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推销麻辣烫-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番大道理;让这位老师也不由佩服他的机敏。
那位学生说:“老师!你知道吗?我用这个小电脑;不知交了多少朋友;办成了多少别人办不到的事。碰到陌生人;我只要拿出小电脑;问他要不要算算;就立刻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接着;管它准不准;准的他点头;不准的他摇头。没两下;我把他祖宗三代;一家人口;全弄清楚了。”
接下来;学生又带着神秘口吻说:“老师!你要晓得;当一个人把他的个人资料告诉你之后;他就会对你特别好;这就是我的高招哇!”
上面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别人迅速拉近距离的直接办法;就是分享他的“个人资料”。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刚开始认识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双方的秘密,哪怕是无伤大雅的秘密,都要暂时锁起来。只有当两个人的交往进入到一定的层次之后,我们和朋友才可以搬出自己的丑事,好好地自嘲一番。但刚刚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扬善隐恶,避免交流“秘密”。
在交际中,交谈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必要方法,但是很多人却因为担心自己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或者是说得合不合适,而羞于开口。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80%的交际者对我们的印象都和我们所说的开场白没有关系。所以;无论开场白的内容多么平淡;只要我们怀着平常心;热情地把话说出来;接下来随着交谈的深入进行,双方的距离自然会越拉越近。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双方共同认同的东西是关键之一;找到共同话题;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否则的话就只能四目相对;局促无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用合适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呢?
一、;察颜观色寻找认同
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适合的话题。
我们要学习一下福尔摩斯,仔细观察对方、听对方说话,每件东西和每个字都可能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只要发现自己熟悉的东西,马上抓住时机,十分利索地切入这个话题,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找到对方所热衷的东西。
二、;试探侦察找共同话题
在交际的过程中; 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共同话题;找开交际局面;这种机会一定要抓住;不能错失。
比如说; 当我们被问到这个问题您是哪里人哪,绝对不要用短短的几个字来回答,这样就使在挑战对方的想象力,对对方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先要做一做准备工作,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有趣的奇闻和议事,以提供给对方线索,这样两个人的谈话才不会断线。我们抛出的诱饵,十有八九能够得到对方俏皮机智的回答,这样必须会给对方留下了善于谈话的好印象。
再比如说,在交际到中,“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当有人问我们是做什么的,如果我们的回答平淡似水;比如只是一句我们可能只会以经理、经济学家、老师、技术工作者这样的答案来来回应,但是这样的回答,不会引起良性的交谈,从而失去一个与对方交流的机会。
如果对方不是经济学家、老师、工程师的话,我们等于是说自己是一个粒子科学家。我们必须学会丰富自己的回答,让对方有东西在头脑中回响,不然的话对方很快就会倒退,宁可跑到别处去认识人。比较得体的回答是:“我在xx公司负责一个小组的管理工作;主要开发软件。我也喜欢骑马;常常打网球;并且热爱写作。”在不到15秒的时间里;我们不仅使我们的回答增添了色彩;也为对方提供了几个话题;说不定其中就有对方感兴趣的。当他这样回答:“哦;你喜欢文学?我也喜欢”时;我们们就开始打造关系了。
三、;通过外界信息测度共同话题。
到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话题可谈。关键在于通过外界信息来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话题。
四、;通过揣摩探索共同的兴趣与话题
为了发现共同话题;可以对观察对象与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话题;使路人变为朋友。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平常的经历,自始至终只呆在一个地方的人也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要善用每一次和别人结识的机会,为自己量身定制不同版本的口头履历表。这样,当有人问到我们的职业或经历时,我们就可以放弃那种格式化的回答,根据自己对对象和场合的揣摩,作出适当的回答,从而找到共同的话题。
如果我们能从容不迫地交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口头履历表,灵活而且有个性,对改善我们的交际范围必然会大有帮助。在我们开口回答之前,先要想一想,对方可能对我们或我们的工作哪方面有兴趣。
五、;以最新的消息为共同的话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人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大事小情总是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本地的、本国的甚至国际上的一些最新的消息为话题,来打开别人的心房,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我们在出门参加交际前,还要记住:出门须知天下事最好做一做信息的准备工作,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了解一下新闻,或者翻翻报纸,对当天所发生的任何事件,知道一些。因为这些都是谈话的好题材,我们要熟悉最近国内国外的重要事件,才能不至于在众目睽睽之下,问一些每个人都知道的“白痴问题”。不仅自己尴尬,周围的人也不会受不了你。
报载,香港有一间美容院,生意兴隆为当地之冠。有人去问他发达的理由,店主人但白承认,完全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善于和顾客攀谈之故。但怎样使工作人员善于说话呢?便当得很,店主人说:我每月把各种报纸杂志都买了回来,规定各职员在每天早上未开始工作前一定要阅读,当为日常功课一样,那么他们自会获得最新鲜的说话资料,大博顾客的欢心了。
除了上述技巧;我们还必须对谈话的对象情绪进行了解;从而有的放矢;才能不碰壁或者触到霉头。
在我们开口说话之前;通过心里对所取得的声音样本进行分析;得知对方的情绪状态;看看对方竟是愉快、;烦闷、;还是十分郁闷;从而配合对方的情绪进行交谈。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悦纳我们;就必须先配合他们的情绪和语调。
第三部分 巧做公关 人脉助力 第15章 一见如故的秘密 (4)巧用“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致于被扎。
这就是所谓的“刺猬法则”,也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效应”。我们要与虽人合作,有时必须与下属保持一种相当接近的关系,但同时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又必须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丧失原则或将来陷于被动。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质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打个比方来说。一位漂亮的美眉能够让我们每个人赏心悦目,可是到了美容院,美容师手持几百倍的放大镜诊断那张光洁如玉的脸,看到的却必定是坑坑洞洞,凹凸不平,使人大跌眼镜。
与人近距离接触,就象是拿着放大镜去照对方,令对方原形毕露,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允许,任何人都不会接受。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狐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
同时;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