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毅问题调查-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同平均值200万元,所以毛玉萍须向他们作出指示。
另一名控方证人施某则为装修工头,正为毛玉萍的居所装修,毛玉萍需给予对方进一步指示,以便他准确地完成工作。
但法官表示,由于案情严重及复杂,不能批准有关申请,案件继续押后至2004年2月27日再次提审,其间保释条款不变。
幕后也有重头戏资金支持(1)
幕后也有重头戏
在“周正毅事件”发生的同时,十分“巧合”的是,中银香港也发生了一系列惊变,不仅更换了“主帅”,而且还进行了一些有关人员的工作变动,并同时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
也许,这一系列都只是巧合,但在周正毅案真正水落石出那一天来临之前,有一点可以确定:周正毅香港造名运动和其危险性极大的资本运作之间绝对不是一种巧合,换句话说,周正毅即便成功,充其量也只是偶然,而且这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偶然。
周正毅的资金支持
周正毅和刘金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个充满想像力的话题。
在“周正毅事件”发生的同时,十分“巧合”的是,中银香港高层也更换主“帅”——原中银香港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总裁刘金宝辞去中银香港的职务,返回中国银行总部。
由于周正毅最大的一次资本运作——收购“建联通”所用的17亿贷款,正是刘金宝“主政”中银香港时贷出的,所以外界猜测,中银香港高层的这一变动与“周正毅事件”似乎有关联。
对于这笔贷款,周正毅的前财务顾问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典型的杠杆式收购案,中银香港给周正毅的过桥贷款,如果是外资银行贷给他的话,就一点争议也没有。”可是,毕竟不是外资银行的贷款,于是,就有争议了。
在1989~1997年刘金宝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行长期间,周正毅也正处于创业阶段。1997年8月,刘金宝扶摇直上,调往香港出任中银港澳管理处常务副主任兼香港分行总经理。也就是在1997年后,周正毅在香港开始有计划地浮出水面。当然,这少不了毛玉萍的大力支持。就在刘金宝赴港的1997年,周正毅的农凯集团正巧在上海成立。
周正毅在香港买的第一笔超过6000万港元的豪宅,就是由当时中银香港旗下的宝生银行做按揭的。
这一系列时间上的“巧合”,让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太多的想像空间。
周正毅在收购“建联通”时,曾经与当时中银高管达成默契,当周正毅完成收购“建联通”后,那22亿元现金的运用,是要获中银香港批准的,不过,当事各方对此并没给出正面回答。在调查“建联通”董事局的两位新董事顾恺仁及范楚文身份后发现,两人与中银香港走得很近。
这是否又是一个巧合呢?
周正毅是一个没有背景的人,他要将生意做大做火,靠的是两条生命线的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一是项目,二是银行。项目的确立靠实力,而与银行的运作则往往要靠交情了。银行是项目实施的资金支持。
初识刘金宝
周正毅在内地被扣查,毛玉萍在香港被廉署调查,于是,各种版本的“上海首富神话”纷纷出笼。这其中,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说法是:“毛玉萍在周正毅的事业上作用重大,地位显赫。”
本来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这并不奇怪,但是周正毅与毛玉萍的夫妻关系,却颇耐人寻味。
据传,“上海首富”周正毅能在短短几年间暴发起来,固然与他的精明、干练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有了与中银香港的紧密关系和刘金宝的帮助。
周正毅能与刘金宝相稔,使他在事业上大变身,正是靠他的妻子毛玉萍与刘金宝之间的密切关系。
刘金宝与毛玉萍是很要好的一对朋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刘金宝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时,他们就已相识。当时,毛玉萍走红上海交际界,她热情好客,经常招呼朋友到她的西郊别墅开派对,所以她在上海已是名声大振,无人不识了。
在上海有头有面的人,都认识毛玉萍,皆因阿毛为人热情,做生意八面玲珑,跟她不太熟的朋友来到上海,她都请上三餐茶四餐饭的,还给奔驰供你用,很会为人,所以她的人缘极好。反而周正毅在上海没有多大的影响,“他很嗜赌,又炒股,钱从何来呢?或多或少同阿毛有关。”这是认识他们的朋友的说法。
刘金宝之所以肯借钱支持毛玉萍做生意,除因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出席她所搞的派对外,也是由于刘金宝可以通过毛玉萍结识上海的名流。
刘金宝离开上海转赴香港后,仍关照自己在上海的朋友,对毛玉萍照顾有加。
上海中银以及上海建行其后陆续向毛玉萍借出多笔贷款,让农凯集团收购上海一些烂尾楼盘,不过规模有限,并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
幕后也有重头戏资金支持(2)
刘金宝离职
2003年5月29日,中银香港上市后的首次股东大会在备受关注中召开。其备受关注的原因当然不仅仅因为是“首次”,而是前一日宣布的中银香港新领导层的首次公开亮相。
当日下午3点,股东大会开始,中银香港的新领导层如期而至。刘明康辞去中银香港董事长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由现任中国银行行长萧钢接任,这早在媒体和公众的预料之中。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刘金宝在公司担任的一切职务(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总裁)都将由和广北接替,而刘金宝曾是中银香港重组及上市的直接执行者。
由于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传言“上海首富周正毅被调查”一事与刘金宝脱不了干系,因此刘金宝的去向顿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值得回味的是,股东大会召开的前一天,萧钢及和广北抵达香港后就立即举行了临时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中银香港一切职务的刘金宝被调回了中国银行总部。仍然是在这一天,在中银香港发布的公告中称:“刘金宝同志在中银香港任职近六年,有着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他在香港工作期间,相继担任过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为中银香港的发展及其重组上市做了大量的工作,董事会对刘金宝同志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但是,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关于刘金宝的种种猜测还是被人们提了出来。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刘金宝的活动有没有受到影响”这个问题时,萧钢予以了坚决否认,称刘金宝的调动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他说:
“什么活动?(众人笑)他在北京。昨天我已经讲了,在北京担任副董事长的职务,总行的副董事长,作为我的助手。我是董事长,他是副董事长。我再重复一下,他因公在北京总行出差开会和工作,职务是总行的副董事长。”
然而,2003年5月下旬以来,中银香港风声鹤唳,关于刘金宝的离职,种种猜测早已不胫而走。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刘金宝与周正毅是旧识,在周正毅领导的“农凯系”的壮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刘金宝的经历来看,其1989年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后任行长,直到1997年,他转任中国银行港澳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兼香港分行总经理。这段时间跨度,的确和周正毅创业的时期非常吻合。而最引起大家联想的是,周正毅确实从中国银行得到过多项贷款。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金宝与中国银行前行长王雪冰可能有所牵连。1999年,刘金宝的职务是中银香港办公室主任。同年7月上任的中银香港总裁梁小庭在任时间非常短,原因是涉嫌收受贿赂与洗钱。此后刘金宝被任命为总裁,刘金宝与王雪冰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比较微妙。
与王雪冰相似的是,刘金宝也是1976年中国银行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个,毕业于北京外经贸大学,1977年12月被派往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不过,4年后——1981年10月,刘金宝就回到国内,调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
事实上,在此之前,刘金宝一直被认为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因为中银香港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获得了市场普遍的认可,当时市场的猜测是,他是否会出任交通银行总行长。但事实却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更多的猜测是,他是否会步王雪冰的后尘。
对于刘金宝的种种猜测,基本上已中矢的:在2004年2月20日,中国银行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中国银行原副董事长刘金宝涉嫌经济犯罪,司法机关目前正在按照法律程序对其进行审查。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说:“中国银行董事会已作出决定,并经有关方面批准,免去了刘金宝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职务。”
拘查吴细荣
经证实,廉政公署声明中所指被拘前银行职员,正是在事发前几星期内突然离职的前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部副总经理吴细荣,他在中银香港负责审批公司企业贷款。
吴细荣在中银集团重组上市前是其中一姊妹行——中南银行的副总经理,合并后,转任上市的中银香港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工商企业客户的信贷业务。该部门由中银香港一位副总裁执掌,吴细荣为该部门的第二号人物。
吴细荣已有二十多年的商业银行工作经验,在中银之前,曾先后服务于中银集团的华侨商业银行及中南银行,在华侨商业银行期间曾被派驻内地多年,主管该行的汕头分行。
中银香港有关人士对吴细荣被拘事件没有作出评论。香港廉政公署发言人亦对是否有中银职员被拘不作评论,只透露在较早时接到了贪污举报,指称有涉案上市公司的雇员向银行职员提供贿赂,用以换取对巨额贷款的审批及允许进行涉及欺诈的商业交易。
吴细荣被查,与上海地产在2002年5月获得中银香港22亿的授信额度的时间吻合。
当时有媒体称,周正毅夫妇涉嫌用做假账等诈骗手法,向吴细荣等提供贿赂,以取得巨额贷款。但此种说法并未能得到中银香港和香港廉政公署的证实。
幕后也有重头戏中银香港(1)
中银香港的丕变
不知道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心里是何种滋味,他要面对着上任后第一桩棘手的监管事件,就是拿中国银行“开刀”。而在担任银监会主席之前,他的职务是中国银行行长,同时担任着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3年5月29日上午,北京。刘明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银监会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露面,对银监会的目标及职责侃侃而谈。“从明天开始,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行动。”刘明康表示将“尽心竭力,不辱使命”,视“保护存款人利益”为天职。虽然“并无明显的挥刀迹象”,但他强调“将通过监管来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
在担任中国银行总行长期间,刘明康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没能实现中银香港在美国、香港同时上市的计划。
2000年2月,刚刚接任行长职务的刘明康毅然决定对中国银行进行“清房行动”——清理历史、加强内控,中银香港重组上市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2002年初,中银香港复杂的重组基本完成,而重组的直接执行者就是刘金宝。
此时,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案曝光:
2002年1月15日,当时的央行行长戴相龙说,将对已被免职的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继续审查,因其在中国银行任职期间对该行有关信贷案件负有责任。
2002年1月18日,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联合消息,对其违规行为做出
处罚:中行纽约分行将向美国OCC交纳1000万美元罚款,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则向中国人民银行交纳相当于1000万美元的人民币罚款,两项罚款总计2000万美元。原因是包括纽约分行在内的中行在美国的三家分行,于1991~1999年间,被发现有不当行为。事情都发生在王雪冰1988~1993年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行长期间。
“王雪冰事件”以及其后中国银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中银香港的上市计划大受影响。
虽然中银香港在香港的上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筹资额从最初计划的40~50亿美元变更为20亿美元,并且放弃了在香港、美国同时上市的计划。
中银香港在上市招股书中的“法律及监管事务”栏中提及王雪冰涉嫌于1994年在未经适当的授权或抵押而批出贷款,该笔贷款又在1996年透过一些有问题的信贷偿还。除王雪冰外,招股书还提到中银香港分行前第一副总经理梁小庭也与1994年的贷款有关。
而王雪冰的妻子和他人在美国成立公司,向中银香港取得了一笔贷款,批出这笔贷款的正是梁小庭。他还与中银香港通过香港宝生银行洗500亿港元的黑钱有关。
其实,中银香港最终的成功上市仍然与“王雪冰事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2002年7月8日,刘明康和刘金宝兵分两路开始在亚洲、欧洲和北美进行为期11天的访问。2002年7月11日,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始于2001年2月的对其客户周强等的诉讼案有了初步结果。根据纽约南区法院陪审团的裁决,原告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获胜,有望获赔105亿美元:骗贷者周强通过20多个关联公司欺诈贷款罪名成立。
胜诉在案件的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但“王雪冰事件”所形成的震荡并没有因中银香港的上市而终结,“王雪冰事件”对中国银行乃至中银香港的影响非常巨大,即使事隔一年多,其仍然像幽灵似的困扰着中银香港。
刘金宝离职据称也和此案件有关,不仅如此,即便是“周正毅被查事件”据说也与
其有一定关系。在2002年年初王雪冰因为经济犯罪而接受调查时,对中行上海分行的多宗未能收回的贷款事宜就已开始进行全面调查了。
中银香港高层位置的变化显现了金融监管显效的成果。对于中银香港而言,刘金宝的离职、问题贷款的处理,或许会在短期内降低市场对中银香港企业管理水平的信心,但从长远来看,正如刘明康任中国银行总行长时常说的那样:“打扫清理房子,再请客!”其规范的运作势必使中国银行于2006年上市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对于中国银行的管理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幕后也有重头戏中银香港(2)
中银香港接管“新农凯”
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香港董事会于2003年6月8日深夜发表公告,向股东及投资者通报,该公司已委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