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546-故宫过客 >

第1章

5546-故宫过客-第1章

小说: 5546-故宫过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冬至的阳光    
    一    
    一只乌鸦久久地倚在太和殿的飞檐上,睡得很沉。    
    2004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北半球最温柔的阳光在紫禁城的屋顶上,细密地生长着,为疲惫的栖息者,披上一层金色的霓裳。    
    《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住在北京南城的百姓可以躲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到銮仪扈驾由远及近,皇帝在这一天要到天坛祭天。而百官免朝,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通通过节放假了。    
    《故宫》摄制组没有放假,冬至,我们要用镜头纪录下太和殿一年中最难得一见的奇观。    
    现代天文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在北半球的角度最低,因此日影最长,阳光照射进房间最深。据说,明清两代的阳光,在这一天,可以深入太和殿,直达皇帝龙椅。皇帝在冬至第二天,举行盛大的庆典朝会。冬至次日的大朝会,与农历元旦(今天的春节),皇帝的生日,并称帝国三大节。古人相信,这是一年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在度过了最漫长的一个黑夜后,白天将一天天变长。“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冬至了,春天还远吗?    
    这一天,匍匐在太和殿外数以万计的王公大臣,銮仪侍卫,将看到一座晶莹剔透的金色宫殿,他们的皇帝,端坐在灿烂如金的龙椅上,灿烂如金的龙袍,照耀着臣子们几乎错乱的神经:那个人不是天帝的儿子,还会是谁?    
    这一天,阳光仿佛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龙椅上发射出来的。    
    龙椅,才是冬至的太阳?    
    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把龙椅曾经被人换过,并且向后又移了一步。    
    这个人,叫袁世凯。    
    民国以来的历史,对袁世凯已经冠以若干确定无疑的头衔,其中最著名的是“窃国大盗”。出卖戊戌七君子,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签订卖国的21条,复辟帝制等等,在今天中国人的印象中,袁世凯是一个有些卡通的坏蛋形象。    
    如果历史真是如此简洁明了,倒也省事。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袁世凯果然争气

    1908年4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汤玛斯·E·米拉德见到了这样一个袁世凯:    
    “袁世凯走了进来,早就听说袁非常沉湎于他那艰苦的工作,并且这工作也极大地耗损了他的体力和心神,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目光炯炯,敏锐的眼神显示出他对自己手中掌握的事情非常关注,袁的整个面貌都显示出他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袁世凯就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推认为第一……在大清国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现代化的人。    
    袁当然不是大清国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富有才干,野心勃勃。在李鸿章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成为大清国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机遇。”    
    《纽约时报》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袁世凯。哪一个更接近于真实?    
    袁世凯作为大清国稳健而富于实力的改革家形象,一直延续到1911年武昌起义。在与大清国孤儿寡母和革命党一干新锐的周旋中,袁世凯真正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国政坛第一角色。    
    1911年12月29日,独立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推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无钱无兵的孙文随即电告袁世凯:自己只是暂代临时大总统,一旦袁世凯反正,随时让位。半个月后,孙文再次致电袁世凯,重申承诺。    
    其时,无论是各派革命党,还是国际社会,甚至中国普通民众,无不对袁世凯寄予厚望。中国在那一时刻,似乎真是到了非袁不可的境地。    
    袁世凯果然争气。    
    1912年1月26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多年后这样回忆起那一天: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毯上跪着一个粗壮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6岁的小皇帝哪里知道,袁世凯的几滴眼泪,顷刻间革了中国几千年帝制的命。    
    兵不血刃,国体巨变。袁世凯政治智慧,一时无二。    
    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退位诏书末尾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是袁世凯授意添上去的。    
    革命党一诺千金,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也许就是那个时候,袁世凯忽然发现,皇帝的龙椅,竟然离他如此之近。    
    命系一念。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偏偏要登极称帝

    二    
    如果袁世凯在1915年12月没有登极称帝,他可能只是一个道德品格不那么高尚的政治家,如果他和自己的继任者对舆论控制有度的话,他或许将以共和缔造者的身份,像英雄一样永载史册。那付圆圆胖胖的样子,不正暗合了人民对民选领导人亲切平实的想象吗?    
    然而,他偏偏要登极称帝。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中分析说:“回顾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原都是整个民族在数千年中,从生活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文化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之内,帝王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它们是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因此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或帝国制度(像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转入一个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制度转型,就非三年五年之功了。事实上,东西方历史都告诉我们,这项转型运动需时数百年,始能竟其全功。    
    则袁世凯,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期中,不幸的当国者之一也。袁世凯之当国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开辟时期,而他又天生是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人物,主观的个性和客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两者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凿枘不投是普遍现象,袁氏则较甚于他例而已,无足怪也。”    
    袁世凯登极的日子原定在1916年1月1日,地点当然在太和殿。筹备大典时,原本令袁世凯魂牵梦绕的龙椅,却成了一个颇为棘手的物件。袁世凯是五短身材,坐在清帝遗留下的巨大龙椅上,脚不能着地,头不出椅背。想想自己在登极大典上可能像一枚悬在半空中的肉丸子,盛满冬日阳光的金色台基,分明就是一口沸腾的油锅。    
    袁世凯于是命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把新的龙椅。    
    既然是改朝换代,就要有新气象。融入世界潮流切合新皇帝的风格,于是一尊中西合璧的龙椅很快造好了,坐面极矮,椅背极高。椅背上有一个直径二尺的圆环,由白色缎制成,以彩色丝线绣成古代十二章图案。这就是袁世凯设计的洪宪帝国的国徽。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令袁世凯心有忌惮

    既然是龙椅,就要安放在金色台基中心位置。然而,一个古老的传说再次令袁世凯心有忌惮。太和殿上方顶棚,正对龙椅的地方,是一枚衔在龙口中的巨大的轩辕镜,相传为黄帝所造,它高悬在龙椅上方20多米的空中,注视着一代又一代的真命天子。一个可怕的预言:如果哪位并非龙种的人出现在它下面的龙椅上,这枚轩辕镜将落下,砸死那个薄命的倒霉蛋。    
    袁世凯终究没有这份自信,冒此风险。于是,那座中西合璧的龙椅,被向后移了一大步。    
    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消息遍传天下,没实力的平头百姓一片欢呼:又有热闹可看了,而且听说新皇帝出手阔绰,四万万国民,每人赏银元“袁大头”一枚。有实力的军人和政客则摩拳擦掌,他们又一次幸运地被抛到了重写历史的转折关头。    
    可袁世凯最终并没有像预先设计的那样,在1916年1月1日出现在太和殿的龙椅上。他提前了半个多月,在中南海匆匆登极。由于事发突然,很多人来不及换上礼服,袁世凯自己也没有穿上早已准备好的龙袍,皇冠,而是穿着大元帅戎装,站在龙椅前接受朝贺。现场没有司仪,朝拜时一片混乱,有的人行三跪九叩大礼,有的则三鞠躬了事。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朴素的一场登极大典。此情此景,袁世凯会作何感想?他是否再次置疑了自己“真命天子”的身份?他是否预见到半年后自己凄凉的死亡?    
    迅速死去的袁世凯是幸运的,他不必看到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爱将互相厮杀,他不必看到曾经许诺帮助中国强大的日本屠杀了整座南京,他更不必在四万万国人的诅咒声中度过晚年。他惟一的麻烦,可能是到达天国后,如何面对那些熟人,如何解释他对他们所作的一切?    
    或许,直到今天,他仍在那里喋喋不休,或许,他始终缄默不语。    
    只有那把为他量身定做的龙椅,不尴不尬地立在太和殿里,一晃就是30多年。椅背上袁世凯精心设计的缎面国徽破败撕裂,露出了一团稻草。而那把袁世凯不愿坐上去的真正的龙椅,究竟在那里呢?    
    1959年,故宫工作人员在整理家具库房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把残破的龙椅。朱家溍先生对照一张1900年的太和殿旧照片,发现它很可能就是失踪了近半个世纪的太和殿龙椅。    
    洗去污垢后,一座髹金雕龙的大椅呈现在眼前。它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圆柱上承三龙作弧形。正面高阔而两扶手渐低,正面两柱各蟠一龙。椅的背板平雕阳纹云龙,座面与底座相连,底座是一台宽约五尺,深约两尺多的须弥座。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朱家溍先生判断,它很可能是明嘉靖年间遗物。    
    1963年,故宫决定重修龙椅。文物修复厂的师傅历时一年,才告完工。    
    今天,立在太和殿中央,接受无数目光朝拜的,就是这座嘉靖以来,明清两代皇帝坐过的龙椅。    
    2004年冬至日,我们摄影机镜头所面对的,也是这座龙椅。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阳光海洋中的龙宫

    三    
    阳光如水,缓缓流淌,渗入太和殿的窗棂,漫过光洁如镜的金砖,绕过巨龙缠绕的金柱,从东西两壁高大壮阔的紫檀龙柜倾泻而下,至宝座中心龙椅前,已是澎湃之势不可阻挡,巨浪滔滔,直击高悬宝座上空的“建极绥猷”巨幅匾额。    
    2004年冬至日太和殿的阳光,被我们以延时摄影的方法,永远纪录下来。那一天,我们透过取景器,看到了一座飘浮在阳光海洋中的龙宫,它穿越580多年晦暗不明的时光,与我们在一片灿烂中偶然相遇。    
    1420年12月8日,北京紫禁城竣工。《明实录》惜墨如金:“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    
    半个月后,传统的冬至次日大朝会,就在新落成的太和殿举行了。    
    1420年的冬至,北中国的阳光是否与今日一样?那些第一批见到紫禁城的人们,他们的感受,与今日的我们,有怎样的不同?    
    那一天的庆典,有几个与这座宫殿休戚相关的人,应该别有滋味在心头。    
    蒯祥,木工出身,能主大营缮。史书记载:“凡殿阁楼榭以至迴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又说他能双手各握一笔画双龙,合之如一。”    
    陆祥,以石作见长。他“有巧思,尝用石方寸许,刻镂为方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    
    蔡信,主持工艺。当时天下绝艺皆征召入京,“悉遵信绳墨”。    
    杨青,瓦工。有一天在宫中抹墙,灰迹未干,却被一只蜗牛爬成异彩。刚巧永乐皇帝朱棣视察现场,以为祥瑞。问其名字,回答只有乳名阿孙。朱棣于是说:现在是杨柳发青季节,就赐名杨青吧。杨青后来主持瓦工工程,“凡制度崇广,材用大小,悉称旨。”    
    这些技艺卓绝的大匠,将自己的指纹深深印刻在紫禁城的宫墙殿堂。他们幸运地被史书记下了名字,并被开心的朱棣赐予官职,由此才可能出现在1420年冬至次日的大典上,在弥漫的阳光中,见证自己的作品轰然面世。    
    而在紫禁城漫长的肇建中一天天老去甚至死去的那十万工匠,那百万壮丁,则湮没在历史的雾霭中,成为永远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还有那曾经生机无限的崇山峻岭。    
    今天的太和殿高近27米,面宽近64米,进深37米,建筑面积2376平方米,为世界现存最大木制结构建筑。    
    当我们为太和殿的宏伟嗟叹之余,不妨展开一点想像力:将大殿的高度再升起8米,将面宽再拉开30米,将进深再延展20米,那将是怎样的一座宫殿?    
    这座放大两倍的太和殿,叫奉天殿。1420年的冬至,永乐皇帝朱棣就是坐在这里迎接一年中最丰沛的阳光。    
    而支撑奉天殿的,是一种合围可达90米,高可达45米的木材——楠木。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枝叶森秀不相碍,若相避然,故又名“交让木”。叶似豫章,大如牛耳。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气甚芬芳,纹理细密,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    
    这种高贵的巨树生长在中国最险峻的山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忌惮地势幽险,运输艰难,直到元朝灭亡,历代宫殿建筑,一直没有大量采用楠木。所以千百年寸寸生息,得以成材。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采伐持续十年

    然而,这一次,千年楠木,遇到的是永乐皇帝。一个刚刚从侄子手中夺下江山的轼君者,一个在对前朝旧臣斩尽杀绝中心理失衡的新皇帝。    
    在南京宫殿里,朱棣不会感到舒服。他的侄儿建文皇帝就是在这里,在一场大火后神秘失踪,这座宫殿让他时时感受到森森阴气。在梦境里,他常常回到那个叫北平的地方,朱棣11岁被分封到那里作了燕王,从那里带出的子弟兵一路以弱胜强,帮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    
    现在,他要在那里建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空前绝后的皇宫。只有在那座皇宫里,才盛得下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胸襟;只有在那座皇宫里,他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的全部感觉。    
    那座皇宫是一份证明。    
    那座皇宫叫做紫禁城。    
    于是,当1406年的夏天来临之际,楠木该出山了。    
    千万年始成的栋梁,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