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6-神奇的学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在知识面上求广求博。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假如把学习比喻作行军,那么在这个行军过程中,我支持他拉练,但如果他有了“安营扎寨”的迹象,我就要以我的方式进行干涉了。
从学前到小学阶段,我时常隔三岔五地带他去书店。每次到了书店,把孩子往那儿一放,他就会老老实实找个角落,聚精会神地翻阅起他喜欢的儿童书来。
一次我给他买了一本卡通书《西游记》。张炘炀不知道怎么的就迷上了这本书,天天在家一有空就看,看了不知有多少遍。
一开始我对这件事也不是很经意,甚至我对他这种“走火入魔”还有点欣赏:这孩子,琢磨上《西游记》了,不错不错,神话作品嘛,培养一下孩子的想像力,这是一件好事。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牛魔王,都是现在的小孩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连郭沫若郭老当年都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要迎接科学的春天,要鼓励孩子们从神话作品里看到想像力的伟大,郭老的说法我很佩服,的确如此:第一步是想像,第二步可能就是科学灵感了。
过了两天,我看到炘炀歪在床上,手里捧着的画本还是《西游记》,看着他聚精会神的模样,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套画本他不是早就看完了吗?怎么老翻个没够啊?我想上去问问他,可又一想:别去干涉孩子,书上不是讲好多文豪科学家小时候都有看蚂蚁搬家学母鸡孵蛋的举止吗?我可不能在孩子潜心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给孩子泼冷水。
再过了一天,又看到他坐在积木旁边翻那套《西游记》,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嘴里“嗷嗷”发出“怪声”,我就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了多少遍了,怎么老看?有那个功夫,你看点别的不行啊?”
“就要看!”他白了我一眼,换了个姿势接着翻《西游记》。
我心想,不行,这件事我要采取一个措施压制一下。
趁着整理家务的机会,我把那套画本捆在一起,和家里的一些旧物品一起放到了储物间里。
果然,张炘炀放学后回到家里,又寻摸那套《西游记》,找了半天没有找见。跑来问我,我的头摇得像拨郎鼓一样,一口咬定没看见,真的没有看见。
炘炀一边咕哝着“到哪去了”,一边找了一本别的书来看。幸好他不再追究了,不然又要一阵闹腾。
我采取这个措施,是背着这个孩子的。出发点和方式可能有欠考虑之处,我当时这么做,只是朦朦胧胧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不希望他迷上什么东西,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过去听戏有戏迷,听说书的有书迷;现在上网有网络迷,看武侠书武侠片的有武侠迷。虽然二者之间不能这样简单比较,但我既然抱定了希望他的知识涉猎面从“广”和“博”方面发展的想法,我就对他“安营扎寨”过早地迷上一本书的苗头特别注意。
现在回忆起这个事情,我也是持着一个两头分析的态度的。藏起《西游记》这个举动,如果火候没有把握好,很有可能导致压抑孩子的天性的负面结果。放任他去迷那套书,可能关系也不大。
但我觉得我这个干预的举动,并没有压制孩子的天性。鼓励张炘炀广泛阅读这个大方向,我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我支持他读《西游记》,但忧心他会迷下去,所以把书藏起来,可能这个举动过于武断,兴许孩子在往下琢磨一些事呢。但我的总体思路是没有错的,他可以读过《西游记》之后再读点别的新货色,我希望他接受知识扩大阅读面的线路是辐射性、外延性发展的。绝大多数事情上,我是很尊重他的。
我前面提到过我对待他玩积木的放任态度,有的人可能问:“对了,孩子迷上一件东西是正常的,他玩积木还不是一种‘迷’,你让他随便玩积木,又把他看的画本锁起来,听上去有矛盾,这个道理说不通。”
我认为没有什么说不通的,玩积木是一种娱乐,带有启迪智力,开发脑筋的功能。看画本是兼有学习和娱乐功能的,我从学习新知识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他毕竟那么小,看了《西游记》,满心喜欢,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况且我又不是像《在人间》里面那个女主人扼杀少年高尔基的读书那样粗暴地对待张炘炀,我看他迷得有点过头了,就悄悄地把书给他藏起来,行为虽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总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吧。
对于张炘炀的个人小天地——比如说玩积木,我一直是小心伺候,甚至是“过度纵容”的。他从玩积木中琢磨出什么,那是他的事。他时不时在玩积木过程透露出“城堡二期工程”、“恐龙入侵”这些信息,甚至还从搭建积木中引申出“穷人区”“富人区”等社会性时事性很强的话题,我只会嘿嘿点头,这个方面的交流父子俩共同语言比较少,我承认这方面我是门外汉。
可是我懂得一点,他沉迷于个人天地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炘炀母亲不小心把积木的包装袋弄丢了。这一下他不干了,又是疯找又是咆哮。我看不下去,就说:一个包装袋嘛,丢了就丢了,咱们换一个袋来包装成不成?
“不行就是不行!这个袋是配这个积木的,别的袋不能代替!”
他又闹又嚷,又发现另一个包装袋的扣子也掉了,又满屋找那个扣子。
我悄悄地跟他妈说:看吧,又是个教训吧。以后他的玩具,咱碰都不要碰。
炘炀母亲咬着牙说:我恨不得砸他两下!
恨归恨,安慰还是要安慰的,反正对待他的玩方面,我们当家长的基本上是90%对他让步。
除了干预他迷上一种单纯的读物,我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咂摸出来“奇谈怪论”,那就是“睡多了就不聪明”了。
同样,从张炘炀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来都不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纵容他早上的赖床行为,或者允许他很晚了还不去睡。
肯定有很多家长认为我对孩子太严苛了,不让他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让他睡懒觉,这个爸爸当得也太狠心了吧?
很多习惯在一开始培养的时候,可能孩子会有一个比较苦的阶段,比如按时起床和睡觉。但是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他就会觉得不仅不苦,反而做起来很顺理成章,快快乐乐。
而且按照我的看法,即使是小孩子,家长也不能纵容他的惰性。我常对张炘炀说,“不能睡懒觉,睡太多就不聪明了。”这个说法是个“土”说法,但我觉得从理论上讲它有它的正确性。
我本人是个苦出身,很少把自己长年形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强加给孩子,也不会去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惟独在这件事上我要把这个观念告诉张炘炀,这个说法可能缺乏科学性,是本人的偏方,但从培养好的作息习惯方面看,偏方不“偏”,戒除散漫,不能以“孩子小”作为托词疏于管理。
事实上,张炘炀偶尔睡睡懒觉的毛病并没有因为我的强调而彻底改正了,孩子嘛,免不了有个反复性。这一点我也理解,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不断收收放放,掌握一定的灵活性。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
对待他的学习管理上,我本着“外圆内方”的原则,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给他造成的感觉是他本人在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我只扮演“服务员”和“陪学”的角色。而事实上主导角色是我,只是这一点张炘炀感觉不到而已,这可以说是本人颇为自豪的一个“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我也有我的一套章法——
寓管理于无形,不闻风声雨声。
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
不搞物质刺激,淡化表扬批评。
适当来点加码,培养学习精神。
“寓管理于无形”指的是:我把帮助他学习和带他遛弯、玩耍当作互相冲突的事,从不正颜厉色,让他感觉不到学习任务是压过来的。我在为他布置学习时,总是用协商、开导的口气。学习目标我掌握于心,他掌握知识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有数即可。从来不会说“最近有点松劲啊”“你这孩子有点不自觉啊”诸如此类的话。我心里总有这么一个念头:孩子年龄小,学习是额外的,“玩”才是正事。随时对自己念叨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永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的学习。故有“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一说。
“不闻风声雨声”,这也是我的一个重要心得,这句的意思不是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他实行必要的信息封锁。比如,他跳级时,老师有什么不同意见,家长遇到了什么麻烦。又比如他成绩出现滑坡(以初中阶段最为典型),老师着急得要命,家长也着急,但是我们就是让他感觉不到这种变化。根本不给他透露任何诸如“你跟不上了”“你掉队了”之类的信息。让他永远感觉到一切正常(只有一个例外,他考了前几名,他的名次上升了,这个信息要及时捅给他)。
“不搞物质刺激”好懂,“考上100给你多少钱”“考上多少名给你买什么”之类的话,是很多家长时不时挂在嘴上的。我家里不来这一套,但是我并不反对适当刺激一下,但对我儿子这种类型,我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只有上大学的时候,张炘炀立志要拿奖学金,许诺我说:“我要拿到这笔钱,先还给你五十块……”你看这孩子,“物质刺激”倒过来了,他的证据心气还蛮高的,这让我感到高兴。
“淡化表扬批评”,这句话不太好懂,需要多说两句。其实,我“淡化表扬”做到了,“淡化批评”做得不是很好,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岂止是“批评”,把我惹急了我巴掌脚尖全上。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上的原因对他动粗,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的原因批评过他,顶多有时候急了说一声“你看你这孩子你妈在旁边听都整明白了你咋还不会呢”,话一出口就后悔,就此打住。我的“淡化表扬批评”,指的是:
一、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至少我不会片面理解它。我有一句口
头禅:“不该升表扬的绝不升表扬。”表扬要是“升”出来的,那就廉价了。我对张炘炀的表扬,顶多到“嗯,还可以”“还凑合”“这道题你做的还行”“这个卷子答得不错”这种程度。我这种不温不火的态度,炘炀母亲都有明显感觉,有时候跟我说笑时暗含怪我的意思:“你这人就这样,从来听不到你跟孩子说一句热络络的表扬话。”我也一笑,我就是这个风格。但是也有我的道理,家长以平常心对待成绩,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受到熏陶,他会觉得“我强我好是正常的”,成绩往下掉才是不正常的。不是说要兼顾素质教育吗?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育学上不是有一个术语叫“强大的人格”吗?这种“淡化表扬”也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强大。
二、不够表扬“升”表扬,是人们对赏识性教育的误解,做法也是错的。如果片面理解“告诉孩子你真棒”,刻意地去“做局”,有可能取得一时的效果,但不是最终办法。我不是不赞成赏识教育,但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你必须抓住症结,不能闭着眼瞎表扬。我们盘锦的大名人魏书生他专门见过张炘炀一次(有关情况以后细说),他的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一个公认为成绩最差学习态度也最次的学生站在他面前,魏老师问他:你能不能总结出你到底有什么优点呢?学生说:我觉得我没啥优点,我考试才考了十几分。魏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复习呢。学生说:我一看书就头疼,我不想学习。魏老师又问:这么说来,你没看书?学生点头,挺懊丧。魏老师一拍大腿:你行啊,没看书你就考了十几分,你还说你没希望?我看你希望大得很!魏老师这么一说,把孩子心里的火苗扇起来了,心里就转念:是啊,他们都说我不行,经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还能给“捞”起来……孩子这么一转念,整个学习态度人生态度都发生了变化。魏老师的做法,依我总结就是我认为赏识教育从“抓症结,促转念”上理解,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首先要有个真诚的大前提。前提不真诚,事实是虚假的,把“告诉孩子你真棒”理解为“生长激素”,到头来那肯定是要自打嘴巴的。
三、“淡化批评”,不是说怕孩子心理脆弱不要批评。总结一下,张炘炀几年来的学习过程我无时无刻不在批评。但我不一定要罩着一个批评的壳,我对批评的含义理解,是“重评不重批”。对他的作业质量的评议其实也是批评,考卷分析其实也是“批评”,但是我们是务实的“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批评,不是为了树立家长权威而批评。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父亲和老师合谋安排的副学习委员
不断跳级的经历,使他本人在环境适应上形成了一个自然落差,他的学习目标同班级上的孩子们不一样,但身心发育与超前的学习相比,就显得很滞后了。
怎样让他尽量适应这个落差呢?我说的是怎样适应,不是弥补,弥补是不可能的。他处在这个班级之中,我得设法让他尽量地融入这个集体。
让他当“副学习委员”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插曲。
张炘炀读小学三年级时,班里改选班委。老师让同学们自荐,跟大家说,只要觉得自己有能力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选。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小小的手高高扬了起来。老师低头一看,是不到6岁的张炘炀。
“我想报名!我的理由是:我学习好,守纪律、有礼貌,扫除时会捡纸屑。”张炘炀站起来,声音嘹亮又干脆。
老师哭笑不得,又怕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
老师跟我说了这件事,我也犯了愁:张炘炀要当“委员”,什么委员才适合他呢?当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管收发作业,他那个小个儿,全班的作业本加起来都比他高,抱不动作业本能当学习委员?我想了一个主意:“孩子年纪小,要是直接告诉他不行,他大概会想不通。这样我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不良后果。要不,您就想想办法,满足一下他的‘官瘾’?”
老师听了也乐了,跟我说,“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样吧,我来给他安排一个‘官位’。”
后来这件事的结果是,张炘炀得到了一个“副学习委员”的职位,而且还在小范围内做了“宣布”。他乐滋滋地问我:“爸爸,副学习委员是管什么的?比起正学习委员,哪个大?”
我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跟他说:“学习委员负责收作业,你就负责学习好,当同学们的榜样就行了。”
他把我这番话听进去了,为自己当上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官儿”兴高采烈了好多天。
“副学习委员”是个“闲职”,可张炘炀还是角色感蛮强的,学习的表率作用,他做得不错。
所以说,孩子幸亏是成长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里,否则以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人照料,有时候的情况也真是不堪想像。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往前蹿的势能带动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