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力强国-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也要签字么?”夏雪惊问道。
“不用的,你们俩还不够签字的格儿。”老邹说完方觉欠妥,赶紧补充道,“不是说你们技术水平不够,主要是资历,这个专家签字都是要负责任的……”
“没事儿,不用签字我就放心了。”张逸夫如释重负,这才问道,“老邹你刚才说咱们小组是啥意思?”
“分组啊,分成十几个组的。”老邹笑着看了看周围,“你以为这么多人在一个会场讨论呢?几百个人聚在一起,那还怎么说话?讨论的时候都是分组的,各自论各自的事情,几十个人,方便交流。”
“十几个组?都分开么?”
“都分开。”老邹笑着做出了收声的手势,小声说道,“好多人对这种方式还有意见呢,尤其是那帮搞水文地质的,说这是强行隔绝、孤立,不客观,不全面。”
张逸夫吐了吐舌头:“水文地质也分开?”
“那可不?我跟你讲啊……”
一路进会场,两位晚辈也没干别的,就听老邹介绍论证始末和构成了。
这方面,张逸夫之前也没研究过,听完之后,只有拍案叫绝,要通过如此复杂,反对者众多,前途未卜,技术难料的堪称“史上最据争议的论证”,果然玩够了算计啊!
此次论证在三年前就已经展开了,由水利部部长担当组长,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组长毫无疑问是铁杆的支持派,不然轮不到他当组长,三溪就算落成,也是十年后的事情了,这功绩八成已经跟这位部长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他一定清楚,如果结果是不好的,千古骂名板儿上钉钉会落在他的脑袋上。
中央领导不能有错,他们是看了你的论证才下的决策。
下面领导也不会有错,他们是根据结论开工的。
根据人类一贯以来推卸责任的方式,这绝对是一口盘古巨锅,从这个角度说,这位部长也是伟大的,明知会背史上最大的一口锅,仍然无所畏惧,主持到了现在,是野心是信仰还是忠诚,是被迫是自愿是作死,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第440历史之中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位部长是个权臣,抑或是对上层惟命是从。但从履历上看,找遍全国上下,也不可能找到更具学术名望,更具实干经验的人出来了,69岁高寿的他担当论证组长,当之无愧,没人能找出一丝反驳的理由。
林从诫,江南名门之子,单从年龄上看,毫无疑问就是跟当今领导人一个辈分的,甚至于更高上一辈,说是跟美周郎一代的也不为过。首先他秉承了家族传统,名校毕业,自亮相以来就是绝对的高知,早年参加革命,从未留过洋,革命胜利后并未怎么去分享果实,而是回到家乡,致力于治淮、治黄等水利工作,始终专精于水利技术,从未对权力有过半分追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技术实在太精,名望实在太高,即便对权力无甚渴求,却仍然被一级级提拔了上来,直至70年代著名的克州坝工程受阻,被迫叫停,之后领导人请他出来救局,重新规划后,终于将克州坝建成。
如此大功告成之后,林从诫已经是水利部长了,他如若有想法,进军更高层简直像玩一样,但他就不,这部长一当就是十几年,继续致力于水利工程,治水抗旱。
直至三溪论证再次提上议程,他责无旁贷,担任组长,想必这也是领导迟迟没有让他退休的原因,他退了,没人有本事主持这个大局。
今非昔比,不是秦始皇大臂一挥就拉几万人修长城的局面,三溪论证是一个绝对要遵从科学的事情,召集而来的专家团队,也必须是国之脊梁,部分出自一直以来研究三溪的人员。部分出自科委、计委、中科院等机构的推荐,还有来自各高校的知名教授等。
这些高知共组成14个专题组,从地质与地震、枢纽建筑、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等多个方面,全面论证三溪工程的可行性。
其中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只是十几个专题中的一个,并非是最大的难点和焦点。争论也不是最凶的,地质环境那些方面才是修罗战场。
综上,三溪论证实际就是在讨论两个问题。
一,该不该修。
二,如何修。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在长达几年的论战中,发散出了无数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兴建如此规模的大坝是一件何其难的事情,有谁能说从头到尾能规划一切?技术上的多样性,人员上的复杂性。无疑会让这个论证越论越乱,越论越黄。
可神奇的是,这次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还真的要出定论了,美周郎没做成的事,距离开工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脑子清醒,学术全面。且心无旁骛的论证组长。
需知,即便是支持的人。支持的方案各不相同。
即便是反对的人,反对的要点也各有千秋。
就拿初期讨论的方案来说,有的只赞成蓄水位不超过160米,有的认为可以170米,180米。反对的人也分情况,有的不是绝对反对。只是不赞成近期修,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造就了史上第一混乱的论证局面。
有幸,论证组长头脑清醒万分,他深知这种事争下去。十年也没完的,无论对错,必须要先将地基打死了再盖楼。在他的组织下,各类争端被总结分类为六个大方案,经过讨论论证甚至投票,综合决出一个代表方案,之后各专题小组以此为基进行论证。
令人头皮发麻的混乱局面,这才终于摘出了一个小线头。
而现在,整条线已经梳理清楚了,张逸夫端坐于分会场中,看着周围这一批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家伙们,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论证,同时心中也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张逸夫所在的分会场全称为“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组”,像老邹那样简称为发输电组比较方便。在这最后一次论证中,30余名专家并非全部在场,据老邹所述,有两位已经在论证过程中去世了,但他们的名字和意见必然会永远留在这里。
发输电组专家组长岳云鹤同样也是80左右高龄,成就无数,在多家机关与企业担任过总工程师,对电机与电力系统了如指掌,退休后回到菁华大学教书,至今仍在带博士生。两位副组长也是电机出身,德高望重,外加几位相关单位的顾问,组成了如今的阵容。
等等……老邹好像坐在了副组长的位置上……这老家伙够能折腾的啊。
张逸夫和夏雪作为打酱油的小年轻,必然是坐在很角落的位置,这景象听听也就够了。
时间到,闲聊结束,岳云鹤端坐首席,轻轻嗽了嗽嗓子,理了理都快耷拉下来的神仙一样的眉毛,朗然道:“下面,三溪工程论证,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组,第十次论证会议,正式开始。”
众人微笑鼓掌过后,岳云鹤先是望向了张逸夫所坐的这个角落。
“本次会议属小范围扩大会议,电力部推选出两位技术骨干参会,我们首先欢迎一下。”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大多数人只是跟着鼓一鼓罢了,甚至连看都懒得往哪个角落看一眼,资历实在差太多,他们也不太可能发言,我当你爷爷都跌辈儿了,还管你是谁?
“好像不太欢迎咱们啊……”夏雪也跟着鼓掌,看着那些并不怎么在意的目光,小声跟张逸夫说道。
张逸夫笑道:“谈不上不欢迎,就是不重视,不在意而已,情理之中。”
这会儿,岳云鹤身旁的邹世亮乘机插话道:“诸位,这两位可不简单啊,我之前可打过交道,别看年轻,在电力系统内的技术表现可是相当的出名,很多方面我都自愧不如。”
经老邹这么一说,不少人这才抬起头,抬起眼睛,眯着眼睛望向了那个角落。
一对青年男女面露尴尬的微笑坐在那里。
感觉哪像是来论证的,根本是来演偶像剧的啊!
老邹你老糊涂了,别闹了。
大家很快又收起打量的目光。
第441最后的论证
岳云鹤也再次看了看二人,和颜笑道:“电力部推选这两位小同志来,也是有用意的,咱们的年龄毕竟摆在这里,无论是思维和脑子里的技术,都是比较传统,比较老旧的,让小同志来用新思维,新角度来讨论讨论,有益无害。”
没人再应和,岳云鹤这么说有些自命菲薄了,在大多数人眼里,电力技术一直求的是硬,是稳,而非新,再说了,大多数专家也都没有退休,没有脱产,怎么可能技术上落后于这两个小年轻?
岳云鹤也没有再多说,就此展开议题。
“经过前九次讨论研究结果,以175米蓄水位方案为基础,就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本小组结论如下,我在此进行逐项、逐点的最后宣读,每一项宣读完毕,进行最后表态与讨论,最终确定论证报告。”
三溪大坝的蓄水位设计,是后续一切研究论证的基础,经过了几十年的研讨,175米的蓄水位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175米看似简单的一个数字,其实是对地质、环境、水文、发电技术等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结果,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作为张逸夫,他只需要知道最简单的道理就够了,蓄水位越低,意味着蓄水量越低,大坝的实际作用也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发电量也就越小。
反之亦然。
实际上175米都有许多人反对,这已经是努力很久达到的高度了,当然还可以更高,但那对技术是更高的挑战,对长江的影响也将更大,没人玩得起了。
为什么岳老说发电技术论证也要根据这个175来。原因也很简单,根据中学物理所述,p=pgh,翻译过来就是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的蓄水位越高。水轮机发电机的水头就可以越深,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压强压力去推动叶轮。
这么说起来,水轮发电机组其实比火力发电机组原理要简单了许多,锅炉汽轮机与水汽管道都不需要了,直接就是水流推动转轮旋转,切割磁感线发电,在省去了热力部分的同时,也省去了千万吨的石油和煤。
当然,这么解释蓄水位与发电的关系有些粗浅。稍微科学一点,引入一个“水头”的名词来衡量这一切。水头指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机械能,跟势能的意思有些相近,可以说蓄水位越高,水头越高,则势能越大,做功越多,因而发电量更大。在工程设计上要用到“最大水头”概念。因为在一年的不同时段,特别是枯期、汛期。水头差异是比较大的。
根据张逸夫手上拿着的资料来看,专家们早已做出了这部分的计算。
假设蓄水位分别为156米和175米。
那么他们的最大水头分别是93米和112米。
最终得到的年平均发电量,则是700亿千瓦时,和850亿千瓦时。
粗略来看,19米的蓄水位差异,代表着一年150亿度电的差异。大概相当于4到5个冀北电厂,或者说是上万个文天明。
不过根据张逸夫所知的实际情况是,20几年后三溪的最高年发电量几乎达到1000亿度,那又是更多的文天明了……
不管怎么说,张逸夫为了听懂岳云鹤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废了这么多脑子。那夏雪可咋办?
转望夏雪,不慌不忙,甚至没有去看手上的报告。
“你确保听得懂么?”张逸夫小声问道,“要不要我给你讲讲?”
夏雪不屑地望向张逸夫:“你知道我为什么报考电力专业么?”
“嗯?”
“因为水利方面的书,我上高中的时候已经翻烂了。”夏雪表情中透露出了一种孤独狂人的写意感。
“……”
许久未感觉到的寒气再次轻轻吹过,把业余时间都用到读书上的话……这人不要太可怕。
岳云鹤那边简单地扫视众人后,随即开始逐项宣读。
“我们从水轮发电机组谈起。第一点是水轮机类型的选择,根据61…112米的水头变化范围,可以选用混流式或斜流式水轮机,考虑到混流式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国内外应用广泛,具有丰富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经验,国外已生产的50万千瓦以上水轮机均为混流式,斜流式则…………因此,三溪电站应选用混流式水轮机。”
岳云鹤话罢抬头道:“今天要确定最终报告,大家有意见的话,可以立刻提出,包括两位小同志,在讨论结束后,就要提方案签字了,到时候再争辩就没有意义了。”
邹世亮在旁笑道:“混流式肯定是唯一的选择,没有任何争议的。”
“是,这一点在第三次会议就确定了。”
“斜流式只在小机组上有应用,怎么可能用在三溪。”
笑声之中,张逸夫也低声问夏雪道:“这俩有什么不一样啊?”
“你装什么大尾巴狼?”
“没,我真不知道。”
“就是把结构搞得特复杂,提高效率的,大机组不敢用,再往细了解释得给你画图,回去再说。”
“原来如此……”张逸夫真的服了,这种冷门的专业知识丫都这么明白。
确定这一点没反对意见后,岳云鹤继续会议进程。
“水轮机部分的第二小点,关于机组容量,还有一些小的不同意见,我们大多数人认为70万千瓦比较合适,小部分人认为80万或60万,极少部分同志则坚持50万为好,这是本次会议集中讨论的两个核心问题之一,希望能确定一个结论。”
岳云鹤说着,望向了旁边的老邹:“世亮,你先代表70万发言吧。”
“嗯。”邹世亮拿着手中的资料,冲周围说道,“根据中央精神,以及咱们三溪的水资源状况,这个电站出来肯定就是世界第一水电站,机组容量也必然要符合这个标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50…70万机组是大电站的主流,部分已经投产平稳运行10年,拿现在世界第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来说,近十年来投产的都是70万机组,这是先进水电机组的黄金额定功率,技术、效率与经济性最好的结合,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反对他。”
“是么?”张逸夫小声问夏雪。
“一定的啊,三溪的机组至少是70万的。”夏雪点了点头,“单机再高也没用了,一方面水头会浪费,一方面技术难度和造价陡增,不如直接上两台70万的。”
“你很懂啊。”
“这些资料天天在我爸的桌子上……”
老邹话音落下之后不久,另一位年轻一些的专家就发言了:“各位领导专家,我在此之前确实是支持80万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是三溪,目标是世界第一大电站,我认为应该做到更多的第一,80万的机组无疑更高效。具体来说,假设咱们三溪的目标装机容量是2000万千瓦,选用70万机组就需要建29台,80万的话,则只需要25台。在座诸位都是电力专家,但要注意水电和火电的根本不同,火电添加一台机组无非就是电厂在占地面积上的扩建,水电则需要在大坝上单开一个全新的进水口,这对整个大坝都是有相当影响的,我们的进水口数量和密度都会影响大坝的稳定性,一定是越少越好,因此我为了将来三溪扩容考虑,才支持的80万机组。”
“扩容之前,先要考虑的是稳定。”对面一人很快反驳道,“三溪这样的工程,谁都是第一次搞,必须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我们可以先保证70万稳定运行后,再考虑你所说的80万。”
“是的,您说的对。”年轻专家立刻点头道,“后来我也私下做了一些研究,80万机组国际上确实罕有前例,起手就采用的话,还是有一定潜在风险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稳定,才能考虑这些问题,因此我不再坚持80万,同意70万的单机容量方案。”
周围人纷纷点头,终于搞定了一个,70万看来已经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