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电力强国 >

第78章

超级电力强国-第78章

小说: 超级电力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能耐说什么话,做一个稳如泰山的男人,这才是张逸夫的座右铭。

……

12月15日,冀北电厂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达标自评完成,牛大猛正式向上级提出了达标验收申请。

第二件,月平均供电煤耗成功压到了397克,华北局得知喜讯后,在牛大猛的鼓动下,成功联系到电力报社前来专题报道。

第三件,史上最年轻的高工与史上最年轻的准劳模诞生了。

不得不说,在这个高级工程师的流程之中,刘建网还是帮了些小忙的。助理工程师直接提高工毕竟是一件很不符合常规的事,常人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煎熬被张逸夫在半年内捞到了,不免过分。

因此,在全国大赛后的第二天,刘建网主动联系上牛大猛,希望能在进入提职称流程前,冀北这边先打上来一个报告,表述出张逸夫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申请先来给破格提成工程师,有了中级职称,后面的事情能容易些。牛大猛见部里搞人事的领导点头要干,自然不含糊,当天就打了报告,经过华北局的时候,更是顺风顺水,最后刘建网运作一番,没多少天,张逸夫便破格成为工程师。

然后又没多少天,张逸夫的名片就印上高级工程师了。

若是领导的孩子,或是皇亲国戚,怎么着也不敢这么快评高工,不是不能,是不敢,没这个技术水平,不敢拿这种专业头衔,况且领导子女有更好的出路,走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垄断的存在,电力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企业,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是小的,因此市场运营方面的人才极其有限,也相对不受重视,需要的大多数干部还是技术型、管理型的。因此,圈内的纯技术人才不在少数,相对而言,环境势必更纯洁一些,搞技术的居多,没那么多幺蛾子。

也正是由于“技术”在这个行业的权威性,即便是大领导的子弟,也不敢利用特权乱搞,在这方面的评定,相对还是公平公正的。

而张逸夫带领冀北拿下电厂运营冠军,又在全国大赛拔尖,一手获得三个专业的笔试头名,在技术上自然不可能再被质疑,毕竟考试委员会的专家都点头承认了他的能耐。

就因为这样,张逸夫在技术职称上的进步反而比大领导的子弟还要顺利一些。

张逸夫坐在办公室中,抚摸着崭新的,热乎乎的名片,也是美得不行。这年头,高级工程师还是比较稀有的。

第158达标周记

高级工程师,老爹在43岁的时候才晋升到,这下可算不给家里丢面儿了。人活着毕竟不可能那么清高,沽名钓誉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往远了想,将来再努把力,去个大学混个教授头衔误人子弟,给学妹们开开小灶自然美哉;往近了说,工资直接提了几级,已经不比邱凌要少了,将来分房也稳,很是实惠。

要说这次,张逸夫还真是赶上了,部里领导显然也低估了年轻人的实力,这种全国大赛混到冠军的人物,业务技术如此之精,怎么也该是熬了十年八年的骨干,赏个高工本无可厚非。但张逸夫这等怪物暂且不说,冷不丁地还杀出了一个夏雪,两位毕业才半年的主儿就这样踩着前辈们夺冠,实是出人预料。

但表彰政策早就发布了,又不可能更改,再者说,这两位冠军也是真真切切赢了那些中级职称的工程师的,且领先不少,水平也够高工。若是以资历不足为由收回成命,不仅是打了自己的脸,还打了全国参赛成员的脸。

没办法,只能破格先提中级职称,再搞上来。

今后的比赛,估计是再也没有直提高工这项表彰了,最多最多职称提一级,这么一想,张逸夫有些对不起晚辈了,自己把路都走了,他们没的走了。

正自嗨着,牛小壮慌忙推门进来:“逸夫,报社的人到了,我来叫你过去。”

“好好!”张逸夫抄起一盒名片笑道,“叫上天明和伟峰拿好咱们准备的东西。一起去。”

“天明早就就位了,赶紧的吧。”牛小壮催促道,“瞧你丫这德性。”

“你就好!一天到晚琢磨着怎么做劳模演讲呢!”

“哈哈!这不还等着你给我写讲演稿呢!”

二人一路小跑,来到会议室门口,文天明和李伟峰早在这里抱着材料等候,几人凑齐了,才敲门进会议室。

此番前来做报道的一行人由电力报社副总编龚宏志带队,手下一老一少两位记者。由副总编带队,可见报社对这件事的重视,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终于有一个电厂真的做了。他们也是等了好久。

一行三人见张逸夫来了。连忙起身相迎,握手相识。

牛大猛也起来介绍一番。

互相认识过后,对面的副总编抬了抬鼻头的老式塑料眼镜笑道:“贵厂的张逸夫,也算是个名人了。最近我可没少见这名字。”

“哪里哪里。都是领导抬举。”张逸夫侧身谦到。“这几位都是我们厂达标办的同志,在这次降低煤耗的工程中,出的力都比我多。”

“好。好。”龚宏志当即笑道,“我们这次,还就是来报道基层同志的,想从故事的角度出发,细细讲讲节能工程中,同志们如何发挥创新能力,如何不辞辛苦的努力。”

话说到此,龚宏志又连忙冲对面的牛大猛道:“牛厂长可别介意,这是部里定的宣传口径,让在领导层面上,少着笔墨,多表扬基层。”

“哪的话!表扬我们厂的人,不就是表扬我呢么!”牛大猛大笑道,“大家先坐,先坐,关于电力报的采访,实际上我们厂已经准备了一些素材,几位领导先看看。”

大家就此落座,三两句寒暄过后,张逸夫送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

三位报社的人就此翻看起来,文字性的东西大概几十页纸,照片不下百张,他们还真没想到这个厂子已经未雨绸缪,做了这么多的准备。

传看之下,三人皆是一阵莫名的舒爽。

首先,他们的工作可以省下大半。

无论是锅炉、煤场还是电气车间,在达标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照片早已有了全方位的准备,全都是在现场实际中拍摄的,在干中拍摄的,真正体现了一线精神,艰苦精神,都是最真实的东西,比报社的人到了现场再找人摆拍效果要好很多。

此外,还有一份名为《达标周记》的工作记录,以一位工厂技术员的视角,记录了达标与降低煤耗的点点滴滴,有故事,有人物,也有精神,非常生动,文笔也不错,几乎可以当现成的投稿来用了。

这种真实取材于基层的东西,正是电力报现在需要的。

“好啊,好啊。”龚宏志看过后,已是乐得合不拢嘴,“你们冀北电厂都做到这步了,是要把我们报社的工作都抢了啊!”

众人大笑。

旁边的年轻记者也赞叹道:“照片也都很不错,虽然偶尔有角度不太理想的,但贵在真人实景,贵在真实。”

老记者则问道:“敢问一下,这份《达标周记》是哪位同志写的?”

几人对视过后,张逸夫指着文天明答道:“是我们厂的文天明主笔的,他本来就是办公室的同志,文采比较好,现在又兼任达标办的工作,这件事就交给他做了。”

文天明被这么捧了一下,脸上也是一阵滚烫,十分不好意思:“这些照片和文字,主要还是张逸夫指点的,我们达标办共同完成的。”

“嗯,不论别的,至少这文字很细腻,又有基层的味道,不错。”老记者肯定地点了点头,冲副总编道,“老龚,要我看,这个周记完全就可以用了,咱们只留供电煤耗的那部分,做几期连载,这次不用咱们套场面话,直接在电厂就地取材,活灵活现。”

“哦?你都看得过去?那文字水平肯定没问题了。”龚宏志脑筋一转,“你看,现在领导正在鼓励这种基层实打实的文章,让咱们集思广益。这下刚好,借着这个《周记》,正好开辟一个基层故事的专栏,以冀北为先,连载达标的事迹,之后再宣传其它厂情况,鼓励大家争先创优,共塑氛围。”

下来看看果然有收获,这边都是现成的材料了,刚好贴合工作重点,领导肯定满意。

龚宏志越说越动心,好像是自己鼓励了自己一样,随后又拿起周记问道,“我看这篇文字是打印出来的,你们还有wps文档么?”

“有的。”张逸夫立刻答道。“我们厂的办公自动化工作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了,重要文档和图纸都用计算机做,用计算机管理。”

龚宏志闻言道:“那好啊,还能接着来一篇‘电厂办工自动化’的报道了啊!”

又是一阵大笑,气氛十分之融洽。

随后的时间,便是张逸夫牛小壮领着报社的三位参观厂子,象征性地拍些照片,做些采访,中午时则惯性地踏入了牛大猛早已安排好的宴席,少不了一顿喝。

要说这种喝也算是中国特色了,说是热情也好,说是陋习也罢,上面宣传口来人了,你总该请一顿酒,要不别人都请了就你不请,这就是不懂规矩了。

尤其是电力报的领导都来了,他们回去怎么吹不管,看在这顿酒的面子上,至少不要黑就对了。

张逸夫对这种事谈不上反感,也谈不上喜欢,身在局中,规矩不得免。你要实在看不上这种事,可以跟真大哥学习。大哥低调一世,终于当上全国的大哥了,一声令下,你们都给老子省着点别乱花钱别乱喝酒,那全国的风气就都变了。

不然跟夏雪似的,这也瞧不上,那也看不上,到头来不仅什么都无法改变,反而会抑郁自己。

这个酒席,在张逸夫的恳请下,特意拉来了黄宏斌,主要是这位车间主任出力实在不少,怎么也得稍微给些风头,不然张逸夫就成了不给人好处,只忽悠人干活了。

这样一来,冀北方面出动的三位便是牛大猛、黄宏斌和张逸夫。张逸夫虽然不胜酒力,但那二位都是酒精考验的战士,无所畏惧,这让张逸夫终于可以歇歇了。

黄宏斌蛰伏多年,也没想到这种酒席厂长会叫上自己,单是这份重视就够让他兴奋的了,喝起酒来更是不含糊,兵不血刃便几乎将报社的那位年轻同志喝倒。

酒到浓时,节奏终于缓了下来,酒劲也上来了,大家也便聊起了一些圈内的小道消息,谁起谁沉一类的敏感事情。

这会儿的电力报,跟电力部还在一个院办公,近水楼台先得月,对部里时事的掌握倒也清晰。一聊之下,张逸夫才了解到,华长青已经成为了这段时间在部里最红的人,或者说是最风口浪尖的人。在解决了九滩的事情后,他开始大举推进电厂自动化,同时联络了美国的两家软件厂商,准备一口气多搞几个自动化试点,他手下的专项工作组也聚集了二十余人,事情顺利的话,眼看就要成立信息与自动化司。

而民间对于华长青的看法大抵分为两类,一类人认为他太狂,步伐太快了,不能因为一个自动化,乱了组织的固有节奏;令一类人认为他把老美的效率带了回来,虽然细节上还有待商榷,但至少是个能干事的人。

不得不说,这种事还就得华长青这号人来做,一方面他跟美国的厂商本就有联络,联系方便,另一方面他懂,又懂电力系统,又懂软件,又是中国人,想必正是因为如此,部里领导才肯委以重权和信任吧,毕竟挑不出别人干这活儿了。

第159结账走人

至于近期最大的倒霉蛋,恐怕非苗德林莫属了,临时代任了一个月厂长后,被发配到了市局,当个副手,丰州电厂很牛,但丰州市局就太一般了,当个副手安置,估计是要在那里养老了。

“安全第一啊……”牛大猛感叹道,“干咱们这行的,出一次事,就够栽一辈子的了。”

“是是,这方面我们也很理解,电厂的同志不易。”龚宏志抿了口酒叹道,“但苗德林真的不冤。本来是emc设备的问题,他非画蛇添足,枉为小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被抖落出来,在部里的领导面前耍手段,不是找死呢么。”

年轻的记者闻言笑道:“总编,要说这事儿,也幸亏苗德林杀出来把罪顶了,不然倒霉的就是生产司了。”

按理说年轻人不该说这么敏感的话的,但报社终究不是业务部门,相对聊起天来没那么多顾忌,外加现在是八卦时间,不出点干货大家也难受。

“有点这个感觉。”龚宏志放下杯子,抿了抿嘴,“事故肯定是要追个主责出来的,这次最后证明是emc的设备问题,主张引进的生产司也免不了惹麻烦上身,幸亏有苗德林把重罪都顶了,后来生产司也算反应快,第一时间上报要停止与emc的合作,将这事圆了过去。”

可怜的老苗啊。

张逸夫暗自叹道,上面的人,不管是欧炜还是谁。各显神通都混了过去,唯独他,篓子捅大了,既然兜不住,那就把屎盆子都扣给你吧。

“不过这次的事情,说到底,也是好事。”年轻记者又说道,“通过这事,部里对进口设备的态度也产生变化了,外加最近的国家政策。也许很快就会大力支持国产。”

“这结果就没人知道喽。”龚宏志一叹。举杯邀酒,这话题也就在此结束。

当历史与机遇摆在人面前,人却无能为力的时候,通常十分痛苦。

现在的张逸夫就有这种感觉。

不得不说向晓菲有种先知先觉的敏锐感。同张逸夫这种真的先知不同。那完全是一种直觉。不然她也不会好好的蓟京不待着,去东北边境倒腾皮货。

虽然只是简单的皮货贸易,但这其中其实牵扯到了两个经济学的大道理。

一是供需。国内皮货少,俄罗斯多。

二是形势,这个时代的苏联已经解体了,卢比早已崩溃,跟那边做贸易划算,拿一颗西瓜换一身裘皮大衣的事情虽然夸张,但拿日用品换皮货的例子还是屡见不鲜的,那边工业陷入停滞,正是用暖壶脸盆墨镜换皮货的大好时机。

而现在,向晓菲在初涉电力圈后,又敏锐的捕捉到了国产设备的缺口,这让张逸夫不得不佩服。

他开始想,那些自己不屑于做,不愿低头去做的事,是不是可以适当做一做。夏雪的事同样也影响着张逸夫,也许自己在某方面,也有些过于精神洁癖了。

送报社三人回到招待所后,回程车上,醉醺醺的牛大猛也讲出了请报社过来的真正用意。

想想看,电力报都当成全国模范电厂来报道了,煤耗都搞得这么拼了,觉悟都这么高了,部里再不让人家达标,好意思么?要是没达成标,不是自己给自己打脸么?

张逸夫也不得不叹,牛大猛真的是把一切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了。

……

12月底,随着机组年度检修的安全结束,各机组车间最后的大型改造工程也落下帷幕,换新标牌,刷墙,涂漆一类的收尾工程正式展开,这部分杂活完全交给了恒电的工队,厂子里的人终于得以舒了口气。

在1990年的最后一次例会上,张逸夫也终于可以欣慰地宣布——

《达标工程计划》,提前完成。

本来满打满算,尽全力缩减到半年的工作量,竟然在4个月内完成,这在开始时是难以想象的,但全厂每个人身历其中之后,却也都一步步参与着,眼看着这个壮举从书面计划,一直到完全变成现实。

张逸夫最后说道:“大困难有,小麻烦不断,可咱们都克服,都完成了,下面就是最后迎接领导的检查,大家一定要养精蓄锐,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考核评价,最后冲刺一把!”

掌声久久不能平息,大家见证的不仅仅是全厂的进步,更见识到了张逸夫的魅力。是的,不是技术,不是执行力,而是魅力。

魅力通常是衡量人的能力时一个不怎么重要的标准,尤其是对男同志。但张逸夫就像个妖精,能让人都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