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回乡小农民 >

第135章

回乡小农民-第135章

小说: 回乡小农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怎么办到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从头到尾都给我们说说,别墨迹,快点说!”

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开始拷问王勇这件事的始末由来。王勇并没有告诉眼前这些人,这两只大熊猫是因为陈家人为了感激,特意提议帮自己要来的,或者说也是为了给生病的熊猫一个机会。

毕竟王勇所彰显出来的神奇地医术,已经被好多的真实事例所证明了,他的确在医术方面有着深不可测地造诣。

而且不管是给人治病还是给动物治病,都有着一种与众不同,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他自己所配置的药剂,已经有不少人称其为神药灵丹了。那药效已经被越传越神,只是却难得一见,让无数人为之叹息不已。

他们几个人这里一聊起熊猫,顿时就把要商量封村可能会给村子带来什么影响要怎么应对的是忘到了脑后,围坐着说起听说,或者看见的一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同一时间,半山村因为要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大搞基础建设,为了安全考虑,将在半年内不再接待游人,以防止出现什么意外的告示,在社会上已经传开了。

对于此事,有人赞成,认为这是半山村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忍痛关停生意正好的旅游还有生态餐厅的业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该理解和支持。

有人赞成自然也就有人反对,他们认为半山村这种行为是属于不遵守合同规定,私自更改合同内容的违法行为。因为他们在没有通知任何已经提前在生态餐厅做了预定的游人的情况下,单方面违约宣布封村,半年内不再接待游客。这是一种欺诈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墙头草,一会儿决定这边对,一会儿又觉得那边说也没毛病,左右摇摆,没个主见,人云亦云。

最后还有一部分就是事不关己,纯粹就是打酱油凑热闹的。这也算是国人的天性吧,到什么时候,只要有热闹,总是会有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习惯性地选择围观。

不管外界怎么议论,半山村还是很干脆的封村了。村口的荷枪实弹的武警将所有没有出入证或者不是本村人以及本村人带领进入的人拦在了村子外面,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ps:

十分感谢书友wanghui1985的两张月票打赏,没说的,晚上加更感谢!

第二百一十四章柳絮随风舞

去年冬天本就没下过几场雪,即使下雪,也是脚面都没盖过的小雪。入春之后,又是到现在还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导致今年春耕比去年要晚了很多。

这两年,各村的地里,都打了不少的机井。这是由国家拨款,专款专用,专门为了解决农村灌溉困难的问题而出台的一项惠农政策。这一政策让老百姓们着实收益不少,至少不用费事费力的像往年一样从家里用水柜,一车车的拉着水去田间地头浇地了。

这天一大早,王勇被干妈从被窝里揪了出来,迷迷糊糊地也没有刷牙洗脸,吃了早饭,就被干妈命令去县里农贸市场买些肉食鱼虾回来。媛媛这个儿媳妇要来了,有了媳妇忘了儿子的干妈不理会儿王勇的抗议,直接把吃完饭的他轰出了家门。

春天总是有着刮不完得风。当地有个谚语叫开门风刮一天,闭门雨下一宿。意思就是说,如果是天刚亮的时候就起风了,那这风至少要刮上一天;如果是天黑的时候开始下雨,那这场雨至少要下一宿。

今天就是刮了开门风,这才早上八点,呼呼的风声就已经咆哮多时了。一阵阵的大风带着渗人的呼啸声,挂起满天的沙尘,让人不得不随时的遮住眼睛,以防沙子吹入眼里。那风吹得树木东倒西歪,看的人们跟着揪心不已,生怕下一刻那被吹弯的小树就会突然断裂。

漫天的柳絮也趁着这股大风,被刮的整个天空都是白茫茫一片,混着尘土的昏黄,连太阳都被遮掩了往日的光芒,躲了起来,避而不见。

不远处的田地里沟渠旁,树林下,满村子的寻找着聚拢到一起的柳絮,然后坏笑着掏出打火机,打着火。慢慢凑近如同棉絮一般的柳絮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有什么大动作,因为这些柳絮实在是太轻了,只要带起一点的风,就会随之飘到天空,漫天飞舞,四散而逃。

当火机的火焰刚一碰触到这些柳絮的时候,那一堆洁白如雪的柳絮如同一堆火药一般急速燃烧,忽的一下,一大片的柳絮就全部被点着了。

只是柳絮的燃烧时间极快极短,这火刚刚升起就以更快的速度熄灭了。不过就这么短短的几秒钟。甚至几秒钟都用不了的瞬间。猛的燃起的火焰大多都会吓的点火的孩子一大跳。

这些熊孩子就在同伴儿的嘲笑声中。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直奔下一处柳絮的聚集点,非要让小瞧自己的小伙伴们看看,自己只是一时没注意罢了,可不是胆小。

王勇看着玩的高兴的这帮村里的熊孩子。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记得小时候,也是这个时节,他和大伟一块在他家院子里点柳絮玩。

他家的门口本来有两颗四五米高的柏树,长的十分好看。从根部一直到最顶尖,犹如一个标准的圆锥体一般,挺立在大门口。就像两个保护家园的门神,一年四节,没日没夜的耸立在哪里,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

说个题外话吧,对于他家里的这两棵柏树,王勇一直以为是松树,后来还是他爸说的这是柏树,区别就是柏树的针形叶(有的柏树叶子真的是针形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找看)很短,而松树的松针要比它长很多。王勇对于这个答案到今天还是半信半疑,不过当地却是一直这样区分松树和柏树的说法。

言归正传,那天的天气特别好,好几天都是晴空万里,一丝风也没有。哥俩都准备好了火机,分配好一人一棵树,就打着火,准备点火。

当俩人把打着火的火机伸向那因为树叶树枝遮挡儿堆积的厚厚一堆的柳絮时,王勇的火机被突如其来的一阵微风给吹灭了。

大伟哈哈怪笑的调侃自己的小伙伴儿,骄傲自豪地将手里的火机点燃了他那棵树下的柳絮堆。只是悲剧发生了。还没等这家伙儿起来起身跟王勇继续炫耀,那柳絮燃起的火苗就忽的一下将整棵柏树给燎着了。

然后,然后王勇很没义气的扔下发呆的大伟,独自逃离犯罪现场,逃之夭夭。等到在屋里的大伟的家里人跑出来救火的时候,整棵柏树已经成了一棵燃烧的大火炬。

再然后大伟的屁股一个星期都不敢坐凳子,而被他出卖的王勇也没好过,顶着一对通红的招风耳,让小伙伴们嘲笑了一整天。

“哎!王勇!你笑什么呢?怎么还没去呢?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人家……”

干妈跟村里的妇女相处久了,好好地一个女强人,也变成了唠叨起来没完的农村大妈了。

“stop!stop!”

王勇一听干妈的唠叨,就如同《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被唐僧念了紧箍咒惩罚一般,乖乖举手投降。这不一着急连英格里斯都冒出来,赶紧求饶。

“嫌干妈唠叨了?谁让你这么不听话啊!还有,不是干妈说你,就你那英格里斯的发音,也太不标准了,这个词语应该是这么念的。干妈给你示范一下啊“

王勇赶紧捂着耳朵,上了自己的路虎,落荒而逃。耳边响起干妈开心的欢快笑声,还有暗自的嘀咕声:“没想到大嫂子说得这个方法还真有效,对付我这干儿子还真管事!“

王勇听了一愣神,好悬没把车给开沟里去。一阵咬牙切齿之后,却只能无奈地偷偷流泪。大妈那可是自己惹不起的主,这个仇看来这辈子是报不了了!

开车出了村子,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之中直奔远方。等他来到县里的农贸市场,已经十点半还多了。

这天气,风大,加上漫天的遮掩视线的黄沙和白色的柳絮,真心的不敢开快车,一路上就没快过六十迈的时候,严格按照道路限速标志行驶,做了一回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公民。

一路上碰到了四起交通事故,让王勇暗自高兴,还是自己英明啊!这帅小伙儿不仅长的好,这脑袋那也绝对的不白给。那句话怎么说,这叫相貌和智力是相匹配的实力派!

在农贸市场一阵乱逛,等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将近一个小时之后了。王勇手里提着大包小袋的一大堆的东西。

五条带鱼,两条平鱼,十只梭子蟹,五斤多的皮皮虾,还有牛肉,猪肉,排骨。一斤多海参。还有被干妈嘱咐了好几遍一定要买的黄鳝和鳎嘛鱼(也叫偏口。好像是比目鱼的一种吧,味道很好)。

干妈买东西一般只在本地买一些不是太贵重的东西,用她的说法,咱们这里是小地方。种类不全,有些东西想买都买不着,另一方面即使有那也是好坏难辨,所以还不如在大城市的专卖店买,吃着放心。

王勇也慢慢接受了干妈的这种说法。话说你要是在这么个小县城想买到好鲍鱼,好的石斑鱼,燕窝之类,那还真有点不可信。

倒是带鱼,海参这类本地就又出产的东西没有这些讲究。而且在本地买不仅新鲜还要比其他地方便宜不少。就说带鱼,在本地就要比京城一斤能便宜一块多。这里离着京城才多远呐?要是往西北内陆去,那差价得相差多少啊?

将一堆东西放到车里,王勇返身又回了市场,不过没多久就出来了。这次手里拎着两个袋子。里面装的是藕和山药。干妈特别喜欢吃这两样食材,连带着现在二奶,大妈和大伯也喜欢上了这口。所以每次出来买东西的时候,只要看到了,王勇总会买上一些回去。

来到市场外面的时候,天空竟然暗了下来,似乎时间一下子加速,到了黄昏时刻。呼啸的狂风虽然还在不停地怒吼着,但相比来时已经明显的弱了不少。

“阴天了?天气预报没说今天下雨呀?”

“就是,我昨天特意看了天气预报的,说今天是多云间阴啊!有四到五级风。”

“这年头还有信天气预报的啊?十次有五次准那就是牛大发了!”

“下吧,正好下完了就能种棒子(玉米)了!”

王勇一边想自己的车走过去,一边听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吐槽天气预报。相对于这些不得不看这些总是预报不准的天气预报的人们,王勇要幸福得多。就比如现在,神念一放,发现天空中云层越来越厚,越来越低,里面凝聚的水珠越来越大的时候,王勇就知道这场雨小不了,而且估计下的时间短不了。不过这场雨要下来,还没有这么快,最快也要到黄昏。

心里有底了,就没必要像其他人那么急匆匆地赶时间了。因此在一片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王勇众人皆醉我独醒,特立独行地慢慢地踱着步子,在旁人诧异地注目礼中来到车旁,打开车门,将手里的山药和藕扔到车里,这才钻进车里发动车子,准备回家。

等到了县汽车站附近,王勇在工行门前的便道上发现了一个卖古玩的摊子。这个摊子已经存在很久了。每次从这里过,都可以看到摊子上摆满的老瓷器,铜器,字画,钱币,相片,宣传画之类的。

以往王勇对这些东西根本就不了解,也没有那个闲钱买这些东西。所以虽然经常看到,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从未停留过。不过今天王勇再次看到这个摊子的时候,忽然就心血来潮的把车靠了过去。

因为工行门口有个不大的停车场,王勇就将车径直开到了那里,停好车熄了火,下车关好门就直奔那个摊子。

来到摊前,一眼就看到了一堆的建国初期的照片,宣传画。有十大元帅的合影宣传画,有主席和林元帅登楼远眺,指点江山的图画,而在王勇的神识下,这两张画竟然还有夹层,更令他惊喜的是夹层里的东西——邮票,确切的说是龙票,华夏最早的一枚公开发行的邮票。

“老板,你这瓷枕怎什么价?”

“哎呦!您可来着了!我这可是好东西,正宗的宋代汝窑真品,”

“停,停,也别跟我讲故事了。还宋代汝窑?要真是宋代汝窑的真品,你就这样摆这?早就找拍卖行拍卖去了?还有这么费劲巴拉的在这里摆摊吗?不就一现代仿品吗,当我是冤大头啊!”

“啊!看来您也是行内人?您这就不对了?您这不是砸我饭碗吗?“

“行了,别墨迹了,我正想买一瓷枕,你这玩意多少钱吧?你说个数,合适我就收下了。”

“您说得是真的?真有心要?”

“你这不废话吗?不要我来这干嘛?跟你逗闷子啊?”

“好,我就给你个痛快价,一千块怎么样?”

“行,我要了。”

说完,王勇掏出钱包点了一千块递给摊主,顺手就把瓷枕抱了起来,准备回车里。

“哎!您不再看看,我这里可有真正的好东西!”

王勇听到声音停住了脚步,心说就等你这句话呢!

ps:

第二章送到,再次感谢wanghui1985的两张月票打赏!

第二百一十五章到底是谁傻?

王勇听到摊主的挽留声,立刻就停住脚步,翻身回来。

“哦?你这还有什么好东西?除了那几张建国初期的画还有那些老照片,其他的东西有哪一件是真的?”

王勇这话说得压低了声音。各行有各行的规矩,王勇虽然没有入古玩这一行,但是林林总总的也听张凯他们提过不少。

“看您这话说的,别的不说就您手里的这件瓷枕,虽然不是宋朝的,那也是民国仿的,可不是像你说的现代的东西。这也就是在咱们这里,你要是到了京城这玩意怎么不得翻十倍的价钱啊!”

“行了,可别吹了,就你这眼光?还民国的,你怎么不说是清官仿啊?”

“您怎么就不信我呢?算了,反正也没什么生意,我就好好给你上一课。”说完,摊主看着王勇张嘴就来的给王勇说起着瓷枕的知识来。

“枕头,这个“枕”字,一边是个木字旁,一边是一个人枕在一段木头上。这个枕头最初就是用木头做的。”

说到这里,摊主又看了看王勇,发现人家根本没在意自己说什么,正蹲在摊子前拿着那副自己前些年花了一块钱一斤在一家废品回收站按斤买来的文革时期宣传画,翻来覆去的看着。

“到了隋朝时期,则是出现了陶瓷的枕头。注意是陶瓷的枕头,既包括陶制的,也包括瓷质的。你手里这个瓷枕呢叫银锭式三彩。”

“你这几张画多钱?”

得,白费唾沫了!遇到行家了。不过摊主倒也没有生气,这可是个好客人,没看刚才干脆利落地就掏出了一千块吗?自己再忽悠一下,把这几张画都卖他,怎么也能赚个几千块吧?蚊子腿再小那也是肉不是?

“哎!要不说您运气好,这是前不久从山里淘来的。都是文革前和文革时候的一些宣传画。能留到现在,而且品相这么好,那可不多见!您错过了这村可很难再碰到这店了!

“别扯用不着的了,说吧。多钱?”

“一千!”

摊主伸出一根手指,对着王勇说道。

“好吧,一千!”

王勇又掏出钱包,点出一千给摊主,然后就把手伸向那一共三张的宣传画。正在点钱的摊主一看王勇把三张画都拿到手里,正要把它们一起卷起来的时候,立刻就急了。

“哎呦喂!你这是干嘛?放下!放下!”

“干嘛?不是给你钱了吗?”王勇明知故问道。

“我说大兄弟啊!你是耍我玩吧?一千块钱您就想买我的三张画啊?”

“啊?刚才不是你自己说一千吗?”

“我说的是当时你手里拿着的那一张,可不是三张的价钱。”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就一笔划,就说了个一千。我还以为你这是三张一共一千块呢?你也不说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