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电力强国 >

第247章

超级电力强国-第247章

小说: 超级电力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产品的主人,总不能把来宾给轰出去吧。

会议没开始的阶段,永远是熟人见面的闲聊,对于恒电来说则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向晓菲没时间盯着方思绮暗骂太久,就被陈延睿招呼着去跟各方代表问好,作为恒电的操控者,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的登上台面,没时间跟方思绮较劲,赶紧各种赔笑换名片。

张逸夫也没有闲着,领着贾峦松跟有过一面之缘的诸位领导打招呼,并且介绍小贾给大家认识,明白人听到这名字神情都会为之一振,而后小心谨慎地向贾峦松示好,少当家的这么早就出山了,还拿北漠当第一个战场,这下子北漠更是必须投入巨大的资源了。

问了一圈好后,张逸夫跟贾峦松回到靠后面一些的位子坐下,同行的胡玲玲本身就是专委会成员,也是本次鉴定委员会成员之一,已经坐到了更前面的地方。

“这感觉好奇怪。”贾峦松跃跃欲试地看着台上,“好像是我姐说的那种,国外的会,没那么严肃,电机工程学会也搞起这套了?”

“都是恒电出的钱,里里外外花了几十万。”

“包括鉴定费么?”

“不包括,要不要付给专委会费用,付给每位鉴定评审者多少钱,这我都不知道。”

“太奢侈了。”贾峦松摇了摇头,“不过这是企业的自由。”

“效果还算不错。”张逸夫四望着会场说道,“你看,大家很享受这里,不少参会者都是住在蓟京的,可还是希望能提供蓟京饭店的住宿。在这里住一晚,足够回家吹半年的了。”

正聊着,两位大煞风景的人物凑了过来。

“逸夫,旁边有人么?”华长青看了看旁边的空位笑道。

“这部分是旁听区,随便坐。”张逸夫就此拍了拍。

“还是坐前面一些吧……”方思绮好像并不想让两人凑这么近。

“诶!没必要!”华长青笑着指了指台上,“你看,张逸夫本该坐到那里恒电的代表席上的,他都坐这么靠后,咱们也低调一下。”

他说着,又瞄了眼贾峦松,只觉此子器宇不凡,但还是没放在心上,冲张逸夫问道:“小伙子是华北局的,还是恒电的?”

好吧,华长青已经将讽刺张逸夫脚踏两只船当成了习惯,只是这次没讽刺好,把贾峦松也带了进去,你丫真嫌命长啊!

张逸夫肯定是不能让贾峦松吃亏的,这便开始介绍:“这位是原来部里的华长青司长,现在科电自动化的老总,这位是我们处的……”

没等说完,贾峦松笑着抢过话茬,起身握手:“华司长?久仰大名!我的名字就不值一提了。”

“就不用提电力部的旧事了。”华长青随意握手过后,随性摇了摇头,坐在了张逸夫旁边,依然没把器宇不凡的此子当回事儿。

方思绮心眼显然更多一些,眼珠骨碌碌一转,这便准备坐到贾峦松身旁。

张逸夫眼疾嘴快,你丫老。婊的不要污染我的小鲜肉!

“别别,小方坐这边吧,那里有人。”他赶紧制止了方思绮的不轨行径。

“啊?”方思绮愣了一下,而后望向小贾,用她特有的嗲声嗲气可怜兮兮地问道,“小哥哥,这里真的有人吗?”

小哥哥?张逸夫要吐血了。

“这……”贾峦松也是头皮一阵酥麻,“张处长说有人,就是有人吧。”

“讨厌……”方思绮好像瞬间转化为贱人形态,冲贾峦松一笑,而后磨磨蹭蹭老老实实坐到了另一边。

华长青选择性无视了这一切,他眼里只有张逸夫:“逸夫,你们鉴定会搞这么大规模,看来很有把握么。”

“嗯,产品经过了反复多次试验,肯定有把握。”张逸夫不愿在自己产品上多聊,反问道,“倒是你那边,自动化研发的如何了?”

“还在基本框架的设计和论证阶段。”华长青轻描淡写道,“我们要求高,起点高,要搞就搞国际一流的产品,新一代的自动化产品,而不是照着国外的模板抄。”

他说这话的时候,不望指一指台上,意思是你们的产品就是抄的吧?

“你倒是教教我,怎么把老外的核心软件算法抄过来?”张逸夫想也不想就此反击道,“倒是我们,总要防着别人来抄,很多概念和软件设计已经基本成熟,搞不好哪个技术员跳槽的时候就偷走了。”

华长青立刻矢口否认:“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们对于这些信息根本没兴趣,送到眼前都不会看,太小儿科了。”

“小儿科,至少做出了小儿科的产品。”张逸夫的目光重回台上。

“要通过鉴定才算产品吧?”华长青也将目光定格在台上,“要我说,咱们双方各有所长,没必要争,今天小方也在,你开个价吧。”

“又来。”张逸夫摇头道,“华兄,你总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资本至上,科研至上,不就这么这么简单么?”华长青也摇头道,“是你把事情想的太复杂了,又要这个又要那个。”

“咱还是别聊这些了,我是来看鉴定的。”张逸夫不再理会华长青,开始给旁边的贾峦松一一介绍登台的张三李四。

方思绮悄悄拉了拉华长青:“华总,你注意下那个小伙子,别说错话。”

“什么意思?”

第491仪式感

“我见的人多,他肯定不简单,张逸夫也没必要带华北局的同事来这个鉴定会,这不找事儿呢么?”方思绮眯眼望着另一端的贾峦松,“再者说,他听到你质问张逸夫为什么不坐在主席台上的时候,表情也很平静。”

“就是反应慢或者装深沉罢了,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这样。”华长青依然不以为意,“还是关心咱们该关心的事情吧,恒电的这个产品怎样都无所谓,我们要观察学会对自动化的态度和扶植力度,毕竟我们产品的鉴定也就是早晚的事。”

“你对这个产品就没有任何兴趣么?”方思绮又问道。

“微机保护国外已经开始普及了,美国中学毕业的电工都会操作,没什么新鲜的。”

“可这次是国内自主研发啊,多少院校都没搞出来呢。”

“拭目以待,看看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聊天的功夫,主要人物已一一登台。

主席台上最中央的,自然是那位传奇人物,中国继保的奠基人,李明和教授,他是继电保护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时也受学会委托担任本次产品鉴定评审委员会主任。李教授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已经所剩不多,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上,都没有邹世亮的那种老而弥坚,也没有岳云鹤的那种仙风道骨,怎么看都是一位普通的,固执的老学者。

确实,搞不同专业的人,性格上也必然有所不同,继保专业没那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也没那么多想象力,要的就是稳定。稳定,和稳定,就是要在对逻辑不断的梳理中一点点提升,要在一次次试验后更加稳定,巨大的计算量与枯燥的逻辑好像已经耗尽了这位老人的精力。

位列他左右的是两位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他们同是电力部和电科院继保方面的重要领导。再旁边才是恒电的主研人员陈延睿。

就像张逸夫要向贾峦松介绍一样,方思绮也在不断地向华长青介绍,对于各色人等的记忆力她简直是反人类的,在介绍到陈延睿的时候强调说道:“这个人现在是恒电的老总之一,从前是北方电院的教授,原先都是他鉴定别人,现在轮到他被鉴定了。”

“等等,他也是继保专委会的人?”

“不是,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的。曾经做过主任委员,前几年换届的时候才交给电科院的人。”方思绮不忘提点道,“搞自动化项目的鉴定,逃不过他,虽然他现在不是主任委员了,但影响力依然相当大。”

华长青惊问道:“可以这样么?企业的人也可以当鉴定委员么?”

一个竞争对手的人来鉴定自己的产品,在美国资本体制中浸淫多年的华长青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毕竟这么多企业出现。也只是这两年的事情。”

“这件事我还没听说过,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规矩不变的话。”华长青的眼力和思维自然不差。很快悟到了其中的关键点,“作为企业,势必要争夺专委会里的席位了。就像美国两党争议员席位一样。”

“这个……我还说不清,毕竟现在也没有几个企业,更别提有资历进专委会的人员了。”

“很快,像陈延睿这种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没关系,科电的班子主要是电科院的,不少人都是学会的会员。”

“我呢?我可以进学会么?”

“这我不知道,但你是美国什么学会的人吧?”

“是的,我是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你可以放弃那个么?”

“怎么可能?那个学会比这个学会高端太多了。”华长青一副难以理解的表情。

“好吧……”方思绮叹了口气,这家伙明明很明白,却又坚持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会议主持人是专委会的副主任,电科院的一位处长,高级工程师,他就此对着麦克风宣布,关于恒电epr…866a线路微机保护鉴定会,正式开始。

项目主研陈延睿开始介绍研发过程、技术创新、产品介绍……,大家边看边听,就像贾峦松说的,这更像是一个发布会。

“感谢电机工程学会,感谢各位领导同仁给予我们的信任,下面由我对产品进行基本的说明。”陈延睿首先冲台下挥了挥手,“为了更直观一些,辛苦我的同事将样品送上台。”

会场最后面的两位技术员会意,就此抬起了866a的样机,一路搬到台上,缓缓放下。

这台样机大概相当于一台20寸电视机的大小,由米色的金属外壳包装,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电子面板,显示基本参数,旁边有三个指示灯,下面有个小键盘,用于操作,对于见识过未来的张逸夫来说,它显得太笨重,太落后了,既没有小巧漂亮的外壳,也没有清爽的人机交互界面。

但对于在场大多数人来说,它却是如此精致,难以想象这里面是怎样的芯片与软件。

这个场景也是张逸夫刻意设计的,不要让参会者会前看见样机,不要一直讲枯燥的数据,也不要一直对着试验报告讨论,要有这么一个闪亮登场的仪式,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产品的伟大。

“诸位,在谈产品之前,我想简单聊聊我国继电保护发展。”陈延睿完全不需要稿子,侃侃而谈,“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从无到有,用了10年的时间学习,消化,吸收,掌握了这个学科,建立起了自己的队伍。之后在主任委员李明和教授的带领下,我国的继电保护事业逐渐与国际接轨,设备制造也逐渐跟上来,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无疑是李明和教授与苏南自动化研究院的合作,我们终于在80年代达成了真正的技术突破,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依赖进口的时代。”

“而后在李明和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在集成电路保护方向也接连告捷,完整的系列产品逐渐开始取代传统晶体管产品,一代代的技术突破,使我国继电保护节节攀升。”

“也就是大约十年前吧,我第一次听说了微机保护这个东西,当时我还在北方电院。是一位学校出去交流的教授提起的,他说我们还在搞集成电路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微机化了,我就问他什么是微机保护,他解释了很久我也没法理解,最后我就记住了这么一句话——特别复杂高效的集成电路,我们可以在芯片内进行逻辑判断,而不是在电路上。”

“我当时就纳闷,再复杂不也是集成电路么?你出了两年国。回来装什么大尾巴狼?”

听闻此言,不少人都笑了起来,陈延睿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聊了聊自己当年的无知,谁又不是从无知过来的呢?计算机从无到有,刚出现在国内时可是相当高端的配置,只存在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门机房里,想上机必须申请、排队、换白大褂。还要限制使用时间。再看现在,在场不少人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新鲜玩意儿。谁又能想到当年一个“特别复杂高效的电路”会成为现在乃至未来几十年的主流呢?

陈延睿待大家笑过,轻松下来后,才继续说道:“当时,这位教授就跟我提,说微机保护前景非常好,希望能争取经费做研究。我问需要多少,他说至少50万。我当时就惊了,那可是80年左右,50万?得是国家的一级项目才能得到这么大笔的经费,而这位教授要搞的东西。我们没人理解,都当是他自说自话有前景罢了。也是,当时接触学校研究室里的微机都是要排队的,你申请半天,不一定能摸几个小时,这会儿突然有人告诉你,要把机房里娇贵的宝贝放到发电厂变电站当继电保护用,有谁会相信呐。”

又是一阵哄笑过后,陈延睿道出了遗憾的事情:“最终,他没争取到经费,不久后就辞去了学校的职务,去了美国,微机保护这个东西,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根子。”

陈延睿在台上说着,下面华长青已经乐呵起来:“我知道是谁了,这个人在美国已经把企业搞起来了,我还跟他打过交道。”

张逸夫在旁边咽了口吐沫,这位大哥就踏实在美国混吧,多谢您让了口饭给小的。

台上陈延睿却并未指名道姓,继续说道:“后来,等我见识到了真正的微机,我才意识到‘特别复杂高效的集成电路’这个比喻,是多么的不恰当!它根本不是集成电路!”

台下响起了更大的笑声,不少人都鼓起掌来,老陈去了企业以后,这幽默感也上升不少啊,整个人性格都解放了。

“从那时起,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微机的强大,不仅是电院,菁华、天大、科大、交大,随着一台台微机的引进,我们才真正闹明白了微机保护究竟是一个什么形态,我们才真正得到了研发环境,这时我才意识到,几年前那位教授提出的方向,是何等的正确,如果他当时讲明白一些,再坚持一下,我可能早就支持他了,就算经费批不下来,我们砸锅卖铁自己干都没问题!”

ps:关于微机保护,还是需要简单提两句,现实中在80年代中期我们就已经拿出成熟产品了,一位留洋教授在国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拒绝对方的盛情挽留,选择回大学任教,而后他几乎单枪匹马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中国微机保护。到90年代,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了稳定时期,大举推行,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时至今日,我国的微机保护和自动化已经是绝对的国际领先水准,感谢在那个时代敢于放下铁饭碗,书写传奇的老师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分历史,里面充满了澎湃的事迹和传奇人物。

而作为小说,肯定是不能真的去聊他们的,里面的所有人物皆是虚构,即便是似曾相识的历史,其走向也因主角的出现而产生微妙变化,直至相去千里。

好好的故事进行着,突然聊这些肯定会影响到阅读代入感,但出于对前辈老师们的尊重,理应在此点明书中的这段历史与现实中的不同,我们的脚步和创新能力,比书中叙述的更快。

再闲聊一句,齐橙齐大教授的《材料帝国》出实体书了,同志们这才发现他是大学教授!正牌北师大教授哦!!教授推过我的书!哈哈哈!

最后,国际惯例,给您添蘑菇啦!

第492亮相

跟着陈延睿的情绪,大家好像都进入了那个时代,就算是出色的大学教授,物质生活也不一定比得上一名普通工人,信念曾是唯一支撑他们的东西。但一年年平淡的过去,信念也可能趋于瓦解。

“随着更多微机的引进,各院校、研究单位也展开了对微机保护的研发工作,可惜的是,我们举步维艰,全英文的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