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唐神道 >

第109章

大唐神道-第109章

小说: 大唐神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不可行?世人敬仰世家,无非是敬仰他们家族之姓氏而已。朕将朕和朝廷百官的姓氏放在前面,怎么就不是可行的办法了?”李世民好像是进入到了思想的误区,对着黄俊明辩驳道。

黄俊明轻轻的摇了摇头。随后说道:“陛下,您错了。世人并非是敬仰世家的姓氏。而是敬仰世家子弟多人才罢了。自魏晋以来世家因为尚姓而底蕴愈加深厚。世家子弟又多才华横溢之辈。民间寒门子弟大多无法得到高位,时间一长自然对高官迭出的世家有了敬仰敬畏之心。而陛下您所用更改姓氏排名这一点,虽然看起来是袭承魏晋以来的“尚姓”思想,实际上却是将尚姓改为尚官。官位越大排名越大。但是陛下您可要知道这官也分为三六九等,文官武官之分。武官品阶高的,姓氏也高,但是以士子的性格回去承认他们的家族他们的姓氏是好的么?不可能。在说陛下您看现在的朝政当中,又有多少人出身于世家,就算是根据官位的品第排序那也不可能将世家打压下去。而且这么一来,对隋朝实行起来的科举制度来说也是一个后退的举动。您在仔细想想吧。”

李世民听到黄俊明这么说,默默无语。的确李世民现在的思想是走进了一个误区,世家的姓氏虽然是世家被人敬仰的一方面,但绝对不是最深层的含义,无论哪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世家当中往往会一门三公,一门九卿。这种状况是相当常见的。所以大家才会说某某家中的教育好,看他家除了多少多少人才。而山东世家的子弟自魏晋以来在各个朝代中几乎没有断过传承,连官员的官职也是一升再升丝毫不减当年,久而久之就给大家一种观念,这崔家好啊,这王家好啊,这郑家好啊,他们家的子弟才学浑厚。多为朝堂之官啊。

就算是李世民真正地勘定了姓氏,那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的官宦之家若是在以后拿不出什么拿的出手的人物,来继承这个排位。而被“打压”下去的世家名词虽低却能一直稳占朝堂,这时候这个姓氏的排序又有什么用?徒增笑料而已。再说唐朝初建。最不缺的是勋爵,甚至大字不识一个的兵丁在征战中都有可能获得一个县男的爵位,可这样的人根本毫无什么底蕴可谈,文么?大字不识一个。武么不懂战阵变换之法。最多也是个逞凶斗狠的性子,这样的人给予他们的尊敬无非也就是敬仰他为国出力,抵御外敌罢了。要让世人敬仰他,这些为国出力,抵御外敌有算的上什么?大唐能做到这样事情的人可不少,不差他一个,获得勋爵也很有可能是他运气好罢了。以文人士子那样的高傲,谁会去承认他的姓氏比自己高?再说那些普通的商贾之士。

商贾之人重利,崇拜的是能翻手间财源不断的人物,而世家呢?几百年的家族在那里,不缺钱,也不缺人,现在的整个大唐的商旅流通最大的那一份子就是世家的人,所以商贾之士对世家也是敬仰的。但是其他人呢?不说这些朝堂自持身份不屑于从商之人,就算是有心从商打不开局面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这商贾对于这姓氏的排名也是不会去在意的。

工匠呢,在中国古代当中除了元、清两代不注重工业发展,其他的每个朝代都是相当的重视技术的。可是技术在那里?技术在于一代一代的传承,有了前人的技术研究,才会有后人在他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好的东西。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又出现了,民间的匠人大多是师傅传弟子,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想要得知他家传承基本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而世家呢?世家能在几百年中屹立不倒,这些技术就算再不重视,为了家族当中的一些利益多少还是会涉及一二的吧?就这涉及一二的东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那也是触之不及的东西了。

这样一来,士、农、工、商、兵五个阶层,世家起源于士子,世家子弟为政的多如牛毛,家学渊源在这呢,自然让士子崇敬,而农呢?世家家业大,田地多。更是让农人向往的。同样的农人因为几身的苦,非常向往社会高层民众的生活。而世家有代表着这个社会当中最高层的地位。怎能再不受到农人的敬仰?工方面,世家传承博大,技术力量雄厚。普通工匠想接触都接触不到的东西在世家都是最劣等的物事。这有怎么不让工匠心生向往?商的方面更不必多说,世间没有几个人的财力和商业的运作能力比世家强。商人自然也都期望自己和世家扯上关系谋求更大的利益。兵,都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人们感激兵丁御守国门。人们敬畏兵丁杀人如割草,但却并不想去当兵。没有人愿意接触这个和死亡如此贴近的职业。所以说就算兵丁是这个时代最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也是无法得到大家的关注的。

再者为什么黄俊明说李世民的这种想法是拖了隋朝科举制度的后退,隋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并没有说什么打压世家的话,但长此以往,寒门子弟绝对会慢慢崛起和世家子弟在朝堂上成分庭抗礼之势,时间一长,世家的灭亡那也是必然的。这一点完全是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但是李世民的这种给姓氏定排名一出,寒门子弟还是寒门子弟,就算是一步登天最后也只能是先拿个小官了,在古代四品官以上才算是大官,四品之下的官员,可是称不上什么大官的。就连现代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说一个人有大才华,就会说他有一品之资,这个一品之资并不是说他有第一的才华,而是说他的才华在以后可以胜任一品的官位罢了。也有人说三品之资,四品之资的。至于在往下的五六品,**品,泯然众人矣。

李世民也只是多年对世家的戒心积压起来之后的一众发泄手段罢了,真是要按照他的这种想法去实行,恐怕也就是自己心理上的一个比世家高等的感觉,其他的要啥没啥。或许时间一长能让人对世家的崇敬变得少,但绝对不会让世家和普通人一样不受关注。再怎么勘定姓氏,也不可能将平头老百姓写进去。这是无论哪个朝代那个时代都一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勘定之后的姓氏的最后一位也要比平头百姓的地位高,百姓是对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敬畏的。所以说勘定姓氏对李世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切实的好处。

“哎!”李世民也是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无非也是只能占上一些口头上的便宜了,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

三千字。随后还有一万二。

246 弟子归来香火盛

246弟子归来香火盛

对于李世民想怎么打压世家,黄俊明并没有想要多说什么的意思,这些东西虽然是李世民这个时代不可不谈的话题,可是以黄俊明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再李世民的身上帮衬一下的。这些争权夺利的事情,黄俊明可是自穿越过来之后就没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意思,要是想玩争权夺利,直接步入官场就好了,何必还要窝在这道观之中呢?

李世民在这天仙宫又坐了一阵子,随后便走了。没有从黄俊明口中得到怎么打压世家的方法,或许这就是他最为失落的事情罢。

时间又是过了几日,渭水之滨的一个小凹中,突兀的立起了一根大大的铜针,这针看上去可是有三四十丈高,针尖直指天空,铜针的下方则是一块三平方米左右的水泥地。四周又被拉起了拒马式的栅栏,稍远些的地方还有士兵作以看守,可谓是严密的很。

李幼良这个曾经的长乐郡王已经在被押解回长安城的路上,和李世民下的诏书一样。罪状嘛就是那几条,只是由疑为反叛变成了坐实的反叛。事实上这长乐郡王还真没那个反叛的想法。对于他来说做一个这么行事的纨绔子弟就已经是足够的了。反叛那绝对是一个必死的结局他也知道,所以平日里他虽然坐进了坏事但在这反叛或者谋朝篡位这一点上是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李幼良这么想,但是李幼良的那些手下可不这么想。宇文士及一到凉州就接管了整个凉州的大小事务,随后就宣读了圣旨。只是当时这凉州城一片荒凉,必须要好生治理一番才能够让李幼良去长安城请罪,所以就暂且没动身。

正是这宇文士及处理凉州大小政务的时候,让李幼良的那些手下开始惶惶不安了起来。李幼良虽然在凉州城做了这么多坏事,但实际上大多数坏事却都是他们亲手去做的,就算是打劫或是抢掠来的钱财之类的东西也都是把少部分的东西给李幼良罢了。大多数的财物之类的可是还在他们手中。这无非是扯着虎皮当大旗,欺下瞒上的一个做法。他们也知道,自己的主子好歹也是个郡王。要想死那可是比较难的,而自己这些作恶多端的人恐怕就是必死无疑了。所以这些人私下里一合计,便计上心头。

趁着宇文士及整理政务的时候。突然有人窜出来刺杀宇文士及,当然宇文士及的身手并不慢,没几下工夫,便将这前来自杀的刺客杀死了。自己在这凉州被刺杀,肯定要查啊,这么一查,本来就心中有鬼的这些李幼良手下顿时就慌了,本来他们打算杀掉宇文士及之后“拥戴”李幼良占凉州称王的。这一下宇文士及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将目光看向了自己这边。怎么不让他们惊慌?

这惊慌之下的人总是容易做出些傻事的,这凉州距离突厥的距离虽然称不上远但也绝对不那么近。这些人竟然裹挟了李幼良打算北投突厥。可是现在整个陇右都磨刀霍霍的在边境和突厥做着对峙怎么可能放李幼良一行人过去,直接看挂入切菜一般的将李幼良一行人砍了个干净,单单留下李幼良,将李幼良交给了宇文士及。这下可好,裹挟李幼良出逃的人都被杀掉了。他们的死在大多数人看来没什么关注的,在凉州欺行霸市已经够他们死一百次的了,“跟随”李幼良出逃更是叛国的行为,这样一来很显而易见的结果,也不用审判,砍死了事。而他们的主子李幼良也是因为他们坐实了叛国的罪名。扒了蟒袍坐着囚车一路南行。向着长安而来。

黄俊明是知道这些的,但现在就要给这李幼良上刑显然是不可行的。再怎么说宗正寺、大理寺、刑部还没有给李幼良定案入册,黄俊明就是想让他死,也得等着政府准备好程序出来。不过这用来引雷的铜针也没闲着,这天牢当中罪大恶极必须死的犯人可不止一个。正好李世民对这雷刑也有很大的好奇心,直接在雷雨之前将犯人绑了上去。最后的结果李世民没有与任何人说,当时跟随李世民监刑的官员,士兵们也没有任何一个想要说出结果的意思。

只是自那以后,雷刑场四周的拒马刺可是多安放了好几层,连士兵也多了不止一倍,每到有人惹到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气急之下的话也变成了,早晚将他绑缚在雷刑针上云云。

这些在朝堂当中的事情并不用管,时间也倒了六月。很多外出的弟子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天仙宫。这正和黄俊明当时让他们做的事情一样,下山磨练自己的意志,开拓自己的眼界。实践自己的所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再回山来重新学习一番。如此往复。

话说这些下山了的弟子还真没掉了天仙宫的脸面,随着弟子们的回归。天仙宫的香火可是照比从前更胜一筹。按照黄俊明听来的消息,自己的这些弟子可是深入到了大唐的各地,涉及了各个行业。无论是锄强扶弱,还是悬壶济世,甚至是开导民众,做的都是相当的不错。

有研究经典的文道下山的,行走世间每到一个地点支起一杆小旗,小旗上写的可不是铁口神算,而是很简单的心里咨询四个字(纯属恶搞)这四个字可是出自黄俊明的口。按照黄俊明所说咱们道家经典繁杂,无所不包。基本上天下间的大事小事烦心事都能有所解答。只要把经典研究透了,便可以下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开导世人,世间之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活着那样的烦心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喜乐那是好事,不用多说也开心。怒哀这两点是坏事,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些坏事说出来,而是选择憋在心里。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让他们将心中的不平,不开心,发泄出来,并作以正确的开导。让他们不再执着于这些事情,达到身心的放松。刚开始下山的时候,道人们并不能将这开导人的事情做的很好,可随着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劝解人之中,进境倒也十分的快。大家被道人们一开导,不在执着不在烦心了。更是对道人们给予了相当好的礼遇,同时这些举着小旗的道人们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更有几个名声最好的,早已将这小旗上的“心理咨询”四个字变换成了“有事您说话。”民间对这些下山的文道也有句童谣“大事,小事,烦心事,有事您说话;小道,老道,天仙道,无道不成言。”

相比之下,下山的武道更是体现在锄强扶弱上,可以说大唐哪有乱子往哪钻,幽州李艺叛乱,天仙宫的一些武道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个消息,时不长的截住叛军的三两个军探,车轮战一般的打斗上一番。随后擒拿了,送到平叛的唐军处。这冲战阵这事道人们都不傻,不会去做这种事情,反倒是在一章小战役打完。道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跟着唐军抓俘虏,倒也实实在在的磨练了一番武艺。再有天仙宫的这些武道中间可是有着医道的配置的。这战争中,医道和武道虽然不是在正面对敌,却也实打实的让唐军的伤亡少了好几层。这让领军平叛的长孙无忌相当的欣喜。只是长孙无忌并不是那种莽撞的人,他需要研究明白为什么这些并不精通战阵搏杀的他们可以再战争当中保全住自己,同时拯救同袍的生命。随后再向朝廷做报告,长孙无忌虽是如此想,但他手底下的那些受恩的士兵,缺不在乎这些,同袍之义,活命之恩,早就被他们托人捎信送回了家里。作为道人们出身的天仙宫,自然引得军属们前来祭拜感谢。

这些下山的道士中间最不用多说的就是医道了。头批下山的医道完全是磨练自己的医术。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绝对出不了差错,这草药的辨识和熬药的活计大家也是稍有了解的。妙手回春引得很多人感谢。还好并没有出什么医疗事故。第二批下山的医道是跟着孙思邈下山的,孙思邈这位医学泰斗,大病小病更是手到擒来,这第一批下山的医道听说孙思邈下山之后,又自觉的向着孙思邈的位置不断地聚拢,跟着孙思邈一起亲手处理病症,学习和实际经验皆得。除了百十多号道人轰轰烈烈的穿梭于各个城池乡镇引得官员担忧,百姓侧目之外,可是占尽了好处。

当然,无论医道,武道,还是文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身,那就是天仙宫,随着道人们的陆续回宫,身后跟随的一些人自然跟着他们上山来烧香还愿,惹得天仙宫日夜都充满着贡香的气息。

————————————————————————————————————————————————————

六千字,还有九千字。连续码字没动力啊!!!越写越慢!越写越乱!!!!大家给我点动力吧!!!!!!(未完待续)

247 震惊孙思邈的民众与显微镜的诞生

247震惊孙思邈的民众与显微镜的诞生

西南现在在家,方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买橘子被小贩坑了,我问朋友咋回事,朋友说那小贩买橘子,一块五一斤,五块钱三斤。结果我朋友买的五块钱三斤的。orz。回家之后这货才反应过来。下面开始正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