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美女攻略 >

第3章

美女攻略-第3章

小说: 美女攻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演是大赛的最后一个环节,大赛将经过民族服装、泳装和晚礼服3场审查,由20名评审员投票选出每年度的“国际小姐”三甲。在历届比赛中,通过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表演,各国佳丽向全世界自豪的展示本国文化。泳装展示将比赛带向高潮,随着各位佳丽的出场,赛场上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气息。晚装国际小姐世界大会至今已经举办43届。    
      “one love”捐款是国际小姐世界大会中重要的慈善活动,通过社会捐赠为贫困人群带来帮助。 “one love”基金曾用于救助非洲饥荒、土耳其地震、9。11受害者和对贫困儿童捐助。    
      来自重庆的21岁女孩王珊代表中国参加了2003年的国际小姐比赛,她入选12人决赛圈并荣获“最佳民族服饰小姐〃称号。    
      图片:王珊    
      东方之珠,香港小姐的HongKong魅力    
      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美活动是所有香港人的一件盛世。早期的香港选美雏形,只是在夜总会之类的地方举行,参加的女孩子并不多,不是定期举行。197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开始主办了“香港小姐”的选美活动,至此,此项活动已过了而立之年。    
      香港一位资深的传媒人说过: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钟楼,不是太平山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不是香港脚,而是香港小姐。香港自从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电视机渐渐成为家庭的必需品,娱乐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的角度看,七十年代都是伟大的。香港本土的选美、电影、流行音乐、漫画等等,都在这个时候像青春期的少女般生机勃勃地发育起来。    
      1973年6月24日,在“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口号下,“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选出了第一届香港小姐孙咏恩,这项轰动全城的美丽竞赛才固定由无线举办,每年一届。    
      七十年代的港姐选美,尽管引入了泳装环节而被人指为大胆,但视其标准,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早期的港姐除了勇气过人之外,完全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德言工容”,所以一个个高贵端庄,堪称女性楷模。较为著名的有张玛莉、朱玲玲、郑文雅,她们都不属于艳光四射的美女,选美时也没有显露出娇嗲的少女味,好像天生就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所以香港小姐的高贵之名,可以说是这些佳丽齐心协力打造出来的。    
      1983年,参选的佳丽里出现了张曼玉。这个笑起来像猫的少女也曾是大热门,有着一流的身材;但她还是输给了看上去文静的杨雪仪。这届选举之后,杨雪仪发展平平,投身演艺界的张曼玉却如鱼得水。两人形成鲜明反差的际遇,更印证了民间对港姐选举标准的总结:冠军是选老婆,亚军是选女朋友,季军是选小妹妹。    
      1984年到1991年,是港姐竞选的最辉煌的时代。在稳定而富庶的社会里,娱乐的“娱乐功能”渐渐压倒“教化功能”。香港小姐选举不仅是电视台的王牌收视节目,更是吸纳大量广告的王牌创利节目。选出来的美女不再有必要做女性的表率,她们的首要任务,是让观众赏心悦目,吸引更多的眼球,给出手大方的赞助商以足够的回报。    
      大量的赞助也为当选港姐带来丰厚的奖品,一夜之间名利双收的灰姑娘童话,让香港少女对选美充满憧憬。在比较大的选择范围中,出现众望所归的美女也就相对容易了。如果从演艺的星空中摘下这些名字,香港的影坛和电视界要黯淡一半。    
      张曼玉、李嘉欣、翁美玲、杨宝玲、邝美云、谭小环、李绮虹、张可颐、杨婉仪、李珊珊、潘芝莉、袁彩云、海岚、赵翠仪、吴文忻、郭羡妮、原子、胡杏儿……她们上镜漂亮、有观众缘,位置基本上按美貌排列,智慧无可比。每一个选美的胜利者都会开始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已成为香港的一种文化,成为香港人集体的记忆行为。香港七十年代的忠厚,八十年代的浮华,九十年代的刻薄,用这些美女的青春来作了笔录,为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刻画出完整的轮廓。


第二部分美女标准:道可道,非常道(1)

        第53届世姐大赛季军中国小姐关琦  玄妙无常的时代特色   对于美丽的女性,我们的眼睛永无倦意。克尔凯郭尔说:“每个美女都是一个美的造物,又是一个美的整体。明媚的笑,淘气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沉思的头,丰盈的意志,忧悒的情绪,掠人的眉宇,疑惑的樱唇,神秘的额头,野趣的行为,茂盛的睫毛,起伏的胸脯,丰满的臀,小巧的脚,纤细的腰,天使的纯洁,如梦的渴望,空灵的优雅,不可言语的叹息   ,羞涩的谦柔。这个美女是上天唯一造成的美女,任上帝有天国,我只愿拥有她。”  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貌似新颖的美女标准呈现出来。   美女是人类文明用之不竭的思想中灵性得富源。美学的光荣在于它仅仅关系于美的事物——女性与美丽的幻想。   淑女体态五百年回眸   体态美,是女士们始终不渝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梨型身材的主导年代(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末) 欧洲古典油画上的女性体态是这时期最理想的身材,并一直维持至18世纪末。浑圆的   身躯、丰满的臀部,流露强烈的母性感,强调女性应扮演的传统角色,即既为人妻又为人母   的天职。   图片:古希腊油画1~2幅   力臻完美的葫芦型身材(19世纪)   当时的时装杂志为美国女性建立了一个审美新标准。当时的美女全部拥有葫芦型身材,非常紧身的蕾丝并加入大量垫料于服装内,务求营造夸张线条,以达到最佳效果。   图片:欧美19世纪电影的经典形象:如《飘》郝思嘉   瘦削就是美(20世纪初至40年代)   苗条的身材成为魅力和具有智慧的同义词。巴黎时装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新宫廷式的面貌纤细的腰肢和一双修长而笔直的美腿。服装下的身躯可以不需要任何辅助性的服饰就能达到苗条的效果,成为当时的一大突破。拥有如男子般平坦的腹部线条是最惹人羡慕的事。   图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女影星:如费雯丽、褒曼、嘉宝   细腰肥臀的芭比娃娃身材(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标准身材是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和浑圆的臀部。芭比娃娃就是1959年面世的。50年代的经典美人有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她们均拥有骄人的丰满身材。   图片:芭比娃娃   骨感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这是纤细身材的年代,最理想的女性是外表年轻、行为年轻又打扮年轻的女性。瘦削的身材成为必然的标准,女性对脂肪产生惧怕心理,更不惜以运动和坚定的信心换取完美体态。   图片:奥黛丽·赫本   肌肉型(20世纪80年代)   肌肉型的女性在此时期出现,她们对完美观念又再创新。全身几乎没有一点脂肪,手臂、大腿和腹部都充满肌肉,细腰、甚至扁平臀部最为时尚。   图片:简·芳达   骨子里的性感(20世纪90年代)   这时期所流行的是一种近乎营养不良、极端瘦削的身材,犹如未发育的小女孩。女士们最想拥有一个瘦骨嶙峋、皮包骨头、没有肌肉的体型。经典美女是名模凯特·莫斯,她在户外海报中的名言便是:可以给我点食物吗?这非但不惹人反感,反而引来羡慕又妒忌的目光。   图片:凯特·莫斯   健康线条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融合瘦削与健美,今日女性所追求的是既纤巧又拥有适度肌肉的线条美。亦可借助神奇胸罩及种种精心研制而成的新款内衣,达到上围丰满、下围适中的理想身材。   图片:凯瑟琳·泽塔。琼斯、尼可·基德曼   中国大陆100年来美女标准的变迁   1900…1909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   美丽人物:赛金花。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及至那段被野史笔记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神话故事,塞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图片:赛金花   1910—1919   美丽标准: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新文化运动”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美丽人物:杨步伟。这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同时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虽然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但收敛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第二部分美女标准:道可道,非常道(2)

        第53届世姐大赛总决赛众国佳丽    1920—1929   美丽标准:有身段的才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那首为了宣传“她”字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虽然刘海粟使用裸体模特引得舆论大哗,但节育、避孕、“天乳运动”依然有一大帮的追随者。女人们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敢于骄傲地挺立在开始充当日常服装的旗袍之下。  美丽人物:林徽因。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高雅、妙龄,而且懂得进退。   图片:林徽因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报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请著名画家配画时装插图,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   美丽人物:胡蝶。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图片:胡蝶、阮玲玉、张爱玲   1940…1949   美丽标准:政治之花。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美丽人物:宋美龄。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大陆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图片:宋美龄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美丽人物:喀秋莎。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   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人。   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在国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图片:邢燕子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第二部分美女标准:道可道,非常道(3)

        周瑛琦向印度小姐发问    美丽人物:邓丽君。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