。比如我
平时有些心不在焉,经他在朋友们面前描述一次,连我也禁不住笑起来。他
的诙谐是善意的,确有画龙点睛的本领。

但祖光是严肃的。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经常要和人辩得清清楚楚。他
经得住考验和磨练。在十几年的考验中,不许他说话,不许他分辩,但他从
来没有被“四人帮”压低了头。终于,他获得了自由,头发斑白了。我见着
他,他还是那种笑嘻嘻地满不在话下的神色。他对我讲:“我已经‘中专’
毕业了。”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懊恼和感伤,还是有一种不服输的气概。


“四人帮”被打垮以后,报纸、杂志上又刊载他的各种文章。他又很快
写出剧本来。他的近作《闯江湖》已经登在《收获》刊物上。这是一部现实
主义的剧作,充满了他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